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空间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空间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空间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空间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空间【文题链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致。以我眼中的四季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抓住四个季节的特点,尤其是鲜明的景色特点进行描写;要倾注“我”的情感,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作指拨】1“定”要与“移”结合。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眼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2“虚”要与“实”结合。“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的手法,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由果园中满树的繁花,想到“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创造出新画面的手法,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得更深。3“动”要与“静”结合。静景和动景是客观存在的。高山、花草、树木及建筑物等,在我们平时的观察中往往是处于静止的状态,而聚散的云彩,风雨中摇曳的花朵、树叶和小草等却处于活动、变化的状态。我们观察景物时,既要注意它的静态,又要注意它的动态。若只写静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动笔时,需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相对比,相互映衬,这样绘出的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例如:有一篇题为傍晚的文章,作者写被晚霞笼罩着的府山顶、树和望海亭,它们是“静”的,而望海亭上空飘动的云彩却是“动”着的,它们“一会儿像人,一会儿像狗,不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匹奔驰着的枣红马,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一只引颈鸣啼的雄鸡”作者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描写,静态美和动态美交相辉映,把晚霞描述得十分可爱。4“浓”要与“淡”结合。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是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再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5“景”要与“情”结合。物是客观的,若不能给“景”自然地烙上“情”印,这样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动人心魄的目的。其实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的,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染,情是灵魂,景是载体。这就要让景与情有机融合,只有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如何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婆家”,使之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关键是要挑选好景物。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我们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正所谓“亮景写喜情,暗景写悲情”。例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是这样描写故乡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枯萎的野草,没能享受阳光雨露,在寒风的摧残下,只能是“断”了,“抖”着。一个“断”字,何等伤痛;一个“抖”字,何等凄惨;由静到动,何等传神。此情此景,“我”心伤故乡之情,已跃然纸上。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感情,景与情可谓是有机交融。【佳作借鉴】我眼中的四季我眼中的四季如诗。春天是一首美丽优雅的山水诗,夏天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秋天是一首风韵质朴的叙事诗,冬天是一首含蓄深沉的哲理诗。我眼中的四季如画。春之红,夏之绿,秋之黄,冬之白;桃花之绚烂,荷花之高洁,落叶之惆怅,雪花之浪漫。(一)近了,近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小草弟弟不知何时也悄悄钻出地面,揉揉惺忪的睡眼,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柳树哥哥抽出了细细的枝条,枝条上缀着一个个毛茸茸的幼芽。许多冬眠的小动物睡醒了,懒懒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高兴地踏着冰雪融化的“乳汁”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瞧,路旁的翠柳正迎风婆娑起舞呢!它们舒展开嫩绿的枝叶,吮吸大地妈妈给予的甘甜的乳汁。我信步走在林荫路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整个身心被浓浓的春情所陶醉。放眼望去,生命的绿色尽收眼底,大地母亲正悉心孕育着一个又一个顽强的新生命。(二)春姑娘悄无声息地走了;夏弟弟带着酷暑难耐的热气迎面扑来。夏弟弟是魔术师,他吹了口热气,景物就大变了,你瞧:大树褪下了嫩绿的春装,换上了翠绿的夏装,精神抖擞。在阳光的炙烤下,枝繁叶茂的大树撑起了一把把绿伞,为人们洒下一片片浓荫。小蝌蚪不知何时都变成了大青蛙,在池塘里兴致勃勃地开起了演唱会,成天嘹亮地唱着。荷塘里,碧绿的荷叶紧紧地挤在一起。微风拂过,叶面的露珠像些顽皮的孩子,它们把荷叶当作滑梯,一下子滚落到叶窝中,玩耍嬉戏,你碰我我碰你,一下子就变成了个大露珠儿。亭亭的荷花,有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却“早有蜻蜓立上头”了;有的静静绽放,婀娜多姿,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远远望去,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真是美极了。(三)转眼间,已经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这也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你看那漫山遍野,黄绿相间,万紫千红,漫步在铺满落叶的小径上,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眼前立刻有无数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旋转、跳跃,舞不停歇。秋天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它经历了春的蓬勃与夏的繁盛,把最得意之作展示给我们:田野里,麦穗金灿灿,高粱涨红了脸山坡上,鸭梨黄澄澄,苹果红彤彤柿子树上吊着数不清的橘红色灯笼。更让人心醉的是满山枫叶,秋风萧瑟之时呈现给人们燃烧着的熊熊火焰。它正以极大的热情,热烈地迎接着严冬的到来。(四)大自然送走了果实累累的金秋,终于迎来了银装素裹的寒冬。凛冽的北风,肆虐地刮着。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好似天女散花,又像柳絮轻扬。远处的山披上了银白色的斗篷,座座楼房戴上了白色的大绒帽,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大地罩上了无边无垠的白色的鸭绒地毯漫天的飞雪把山川大地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下雪了,小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爬呀,笑呀,滚呀,闹啊,惬意极了。时空的剪刀,剪出上下经纬;日月的车轮,碾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就是这样不断地演奏着季节的交响曲。【精彩点评】寄情于景,意境开阔。文章融情于景,再加之活泼的叙事描写,读之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了四季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