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二专题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ppt_第1页
[经济学]第二专题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ppt_第2页
[经济学]第二专题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ppt_第3页
[经济学]第二专题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ppt_第4页
[经济学]第二专题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专题 金融中介理论与我国银行业改革,(一)金融中介机构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金融中介机构是指从资金的盈余单位吸收资金提供给资金赤字单位以及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经济体。 作 者:龚明华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6月,一、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机构分为:存款机构、契约性储蓄机构和投资中介机构。 存款机构:商业银行、信用社、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 契约性储蓄机构:保险公司、火灾或意外伤害保险公司、养老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投资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二)金融中介的功能 1交易成本说 1976年乔治 .本斯顿和小克利福德 .斯密斯提出交易成本说,成为金融中介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在完美的市场上,资余供求双方能够得到多种选择和最优的风险配置。但是现实中,市场交易过程中摩擦不可避免。如果没有金融中介的存在,金融交易可能会因为交易成本太高而无法完成。银行等金融中介可以将众多存款人的资金集中起来发放贷款,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本斯顿和斯密斯指出金融中介的三大优势:(1)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2)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信息;(3)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 (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 A Transactions Cos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s),2信息不对称说 运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是 20 世纪 70 年代金融中介理论的热点。 (1)逆向选择和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阿克勒夫 (1970)的次品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金融市场中,也存在类似的“次品车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导致拥有投资机会的企业无法得到外部投资者的融资。 Leland&Pyle勒兰德和佩勒(1977)从贷款者与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理应,论述了资金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出信息不对称引致逆向选择,因此需要专门从事信息生产的代理人,对融资更为有利。 (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Informational Asymmetries,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道德风险和金融中介的代理监督。Diamond戴蒙德(1984)对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事后的不对称问题的实质是只有借款人能够无成本的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这将会使金融合同对具体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因此,解决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对借款人持续监督,而这种持续监督将由金融中介代替贷款人进行。因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投资者的监督成本。,谁监督监督者?金融中介一旦被赋子监督者一的角色,又产生了金融中介本身的激励问题和相应的代理成本。对此,Diamond认为银行制度可以提供有效激励:存款人监督银行的最优安排是存款合约,而银行通过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使代理成本降到最低。活期存款为约束银行行为提供了可置信威胁如果银行监督企业不力,委托人即存款人就会通过挤提对银行进行惩罚。这就是著名的代理监督模型。它证明了即使考虑金融中介自身的代理成本,金融中介仍具有信息处理和监督的比较优势。 (金融中介与代理监督1984),3流动性保险说 Diamond&Dybving(1983)提出了D-D模型,从流动性转换功能角度证明了存款类型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理由。模型中的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合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因而承担着将非流动性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转换功能。 Diamond, Douglas and Philip Dybving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为个人和非金融企业提供流动性保险,是因为根据大数法则,投资者不会同时遇到流动性冲击,因而金融中介面临的风险总是小于单个投资者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4参与成本说 Allen&Santomero(1998)最早提出了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 cost),它主要包括对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定价规律、契约特征、交易规则和监督制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成本和直接参与金融产品交易的成本。他们认为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假定所有的投资者都无成本地参与市场交易,也就是说市场是完全参与市场。但大量事实表明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市场。,Allen&Santomero认为对有限参与市场的合理解释是,投资者要有效地参与市场,就要花时间和精力研究市场的运作规律、资本收益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监控金融工具的跨时期变化等,这就是投资者参与市场的固定成木。此外,投资者还要支付平时监控和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但是,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者的时间价值也相应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迅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是由金融中介代替投资者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并且,参与成本的存在还解释了创造收益分布相对稳定的金融工具成为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的现实。原因很显然,这些金融工具便于投资者进行监控,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参与成本。 Allen , Franklin &Santomero , Anthony M ,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98) (金融中介理论),5风险管理说 Allen和Santomero ( 1998 )认为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过分强调中介在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正日益变得无关紧要。他们认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金融中介的最大变化是,风险管理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并成为许多金融中介的核心业务。,Allen和Santomero认为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等四个原因的存在使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有风险管理的需求,它们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这也是当今金融中介广泛开展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三)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对金融中介功能的分析: 1.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是在交易过程中所耗用的时间和金钱,金融中介机构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原因在于:第一,它们具备降低交易成本的专门技术;第二,金融中介机构规模较大,故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交易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第三,金融中介机构的成本降低后,使得它们可以向客户提供流动性服务,客户的交易就会更加容易。,2.减少投资者风险(风险分担) 金融中介机构较低的交易成本还能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即投资者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的这个功能被称为风险分担(risk sharing)。即:金融中介机构所设计和提供的资产品种的风险在投资者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金融中介机构用销售这些资产所获取的资金去购买风险大得多的资产。金融中介机构分担风险的另一个途径是:帮助个人实现资产的多样化(资产组合),从而降低了他们可能遭受的风险。,3.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上,交易一方对另一方缺乏充分的了解,以致于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不对等的状态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缺乏给金融体系造成的问题存在于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 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是“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是指: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即制造信贷风险)的潜在借款人,往往是那些积极寻求贷款,并且最可能获取贷款的人。 在交易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不问题称为“道德风险” (moral hazard)。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是借款人从事不利于贷款人的活动的风险,因为这些活动大大增大了贷款无法清偿的概率。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偿还的可能性,贷款人可能决定不发放贷款。,如果经济社会中存在金融中介机构,小额储蓄者就可以间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即将资金贷放给可以信赖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之后又会将这笔资金用于发放贷款或者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成功的金融中介机构投资收益要高于小额储蓄者,一方面,与个人相比,它们拥有甄别风险的技术,可以降低由于逆向选择所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它们有专门技术来监督借款人的活动,进而降低了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四)罗伯特. 默顿和兹维. 博迪在金融学中提出六大功能 (1)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经济资源转移的途径; (2)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 (3)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途径以完成交易; (4)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企业分割所有权提供有关机制; (5)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决策; (6)提供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问题的方法。,默顿与博迪对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方面,货币市场基金和其他种类的基金,如养老基金作为金融中介经营比较稳定,能够为家庭提供流动性很强的储蓄方式,对家庭来说,这些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特征都十分明确;如果这些家庭不想冒险,则可以投资短期的国库券的货币市场基金,如果想投资股票,可以把钱投入股市或以股票为主的基金,投资者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资产的市场价值。因此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银行及银行系统的地位将发生变化。,在为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服务中,由于专门从事贷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业务发展很快,而其筹集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而不是存款,解决了银行资产和负债在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可能出现的严重失衡现象。而且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获得资金,因此银行将不再是唯一合适的组织机构。,在对金融中企业服务经营的法规方面,默顿在1995年的金融中介的功能重点(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一文中提出由于金融体系中机构性质正在迅速变化,有关法规也应该建立在功能的观点上,所有提供相似功能的金融中介,不管是银行、存款机构,还是保险公司,都应该在相关业务的提供上使用相同的规定。,二、金融中介经营模式的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 20世纪30年代以前,由于世界各国的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发展有限,金融市场 不够发达,融资方式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即投资者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为间接融资的中介满足其资金要求,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局主导地位,并且银行业对投资者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等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是混业经营的。,(二)分业经营制度的确定 192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在这次危机中,美国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被认为对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所招致的世界性股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混业经营由此受到怀疑。为了防止灾难重演,美国与1933年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禁止商业银行参与承销或经营公司,证券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其后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分业经营的基本框架,并传播到其他国家。,(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混业经营模式 英国率先于1986年10月施行了被国际金融界称之为“大爆炸”的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允许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进行证券交易;允许外国银行进入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并向外国银行开放周边证券市场;打破证券经纪人与交易商的界限,两者可以兼而任之。 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日本于1993年开始实施金融体系改革法,允许银行、信托证券公司以成立或收购子公司的方式进行业务交叉;1996年,日本实行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全面改革金融体制,到1998年分业经营的藩篱基本被彻底拆除,日本金融业重新进入混业经营时代。,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从法律上废止了分业经营管制,标志着美国金融体制做出了关键性调整,同时也表明混业经营将成为国际性的发展潮流。,三、金融中介的管理理论与发展 (一)金融中介的风险种类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二)金融中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1.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不断变化创新的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资产 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1)资产管理理论 (Asset Management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提存的主动权在客户手中;但是银行掌握着资金运用的主动权,银行应侧重于资产管理,争取在资产上协调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问题。 资产管理理论包括:,1)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同商业流通有关的闲散资金,都是临时性的存款,为了保障随时偿付提存,银行资产必须有较大的流动性,因此银行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业贷款。 2)资产转换理论(Shift-Ability Theory) 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3)预期收入理论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期限的长短。,(2)负债管理理论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入资金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增加银行的收益。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金融业的激烈竞争。 (2) 金融管制和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 (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Theory) 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只有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实现银行的经营目标。 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资金汇集法、资金分配法、线性规划法、缺口管理法以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股份制改革及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三个关键时期 1.1979-1984,国有专业银行形成时期; 2.1993年起,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 3.2003年起,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书 名: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30年 作 者:刘明康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1),(二)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 1993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概念。1995年商业银行法中得到法律上的明确。 (1)对国有银行经营管理和经营范围作出调整; (2)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金融分离;,(3)取消贷款规模限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4)发行特种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2700亿元); (5)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13937亿元)。,(三)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 2002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改革启动。 1.背景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积累了比较严重的风险,不良贷款比例过高,资产损失数额巨大,资本金严重不足。 截止2002年底,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1.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1.4%;实际贷款损失约140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6.3%,加上非信贷资产损失8150亿元,资产损失总额22000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4.4%。如果按照审慎监管标准,平均资本充足率为负数。,(2)国有银行以往改革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机制上防止不良贷款规模扩大。 (3)需要尽快提高国有银行的竞争力,以应对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激烈竞争。,2003年度银行家排名,2003年度中国银行业排名,2.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步骤: 第一步:财务重组,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消化银行的历史包袱,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彻底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财务重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步:公司治理改革,即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际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对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改造。公司治理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第三步:资本市场上市,即通过使银行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使其成为公众化的银行。资本市场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和升华。,境外战略投资者一览表,(四)完善公司治理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所有者缺位”,政府常常以行政性目标直接干预银行的正常经营,银行也常常将满足政府的政策偏好作为其经营目标,银行真正所有权的行使实际处于虚置; 二是“内部人控制”,银行管理者拥有许多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严重缺失。尤其是在国家几乎承担无限责任的情况下,银行无倒闭之虞,经营过程中风险意识淡化也就在所难免。,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行政化特点,所以对其业绩的考核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同时,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严重分离,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工资基本上按照国家规定,而其他一些收入的发放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其业绩。在业绩考核不够科学、薪酬发放还不够规范的条件下,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是外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是由政府任命的,所以经理市场还很不发达,银行管理人员之间市场竞争压力也不大。在某种程度上,银行管理人员的升迁类似于官员。同时,单一的产权结构也使得通过控制权市场完善治理的机制压力根本不存在。,(五)国外公司治理实践 1.从世界范围看,以股权多元化为基础的股份公司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组织形式。 根据英国银行家的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银行,排名前50位的银行中,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全部都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商业银行采用股份公司形式,关键在于它为银行建立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独立运作、有效制衡这一科学公司治理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组织框架。在实行股份制治理和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下,大多数国际先进银行借助自我约束、外部监管和市场监督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从而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2. OECD公司治理原则将公司治理定义为: “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公司治理还通过制定公司目标、确定实现这些目标和监督执行的手段来构成治理架构。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提供适当的激励,以使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符合公司和股东利益的目标,并应便于实施有效的监督。无论是在单个公司内部,还是对一国经济整体而言,有效公司治理机制都一定程度有助于提高信心,这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健运行是十分必要的。”,3.国际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 英美模式。以美英为代表的“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的外部控制模式。 英美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股权高度分散化,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 ,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三者构成,一般不单独设立监事会。,德、日模式。以德日为代表的“股权加债权共同治理的银行导向型”内部控制模式。 德日模式主要是按欧洲国家大陆法系,强调公司应平等地对待股东和雇员。因此,这些国家一般侧重于公司的内部冶理,较少依赖证券市场“用脚投票”的外部治理机制。 德日模式的主要特点:企业融资以股权加债权相结合。并以间接融资为主,资产负债率较高 ;在股权结构中,法入之间交叉持股,法人和银行则是股份公司最大的股东,股权集中程度较高 ;外部治理机制较弱,以内部控制即“用手投票”机制为主 ,德日银行通过债权和股权共同参与公司内部治理,由此形成了银行导向型的公司治理模式。,4.国际银行业公司治理实践 公司治理并不存在统一模式,但国际先进银行在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遵循一些普遍原则。巴塞尔委员会在1999年借鉴 OECD公司治理原则 的基础上,颁布了 加强银行公司治理 指导性文件,并在2006年 和2010年进行了修订。,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做法是获得和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和信心的基础,这是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银行破产,进而会对存款保险体系造成潜在影响,并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影响,如风险扩散和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等,因此银行破产会造成巨大的公共成本和严重后果。此外,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市场对银行妥善管理资产与负债(包括存款)的能力失去信心,由此触发银行挤兑或流动性危机。事实上,银行除了要对股东负责以外,还要向存款人负责。,5.国际先进银行良好公司治理结构一般具备一下5个方面的特征: (1)在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制衡关系和清晰的职责边界; (2)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3)与股东价值挂钩的有效监督考核机制; (4)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5)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产品定价、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撑。,(六)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实践 1.架构形成 股份制改革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根据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需要,成立了规范的股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