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题库.doc_第1页
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题库.doc_第2页
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题库.doc_第3页
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题库.doc_第4页
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题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的研究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X XX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2月内容摘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水资源的严重枯竭、土壤沙漠化程度的加深,沙尘暴的频繁肆虐,向大气中过度排放有害气体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其他如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旱涝灾害的日益加剧、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这些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将要毁灭在自己手里!但是全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却是相当淡薄:如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仍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白色污染有增无减,水电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更不用说滚滚的黑烟遮蔽了蓝天,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有限的可饮用水源所有这些已经向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频频告急,但我们却孰视无睹!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环保教育迫在眉睫!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培养每一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课堂抓起,这无疑是新世纪教师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和责任,也是环保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大都停留在口头上或只是简单的说教,诸如“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这些象征性的短期教育,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只能被动接受。很显然,这样的环保教育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校园环境建设和学校教学与管理密切相关,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师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此项研究旨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带领学生共同确立对校园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环境,绿化、净化、美化环境,发现不良行为及时制止,使校园环境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据此,我们拟进行培养初中生校园环保意识和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环境意识;形成与培养;研究目录1绪论42问题表现以及要解决的方法52.1问题的表现52.2解决的方法52.2.1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52.2.2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52.2.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6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63.1国内外研究现状63.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73.2.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73.2.2创建绿色学校的需要73.2.3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74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和设计报告84.1课题研究理论依据84.1.1政策理论依据84.1.2研究原则84.1.3完成课题研究的的可行性论证94.2课题研究设计报告94.2.1课题的界定和研究内容设计94.2.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25结论126致谢137参考文献131绪论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 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但有的学校对 生态环境教育不够重视, 起步较晚, 措施不力, 致使学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破坏生态环境、 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由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 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 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充分体现了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而生态 文明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要特别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大学生是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 我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 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而推进我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高我们大学 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 虽说有很多高校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大力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 参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 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2问题表现以及要解决的方法2.1问题的表现(1)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长流水、长明灯、乱扔馒头、乱倒饭菜、没有用完的本子,随便扔掉的现象时有发生。(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有的践踏草坪,攀折花木。(3)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有的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胶、乱扔果皮、纸屑、废弃物、乱扔废电池、在露天焚烧杂物。(4)攀比消费,比吃喝阔气,比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摆谱显阔。节日或生日,贺卡满天飞,殊不知节约用纸或 少寄贺卡就是间接保护了森林和河流。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仍需加强,帮助他们树立可持 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2解决的方法2.2.1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通过实践研究,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世、价值观取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自主的发展。2.2.2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形成以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通过科学性、实践性、开拓性的德育教育途径的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课堂是学生们获取科学知识,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的 生态文明意识,明确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提高生态环境文明素质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生态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反思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所走过的“先污 染后治理”的道路,其教训是深刻的:在取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的 沉重代价。因此,大力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 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 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2.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环境教育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照搬,也没有太多的框框条条。对教师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课题实践研究中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德育生活化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环境文明意识, 必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不追求华丽,进行适度消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造就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绿色”公民。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3.1国内外研究现状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以来,德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之前只有少数人关心环境,且“环境”被认为等同于“自然”。70年代的德国小学课程中虽有了环保内容,但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上;1980年西德的“各州教育与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一项声明对环境教育有下列阐述:“对于个人和全人类来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现在的重大事情,它也是学校的一项任务,提高学生环境意识,使他们具有对环境的责任感,使他们养成在校内外对环境负责的行为。”这次会议做出了“环境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个必修内容”的决定。在90年代初,德国大多数州中都推行了新课程,这些课程反应了新的环境教育思想:环境教育是学校整体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且正逐步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领域。创建“绿色学校”已成为当前学校参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一个显著标志。1996年由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是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使广大青少年和儿童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的目标及到2000年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任务。并明确指出“绿色学校”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师生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积极参加面向全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校园清洁优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将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国自从2000年11月在深圳召开“全国绿色学校表彰大会”以来,绿色学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 3.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3.2.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在绿色学校背景下的活动课的开展,不但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3.2.2创建绿色学校的需要校园环境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密切相关,通过开展此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善学校的卫生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3.2.3丰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和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其意义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只有大力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把学校办成学生幸福生活、家长放心的乐园,学校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4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和设计报告4.1课题研究理论依据4.1.1政策理论依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按照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贡献”。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环境教育工作,教育部门要起主导作用重视以学生为对象的基础教育,要把环境教育作为学生各种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显现形式,提高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小学教育,更应以社会公德、“五爱”国民公德启蒙教育、常规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基本内容,努力在素质教育中体现环境教育的功能,培养他们具备善待环境的道德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4.1.2研究原则1、主体性原则。实践研究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实践性原则。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有关环保知识,并在不断体验中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资源的好品质。 3、广域性原则。在实践研究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依托社会力量,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校内外德育力量,做到校内校外相结合,定时与灵活机动相结合。 4、活动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主实践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发展性原则。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自我管理,自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认识学习环保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环保意识、行为习惯。 6、合作性原则。 7、持续性原则。4.1.3完成课题研究的的可行性论证领导具有教育科研的经验,学校硬条件设备较好,教师整体素质高,开展教育科研基础好。本人作为学校的团委书记和德育处的负责人,对课题的实施有许多便利的条件,课题组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合理,有具有教育科研的经验丰富的学校书记可以对课题进行理论指导,同时,课题组中有年级组长、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部分骨干教师,研究力量强,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校领导的支持。学校还为课题组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活动经费,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供保障。相信我们学校的课题组定会有更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承担起“培养初中生校园环保意识的策略研究”这项课题研究。4.2课题研究设计报告4.2.1课题的界定和研究内容设计课题的界定:(一)环境保护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这里的环境指的是自然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其相对的中心事物是人。 (二)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水质、噪声、放射光、电磁波、大气等)、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地面沉降、草原退化等)、资源枯竭(各种金属等矿产资源将在21世纪被开采殆尽。)人口剧增(人口呈指数增长,到1999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及浪费资源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未能做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三)环境教育:中小学(小学)的环境教育是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环境教育是一项从小学生到成人的终身教育,不是一两次的突击教育,而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环境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中学的环境教育可包括:科学启蒙教育、环境教育专题、环境节目表演、教育环境设置、游戏等形式。研究内容设计: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环保意识的研究 环保教育实效性如何与学校领导、教师的环保教育观念密切相关,环保教育观念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学校环保教育目标的确立,环保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以及环保教育的评价。 1、以人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实就是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当然环保教育也不例外。环保教育以人为本,是要全面认识环保教育的价值。它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的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教育目标的确定也要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单一走向多层次。 2、确定综合发展观念。 环保教育的着眼点不仅看学生的环境道德发展,而且要通过环保教育促使全面发展;不只看他一时环境道德的提高,而且要着眼于他长远的发展。 3、确立系统教育观念。 学校要把环保教育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实施环保教育。从教育者方面看,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环保教育工作者,人人肩负起环保教育使命,言传身教,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从制度方面看,要形成一个管理系统。从环保教育内容方面看,要求教育的内容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使学生的环保道德水平在不断提高、深化。 加强学科教学,构建环保教育的学科合力的研究 1、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思品课结合讲。 环保既是人类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一种生存行为,更是一种社会公德行为和思想品德行为。我们结合思品课教学,不断向学生灌输环保知识,助其确立环保意识,培养环境道德 生物课重点讲。 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求学科教师根据其内容与环境知识、环境保护技能紧密联系的特点,讲深、讲细、讲透。 语文、综合实践、健康等渗透讲。 “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污染破坏环境是一种社会公害。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广大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探求并确立学科环境教育渗透点,抓住学科与环保知识的显性和隐性关联,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中。 2、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开设环境课程和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是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在获得一定的环保知识后才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我们拟分别在七年级开设环境教育课,并从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出发建构学校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并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保教育因素,组织教师展开广泛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数据,提出一些治理环境的方案和措施。校本课程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能直接让学生学会辨别身边的发生的是不是环保的行为。 开展多种活动,深化环保教育的研究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得养成,改掉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良卫生习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实践,树立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的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校园环保意识的途径。 (1)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人口日等宣传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 (2)举行地理、生物环保小报制作比赛,以橱窗形式展出; (3)与生物科组、化学科组联合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 (4)组织兴趣小组进行社区环保调查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调查报告; (5)与信息技术组合作举行环保网页制作大赛。 (6)组织开展垃圾处理的一系列活动:收集校园垃圾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写出调查报告和提出实验性方案。针对目前学校垃圾处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4.2.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有关环保教育方面文献的收集和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研究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学校和班级活动的设计、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校园环保意识的方法,在做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