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ppt_第1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ppt_第2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ppt_第3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ppt_第4页
以生命为例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生命为例 谈新课标下如何评课,荷城小学 麦江培,一、什么叫评课? 评课就是对照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二、新课程下听课、评课的现实意义: 评课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教师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例子:苏霍姆林斯基,评课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多数人,都是教研。我认为,既然是研究,首要的是每个人要直言,直言是创设研究氛围的必要条件,如果在评课中一味地“好,好,好”,或是相互重复发言内容,流于形式,那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不负责任的表现。往往真理是在大家的辩论中产生的,共识是在讨论中产生的。无私才能无畏,敢于直言,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美德。对一节课说些不同看法,决不是否定他人的劳动,恰恰相反,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我总觉得,术业有专功,教学也有术,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有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探索,才能取得。为了创设研究的气氛,在评课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尊重,三个反对,三个提倡。即:尊重教材,反对迷信教材,提倡创新;尊重教参,反对照搬教参,提倡灵活运用;尊重教师,反对吹捧。 说白了,教师在台上讲课是在“炼”,课下大家给评课是在“锤”,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要经过千锤百炼,千锤百炼出真才实学,千锤百炼能激活学校的教学,千锤百炼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几点共识: 1、评课是为了促进交流、相互学习。 教学理念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教研能力在学习、 思考中得到加强;教育的技巧在评课中得到改进; 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2、评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课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者将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对被听的课进行判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每个评课者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判。这些判断、评价都将受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所处环境的制约。因此,对同一堂课,同一种教学行为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3、课堂教学体系不是唯一的 课堂教学本身是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对复杂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都不成熟. 各学科各有特点,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 评课的目的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我们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 (重构课堂) 1、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 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有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流淌着轻松的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 自主性-学业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地学习地现象; 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 觉察-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郑金洲教授 :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教授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叶澜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二有效率。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三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常态性。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倡导 “新基础教育” 的理念,认为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称为平实的课。 五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堂: 于永正的简单语文、贾志敏的生态语文、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等等 也就是有“简简单单学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返朴归真” 的语文教学观,用窦老师的话说“真实就是艺术”,用孙双金老师的话说语文教学就是要“研词琢句” 说白了就是:扎实、充实、平实、真实。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开阔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特级教师家园 /20000.aspx,三、新课改一些理念的解读: *新课程具体目标:“六个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参见国家教育部门户 /20010926/3002911.shtml),“六个改变”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新课程背景下评课标准的核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凸现学生主体性作为核心理念。主要表现在:提倡课程内容生活化,凸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三维目标的协同实现,体现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倡导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 到的预期结果,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定,它对 学生素质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和中介 作用。课程目标规定什么,学生就要向什么样的 方向发展。,第一维:知识与技能: “双基” 放在第一位 贯穿全过程,第二位:过程与方法 问题之锁:一个悖论-过程何以成为目标? 方法之钥:不仅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注重过程中对思维的激发,注重过程中对方法的掌握。 “过程方法”维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意见交换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观点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第三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何而活”:对学生一生的引领、定位、发展、峰值起决定性作用。 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的情感生成科学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一些如关于关于识字写字,阅读,关于口语交际,关于写作 关于合作探究学习 关于课堂评价 关于朗读 关于 也就是课标里的知识要点和建议,我们都应该充分理解并熟悉,最好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五、新课程的评课标准要点:,二、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培养和达成情况。,三、将重心从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认知性任务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中心。,四、由关注教师如何紧扣大纲、忠实教材转向充分关注是否针对学科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关注教学资源的创造性开发和合理利用,关注是否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发挥了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一、强调对课程性质的把握、对课程理念的体现,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四、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要求: (一)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 1、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为指导 2、以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为指导 3、以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为指导 4、以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为指导,(二)以新课标与大纲的差异为突破,从结构上看,课 程 标 准 教 学 大 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 是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表达 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间接的、指导的、弹性的 “规范” 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从内容上看,课标与大纲关注的不同点,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学科知识本位 学生发展本位 侧重认知层面 关注整体素质 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指导课程实施与开发 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开放的、灵活的管理,从价值取向上看,(三)以新课标中有关教学建议为重点,各学科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有以下一些共同的要求: 1全面发挥学科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学科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课程同步发展。,(四)依据活动理论确定评课维度,1、 教师维度 ( 1)教师是否有明晰的教育观念。 重点考察: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 (2)教学设计是否运用了有效的教育理论。 重点考察: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课程理论。 (3)教师的行为是否合目的性。 重点考察:是否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建构、是否有利于课堂生活的生成、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教学特色的形成。 (4)课堂管理是否得当。 重点考察: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时间是否得到充分利用、课堂问题行为是否得到有效调控。,2、学生维度 (1)学生是否获得了应有的发展。 重点考察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充分性、发展的自由性。 (2)学生是否是真正的主体。 重点考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自主活动、全身心投入。 (3)学生的活动是否处于自我意识水平。 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在: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看学生的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感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笥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浓度和探索,主动发现与创新。我们在评课中,主要评价学生学习的四种状态。 (1) 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否全员参与,的面有多大; (2) 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住处联系与反馈、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态度。合作的成果)怎样; (3) 认知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 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发笑声嘎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讲座转入总代表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3、教师与学生互动维度 (1)师生之间是否有互动。 注重考察:课堂互动的多元性、双向性、流畅性、实质性。 (2)师生关系是否恰当。 着重考察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亲和性。 (3)监控是否有效。 要考察:反馈是否及时、评价是否恰当、调整是否合理。 (4)课堂气氛是否体现人文关怀。 着重考察:课堂气氛的和谐性、愉悦性、积极性、生成性。,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1) 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有讲有练,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实时调整教学计划。 (2) 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 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结构,激活课堂教学 (4) 练习处理: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要。教师布置练习题的时候是做统一要求,还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布置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任学生自由选择。,(二)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听课,听什么,记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下,首先要确立一个指导思想,然后依据这个指导思想再去听课或评课就不会偏离方面。这个指导思想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听或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听课既要看教师的教,又要看学生的学,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笔录。,3、 要适时地进行教学记录和教学评点 (1) 听课是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听课者多种感官和大脑思维的积极参与。听课者如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其对教学的整体与评价。听课时要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指听课者的思维要先于教学进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多种合理预测,摸索课堂发发蒙振落的趋向,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对照性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文案及往经验(听过的优秀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同时做好听课记录也很重要。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全面、具体、详细,包括情境创设、教师点拨与引导、师生的双边活动、教法选择、学法运用、练习设计、教学反馈、课堂的亮点与失误等,还有听课者的评析与建议。,评课的方法 : 评课要理论联系实际,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遵循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再回到教学实践的认识规律。 评课要有理论根据,要透过课堂教学实践能够归纳出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要在理论上升华,在实践中指导。要将新课标的新思想、新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2、要从大环节到小环节,突出重点和关键。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是不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思想。其次,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如何,要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细节上还需要改进什么等。 3、要从封闭式评课向开放式评课过渡,倡导评课手段多样化,参与评课人员多元化。 中心发言人,要善于归纳教学的成功之处,根据实际情况(某些课)要毫不保留地指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评课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同时,除了教师的他评外,讲课教师也可以先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引发大家讨论,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评课,征求他们的意见,也可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征求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评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1) 要抓住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2) 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检查评估性听课、指导帮助性听课、经验总结性听课应采用单独形式评课,即听课者与执教者单独意见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灵活机会,可随时进行,并且能中肯地研究解决,研究探讨的群体性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3) 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评课前要充分听取上课老师的意见,听他们讲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安排、目的、合格、差的,让他们充分的各抒已见,谈看法,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才对这节课做恰当的评价。 (4) 确定平等者的地位 评课者应把自己与评课者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不要居高临下,不要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而要以学术探讨、研究、商量的态度与老师交谈,只有营造了这样一种学术气氛,才能使授课者感觉,我们的评课是为了他们,而不是找茬子,跟他们过不去。 评课的方式可以是交谈式,即可以和老师座谈,询问其这节课最得意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地觉得不满意?参与评课者耐心听取这些后,再给教师进行点评,点评的过程中注意引导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5) 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评课 每一位教师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在成长。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