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年级生物试题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答案】D【解析】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正确。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正确。C组织液渗回血浆多,渗入淋巴的量少;正确。D血浆的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错误。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葡萄糖、CO2和胰岛素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喝牛奶,进入胃中口服抗菌药物肌肉注射青霉素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 B. C. D. 【答案】A【解析】16A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只有、符合题意,故选A项。3. 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微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d表示神经与骨骼肌连接的区域(属于突触的一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用电极a刺激神经,不能引起骨骼肌收缩B. d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c处能记录到电位变化D. 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正电荷【答案】B【解析】解:A、a是传出神经,用电极a刺激神经,能引起骨骼肌收缩,A错误;B、d是突触,其内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由于突触结构,信号不能单向传递,所以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C错误;D、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用电极b刺激骨骼肌,刺激处骨骼肌细胞膜外为负电荷,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 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B. 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C. 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D. 若某人的M和N均受到损伤,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他的排尿反射不会存在【答案】A【解析】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其排尿反射只受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控制,故婴儿的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就可引起效应器的兴奋,产生排尿反射;而成人大脑皮层发育完善,大脑皮层能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的活动,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后,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故其效应器不一定兴奋,A正确;N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传出神经,其兴奋后,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其后神经元可能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B受损,即传入神经受损,则兴奋不能传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发生排尿反射,C错误;若M和N都受损,影响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但不会影响由脊髓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即其排尿反射中的非条件反射依然存在,D错误。5.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A. 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B. 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 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答案】B【解析】K+主要位于细胞内液,Na+主要位于细胞外液,所以B项表述错误,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低。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神经元膜外电势增高;动作电位则是膜外Na+内流,使膜内电势升高,变为外负内正,所以A、C项正确。【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无机盐离子的有关功能,属基础题。6.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丁区域处于静息状态,此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的浓度高于膜内即“外正内负”。错误;B甲区与丙区此时都是处于“外正内负”状态,故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正确;C 电流方向由正向负,故膜内从乙到丁,正确;D 该图不能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中的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离子的变化情况。7. 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 脑干和脊髓 B. 小脑和脊髓C. 小脑和脑干 D. 只有脊髓【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该“植物人”,丧失一切高级生命活动的功能,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说明大脑和小脑被破坏,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消化、呼吸、心跳功能正常,由此推断脑干功能正常,内脏器官的低级反射活动正常,说明脊髓的部分功能正常。【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题是考查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中含有低级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三部分部分,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吞咽、心跳和消化等,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8.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C. 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D.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答案】B【解析】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升高,将刺激传给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导致渗透压下降。下丘脑也可以分泌抗逆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于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所以A、B、C分别是抗逆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所以选B。【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名师点睛】 水盐平衡的调节(1)构建水盐平衡调节模型(2)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3)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4)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9.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C.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图示也表面明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其中acde只涉及体液调节,如血糖调节;abde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如体温调节;abe只涉及神经调节。【详解】饮水过少时,激素d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A正确;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abe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肾上腺不参与水平衡调节,D错误。【点睛】注意三种调节方式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区别:体液调节中没有神经系统中相关结构的参与;神经调节中没有激素参与;神经-体液调节则需要二者都氧共同参与。10.研究发现两种现象: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A. 甲是抗体,乙是抗原B. 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C.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D. 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详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甲为淋巴因子;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故选C。【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抗体、抗原和淋巴因子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11. 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 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 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 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答案】B【解析】细胞免疫一定需要T细胞,它是在胸腺中成熟的,只要缺乏T细胞,一定没有细胞免疫。B细胞是在骨髓中成熟的,骨髓被破坏,在一定无体液免疫,据此可以分析推断出答案。12. 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 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 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 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答案】A【解析】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13. 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两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分别切取等长的一段,并按下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其原因是A. c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B. 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 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 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胚芽鞘中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因此AB均错;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故c、d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都能从尖端向胚芽鞘基部运输,故C错。b组中尖端与形态学下端相连,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胚芽鞘的基部,而a组尖端与形态学上端相连,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胚芽鞘的基部,故D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4.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A. 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B. 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生长素浓度低于106 molL1C.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D. 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 molL1【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中看出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生长素的浓度等有关,并且根对生长素的浓度最敏感。【详解】图中可以看出,当生长素浓度为109 molL1时,对根的生长起促进作用,A错误;生长素浓度大于106 molL1时抑制芽生长,生长素浓度小于106 molL1时促进芽生长,B正确;图中根、芽、茎的三条曲线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错误;根对生长素特别敏感,由于重力原因,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向地侧,背地侧生长较快,背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108 molL1,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 molL1,D错误。【点睛】正确地结合曲线识别不同生长素浓度对三种植物器官的的调节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对根的作用是生长素浓度在0-108 molL1都是促进作用,都算低浓度范围,超过此浓度则为高浓度范围,抑制根的生长;对芽的促进作用的低浓度范围是0-106 molL1,超过此浓度则为高浓度范围,抑制芽的生长。15.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随机取样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方法,样方法采样随机取样,A正确B错,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的种群密度,根据地段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样方法,所以答案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所用的方法,样方法。16.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解析】种群星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所以B错。17.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 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 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 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会导致重捕总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小;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若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则存在偶然性,会使实验误差较大;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仍可按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计算,不会影响推算。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用文字、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18.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相关知识,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主要在于充分发挥土、肥、水、光、气、热的效能,通过调节高粱单位面积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协调,达到高产的目的。所以不正确的是C。19.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D. 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图中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C错误;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正确。20.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竞争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详解】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B错误;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正确;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点睛】正确判断题图中三种种间关系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21. 回答下列问题:(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 和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 和 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答案】(1)肝糖原分解 非糖物质的转化(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分泌不足者产生的胰岛素少,故血糖下降速度慢 (3)内质网 高尔基体【解析】(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有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两个途径。(2)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分泌胰岛素少,故血糖降低的速率较慢(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其成分为蛋白质,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过程,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2.某科研所为了开发痢疾疫苗,利用鼷鼠做了一系列生理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组别第一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抗体合成程度甲正常的鼷鼠未接种乙正常的鼷鼠接种丙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未接种丁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接种戊摘除胸腺后注入T细胞的鼷鼠接种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甲组相比,乙组鼷鼠体内抗体合成程度明显高于甲组的原因是:鼷鼠第一次接种时产生了一定量的_,当第二次接种时,其就会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_,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2)戊组与丁组对照,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_细胞的帮助。与乙组相比,丁组抗体合成程度较低的原因是_(3)若将题目的病原体痢疾杆菌换为病毒,接种病毒后正常鼷鼠往往先通过_免疫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_免疫来彻底消灭它。(4)为检验T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请补全实验设计思路和结果: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_【答案】 (1). 记忆细胞 (2). 浆细胞 (3). T (4). 摘除胸腺后,体内的T细胞大量减少,抗原呈递受阻 (5). 体液 (6). 细胞 (7). 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器官被排斥;实验组再注入T细胞,移植器官又被排斥【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材料是正常的鼷鼠、幼年摘除胸腺的鼷鼠和摘除胸腺后注入T淋巴细胞的鼷鼠;因变量是第二次接种(灭活的痢疾杆菌)后抗体的合成量。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程度抗原,另外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实验的自变量是T细胞的有无,通过切除胸腺和注入T淋巴细胞来控制变量,因变量是移植器官的排异情况,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思路为:实验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实验组中再输入T淋巴细胞,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详解】(1)由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具有对该抗原较长时间的记忆功能,当第二次接种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2)戊、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T淋巴细胞,戊组注射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数量多,说明抗痢疾杆菌抗体的合成过程需要T淋巴细胞的协助;乙、丁两组的自变量也是有无T淋巴细胞,丁组小鼠摘除了胸腺,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丁组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体液免疫的抗原呈递受阻(或淋巴因子分泌减少),浆细胞数量少,产生的抗体少。(3)当病毒入侵时,为进入细胞以前体液免疫先发挥作用,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侵入宿主细胞后再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毒。(4)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T细胞是细胞免疫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实验的自变量是T细胞的有无,通过切除胸腺和注入T淋巴细胞来控制变量,因变量是移植器官的排异情况,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思路如下:A组:切除鼷鼠的胸腺后,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易保留在小鼠体内;B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补充实验:实验组中再输入T淋巴细胞,结果:移植器官被排斥。【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本实验思路,厘清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得出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23.已知大麦在萌发过程中可以产生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可使其不用发芽就产生淀粉酶。为验证这一结论,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淀粉酶催化_水解可生成二糖,该二糖是_。(2)综合分析试管1和2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反应后试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试管2中的_。这两支试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3)综合分析试管2、3和5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中GA的作用是_。(4)综合分析试管2、3和4的实验结果,说明_。试管号GA溶液缓冲液水半粒种子10个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步骤1步骤21011带胚25 保温24 h后去除种皮,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淀粉液25 保温10 min后各试管中分别加入1 mL碘液,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深浅2011去胚30.210.8去胚40.410.6去胚50.410.6不加种子注:实验结果中“”越多表示颜色越深,表中液体量的单位均为mL。【答案】 (1). 淀粉 (2). 麦芽糖 (3). 少 (4). 带胚的种子保温后能够产生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5). 诱导种子生成淀粉酶 (6). GA的浓度高对淀粉酶的诱导效果好【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遇碘液变蓝。1号和2号试管形成对照,说明胚能产生a-淀粉酶;2、3和4号试管形成对照,单一变量是GA的浓度,说明GA含量越多时,试管中的淀粉越少;2、3和5号试管形成对照,说明赤霉素溶液在无胚的情况下可诱导种子生成-淀粉酶。【详解】(1)-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的单体是葡萄糖,其水解后生成的二糖是由两个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的麦芽糖。(2)试管1和试管2相比,它们的自变量为是否有胚(或有无-淀粉酶存在),因变量是试管中淀粉的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