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 伶官传序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盛衰之理(shn)(2)盛以锦囊(chn)(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q) (4)泣下沾襟(jn)(5)逸豫可以亡身(y y) (6)系燕父子以组(x)(7)乱者四应(yn) (8)李存勖(x)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及仇雠已灭通“仇”,仇敌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迹,迹象(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其根本(3)以一少牢告庙:祭祀时的祭品,羊、猪各一头(4)及仇雠已灭:仇人(5)举天下之豪杰:所有的(6)逸豫可以亡身:安乐3.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具体来说,指统治者个人的主观努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其根本。今义:原来的。(4)系燕父子以组古义:绳索。今义: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4.一词多义(1)归(2)易(3)告(4)与5.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a.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c.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名词作状语a.负而前驱:向前。b.仓皇东出:向东。c.一夫夜呼:在夜里。(2)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动词的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微小的事;有勇有谋的人物。6.翻译句子(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译文: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文:最后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书曰:“满招损,谦得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在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第一人。二、背景展示伶,旧时指戏曲演员。伶官,后唐庄宗宠幸伶人(乐工),让许多伶人做了官。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以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警示当朝的统治者,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阐述了国家盛衰成败由于人事的深刻道理。三、文体知识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文白对照脉络梳理结论(第4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答:_答案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在于人事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接着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国家成败兴衰“皆由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答:_答案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作者在伶官传序中强调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我们该如何评价?答:_答案(示例)局限性。把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归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断,只要君主能做到“忧劳”而不“逸豫”,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这个结论有些偏颇。进步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仅仅是治国警策,更是处世警言。因为“忧劳”可以让人具有忧患意识,能激励人奋进图强。“逸豫”能使人贪图享乐、沉迷享受,久而久之会消磨人的斗志及能力。即使在当下,这一观点仍然为处世警钟,告诫人们要牢记前车之鉴。1.课本素材点击素材(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具有忧患意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2)唐庄宗李存勖迷恋伶人,使其干预朝政,致使叛乱四起,众叛亲离,最终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运用示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正如温室中的花朵,习惯了温室中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养料,一旦失去特殊的呵护,便经不起风雨的侵袭;天鹅因助跑时间太长,依赖于水面的力量,导致飞翔的愿望不能实现。难道它不羡慕展翅翱翔于高空的雄鹰吗?殊不知,鹰在学习飞翔时是临着万丈深渊开始它的第一次飞行的,求生的信念化作振动双翅的力量,逃脱死神的念头成就了穿梭于云间雾里的雄鹰。天鹅的依赖心理决定了它的命运,而雄鹰的忧患意识决定了它的成功。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课外素材杨秀峰亲情面前不徇私情1950年冬,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接到有关部门反映:自己胞弟杨碧桐之子杨书琴参加革命后,曾于1947年在冀东叛变投敌,并带着敌人杀害我地方干部。此时,杨碧桐已经去世多年,而杨书琴是他唯一的儿子。接到消息的杨秀峰没有犹豫,立即派人到冀东协同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不久,案情查明,杨书琴被当时的迁安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并呈报河北省人民法院。“时任省法院院长的杜佩珊接到案卷后,感到有些为难,立即到省政府向杨秀峰请示。”耄耋之年的财政部离休干部、时任杨秀峰秘书的赵秀山老人回忆。杨秀峰看了迁安县人民法院的审讯笔录和揭发材料,严肃地说:“杨书琴虽然是我侄子,但他犯了反革命杀人罪,应当处以死刑。不能考虑到是我的亲属,就徇私枉法那样做,我们就成了人民的罪人。俗话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我是共产党员!”说罢,亲笔在案卷上写下“批准”二字。“杨老真的是大义灭亲呐。”60多年后的今天,谈起杨秀峰当年亲自下令枪毙亲侄子的事,赵秀山老人仍敬佩不已。点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有人情味,但讲原则应作为有人情的前提。人情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原则。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亲情面前都能像杨秀峰那样坚持原则,不向私情妥协,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更大的保障,我们的干群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常存忧患之心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直至今日,这句话仍为一句至理名言,为世人传承。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不少人凭借一己之长,便高枕无忧,安于享乐,却毫无忧患之心,这往往是自取灭亡。(2)古有神童仲永,写字作诗信手拈来,一时人们争相求之,而其父却毫无忧患之心,以仲永之诗作换取银两,“不使学”;其年长,才气渐减,“不能称前时之闻”;及其成人,“泯然众人矣”。可见,上天赐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聪慧,而他和他的父亲却没有任何忧患意识,最终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3)反之,一代至圣孔仲尼,生来为常人,无任何优势,并且要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而他却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周游列国以求教,以“学无止境”勉励自我。他深知上天没有赐予他任何多于常人的优势,于是常常自勉,每日三省其身,“学而时习之”,学思并存之理长存于心。那一根根燃尽的蜡烛,那一个个漫漫长夜,那一页页翻过的书柬,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第一人:孔子。(3)然而,忧患之心不仅是对个人的告诫,更是治国之道。清朝无疑是缺乏忧患意识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使之过于自满,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以为有先天优势,便可将“蛮夷”之国踩在脚下。但梦总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一声巨响震碎了清政府的美梦。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将辽阔的疆土拱手相让,闭关锁国将大好河山毁于一旦。(4)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青年,如不存忧患意识于心,又如何能长存,只怕又会步清朝的后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便心存忧患意识,虽然他在诗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但他没有就此止步,又在书法绘画方面刻苦钻研,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将竹画得栩栩如生,达到“胸有成竹”的地步。王羲之亦是,即使书法已经炉火纯青,但他仍不断练习,将家中的一潭清水染为墨色,最终达到“入木三分”的境界。不懈的追求与勤奋的练习使他成为千古书法大家,仅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引无数风骚瞻仰求之,后人望尘莫及。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劣势,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而面对优势,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最终却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人生之路漫漫,吾辈应常存忧患之心,进而上下求索。(6)思悟要点(1)引用名言开头,有什么作用?提示开篇点题,彰显主题;增强说服力及读者的认同感;语言简洁,立场鲜明。(2)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少”表达是否准确?提示准确。运用程度副词明示所指的对象,体现了议论的客观、理性,避免绝对化的语言表述。(3)第两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能否互换位置?提示正反对比论证。不能。因为第段的反面论证和第段的后半部分内容相吻合,这样排列,结构更加严谨。(4)第段在立意布局上具有怎样的效果?提示递进式结构。由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拓展了论述的广度。(5)第段能否移到第段之后?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提示不能。第段是针对中国今日之青年要具有“忧患意识”的论证,苏轼、王羲之是“青年”之楷模。这样排列言之有据,行之有榜样,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6)这句话化用了谁的哪句名言?提示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基础知识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答案B解析A、C、D三项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项“函”在此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2.下列各句中,“与”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答案B解析B项“给”。A、C、D三项均为“和”。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成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他)还矢先王,而告以(之)成功B.(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以(之)成功C.(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D.(他)还矢(于)先王(矣),而告以(之)成功(也)答案C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_(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译文:_(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_答案(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2)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3)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踪迹,都是由于人事呢?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两句是“_,_”。(2)常言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伶官传序中的一句“_”也强调了同样的道理。(3)毛泽东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代儒家经典尚书中也写到“_,_”。答案(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祸患常积于忽微(3)满招损谦得益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悌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注俛:同“俯”。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B.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C.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D.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答案C解析先比较四个选项找出断句标注的不同之处,再根据句意进行推断。“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作为主语“材贤”的并列谓语,不能隔断;“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属于假设关系复句,也是“颜子之行”的谓语,不能隔断。答案为C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的“缙”是“插”的意思,“绅”指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板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D.“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答案B解析不是“道家”,应为“儒家”。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B.序文的第1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C.从第2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四次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答案C解析程福赟不是宁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顾及大局,以忠获罪而至死不言。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译文:_(2)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译文:_答案(1)虽然够不上符合中庸之道,然而与其享用着别人给的俸禄,低着头忍受着羞辱,如何比得上无愧于内心,放纵身心(不受拘束)而自得其乐(或:让自己得意开心)呢?(2)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只有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参考译文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呀!在这个时候,做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做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