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doc_第1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doc_第2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doc_第3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doc_第4页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之措施 新华中学 刘茜在2002年我参加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这三年的课程研究、实践,使我与信息技术有了全方位的亲密接触,在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的过程里,我发现信息技术的多样手段与高中语文课程可以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写作、语言训练等多方面教学进行整合。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现代作品、文言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其内容极为庞杂。在传统的梳理知识点,建立知识网络系统的同时,我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学生对阅读作品(文本)的兴趣不大,当然这与时代的特点有关,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更新,使得文字的魅力不及音像的魅力,从而学生阅读文本的数量减少,阅读视野狭窄,知识储备贫乏,看来,传统的单调的讲说不足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及主动性,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一条适应时代的切实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思路。那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主要的形式是网络阅读)为何如此吸引学生的视线呢?除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之外,它的优势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于是解决了学生想读但读不懂的困惑,顺利的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在网上,我们可以轻松的找到我们想读的信息,之所以有读不懂的情况发生,主要是因为学生阅读经验少,阅历浅,对于阅读对象的信息没有达到理解信息所要求的程度,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向学生提供了网状的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眼睛与头脑,这些比一桌、一黑板、一粉笔、一嘴的传统讲授要高明进步得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对传统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彩的平台,学生可以随着鲜亮的画面与跃动的文字驰骋、想象,真正进入阅读文本的世界,丰富的评析文字引导学生步入解读作品的正轨。于是,教师的作用显得非常的突出。教师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内驱力”),创设情境,提供知识间联系新旧的伙伴,所采取的方法与设计要是全新的。知识不是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他人的帮助(教师、同学),与他人的对话和协作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得到。在这里,我探索了一整套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措施,具体做法如下:(一)导入音乐 创设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在一个和谐的有声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音乐在此时便可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我经常利用合适的乐曲导入新课,在开头就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学习创设情境。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而且配以江南古筝乐曲,学生聆听那悠扬的丝竹之声,欣赏着淡雅的园林景致,很快就进入了一个古色古香、静谧恬淡的世外桃源的情境之中。在蜀相一诗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播放了MTV卧龙吟让学生随着MTV追溯了诸葛亮感人的一生,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调。创设阅读情境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活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诵读OK”,我在蜀相教学中,运用了一段配乐朗诵的FLASH,学生在低沉、厚重的古曲声中,边诵读诗作边体味大诗人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作风格,学生诵读的声音虽有些稚嫩,但杜甫内心的沧桑、落寞与悲怆已顺利的传入了学生的心田,我想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使之然。因此,借助此类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朗诵训练,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也就多了一份对欣赏文学的愉悦和酣畅。 (二) 声形并茂 激活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显示出来的高超的技术特性,是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法比拟的,信息网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带来了难得的创新契机。这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可以从网上随时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需要的知识,网络成为了现代学生学习新知的又一新天地。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学者在课前为学生更便捷的获得知识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这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制作课堂、文本所需的教学课件。如我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自制的教学课件,将其置于网络环境之下,学生便可随时浏览课件内容,根据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录象资料来了解作品红楼梦的相关的背景知识,这些都是在课前由学生完成的,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进入正式学习本课的环节。学生在网上的课件中观看了电视剧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阅读了精选的脂评本红楼梦,开拓了阅读的视野,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线听到了一首首动人的插曲,而且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欣赏歌词,从中把握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所有的这些声、色,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他们开始关注作品人物的命运,对作品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仅是课件,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林黛玉的遭遇,努力去捕捉林黛玉的这一段心路历程,于是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所以,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手段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缩短了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差距,以最新鲜的画面和最生动的感官冲击,直观形象的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其实在高二,这样的活动课堂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对多媒体的名著名篇欣赏课的兴趣极高,从祝福到药,从林黛玉进贾府到智取生辰钢,从雷雨到茶馆,学生无论上哪一节课,都要提早主动的问我语文课讲什么、看什么、学什么,积极的帮我准备播放器材,有的学生比较擅长制作电脑软件,自告奋勇的加入到制作课件的行列中来,像寄托、李沐晨、孙宏义等同学已经成长为电脑软件的制作高手了,他们与我共同制作的教学课件蜀相一举获得了天津市中学生科学技术创新大赛的一等奖。课后学生围着我或探讨作品的人物性格,或对作品提出某些疑问与设想,还有的学生觉得课上时间太短,欣赏作品还不过瘾,便找来整部作品阅读,在网上查寻有关的资料,也算是大快朵颐了。(三)巧设课件 自主探究兴趣具备了,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都可一帆风顺,其实在很多作品中或多或少的存在难点,学生一下子分析不到的地方,而这往往需要教师费些心思来化解难点,变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时,信息技术手段可助一臂之力,引领出一条新的教学思路。如蜀相一课,此诗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此联表为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的诗句是古诗鉴赏中的一个难点,它体现着中国文学表达情感深藏含蓄的典型特点,若学生读不透此联的情感内涵,便无法顺利的把握全诗主旨。我紧紧抓住这一联中的“自、空”二字,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将其它作品中带有“自、空”二字的诗句集结起来,我从学生熟知的“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让网页带领他们阅读一句句的“自、空”诗句,欣赏一首首的名诗,很快,不少学生从大量的诗作中体悟到了“自、空”二字多在诗作中表达诗人内心失落、惆怅、无奈的情绪,然后推知杜甫的徒有美景,无人欣赏,空有英雄,无人凭吊的空落、怅惘之情。 (四)课后总结 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体现了阅读教学善始善终的完整性,要使知识常新常鲜,教师可布置些锻炼语言表达,养成阅读习惯的活动,可以在师生的论坛发帖子交流,也可将作业发到固定的邮箱,教师要及时的审阅与反馈。如在蜀相的课件“千载余情”一栏中,我安排了本课学习的课后内容:1 搜集整理历朝历代咏怀诸葛亮的诗作2 上网观看“品诗思人”一栏中的有关杜甫的录象并阅读列出的杜甫的一些诗作及评析,然后写一篇凭吊杜甫的文章,作业完成后,通过网络上传到我的邮箱中。由此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需要教学者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思路与模式,这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能动性原则为理论依据,结合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爱好等多方面的情况,有的放矢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作切实有效的教学指导。在此,通过对本课题的反复研究探索,我尝试着建立实施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 网上浏览 自主探究 课后总结激发兴趣 掌控资料 攻破疑难 迁移拓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班学生对阅读及写作的兴趣大增,热情高涨,收获颇丰,像杨磊和李倩同学在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的论文获得一等奖。皮国萃、杜程程同学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分获一等奖。王莹、高雅、李倩、潘麒羽同学在天津市文艺汇演的歌词创作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邹天培同学在2005年高考语文学科中取得140分的高分,不少学生感慨的说喜爱上了网络上的名著,在网上的生活觉得充实了。当然这个模式目前还未成熟,课题虽至此告一段落,但此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还将继续。数据分析: 目前,我教的班已经毕业了,我将本班参加全区模拟考的二次成绩、高考成绩与我年级的平均分做一下对比:高三五班年 级区一模 1053 1011区二模 12323 12006高考 11994 11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