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二十一章祛湿剂.ppt_第1页
课件:第二十一章祛湿剂.ppt_第2页
课件:第二十一章祛湿剂.ppt_第3页
课件:第二十一章祛湿剂.ppt_第4页
课件:第二十一章祛湿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一章 祛湿剂,目的要求,熟悉:祛湿剂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熟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猪苓汤、防已黄芪汤、萆薢分清饮 了解:二妙散、五皮散、肾著汤,由祛湿药为主组成,治疗湿证的方剂,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一、定义,统称为 祛湿剂,二、立法依据,“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固而止”,“燥可去湿,通可去滞,滑可去着”,三、湿邪的性质,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伤阳气,能阻滞气机,湿与水,异名而同质,“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且水湿与痰饮密切相关,“脾湿生痰,聚水成饮”,水湿与脾、肾、肺关系密切:“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四、分类,多由久处湿地,淋雨涉水,正不胜邪,湿邪由皮毛经络入侵人体所致,属肌表为病,外湿,内湿,湿邪内生,多与脾胃有关。过嗜生冷,恣啖酒酪,伤及脾胃,脾胃失运,湿浊内生,多属脏腑气血为病,祛湿剂的分类,化湿和胃,清热化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脾胃湿滞,湿热诸证,水湿内盛,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风湿外袭所致病证,外感,内生,五、注意事项,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燥利太过,均易伤津液,阴虚有湿之人当慎重配伍使用,久病湿去之后,必须健脾,“脾旺湿自决”,适应证:,脾胃湿滞,第一节 化湿和胃,湿滞脾胃,湿浊中阻,不思饮食,口淡无味,胃失和降,恶心呕哕,舌苔白腻,水湿下走大肠,大便溏薄,湿阻气机,脘腹胀满,脉缓,用药配伍,1. 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的药物为主组成,如苍术、藿香、白豆蔻、陈皮等,2. 湿易阻滞气机,故常配伍行气和中之品,如厚朴、砂仁、半夏,平 胃 散,主证: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呕恶嗳气,舌苔白腻,脉缓,主要症状,立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君 苍术,辛苦温燥,气芳香,最善除湿运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 君、臣药配合一升一降,燥湿行气,运脾和胃,除中焦湿阻气滞,臣 厚朴,辛苦温,气芳香,燥湿和胃,下气除满,兼能消食,佐 陈皮,行气和胃,燥湿运脾,合厚朴芳香化湿,下气除满,佐使 甘草,1. 健脾益气助运,生姜 大枣,2. 调和药性,本方以辛燥芳香之品为主组成,辛燥可去湿,芳香可行气,兼以健脾助运 为治湿基本方,体现了治湿的基本思路,组方特点,临床运用,1本方性偏苦燥,最善燥湿行气。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证治要点。 2此为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若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证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3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使用注意,阴虚气滞,脾虚胃弱者,不宜应用。,立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藿 香 正 气 散,主证: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主要症状分析: 恶寒发热,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山岚瘴疟等,外感风寒,湿滞肠胃,方解:,陈修园:“四时不正之气,由口鼻而入,与邪伤经络不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只用芳香利气之品”,君 藿香,苦辛温,气味芳香,芳化湿浊,悦脾调中,辟秽止呕,兼能解表,臣 苏叶 白芷,辛温,发散风寒,兼能行气化浊 助君药解表,半夏曲 厚朴,燥湿和胃,下气降逆 助君药除湿,佐 桔梗,宣利上焦肺气,通调水道以助行湿,陈皮,理气和中,燥湿运脾,大腹皮,下气利水,使水湿之邪从二便出,行上、中、下三焦之气,取“气化湿亦化”之意,茯苓,健脾渗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出,白术,健脾燥湿,佐使 生姜 大枣 炙甘草,1. 振奋脾胃之气,2. 调和药性,临床应用,1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辅以解表散寒。以上吐下泻,恶寒发热,舌苔白腻为证治要点。 2此乃夏月常用方剂,对伤湿感寒,脾胃失和者最为适宜。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其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3适用于急性胃肠炎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使用注意,本方用药辛香温燥,阴虚火旺或虚寒者不宜使用。,适应证:,湿热合邪所致病证,第二节 清热化湿,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与热合邪,无形之热附于有形之湿,“如油入面”,缠绵难愈。,湿热下注,辨别湿与热的程度,舌质与舌苔,脉象,湿热并重,舌苔,舌上津液,舌质,湿证本身的舌苔是白腻苔,白腻苔有热象,腻苔黄白相间,黄腻苔,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苔无论色白色黄,越干,热象越重,舌质越红,热象越重,舌质与舌苔,脉象,湿证本身的脉象是濡缓脉,濡数的脉象代表湿热,附: 濡脉:”如帛衣在水,轻手相得“,茵 陈 蒿 汤,主证:湿热黄疸,主要症状分析: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口渴 但头汗出 小便短赤 腹微满 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湿热黄疸 热重于湿,立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解:,君 茵陈,苦微寒,入脾胃肝胆经,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退黄,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臣 栀子,苦寒入三焦,清热燥湿,泻肝胆,利三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佐 大黄二两,量少,苦寒,清泻湿热,通利二便,临床应用,1本方善能清热利湿退黄,乃治疗阳黄最为得效之方。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为证治要点。不论有无腹满及大便秘结与否,均可用之。 2湿热黄疸又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区别,若湿多者,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多者,加黄柏、龙胆草等以清热祛湿;若胁痛者,可加柴胡、川楝以疏肝理气。 3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属湿热内蕴者。,注意事项,1. 服药后,小便当通利,尿如皂角汁状,此为黄从小便而出; 2. 服药前,小便不利,大便亦不正常,溏粘如酱,服药后,大便颜色逐渐变淡,逐渐成形; 3. 阴黄,或湿重于热者,不适用本方; 4. 孕妇慎用。,八 正 散,主证:湿热淋证,主要症状分析: 尿频尿急, 溺时涩痛 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 尿色浑赤 小腹急满 口燥咽干 舌苔黄腻,脉滑数,湿热淋证,立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方解:,君 瞿麦,清热利尿通淋,可治尿道热痛,臣 萹蓄 滑石 车前子 木通,佐 栀子 大黄 灯芯草,清热利水通淋,清热泻火,利小便 清热,通利二便 助利水通淋,佐使 甘草,清热,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临床应用,1本方所治为湿热淋证。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 2此为苦寒通利之剂,凡淋证属于湿热者均可用之。用治血淋,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涩痛者,宜加金钱草、海金砂以化石通淋;膏淋混浊者,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3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等属湿热者。,注意事项,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应用,孕妇慎用。,主证: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立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要症状分析: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肢体倦怠 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表证,湿温证,湿温 郁于气分,(湿重于热),三 仁 汤,方解:,君 杏仁,苦辛,善入肺经,通上焦肺气,白蔻仁,薏苡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宣畅中焦,甘淡,渗湿健脾,疏导下焦水气,臣 半夏 厚朴,燥湿行气,下气除满,助畅中焦,宣畅“上、中、下”三焦,使气行湿化,佐 滑石 通草 竹叶,甘寒淡渗,清利下焦,使湿热从小便出,临床应用,1本方主要用于湿温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者。以头痛身重,午后身热,身热不扬,苔白不渴为证治要点。 2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著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痹证、淋证、水肿等属湿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3适用于肠伤寒、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甘 露 消 毒 丹,主证: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主要症状分析: 发热倦怠,肢痠 胸闷腹胀 泄泻淋浊 身目发黄, 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 脉濡数或滑数 咽肿,颐肿 口渴,小便短赤,湿温邪在气分 湿热并重,兼热毒,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解:,君 滑石 茵陈,清热利湿,兼以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臣 石菖蒲 藿香 白豆蔻 木通,芳香化湿,和胃化浊 清热利湿,佐 连翘 射干 薄荷 贝母,清热解毒利咽 清热散结消肿,立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临床应用,1本方治疗湿温时疫,湿热并重之证。王士雄誉之为“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以身热肢痠,口渴尿赤,或咽痛身黄,舌苔白腻或微黄为证治要点。 2若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大黄以清泄湿热;咽颐肿甚者,可加山豆根、板蓝根等以解毒消肿利咽。 3适用于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连 朴 饮,主证:湿热霍乱,主要症状分析: 上吐下泻 胸脘痞闷 心烦躁扰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霍乱,湿热并重,立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解:,君 黄连,清热燥湿,为治热利之要药,厚朴,芳香化湿,行气除满,下气和胃,臣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佐 栀子 豆豉,清宣胸膈郁热 -栀子豉汤,“辛开苦降”助散中焦湿热互结,石菖蒲,芳香化湿,分清化浊,芦根重用二两,1.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2.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 3. 生津止渴,防吐利伤津,配伍特点:,辛开苦泄、升清降浊,使湿热除,脾胃和,吐泻止。,临床应用,1此乃湿热霍乱之主方。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证治要点。亦可用于湿温病而见身热心烦,胸闷呕恶,溲赤苔黄者。 2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若腹泻较著者,宜加扁豆、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3适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等属湿热并重者。,主证:湿热内蕴,外受风邪证,主要症状分析: 遍身肢节烦痛 或肩背沉重 或脚气肿痛 脚膝生疮 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风湿热痹,湿热脚气,立法:利湿清热,疏风止痛,当 归 拈 痛 汤,湿重于热,方解:,君 羌活半两,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性温有助湿化,茵陈五钱,清热利湿,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臣 猪苓 泽泻 黄芩 苦参 防风 升麻 葛根,清热利湿 清热燥湿 疏风散表,兼以清热,佐 白术 苍术 人参 当归 知母,燥湿健脾,使脾运则湿化 益气养血,取“血行风自灭”之意 清热养阴,防诸药辛香苦燥渗利 伤阴,佐 炙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应用,1本方为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初起的常用方剂。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脚膝肿甚者,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身痛甚者,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 3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风湿而兼湿热者。,适应证:,水湿内盛之蓄水证,第三节 利水渗湿,配伍特点,以渗利水湿的药物为主组成,茯苓、猪苓、泽泻,伴见风寒外袭、水热互结、表虚易感等症状,可配伍解表、清热、益气健脾之品,五 苓 散,主证:,1. 外有表证,内停水饮,2. 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3. 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病机:,以上诸证,其共同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烦渴欲饮,1.太阳表证未解,内传膀胱之腑,太阳邪气未解,头痛、身热、脉浮,膀胱气化不利,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水湿阻滞气机,津液不布,入水即吐,水停于内,饮入之水不得输布,2.3.素体中虚,水湿痰饮内停,水饮随气上下攻窜,水肿,短气而咳、吐涎沫头眩、脐下悸动,水湿下注于大肠,泄泻,立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解:,君 泽泻,入肾与膀胱,善能利水渗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臣 猪苓,淡渗利湿清热,茯苓,利水渗湿,兼以健脾,桂枝,1. 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化气以行水,2. 散太阳膀胱未解之邪,佐 白术,健脾燥湿,使脾运而湿化,临床应用,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注意事项:,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太阳膀胱蓄水与蓄血的区别,蓄水证,蓄血证,病因,邪热入于膀胱气分,邪热入于膀胱血分,病理,水热互结,瘀热互结,主证,小便不利,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易解,主方,五苓散,桃核承气汤,主证:水热互结,兼阴虚证,主要症状分析: 小便不利 下利,咳嗽、呕恶 口渴欲饮 心烦不寐 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水饮证,兼热,立法:利水,清热,养阴,猪 苓 汤,兼阴伤,方解:,君 猪苓,渗利水湿,兼以清热,臣 泽泻 茯苓,利水渗湿清热,佐 滑石 阿胶,清热利水通淋 滋阴养血润燥,既补阴液之虚, 又可防渗利复伤阴液,临床应用,1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清热养阴。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亦可用于热淋、血淋属湿重热轻而兼阴虚者。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3泌尿系感染、肾炎,小便不利兼阴虚有热者可用本方。,注意事项:,若内热盛,阴津大亏者忌用。 伤寒论中指出:“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主证: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主要症状分析: 汗出恶风 身重微肿 或肢节疼痛 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脉浮,表虚不固证,风水 或风湿证,立法: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防 己 黄 芪 汤,方解:,君 黄芪 防己,益气固表行水 祛风散邪,利水消肿,臣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佐使 生姜 大枣 炙甘草,鼓舞脾胃之气 和中调药,临床应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注意事项:,1若水湿壅盛,汗不出者,虽有脉浮恶风,亦非本方所宜。 2风邪在表,自当解外,外不解则邪不去,而湿不消;欲解其外,卫又不固时,不可过发其汗,且须益气固表。,主证: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主要症状分析: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 小便不利 苔白腻,脉沉缓 心腹胀满,上气喘急 以及妊娠水肿,皮水证,兼气滞,立法: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五 皮 散,方解:,君 茯苓皮,功专利水消肿,臣 大腹皮 陈皮,行气消胀,兼以利水祛湿,佐 生姜皮 桑白皮,鼓舞脾胃之气,散水消肿 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泻肺行水,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疗皮水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适应证:,阳虚气不化水或湿从寒化之痰饮、水肿、痹证,第四节 温化水湿,配伍特点:,利湿药和温阳药配伍组成,茯苓、泽泻加桂枝、附子、干姜等组成,兼有脾虚不运症状,常配伍健脾、芳香化湿之品:如白术、陈皮、木香、厚朴等,主证:中阳不足之痰饮证,主要症状分析: 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 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 脉弦滑或沉紧,痰饮证,饮随气逆,立法: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平冲降逆,苓 桂 术 甘 汤,方解:,君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饮,臣 桂枝,温阳化气利水,平冲降逆,佐 白术 佐使 炙甘草,健脾燥湿 调和诸药,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证治要点。 2若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可加枳实以快气行水。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阳虚者,均可加味用之。,真 武 汤,来源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4条),身瞤动,重则振振欲擗地,太阳病发汗,过汗亡阳,阳不化水,水停心下,心下悸,湿邪阻滞清阳,头眩,阳虚阴少,肌肉失养,虚阳外越,发热,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脾肾阳虚,四肢沉重,浮肿,脾阳不足,肾阳不足,内生湿浊,不能温阳化水,水湿泛溢,溢于肌肤,下利,留于肠中,腹痛,不得温煦,小便不利,咳嗽,上射于肺,呕吐,中阻,主证:,2. 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1. 太阳误汗,伤阴亡阳水饮内停,辨证指征:,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立法:温阳利水,方解:,君 炙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以治其本;且温肾以暖土,臣 生姜,辛而微温,走而不守,温中散寒,兼助附子行散肌表之湿,茯苓,健脾,渗利水湿,佐 白术,甘苦而温,健脾燥湿,合 “脾喜燥恶湿”“得阳始运”之性,白芍,1. 敛阴护阴,以制阴液之虚,2. 防温燥之品伤阴之弊,3. 本经记载,白芍可以“利小便”,本经疏注云:芍药“能破阴凝,布阳和,盖阴气结,阳不能入,阴结破则阳气布结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结合利水药则利水”,实 脾 散,主证:,阴水属脾肾阳虚,水停气滞证,病机:,脾肾阳虚,水湿停滞,湿阻气机,常规见证:四肢水肿,身重,腹痛,小便不利,辨证要点:胸腹胀痛,大便溏薄,脉沉细缓,立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解:,君 附子 干姜,温肾暖脾,助温阳化水,臣 白术 茯苓,健脾除湿,培土以制水,佐 厚朴 木香 草果,芳香化湿,行气消胀,槟榔,下气行水,通利二便以行湿,佐使 生姜 大枣 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木瓜,酸温,收敛阴津,防止温燥、芳香、渗利伤阴,主证: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主要症状分析: 小便频数 浑浊不清 白如米泔 凝如膏糊 舌淡苔白,脉沉,膏淋、白浊,下焦虚寒,立法: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萆 薢 分 清 饮,方解:,君 萆薢,祛湿利尿,分清化浊,为治白浊之要药,臣 石菖蒲,芳香化湿,泌别清浊,佐 益智仁 乌药,补肾助阳,固肾缩尿 散寒行气,除膀胱冷气,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下焦虚寒白浊。以小便混浊而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腰痠神疲者,可加人参、鹿角胶等以补肾气。 3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属下焦虚寒证。,适应证:,风湿邪气外袭,邪留肌表,或邪滞筋骨等证,第五节 祛风胜湿,邪留肌表:,恶寒不重,头痛如裹, 身体重痛,邪留筋骨:,关节屈伸不利,腰膝疼痛,配伍特点,常以祛风胜湿药为主组成:羌活、独活、防风、秦艽,痹证日久常见肝肾不足、血脉瘀滞,故常配伍 补肝肾药:桑寄生、牛膝、枸杞子 活血化瘀药:川芎、当归、延胡索,主证: 风湿在表之痹证,主要症状分析: 肩背痛不可回顾 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苔白,脉浮,风湿在表证,立法: 祛风,胜湿,止痛,羌 活 胜 湿 汤,方解:,君 羌活 独活,祛除一身之风寒湿邪,臣 藁本 防风,祛风胜湿,善止头痛,佐 蔓荆子 川芎,祛风止痛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佐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风湿在表之痹痛。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 2若湿邪较重,肢体沉重明显者,可加苍术、细辛;郁久化热者,可加黄芩、黄柏、知母。 3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在表者。,主要症状分析: 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 腰膝疼痛、痿软 畏寒喜温 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风寒湿痹证,独 活 寄 生 汤,兼肝肾不足,兼气血两虚,主证: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立法:祛风湿,除痹痛,补肝肾,益气血,方解:,君 独活,辛温燥散,善祛下半身风寒湿邪,长于止腰膝间风寒湿邪,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兼祛风湿邪气,臣 细辛 肉桂,温经散寒,助散寒湿而止痹痛,防风 秦艽,祛风胜湿,杜仲 牛膝,补肝肾,强腰膝,佐 四物(芎归地芍),补血、活血,既补血脉之虚,又行经脉之滞,人参 茯苓,健脾、益气、宁心,佐使 炙甘草,1. 益气和中,调药,方中当归、川芎、牛膝、肉桂均能温通血脉,使气血畅通,解除痹证,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2. 合芍药,缓急止痛,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疗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