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牛津大学做报告的感受.doc_第1页
重回牛津大学做报告的感受.doc_第2页
重回牛津大学做报告的感受.doc_第3页
重回牛津大学做报告的感受.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5月2日中午开车回到牛津大学做讲座。本来想一个小时做完,没想到讲了90分钟,大家还提出无数问题,再加了一个小时。最后,几位同学们请我吃饭,到了近半夜。回到诺丁汉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我讲的是经济学,而下面的听众却什么专业都有。想让大家对经济学感兴趣,对我来说是一种有趣的考验。牛津大学学联会在牛津大学求学的中国学子803人。应该说,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姣姣者。我看到在国内刚大学毕业,就在这里直接读博士的小姑娘。也看到有些学生直接从英国的重点中学,升入大学学习。还有一位博士生,是来自诺丁汉大学宁波校区的学生。24年前,我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现在在诺丁汉的10位华人教授中,有6 位曾经在牛津工作和学习过。 国内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和官员也曾经在牛津读过书,包括张维迎,余永定,华生,郭树清,等。通过老一代人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前来听我做讲座的许多学生,也许10年,或者20年以后,就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学教授,政府高级官员,或是富有的商人。参加组织讲座系列的同学都是一些志愿者,她(他)都刚20岁出头。不仅组织的井井有条,而且,真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少数前来做讲座的人当中,有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北大教授贺卫方和陈有茜等。我想,他们都大老远从中国跑来这里做报告,我从诺丁汉跑到牛津,虽然花了一天时间,也是应该的,尤其是,我对牛津的感情,还非常深。学联会给我的感谢信照道理,去牛津做场报告,不值得专门写一个博文。数天前,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双料外籍院士,更值得大家探讨。还有,大家对赵红霞被关押,也是中国日前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相比之下,我的报告应该是不值得一提的。可是,当我今天看到牛津学联的常务副主席给我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时,我深有感触,因而发表此文。英国的学术氛围我想通过这个博文强调下面两点。首先,学生们自发邀请不同的人来做讲座,他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义务的,外面请来的教授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讲座,也是义务的。而为什么他们都愿意做这种义务的工作呢?对学生来讲,他们想学到知识,也想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对老师来讲,能够影响这么多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责任。其次,报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听众是多学科的。所有的报告人,都由组织人挑选。如果报告内容不好,听众不满意,组织者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很难继续下去。对做讲座的老师来说,如果没有内容,或讲的不好,自己的名声就要受到不好的影响。而如果讲好了,不仅能够传播知识,更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所以,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做讲座的人, 都不是为了金钱的利益,而是为了名声,为了一种社会责任。大家有了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学术研究,就更加有意义。有位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问题很多,老师你认为我们毕业以后回国奋斗好,还是留在外面好?我说,如果我不考虑你个人的利益,而只是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我认为回去比较好。如果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留在国外好。我自己一直想回国,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回国,更多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因为,我在国内一直无法找到适合我的工作。当然,我在英国,相信也能做许多对中国有益的事情。附件:牛津大学学联给姚树洁教授的感谢信(作者:牛津大学学联常务副主席,葛诚)姚树洁教授您好,5月2日于牛津匆匆一晤,认真聆听了您精彩的学术演讲,当即存念想要提笔向您致谢。后来因为要安排新华社的记者入驻牛津,因此,邮件的撰写也就受了些耽搁。刚刚过去的几个小时里也再仔细想了想,当初脑中涌现出的一些想法和情绪倒是慢慢褪去了,或许也过滤了冲动之余的某些表面印象。首先,从您的讲座中不难体认到一份源自东方的“士者情怀”,一种将“大儒经济小儒诗”静守在内心深处的情怀。怀揣如此情怀的士者每每回顾历史与现实文化,审视自己,感受到精神深切的困顿之时,依旧不愿放弃自身执著追求的目标,不甘被人生的坎坷、诸多磨难的绝望所左右,明知与世龃龉、空余其志,仍百折不回。当然,透过和一些前辈们的笔墨交流,也大致能对士者的不易与艰辛体认一二。成为士者往往需要经历一些人世沉浮,体味怀才不遇、人生百态,我所熟悉的前辈们,如韦钰老师等长辈最终选择了疏狂相济,因为于他们而言,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另一些如饶子和老师、陈骏老师等长辈们则因为那份不再喧闹的人生最终被迫地选择了一种高贵的孤独,不受诱惑、摆布,不受羁绊、驱逐,而这黑甜之乡,究竟是醒是幻?恐怕除了亲身经历者自身外,谁也无法一言以蔽之.但,至少我可以说,您的这场牛津学术讲座的字里行间里弥漫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我们毅然决定邀请您“回家”做学术演讲的初衷。而基于这样的初衷,此次学术活动从最初的筹划、到后期的组织历时五个半月,志鹏、齐雯、瀚文、佳瑜等组织人员间就演讲模式、讲座时间、演讲主题等问题有过多次坦诚交流、深入探讨,也做了比较客观、细致的分析和安排,瀚文、齐雯她们昨天为了迎接您,之前也做了不少细致周到的准备工作。如今,也算是完满落幕。姚教授,您知道吗,在牛津待的越久,心情越是复杂,怎么说呢,当下,逐利的生活不断迫使我们这些留学生们殚精竭虑,置身于伪装、欺骗或恶性竞争之中。如果引用尼采先生批评他那个时代的西方人时所说的话,概括的来说就是四个字:“羞于安静”。在全英学联、牛津学联乃至华人生命科学学会的愈久、接触的人愈多,就愈发感到,学科的壁垒正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我们所背靠的历史和经历的人生,乃至我们自身割裂开来,现行的西方高等教育更加把它的作品或者说是产品变得单一和浅薄,现代的“洞穴人”和“井底蛙” 需要智慧的灯塔。对此,姚教授您一定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无论文科理科,无论基础应用,无论做人为官,道学政的三位一体,在中国文化中不无讲究。而我们这些同辈的留学生里已经很少能再看到类似韦钰老师、饶子和老师、陈骏老师、龚克老师等前辈的希望,甚至连追求都没有。这并非时代不同了,要求不能一样,恰恰相反,正因为时代不同了,危机更深,使命更强!今天您讲座中的一些事实描述固然沉重,面对不堪发出一声叹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在叹息之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应秉持一份“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精神,并且坚信“此火为大”,必将“花开落英于神圣的祖国”。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有“术”而无“道”的80后、90后学生,我们愿意以志愿者的身份筹办学术活动,并且衷心地期望,透过组织举办一些“思辨、启智”的学术讲座,能够让牛津的学生们对谏和谀的利害做出判断,对激浊扬清、彰善瘅恶的社会责任感有所辨析,对志士薪火相传的历史责任感有所体认。能够建起一种跨越专业院系的思想格局,诱发出一种让人乐于挖掘、勤于反省乃至勇于抛弃的气质。最终,我们深刻地期盼着,一部分学生的牛津岁月能成为一种值得用一生去细细体味的游学经历,而不是行走社会、安身立命的必经过程!如今,您的精彩讲座已落下帷幕,回首而望,我们愈发觉得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而我在此,谨携85位学联义工、代表803位牛津华人学子向您表达最深的敬意,也热切欢迎姚树洁教授您常回家看看!记得,忘年之交、北大社会学系的李康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理想的大学课堂,是不断发现问题,而非一味寻求答案,最值得学习、反思的不是具体的理论命题,甚至也不是时代议题及其解决方案,而是个体生命历程、终极关怀、学术传统与时事议题之间的关联方式。这就是所谓常新,永远的同时代人。身处在愚蠢与智慧、怀疑与信仰、绝望与希望共存的时代,当各个层次的巨变交织在一起,这是你的幸福”而我觉得,对于在座的学子来说,李康先生的这番话恰恰诠释了您在牛津讲座的精髓。当然,如果站在历史的纬度,将眼光放远一些,您昨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