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1页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2页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3页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4页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州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既为我市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了组织人才保证,又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但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和难点。最近,我们对全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一)着眼于干部“能上”,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逐步构建“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的工作格局,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断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竞争上岗工作。市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党政领导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和永州市党政机关竞争上岗考试实施细则,对竞争上岗考试的方法和内容、笔试、面试的组织、成绩的评定以及考试纪律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建立了竞争上岗标准化试题库,成立了命题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面试考官、评委队伍,使竞争上岗工作进一步规范。近几年来,全市实行竞争上岗的职位共4250个,参加竞争的人数达11168人。市直单位机构改革中,82个单位全部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共有1584人参加了716个正副科长职位的竞争。通过规范化的竞争上岗,市直机关新竞争上岗的305名中层正职,平均年龄由41.5岁下降到37.8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78%提高到95%;新竞争上岗的411名中层副职,平均年龄由37.6岁下降到32.5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由81%提高到97%,干部队伍活力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组织了4次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公开选拔了21名处级领导干部,今年又准备面向全省公开选拔11名副处级领导干部。各县区也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大力推行。2004年,首次实行统一公选县区科级领导干部,对各县区公开选拔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时间要求,统一选拔程序,统一发布公告,统一命题考试,促进了公开选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并突出加强了公选面试评委队伍建设,推行了公选面试评委比例制、差额抽签制和交流制。到目前为止,11个县区公开选拔了262名科级领导干部,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二)着眼于干群“信服”,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一是注重扩大干部推荐中的民主。坚持完善和落实了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制度,并将之作为全面了解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2002年县区领导班子换届,我市对11个县区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并对下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进行了全额定向民主推荐。11个县区共有3490名干部参加了民主测评推荐,其中最多的县区达724人,最少的也有187人。根据民主推荐结果,确定了314人作为下届拟进班子人选的考察对象,对26名在民主推荐中得票没有超过半数、经考察确属不胜任现职的现任班子成员不再提名。二是注重扩大干部考察中的民主。为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我市不断改进考察方式,大力推行考察预告制和差额考察制,到目前为止,市、县两级共对提拔任用和公开招考的3450名干部实行了差额考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三是注重扩大干部决策中的民主。市委制定下发了新任县区党政领导正职人选表决决定试行办法,积极推行县区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票决制。2002年县区领导班子换届时,对22名县区委书记和县区长拟任人选,由市委全会进行审议,并进行投票表决,均高票通过,社会反响好。东安县借鉴市里的做法,对乡镇党委书记拟任人选由县委全会进行了票决。(三)着眼于实现干部“能下能出”良性循环,积极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全市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将坚持干部能上能下作为贯彻干部任用条例,改革用人机制的一个突破口,逐步拓宽干部“下”的渠道。市委制定下发了调整不胜任现职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科学界定了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明确了调整的原则、程序、方式,进一步规范了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一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让无所作为的干部“下”。通过建立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政绩平庸的、排在末位的实行淘汰制。二是强化民主评议,让群众不满意的干部“下”。市委规定,凡是在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考察确实不胜任工作的,免去领导职务。三是实行提前离岗退养,让年龄到限的干部“下”。2001年以来,我市先后调整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7名,其中免职的5名,改任非领导职务的2名。(四)着眼于增强干部活力,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工作。我市各级党组织以培养锻炼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为目的,进一步加大了干部交流工作。根据干部的不同情况,在交流中我市重点把握了四种形式:一是实行任职回避交流。2002年县区换届领导班子调整时,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党群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公检法“三长”按要求进行了回避性交流,共交流干部86人。二是进行区域交流。即市直单位与县区之间进行纵向交流,县区之间、市直部门之间进行横向交流,经济比较发达县区和经济落后县区进行互助交流,并注意把握正确流向,鼓励干部到艰苦、落后的地方和经济一线工作。三是进行换岗性交流。我市规定在同一岗位工作满10年以上的副职和5年以上的正职要进行换岗性交流,特别是加大了对掌管人、财、物及经济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干部交流的力度。四是推行培养性交流。根据部分干部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按照年轻干部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机关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纵向交流,以多种形式从上级机关交流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从市、县党政机关挑选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省直机关上挂锻炼;以经历单一的优秀干部实行横向交流,使大批年轻干部在多岗交流中锻炼成长。(五)着眼于提高干部监督管理水平,着力构建系统的干部监督机制。全市各级组织部门把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改进干部监督的方法,提高了干部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一方面,突出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通过任前公示、试用期制等形式,强化任前监督,坚决防止“带病提拔”。2000年以来,市委共对442名提拔任职的县处级领导干部全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对所有新提拔委任担任实职的处级干部实行了试用。通过实绩考核、日常督察、回复群众反映本人问题、谈话诫勉、警示教育、重大事项报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等形式,强化任期内监督,防止“带病上岗”。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离任监督,防止“带病离岗”。2000年以来,全市对60名单位“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查。依据审计审查结果,提拔任用的干部7人,留任21人,平级调动32人。另一方面,突出加强了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通过建立与执法执纪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聘任干部工作监督员、设立专线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考察追究责任制和任免责任制等一系列得力措施,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同时,加大对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方面的查处力度,近年来,市委先后4次组织督查组对全市各地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进行了督查,共纠正处理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违纪违规事件132起,受到诫勉谈话的11人,受党纪、政纪处分的31人。(六)着眼于稳定乡镇干部队伍,大担探索职级分离办法。为增强职级激励作用,稳定乡镇干部队伍,我市积极探索职级分离办法,将干部的实际职务与所享受的待遇级别适当分开,对任职时间较长、资历较深和实绩突出,但因领导职数、结构要求以及工作需要等因素不能提拔任用的干部,提高级别、留任原职。率先实行了乡镇党委书记职级分离新办法,制订了关于解决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副县级干部待遇的有关规定,结合永州实际,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为21名乡镇党委书记解决了副县级干部待遇。(七)着眼于建立市场化配置人才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按照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党管原则、组织考察、推荐和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公开招聘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取得初步成效。企业领导干部由单一的委任制逐渐转变为以聘任制为主,选任制、委任制等多种形式并举的任用方式,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明显提高,整体功能不断增强。到目前为止,先后有11家市管企业面向全市公开招聘了总经理,占全市市管企业的39.7%。还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现已有17家市管企业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竞争职位192个,共有768人参加了竞聘。与此同时,我市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大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到目前止,全市已实行改革的事业单位3922个,改革面达78%,均实行了全员竞争上岗,同时还采取转岗、退养、培训学习、停薪留职等形式多渠道合理分流近3500名职工。经过改革,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基本形成。二、基本经验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的进展和成效,主要经验和特点是:(一)市委高度重视、认识明确,为顺利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可靠保证。市委始终把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思路和目标,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加强了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工作,从而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识上有高度,推进上有深度,落实上有力度。(二)全市各级党委大胆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增强了推进改革的创造力。近几年来,我市坚持“宏观把住,微观放活”的原则,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类型部门、单位对于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不一样的客观实际,大力支持探索,积极鼓励创新,突出特色。比如,我市大胆探索职级分离办法,走出了一条稳定乡镇干部队伍的好路子。各县区委借鉴市里的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解决干部职级分离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三)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在突出调研工作的“龙头”地位,把加强调查研究,和搞好试点放在重要位置,作为推动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在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和落实之前,首先要深入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使制订的改革政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同时,认真开展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并注意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完善改革政策,使之更具创新力和生命力。(四)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不断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有力的促进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市委和市委组织部在总结各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市共制定出台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文件126个,其中市级26个,县区100个,有力促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总的看,进展还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三个代表”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认识统一不够,导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不平衡。当前,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改革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一是从领导层来看,改革的主动性不够。有的怕改革出乱子,影响稳定而被“一票否决”;有的怕改革得罪人,自己丢选票;有的怕改革触及他人利益,而受到打击报复,因而顾虑重重,没有主动地去指导、协调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二是从管理层来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受“上荣下辱”、“官贵民贱”等传统观念影响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中层干部特别是那些经过论资排辈“熬”上来的中层干部,不想、不愿同时也怕失去现有的职位和既得利益,在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组织实施改革的积极性不够高。三是从干部群众来看,参与改革的责任性不强。由于目前干部人事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够高,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个别地方甚至存在“职务内定”和“暗箱操作”现象,导致干部群众对一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可信度不高,因而在行使自己民主权利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影响了民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利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二)干部制度改革宏观指导不够,导致整体推进速度缓慢。一是制度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在现有的一些制度中,有原则性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灵活性太大,可以变通的地方太多,致使下面难以执行或不执行。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到多大范围,面试评委怎样确定,群众“四权”落实到多大范围,何种程度才算是科学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工作中,虽然已经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但由于目前普遍没有建立因人、因岗而立的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导致评判标准单一,针对性不强,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实际执行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不容易准确定性,对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认定比较困难,成了干部能下的主要阻碍。二是改革经验及时转化为行政管理规范和法律条规不够。近年来,我市各地在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从不同环节、不同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改革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办法和措施试点的多,全面推开的少,一些实践证明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和经验没有及时总结上升为相关法律条规。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督查机制。由于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尤其对干部制度改革这项“软”任务没有进行硬性考核和督促,使整个改革缺乏动力和约束机制,势必影响干部制度改革的进程和整体推进。(三)干部制度改革的整体配套性和协调性不强,导致推进深化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系统性不强。现在不少地方仍存在按年龄、性别、文化、党派等结构选配党政领导班子的情况,缺乏真正按能力选拔任用精明强干的领导人才。干部管理政策多散见于党内出的一些意见、规定、条例和通知中,单项制度多,系统性的法规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政策法规。如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和干部能上能下五个方面,就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政策规范。二是干部制度改革各个环节之间不协调。如在三支队伍的人才之间、“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之间,市内外人才之间如何“架桥”,如何打破人才所有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没有新的突破;试用期制与有关选举的国家法律缺乏有效衔接,在实行任期制与及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党委调整干部与人大选举、弹劾干部等方面,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缺少必要的耦合,执行起来难以适从。三是干部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配套。没有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没有与机构编制、社会保障、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改革相衔接。比如,干部交流如何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相结合,才能解决好交流干部的住房、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干部“下”或“出”之后如何提供相应合理的社会保障,解决好“下”或“出”的干部的后顾之忧,为疏通干部出口提供了好的社会保障环境。四、对策与建议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组织人事工作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永州实际,我们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策与措施提出以下设想与建议:(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努力提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动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人事干部的积极努力,而且要依靠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各级领导和各级党组织要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置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大局下去思考、去把握,进一步提高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妥善处理好改革与继承、巩固与发展、完善与提高、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政策要求与因地制宜的关系,结合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等不靠、与时俱进,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大胆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突出重点,大胆攻坚,着力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针对性。一是在扩大民主方面有所突破。要把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仍然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改进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任前公示制、任期制、试用期制、票决制等方法和程序,并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得到有机结合和创造性应用。特别是要扩大票决制的实施范围,在进一步完善市委全会对县区党政正职实行票决制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县委全会对乡镇党政正职进行票决。二是在干部能下能出方面有所突破。围绕解决干部“下”的标准、“下”的途径、“下”的去向等,进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聘任制、试用制、辞职制和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形成“下”的良性机制。重点抓好干部任期制试点,抓紧制定领导干部因公辞职、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的实施办法。三是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努力提高通过公选产生的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总数中的比例,提高公选正职的数量。进一步改进面试方法,根据不同的职位特点和岗位要求,提出不同的资格条件,确定相应的测试方法。继续对县区科级领导干部实行“统分”结合的原则,减少公选成本,保证公选质量。四是在竞争上岗方面有所突破。坚持不懈地推行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妥善处理竞争上岗与组织任用的关系,注意调动因受岗位和年龄限制不宜参加竞争上岗年龄偏大同志的积极性,使其得到合理使用。五是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