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个人事迹材料.doc_第1页
科普个人事迹材料.doc_第2页
科普个人事迹材料.doc_第3页
科普个人事迹材料.doc_第4页
科普个人事迹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先进事迹李玉文, 1944年出生,地地道道的高屯人。1964年从熊岳农校毕业后,先后当过生产队长,农科队长,1982年调到镇农科站,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技术员、副站长、站长职务,现为营口清河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多年来,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执着与追求,诠释着对党和事业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用慧眼和丹心,把科学技术和致富项目带给农民,使绿色的田野收获着不尽的希望和硕果,帮助广大群众走向了致富奔康之路。 引进项目,当好科技致富的领路人1982年,他在镇农科站任站长。当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生产队刚刚解体,群众的渴问题尚未解决,人均收入只有3、4百元,怎么才能让父老乡亲富起来,做为共产党员和农科站长的他开始了思考和探索,传统的种植只能勉强解决温暖,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必须依靠科技,引进高科技含量、高种植效益的作物。这期间,他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摸索,但都没有成功,他再一次走进探索之中。到了1988年,当时的市外贸为发展全市农业经济,组织一些乡镇引种日本菜葫芦,高屯镇也在其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落后,习惯了传统种植的农民不是能轻易接受的,况且这还是外国的东西,种植的技术要求又高,能饲弄好吗?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如果一下子赔进去了,是不容易翻身的。怎么办?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是党员一定要带好这个头!就这样,当年他自己栽种了3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四、五倍,事实是最能说明有问题的,第二年,一下子发展到61户183亩。几年下来,其它种植菜葫芦的乡镇都销声匿迹了,唯有李玉文指导种植的菜葫芦在高屯越种越多,日本的特产终于在高屯安家落户了。如今,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4000亩以上,仅此一项,每年可创产值1600万元,人均增收500元。现在,日本的菜葫芦基地在中国,中国的基地在高屯。不畏艰辛,当好农业科技的“专研人”农民出身的李玉文对农业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镇农科站工作期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硬是阅读了(最好编几个书名)等大量农业科技书籍,遇到不懂不会的他就向老专家、老教授求教,他走遍了高屯的每一个角落,在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见他疲惫的身影,全镇的水文气候特征他都了如指掌,哪块地适合种什么,那块地应重点施什么肥,他都牢记在心。经过他的艰辛努力和顽强学习,他成了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的专家,他所著的敌敌畏药棒防治大豆食心虫、 等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得到推广应用。菜葫芦是从日本引进的,产品又出口到日本,在世界贸易中,日本的质量严格是出了名的,稍有不慎,不仅有损外贸信誉,更主要的是挫伤农民积极性,一个前景广阔的致富项目就会夭折,李玉文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菜葫芦对他和农民都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技术,只能是靠摸索。在那段日子里,他的时光是在菜葫芦地里渡过的,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骑上那辆旧自行车走村串户,一会钻进张家的大棚,一会又来到王家的地头,看苗情,查长势,防病害,渴了喝口凉水,困了随便打个盹。有时,他在菜葫芦地里一蹲就是大半天,冥思苦想,细细的观察琢磨。菜葫芦是从日本引进的,要想做大做好,必须寻根问源到日本探个究竟,取回真经。为此,他先后4次东渡日本,进行学习、考察、进修,少则10天、8天,多则2个多月,就这样,他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加工、生产技术。回国后,他并没有机械地照搬,他深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外国的东西再好也不能适应中国国情。植物也一样,光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就有很大的差别,必须摸索出中国式的科学种植方法。就拿一亩地栽植多少株来说吧,在日本一般亩栽37株,每株结40个葫芦,靠单株增产为主,这在中国是绝对不行的,人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况且还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经过3年的艰辛探索、对比、实验,他终于创造出了用群体增产代替单株增产的办法,总结出一整套的中国盖州市的菜葫芦种植技术。每亩栽植250300株,每株最多结3个葫芦,他购进了土壤测试仪器,针对不同的土条件,搞配方施肥,在整枝上,日本留3个蔓,他留2个蔓,在病虫害防治上,使用日本检测标准的无公害农药,难怪瓦房店、黑龙江等国内生产厂家,每到收获季节都要到高屯购买菜葫芦。回去加工,打高屯的牌子,从而提高整体质量。用日本客商的话说“在中国,只有高屯李玉文的干瓢做的是最好的。”开拓创新,当好农村科普的“引路人”为了推动“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广泛普及科技知识,用典型事例给农民作好榜样,让群众真正地看到实惠,走上致富之路,多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鼓励下,他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成立干瓢技术协会,他亲任会长,现在协会共有理事318人,会员500多人,并建立了3个干瓢科技生产示范村、80多个干瓢科技生产示范户。他们以协会为龙头,以理事为纽带,上下联动,相互配合,每到干瓢生产的关键时节,协会都要召开会议,探讨市场行情、下达种植面积、安排科技骨干到农户、到地块指导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可以说,高屯菜葫芦产业化生产格局的形成是干瓢协会组织协调、科技指导与服务的结果。协会先后被营口市政府评为“十佳农协会”和辽宁省先进农村技术协会。他依托镇党校、镇文化活动中心和各学校等平台,先后协调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技素质培训班60多期,共发放培训各种教材近1.1万册,参加培训学习的人数达到1万多人次。重点进行党员、基层干部、专业户、种养能手、应届初高中学生等的培训。通过培训,使相当部分农民群众较好地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并有206人获得了农民技术员、农技师的职称。在每年的“科技活动月”和“科普大集”中,他都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普及推广活动,广泛地传播科技知识,先后接受科技咨询近1.5万多人次,发送种植、养殖、加工、病虫害防治等科普资料18类型6万多份,推广反季节蔬菜、反季蔬菜、大棚制种等7个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菜葫芦、南瓜制种、番茄制种等新品种8多种,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深深认识到,单纯发展种植业并不能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产业化生产,才能打造出强大农产品品牌,加速带动农民增收。基于这一想法,李玉文1998年投资25万元买断原镇政府的干瓢厂成立了营口清河食品有限公司。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为群众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服务,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发展菜葫芦生产,全镇每年的菜葫芦种植面积都在5000亩左右,并辐射到周边地区。为了使高屯的干瓢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扩大知名度,他还给高屯的干瓢注册了“大清河”牌商标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科技拉动、品牌促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之路。目前,他正和市镇科协部门商讨建立菜葫芦生产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扶贫帮困,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他常年主动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科普工作,想群众这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经常下村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科技需要,尽力帮助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他了解到高屯村一位姓胡的专业户的果园因缺乏科技知识,管理不善而无效益时,主动带上农技亲临果园指导,找出症结,使其果园当年就喜获大的收成。在和美村调研时,他主动联络的村委会干部,组织发展了800多亩的连片优质葡萄基地,并协助落水寨村建立了一个120亩的五味子科技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他还积极投身到科技扶贫帮困活动中。多年来,全镇有100多户贫困户在他的帮扶下脱贫,每年,他都为贫困户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达1万多元,并提供科技服务。上狮峪村贫困户周来发,双腿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后来在李玉文的扶持下种植菜葫芦,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盖上新房,置办了象样的生活用品。十多年前落水寨村一户贫困户孩子考上大学,因无钱准备放弃,李玉文得知后,送去3000元,使孩子度过了难关。狮峪村的李玉柱因得癌截肢,但费用约3万多元,两口子绝望了,在炕上对哭,李玉文知道后,主动送去6000元钱。狮峪村修桥铺路,他又拿了1万元。这些年来,李玉文究竟帮了多少人,掏了多少钱,他自已也记不清了。辛勤劳动与奋力拼搏,换来了是丰硕的成果,为推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与1988年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