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ppt_第1页
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ppt_第2页
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ppt_第3页
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ppt_第4页
免疫学第六章补体系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补体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补体的概念、组成和命名;补体的生物学作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熟悉: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 了解:补体活化的调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补体的发现,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补体的概念 补体(Complemnt;C)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 其含量约占血清总蛋白质的10%,且相对稳定,不受免疫剌激的影响。 因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与膜结合蛋白组成,故称为补体系统。,二、补体系统的组成,1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C1q、C1r、C1s、C4、C2; MBL 激活途径:MBL、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激活途径:B因子、D因子; 共同末端通路:C3、C5、C6、C7、C8和C9 2. 调节蛋白: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 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 3. 补体受体(CR):CR1-CR5、C3aR、C2aR、C4aR等,三、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 C1、C2C9; 2.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 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4.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3bR; 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C5a; 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 C4b2b ; 7. 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1.补体固有成份是由肝细胞、巨噬细胞、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脾细胞等合成的糖蛋白,含量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其中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2.固有成份间的分子量差异较大,其中C1q最大、D因子最小。 3.对热不稳定,56 、30min即被灭活,0-10条件下活性只能保持3-4d。 4.均为糖蛋白,对酸、碱、紫外线、 震荡、蛋白酶、乙醇等敏感。 5 .血清中补体含量相对稳定;不同种属动物血清的补体含量及活性存在差异,四、补体组分的生成和理化性质,五、补体的结构和功能,1、C1分子的结构和功能,C1q为18条肽链组成的胶原蛋白样分子,3条肽链一组形成6个亚单位。C1r,C1s均为单链血清蛋白酶。在钙镁离子参与下,一分子C1q与2分子C1r和2分子C1s形成复合物。C1是经典途径活化的始动分子。,C1是一个大的多聚分子复合物,由 一个C1q分子两个C1r分子,两个C1s分子以Ca2+相连的五分子复合物 C1q由六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六聚体,每个亚单位的氨基端集结成束状,共同构成C1q分子的中心部分。亚单位的羧基端为球形,呈放射状排列,构成C1q的头部,是C1q与抗体补体结合位点结合的部位。,C1r和C1s均为单链蛋白质,在Ca2+存在下以C1s-C1r-C1r-C1s的顺序连接成四聚体,缠绕在C1q分子的头部。,C1活化的条件: C1只与IgM的CH3区域某些IgG亚类(IgG1,IgG2、 IgG3)的CH2区结合才能活化; 每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的Ig单体的Fc段结合才能活化,因此IgG需要两个分子凝集后才能与C1q结合,而IgM(五聚体)一个分子即可与C1q结合启动经典途径;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结合补体,只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后,重链构象改变,补体结合点暴露后才触发补体激活过程。,2、 C4的分子结构、裂解片段和功能, C4为3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C4是C1(C1S)的作用底物之一 C4,C4a,C4b,结构图,chain,chain,参与C3和C5 转化酶的形成,过敏毒素,3、C3 C3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 三条激活途径的汇合点,起枢纽作用 C3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 C3,C3a,C3b,C3是由一条120 kDa的 a 链和一条70 kDa的 b 链共价组成的异二聚体型 b 球蛋白。深黑线段代表C3b与CR1,CR2和CR3等补体受体的结合位点。,CR2,结构图,参与C3和C5转化酶的形成,过敏毒素,4、B因子及其功能,B因子为存在于血清的单链糖蛋白。,D因子,Ba(234aa),Bb(505aa),N,C,蛋白酶活性区,C3b,C3bBb,(C3转化酶),5、 C5 C5为2肽链结构,分别为、链。,S S,C5转换酶,C5a,C5b,过敏毒素,参与攻膜复合体的形成,6、C9, 穿孔素(Perforin) C9和穿孔素结构类似,均为单链结构, N端以亲水性氨基酸为主,C端均以疏水性氨基酸为主。被活化后形成管状结构的多聚体,由10个以上的单体分子组成,可通过其疏水性的C末端插入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N,C,凝血酶,亲水区,疏水区,第二节 补 体 的 激 活 生理情况下血清中的补体成分大部分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在某些活化物作用下,或在特定的颗粒表面,补体各成分依次被激活,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同时,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参与免疫调节及炎症反应等多种活动。 激活途径分三条: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一、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一)、特点: 1 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 2 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 3 产生3个转化酶:C1酶, C3转化酶,C5转化酶 4 产生3个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C3a,C4a,C5a,(二)、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主要激活物质:特异性抗体(IgM或IgG3、IgG1、 IgG2)与相应抗原结合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 激活条件: 1.C1q分子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补体结合位点结合。 2.Ca2+、Mg2+等,(三)补 体 活 化 的 经 典 途 径,IgM/IgG -Ag复合物,1、识别阶段,由C1识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而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IgG分子结合抗原前后构象的变化,Fc段,Fab段,结合抗原之前,CH1,CH2,2、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形成阶段。,3、膜攻击阶段,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导致靶细胞溶解。,二、旁路途径的激活 (一)特点: 1、 天然活化,LPS等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其活化。 2、 含有一个C3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 3 、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 4、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作用 5、不经过C1、C4、C2活化,直接激活C3,再顺序完成C5C9激活的过程。 6、主要参与成分:C3、C5-C9,B、D、P、H、I因子、Mg2+等。 7、主要激活物质:细菌的细胞壁成分、凝聚的IgA及IgG4、眼镜蛇毒等。,C3C3b+B因子C3bBb(P) C3bnBb(P),D,C3a,Ba,C5b-C6,7,8,9 C5,C5a,正反馈调节环路,LPS,多糖,凝聚Ig等,活化,(二)、旁路活化途径,P因子,细胞溶解,(C3转化酶),(C5转化酶),C5b+C6+C7+C8+C9 = MACs,终末途径,经典和旁路途径的主要区别,比较项目,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激活物,补体固有成份,所需离子,C3转化酶,C5转化酶,生物学作用,IgM/IgG13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和凝聚的IgG4/IgA等,C1C9,C3、B、D、P因子和C5C9,Ca+、Mg+,Mg+,C4b2b,C3bBb(P),C4b2b3b,C3bnBb(P),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起作用,三、补体活化的 MBL途径,1、主要激活物:病原体甘露糖残基 2、主要参与成分: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丝氨酸蛋白酶 (SP)、C2-9、Ca2+、Mg2 等,3、MBL是一种钙依赖结合蛋白,在结构上与C1q相似。 4、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 MASP1:可直接裂解C3生成C3b MASP MASP2:具有与活化的C1s相似的生物学活性,比较项目 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 主要激活物 IC 病原体甘露糖 细菌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 C1-9 MBL、SP、C4、 C3、C5-9、Mg2+ Ca2+ 、Mg2+ C2-9 Ca2+、Mg2+ B、D、P因子 C3转化酶 C4b2b C4b2b /C3bBb 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 C4b2b3b/C3bnBb C3bnBb 作 用 在抗体形成后 在感染早期即 在感染早期即 发挥作用,参 发挥作用,参 发挥作用,参 与特异性免疫 与非特异性免 与非特异性免 应答。 疫应答。 疫应答。,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C3:可自然裂解为C3a和C3b,但含量非常低; B因子:C3激活剂前体; D因子: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 P因子:备解素,血清中的糖蛋白; C3bBb: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但极不稳定,可被迅速降解; PC3bBb(C3bBbP):稳定的C3转化酶; C3bBb3b(C3bnBb):C5转化酶; H因子:可将PC3bBb分解; I因子:可将C3b水解为无活性的iC3b。,第三节 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大量补体无益消耗,导致机体感染能力下降,而且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炎症反应或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补体活化途径的调节主要包括 (一) 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二) 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三)膜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的作用,(一) 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C4、C3及C5活化片段C4b、C3b、C5b等,不与细胞膜结合,在短时间内失去活性 C2a和Bb极易自C4b2a和C3bBb两种转化酶中解离下来,从而失去活性。,1 C1 抑制分子(C1 inhibitor, C1INH),结合活化的C1rC1s,使其失去正常酶解底物C4 和 C2的功能,(二)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2 C4bp的抑制作用(C4 Binding Protein)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防止C3转化酶的组装。 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3 H因子的作用 (factor H) 能与C3b结合,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 作为I因子的辅助因子(Cofactor)水解C3b为iC3b和C3f,4 I因子的抑制作用(FactorI) 裂解C3b为iC3b和C3f, 继而裂解iC3b为C3c和C3dg 裂解C4b为C4c和C4d,C3d,C3g,proteases,5 蛋白的作用 结合5b67, 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6 过敏毒素灭活剂,血清羧肽酶N 灭活C4a、C3a、C5a,丧失过敏毒素活性 7、备解素(P因子) 与C3转化酶结合,加固C3转化酶,延长半衰期10天,加强旁路途径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三)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1 膜辅因子蛋白 (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MCP, CD46) 单链膜蛋白结构,与C3b,C4b结合,抑制补体的活化。 分布于大部分细胞,但红细胞缺。 I因子的辅助因子,促进C3b,C4b灭活,抑制补体活化,比H因子强50倍,(二)DAF (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CD55) 促衰变因子 单链膜蛋白 结合C3b,C4b,促进C3和C5转化酶衰变。 抑制补体的活化 分布于机体大部分细胞,DAF缺陷导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DAF作用机理,(三) 同源性限制因子(HRF)的作用,有称C8结合蛋白,结合C8, 阻断的聚合,第四节 补体受体,1、CR1 (CD35) 单链 C3b受体,结合C3b,C4b 主要存在于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部分T细胞、K细胞、肾小球囊细胞等,,CR1的功能,(1)抑制补体活化 CR1与C3b或C4b结合后,可促使C3转化酶(C3bBb或C4b2a)降解,还可促进I因子对C3b和C4b的裂解作用,起到类似于H因子的作用。 (2)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带有C3b的免疫复合物与红细胞的CR1结合后,可随血流到肝脏,在那里被清除,或者促进吞噬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可出现红细胞表面先天性和后天性的CR1数量减少,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3)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 (4)免疫调节 CR1在B细胞发育的早期阶段即出现,大约15-50%前B细胞,64-80%的未成熟B细胞和几乎所有成熟B细胞都有CR1,浆细胞无CR1。CR1对B细胞的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基因敲除实验证明,CR1基因缺陷小鼠表现为B细胞对TD抗原反应低下,证明CR1对于B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图。CR1的清除免疫复合物效应,2、CR2 (CD21) 单链 C3d受体,结合C3d,C3dg,EBV CR2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某些单核细胞、K细胞、胸腺细胞也表达少量CR2。,CR2的功能,调节B细胞活化 介导EBV感染 结合免疫复合物,促进吞噬作用 CR2缺陷小鼠B细胞数量减少,3、CR3 (CD11b/CD18) 双链 整合素2亚家族成员,结合iC3b,参与炎症反应,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一、溶解靶细胞:C1C9、B因子、D因子、P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