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基础设施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1页
公交基础设施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2页
公交基础设施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3页
公交基础设施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4页
公交基础设施规范(征求意见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2012ICS 43.080.20T 42DB哈 尔 滨 市 地 方 标 准 DB/-2012公共汽车交通基础设施规范2012-00-00 发布 2012-00-00 实施哈尔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 次前 言1 总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车站 5 公共交通客运站牌标志 6 停车场 7 保养场 8 修理厂 9 枢纽站 10 站台及设施的维护 11 其他要求 前 言根据哈尔滨市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决定,为提高城市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使其与整个城市发展形象和谐统一。基于公共交通的国家、行业及相关法规及标准,遵循公共交通车站功能完善、上下方便、造型美观、设施安全、建设经济和质量可靠的原则,特制定公共汽车交通基础设施规范。本标准的全部技术要求为强制性,附录分为规范性和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公共交通管理处提出。本标准由哈尔滨市交通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市交通局、哈尔滨市公共交通管理处、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本标准2012年月首次发布。哈尔滨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范1 总则1.1 为使哈尔滨市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等设施的工程设计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正常、安全运营,制定本规范。1.2 本规范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1.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车站、停车场、保养场、修理厂及调度中心等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站、场、厂的工程设计。不适用于快速公交、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水上公共交通和城市其他公共交通。1.4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5655 城市公共交通名词术语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 15566.4-2007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1997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156-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 50220-19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JJ15-200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T 3076 高杆照明设施技术条件CJ/T 10-1999 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保修设备配备 公共汽车保养场JGJ 5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100-98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公共交通车站/车站 public transport station公共交通线路上供乘客上下车或兼办运营业务的处所。3.2 首末站 线路设置的起点和终点。3.3 始发站 origin station运营车按调度指令开始单程运行的车站。3.4 沿途站/中途站/中间站 station除起点站、终点站外,沿公共交通线路设置的车站。3.5 站台 platform在车站内供乘客上下车的平台。3.6 站牌 stop sign在车站设置的乘车指示牌,标明本站站名、线路名、沿线各站站名(标明本站)、运行方向、运营时间、票制、票价等。3.7 候车亭 bus shelter为乘客候车设置的遮阳、避雨设施。3.8 枢纽站 junction station在多条公共交通线路汇集处设置的车站。3.9 基准车型以长度为10m、宽2.3m、高2.9m的公交车作为基准车型。3.10 折算系数 折算系数是测算车型参数与基准车型相应参数之比。4 车站4.1 首末站4.1.1 设置原则(1)首末站一般设置在可利用面积较大、道路使用面积充裕、人口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文体中心或交通换乘枢纽的附近。0.7万人3万人的居住小区宜设置首末站;3万人以上的居住区应设置首末站,首末站宜设置在小区出口临近区域。首末站设置应使一般乘客都在以该站为中心的350m半径范围内,其最远的乘客应在800m半径范围内。(2)首末站的位置应选择在客流集散区或客流主要方向的同侧,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3)以300m半径计算,公共交通车站服务覆盖面积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中心区覆盖率大于70;以500m半径计算,中心区覆盖率不得小于90%。(4)首末站宜靠近公共交通停车场或保养场。(5)在用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不宜每条线路单独设置首末站,而应设置多条线路共用的交通枢纽站。(6)首末站的入口和出口必须分开,且标志明显;其宽度应不小于基准车型宽度的34倍。若站外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于14m时,进出口宽度应增加2025%。在距出入口2m 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范围内能清楚地看到站内或站外的车辆和行人。4.1.2 设置规模首末站的规模应按线路所配营运的车辆总数确定,并宜考虑线路发展的需要。(1)每辆基准车型首末站用地面积应按100 m2120m2计算。其中回车道(行车道)和候车廊的用地每辆基准车型用地20 m2;车队办公用地(含调度管理、职工学习、休息室)每辆基准车型2 m23 m2;绿化用地面积不宜小于该站总用地面积的20%。当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所用地狭长、高低错落等不宜使用等情况之一时,可乘以1.5倍以上的用地系数。(2)首站在不用作夜间停车时,应按该线路全部营运车辆的60%计算;首站如用作夜间停车,用地面积应按该线路全部营运车辆计算。且不宜小于1000m2。首站站务房面积不宜小于35 m2。首末站安排在建筑物内时,用房面积宜因地制宜。(3)末站用地面积应按线路全部营运车辆的20%计算。末站站房面积不宜小于20 m2。4.1.3 加油(气)站当在首末站建加油设施时,其用地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的规定,另行核算面积后加入首末站总用地面积中。4.1.4 设计内容首末站的设计内容应符合表4.1的要求。表4.1 首末站设计内容设 施首站末站信 息站 牌广告牌*服 务公用电话无障碍设施候车廊*座 椅公 厕非机动车存放*机动车停车换乘*安全环保隔离护栏*照 明监 控消 防绿 化*运营管理站场管理室线路调度室智能监控室司机休息室卫生间茶水间清洁用具杂务间停车坪回车道抢修和低保注:“”表示应有的设施,“*”表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示可无的设施。4.1.5 首末站必须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设置回车道,且道宽不应小于7m。在公共交通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回车道可利用就近街道。4.1.6 远离停车场保养场或有较大早班客运需求的首末站必须建停车坪,停车坪内应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它营运标志。停车坪的坡度宜为0.3%0.5%。4.1.7 首末站的入口和出口应分隔开,且必须设置明显的标志。出入口宽度应为标准车宽的3倍4倍。当站外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于14m时,进出口宽度应增加20%25%。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范围内,应能目测到站内或站外的车辆和行人。4.1.8 首站候车廊的构成应包括主体结构、站牌、公共信息牌、广告牌、休息凳、盲人道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候车廊应在明显的位置设置站牌标志和发车显示装置。(2)夜间廊内应有灯光照明。(3)候车廊设施应达到防雨、抗震、抗风、防雷、防盗的要求。(4)候车廊廊长应为以6m的整数倍,且不宜小于18m。(5)站亭高度不宜低于2.5m,站亭顶棚宽度不宜小于1.5m,且不应超出顶棚宽度。(6)当多块站牌竖向排列,最上面站牌顶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2m,最下面站牌底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0.4m。(7) 站台长不应小于两辆标准车长加上车辆前、中、后各5m的基准,宽度不应小于2m,且应高出地面0.20m。站台应采用水泥混凝土材料,厚度不小于0.15m。(8)站台可设置隔离护栏,护栏离站台靠马路边缘不宜小于0.2m,护栏宜选用不锈钢材料。(9) 站亭应采用不易变形、防污性能好、防腐蚀能力强、易清洗、耐辐射的材料;候车亭顶棚应采用隔热性能好、防紫外线的材料;灯箱应易拆卸和维修,且要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广告窗应采用易清洁且不易老化、变形、磨损的材料。(10) 广告窗必须预留三分之一作为公益性广告。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5566.4的规定。站牌、公共信息牌应有灯光照明装置。4.1.9 末站候车设施应因地制宜,可参照本规范4.1.1条的规定执行。4.1.10 首末站加油、加气合建站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156的规定执行。4.1.11 电动汽车首末站还应安排充电设施用地,并符合安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GB/T18487.3的规定。4.2 中途站4.2.1 中途站的设置不应与城市交通管理规则有矛盾,不得妨碍交通。4.2.2 中途站应设置在公共交通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客流集散点上,宜与过街通道、其他交通方式近距离衔接。4.2.3 在路段上设置停靠站时,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宜在道路平面上错开,即叉位设站。其错开距离宜不小于50m。在主干道上,快车道宽度大于或等于22m时也可不错开。如果路旁绿带较宽,宜采用港湾式中途站。4.2.4 对置设站、同向或异向换乘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GB 50220-1995中3.3.4.1条的规定执行。4.2.5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附近设置中途站时,宜在过交叉口50m以外。在大城市车辆较多的主干道上,宜设在100m以外。郊区站点与平交口距离应参照公路等级的停车视距标准,一级公路宜设在160m以外,二级及以下公路宜设在110m以外。换乘距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0-1995中3.3.4.2条的规定执行。4.2.6 中途站的站距要合理选择,平均站距宜在500600m。市中心区站距宜选择下限值;城市边缘地区和郊区的站距宜选择上限值。4.2.7 多条公交线路经过同一路段时,其中途站应合并设置。其规模应与该站点各条线路最大集散能力的总和相适应;共用中途站点的线路不宜多于3条。 4.2.8 市区线路长度宜为10 km12km,市郊线路长度不宜大于18km。4.2.9 中途站候车廊及站亭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0-1995中2.1.11条的规定。(1) 共站停靠线路条数较多时,廊(亭)长应适当加长;(2)一般规模中途站仅设候车廊(亭),廊(亭)长不宜大于1.5倍2倍标准车长,全宽不宜小于1.2m;(3) 在客流较少的街道上设置中途站时,可不设或适当缩短候车廊,廊长不宜小于5m。(4)候车廊(亭)应具备临时避雨、遮阳等功能,或有简单座椅提供短时歇息的条件。(5)候车廊(亭)设置线路信息区时,有电源的夜间照明亮度达到20 lux,并采用节能型光源;无电源的且环境光照较差时,宜采用发光技术确保线路信息清晰可见。夜行线信息应显示在便于乘客查看的站牌位置上。4.2.10 中途站候车廊前必须划定停车区,要求如下:(1)线路行车间隔在3min以上时,停车区长度宜为1.7倍标准车长加前后各5m的安全距离;(2)线路行车间隔在3min以内时,停车区长度为两辆1.7倍标准车长加车间距5m和前后各5m的安全距离;(3)若多线共站,停车区长度不应大于3辆1.7倍标准车长加车间距各5m和前后各5m的安全距离,停车区宽度一律为3.5m。(4)在中小城市,通过该站的车型在两种以上时,均按最大一种车型的车长计算停车区的长度。4.2.11 在车行道宽度小于10m的道路上设置中途站时,宜建避车道。(1)沿路缘处向人行道内成等腰梯形状凹进不应小于2.5m,在车辆较多、车速较高的干道上,凹进尺寸不应小于3m。(2)开凹长度应按本规范4.2.10规定计算。4.2.12 快速路和主干道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4.2.13 中途站设计内容应符合表4.2的要求。表4.2 中途站设施设 施中途站分类小型站中型站大型站信息设施站牌广告牌便利设施无障碍设施候车廊*座椅*自行车存放*安全隔离护栏*照明注:小型站是指6条线路以下,中型站是指712条线,大型站是指13条及以上。“”表示必须,“*”表示视具体情况可选,“”表示可无。4.3 站台4.3.1 站台设置要求(1)站台宽度应不小于2.2m,高出地面0.20m。停车区应根据共用中途站点的线路条数的要求适当确定。(2)一个站台的停靠位不应超过3个。每个停靠位的长度为营运车辆长度加安全距离,且站台长度不应小于停靠位长度之和。(3)每个站台停靠的线路数不宜超过6条,线路超过6条时,可分站台布设,站台间距不宜小于25m,站台总数不宜超过3个。(4)若隔离带较宽(3m以上)可减窄一段绿带宽度,作为港湾式停靠站。减窄段长度应不小于2辆营运车同时停靠的长度,宽度应不小于2.5m。(5)站台不应设置在坡度大于5%的道路上。4.3.2 站台施工要求(1)站台地面应保持平整坚实,荷载按5kN/计算。站台范围内的树池应采用透水式铺装,并保持与周边地面平齐。(2)站台地面面层应防滑、易于维修,材料应依照所在地区的景观特色确定。(3)设置无障碍设施应按JGJ 50 的要求。(4)使用低碳节能环保材料并尽量可回收再利用。5.公共交通客运站牌标志5.1站牌设置要求5.1.1 站牌牌面设计应符合本规范中5.2的要求。港湾式停靠站台同时设置电子站牌和站名的盲文标识,其他形式停靠站台可选配。5.1.2 站牌宜设置在站台前端,与车辆停靠位一侧路缘石外缘的水平距离不小于0.4m,不影响乘客集散,便于查看。5.1.3 多列最上面站牌顶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2.2m;最下面站牌底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4m。5.2 站牌颜色及尺寸要求站牌颜色及尺寸要求,见附录。5.3 电子站牌5.3.1 硬件功能要求(1)电子站牌要求安装高亮度LCD液晶屏及LED显示屏,显示每一条线路上下一班最近的公交车距离本站的站距,准确率大于95。(2)要求采用37寸高亮液晶显示屏,高清,视频除了全屏,必须可以进行小窗口播放,其余部分可添加滚动文字,图片等信息。视频之间切换无黑屏,切换时间0.5秒以内,无明显暂停痕迹,支持多种格式。布局窗口可任意调整,多个图片及文本区域,位置可任意调。(3)音量调节,远程开关机,定时开关机。并可按时段一天内设置多组开关机时间,并可按照工作日,休息日分别设置开关机时间。(4)提供接口,与GPS公交定位系统对接。(5)电子站牌背后采用广告滚动机,能滚动4幅画面。(6)电子站牌上带摄像头,可实时监控并记录站台客流信息,视频信息要求通过网络传输回后台存储服务器进行存储,中心机房存储的影像资料不少于30天;同时,相关视频影像通过专线网络传至监控中心,进行实时切换查看。电子站牌与控制中心的传输方式为光纤传输。 (7)电子站牌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安装的摄像头将前端监控点的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到中心,通过交换机、解码矩阵平台将一路视频传输至电视墙上输出图像,供管理人员实时观看图像。一路传输至中心机房存储服务器,进行图像资料的存储,管理。(8)要求电子站牌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应用于公交电子站牌内部,并将测得的信息与监控中心实时通讯。主要目的实现远程对公交电子站牌电子设备工作状况的监测,实现快速故障维修及处理,减少现场巡检维护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交电子站牌信息设施完好率。(9)盲人导乘系统。盲人导乘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导盲播报模块,以及手持语音设备。导盲播报模块安装在亭体里面,通过无线调频的方式播报公交信息。使用者通过手持语音设备收听公交信息。5.3.2 其他要求(1)电子站牌预报站系统要求自动接收车载系统发送的GPS数据信息,再分发到各终端,并尽可能过滤GPS无效数据。(2)电子站牌状态监控系统,包括监控供电状态,温度状态,网络状态等 (3)可让乘客向后台反馈乘车意愿,乘客通过按键把希望乘坐的车辆线路信息反馈到中心平台,中心平台能自动统计每个车站的反馈数据,同时形成报表,给公交公司调度决策起参考作用。5.3.3 电子站牌结构性能(1)尺寸站牌的尺寸范围: 高3.2m 宽1.3m 厚0.35m (2)结构电子站牌亭体结构框架使用15mm厚钢材。主支撑框架经防腐处理。电子站牌外表需要用玻璃覆盖的,必须采用5mm到8mm厚的全钢化玻璃。 (3)性能站牌有良好的防水、防尘、通风、散热处理措施。 6 停车场6.1 停车场的功能和选址6.1.1 停车场的主要功能是为线路营运车辆下班后提供合理的停放空间、场地和必要设施,并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低级保养和重点小修作业。6.1.2 停车场宜按辖区就近使用单位布置,选在所辖线网的重心处,使其与线网内各线路的距离最短。其距离宜在12km以内。6.1.3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有计划地安排停车场用地,将停车场均匀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交通复杂的商业区、市中心、城市主要交通枢纽的附近,应优先安排停车场用地。在发展新的小区或建设卫星城时,城市规划部门必须预留包括停车场在内的公交用地。6.1.4 停车场的用地应安排在水、电供应和市政设施条件齐备的地区。6.2 停车场的用地和布置6.2.1 确定停车场用地面积的前提是要保证公交车辆在停放饱和的情况下,每辆车仍可自由出入而不受前后左右所停车辆的影响。6.2.2 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公共汽车宜主要采用垂直式或斜列式。6.2.3 停车场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基准车型用地200m2计算。在用地特别紧张的区域,公共交通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的用地可按每辆标准车用地不小于120m2综合计算。6.2.4 停车场的规模一般以停放100辆铰接式营运车辆或170辆基准车型为宜为宜。6.2.5 停车场的总平面布置为场前区、停车坪、生产区和生活区四部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平面设计的主要要求:(1)场前区由调度室、车辆进出口、门卫等机构和设施构成,要求有安全、宽敞、视野开阔的进出口和通道。(2)停车坪的设计应采用混凝土刚性结构,有良好的雨水、污水排放系统,排水明沟与污水管线不得连通,坪的排水坡度(纵、横坡)不大于0.5%。(3)停车坪应有宽度适宜的停车带、停车通道,并在路面采用划线标志指示停车位置和通道宽度。(4)停车坪上必须有热水加注装置,有条件宜建成封闭式停车库。(5)生产区的平面布局必须包括低保保修工间及其辅助工间和动力及能源供给工间两个组成部分,两部分的设计应符合工业厂房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6)生活区的平面布局包括办公楼、教育用房、文化娱乐和会议用房、食堂、保健站、浴室、集体宿舍、厕所等,其设计需结合本身的特点,参照执行有关标准。全场必须搞好绿化。6.3 停车场的进出口6.3.1 停车场的进出口由车辆进出口和人员出入口组成,两者必须分开设置,严格各行其道。6.3.2 停车场的进出口应设在其用地范围内永久性停车坪一端,其方向要朝向场外交通路线。6.3.3 车辆的进口和出口应分开设置,另外应再设一个备用进出口。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进出口不得不合用时,其通道宽度应不小于1012m;同时应有备用进出口。在停车数小于50辆时,如无条件设置备用进出口时可不设。6.3.4 当需要断开与进出口相对应的道路上的隔离带、绿化带、人行道时,其断开宽度宜不小于标准车最小转弯半径的23倍。6.3.5 车辆进出口门的净高应不小于4.5m。调度室宜设在进出口的适中位置上,采用广角多方位窗户。停车场内的交通路线应采用与进出口行驶方向相一致的单向行驶路线,避免互相交叉。同时进出口必须有限速、禁止停放车辆、禁止鸣笛和停车线等标志,应有夜间显示装置和不小于1lx的灯光照明。人员出入口可在车辆进出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其使用宽度应大于两人同时步行宽度的1.6m。6.4 初级保修(一级维护与小修)6.4.1 一级维护和小修作业在停车场一并进行作业,进行作业的工位数根据每日一维护车数和需进入工位作业的重点小修车次及每车位日均一级维护车次和小修车次确定。一级维护所需工位数应不少于二个工位。6.4.2 工位面积可参考表6.1进行核算。其中车前、后及两侧各留宽度(H1、H2、a1、a2)依工位位置排列方式不同等实际情况由各地自定。表6.1 工位面积计算表项目单位符号标准车铰接式备注车辆全长mL出租小轿车、旅行车可参照标准车执行全宽mb2.53.0车前留宽mH11.52.0车后留宽mH23.03.0车两侧各留宽ma1+a2=(L+ H1+ H2)(b+ a1+a2)=(L+ H1+ H2)(b+ a1+a2)每车工位面积m2W6.4.3 运营车数在100辆以下的企业,可不在停车场进行一级维护作业;运营车数在100辆以上的企业,一级维护作业应在停车场。6.5 工间6.5.1 一级维护工间设施应根据工位数量相应确定。通道式修车沟,长度应不小于2倍车长;独立式修车沟,其长度应不小于一辆车长。修车沟净宽应不小于0.85m,有效深度应不小于11.2m。并列修车沟间的中心距应不小于2倍标准车宽。地沟内墙应镶嵌光洁的饰面材料(如瓷砖),墙内应设有照明灯具洞口和低压安全灯电源。6.5.2 主修工间的建筑面积可根据工位数量、每车的工位面积,并留有必要的通道和小修作业区域计算,一般不小于全场维护修工间规划用地的5060%。辅助工间的建筑面积为低保保修工间规划用地的剩下部分。维护工间的机具设备,应按低保车辆数量合理配备。6.5.3 辅助工间宜采用卫星式、两冀式等排列整齐的布局布置在主修工间的周围或上层。6.6 清扫机械6.6.1 停车场应建清洗车辆用的洗车间(台),其用地宜为停车场规划用地的11.5%。洗车间(台)的用地单独计算,未计入停车场的规划用地中。6.6.2 清洗车辆在室内进行,应建洗车间;在室外进行,应建洗车台。洗车间内宜增设远红外线干燥器。6.6.3 停车数在100辆营运车以下的建半自动化洗车台;在100辆营运车以上的建自动化洗车台,采用全自动双架洗车机洗车,要求两次洗涤,3min洗一辆,每次用水量在0.31m3,80%以上的水应回收再用。6.7 办公及生活性建筑6.7.1 停车场的办公及生活性建筑用地应不小于1015m2/每标准车。其中,办公楼的用地为35m2/每标准车,生活性建筑用地为710m2/每标准车。6.7.2 生活性建筑的用地中不含家属宿舍的用地。家属宿舍系停车场可选择的配套建筑。6.7.3 在食堂设计中,厨房面积与餐室面积之比为2或1.51。6.7.4 在浴室、厕所设计中必须增大女部的建筑使用面积,其与男部的面积比约为1.51左右。6.8 绿化6.8.1 停车场必须确保场区的绿化用地,对全场绿化进行总体布局,应将种植树木、花卉和水池、草坪、花坛、休息亭台结合起来,可点缀反映公共交通特点的建筑小品。6.8.2 靠近城市办公、生活、医院、学校、休闲区域的停车场,应结合实际用地形态和吸声隔音减噪设施特征布置绿化带。6.8.3 场内应有良好的厂区环境和安全视距。生产区和停车区应充分利用边角空地绿化,运营管理和生活服务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20%。7 保养场7.1 功能与场址7.1.1 保养场应能承担营运车辆的高级保养任务及相应的配件加工、修制和修车材料、燃料的储存、发放等。7.1.2 保养场设计规模按本规范分为三级。一级建设规模应单独建保养场,而二、三级建设规模宜与停车场和保养场合建。7.1.3 保养场应能提供其所需配件的职责;如车辆较少,不需单独建停车场时,可按本规范停车场的各项要求在保养场内建设停车场(库)。7.1.4 可由由保养场承担发动机和车身修配的任务,并按修理厂的设计要求建设修理车间。保养场的设计内容应符合表4.1.4的要求。停车场和保养场合建时,应结合本规范表3.1.4 和表4.1.4的规定综合设计。表4.1.4 保养场设施设施要求生产辅助设施保养车库修理工间车辆检测线材料仓库动力系统油气站劳保后勤库生产管理设施技术管理保修机务调度行政办公停车设施待保停车坪(库)洗车台(间)试车道场区道路生活服务设施文体、食堂、卫生间单身宿舍、医务保健、托儿所*安全环保设施照明监控消防绿化注:无轨电车保养场需增加保养场线网、馈线、整流站供电设施,不需要油气站。“”表示必须,“*”表示视具体情况可选。7.1.5 保养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1)建在分区线网的重心处(宜在市区半径的中点或在城市边缘),与所属各条线路和该分区的各停车场均较近;(2)应避免建在交通复杂的闹市区、居住小区和主干道内,宜选择在交通情况比较清静而又有两条以上,比较宽敞、进出方便的次干道附近;(3)有比较齐备的城市电源、水源和污水排放管线系统。(4)保养场应避免建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滑坡、溶洞、活断层、流砂、淤泥、永冻土和具有腐蚀性特征的地段,尤其应避免高填方或开凿艰巨的石方地段。其地下水位必须低于地下室和建筑物基础的底面。(5)保养场的纵轴朝向宜与主导风向一致。如不能满足要求,宜成一个影响不大的较小交角。其主要建筑物不宜处于西晒、正迎北风的方向。(6)保养场应处在城市居住区的下风方向。7.2 平面布置和用地7.2.1 保养场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保养场平面布置应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应将功能相近、生产(工作)性质相同、动力需要和防火、卫生等要求类似的车间、办公室、设备、设施布置在同一功能分区内。保养车间及其附属的辅助车间必须按照工艺路线要求布置在相邻近的建筑物里,建筑物之间既有防火等合理的间隔,又要有顺畅而方便的联系。(2)保养场区必须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公共汽车技术条件GB4992的要求设置试车跑道,并应有一定数量(不小于50辆营运车)的机动停车坪。(3)回车道、试车道用地总指标按26 m230 m2/标准车。分项建设时,回车道和试车道按停放车辆数每标准车用地指标取12 m213 m2/标准车。停车坪用地应为65 m280 m2/标准车。分项建设时,可按运营管理特点及单项工程的使用功能,对建设用地的面积合并或调剂使用。(4)保养场区的道路不应小于7m,人行道不应小于1m。(5)保养场进出口应有供机动车用的宽度不小于12m的铁栅主大门,主大门两边应有宽度不少于3m的人员出入门,同时还应在适当处设置紧急出入门。(6)保养场的配电房、锅炉房、空压机房、乙炔发生站等动力设施应设在全场的负荷中心处。锅炉房,应位于全场的下风处。近旁应有便于堆放、装卸煤炭的场地。(7)保养场的办公及生活性建筑宜布置在场前区,其建筑式样、风格、色彩等与所在街景的美学特点要相谐和。7.2.2 一个城市建立保养场的数量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和为其服务的公共交通的规模确定。7.2.3 保养场应按企业营运车的保有量设置,并与停车场建设相结合。(1)营运车保有量在200辆及以下时,可建一个小型综合性停车保养场;(2)营运车保有量在201辆600辆时,可建一个中型综合性停车保养场;(3)营运车保有量超过600辆的企业,可建大型保养场。(4)车辆较少,不应分散建多个保养场,可根据线网布置情况,适当集中车辆在合理位置建场。(5)车辆较多,保养场宜于大中小结合。7.2.4 保养场用地按所承担的保养车辆数计算,见表4.2.4。表4.2.4 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保养场规模(辆)每辆车的保养用地面积(m2/辆)单节公共汽车铰接式公共汽车出租小汽车5022028044100210270422002002604030019025038400180230367.2.5 若保养场同时考虑营运、停车或修理时,其用地应在保养场的基础上,按本规范营运、停车场、修理车间的用地要求增加所需面积。7.2.6 保养场油气站、变电房的用地应另行计算。7.3 生产与生活性建筑7.3.1 保养场的生产车间应按生产性质及工艺确定建筑层数与层高,辅助工间不宜高于3层。7.3.2 保养场的主车间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附属建筑宜采用砖混结构。7.3.3 保养场应有确保完成其生产任务的厂房,应根据保修生产的工艺路线要求,由保养车间和发动机、底盘、轮胎修理、喷烤漆工间等构成主车间。电工间、蓄电池间、设备维修间、材料配件工具库、动力站等构成辅助车间。各辅助车间应根据工艺要求,紧凑地布置在主车间的四周。对于有较大噪声、有毒气体、液体和易燃气体的空压机间、蓄电池间、乙炔间在布置时按国家现行标准GB50067的规定执行。7.3.4 保养场应有固定的车身保养工作场所,单独建立车身保养车间(工段、组),单独进进保修。7.3.5 保修厂房应根据南北方城市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适应的形式。宜采用通过式,顺车进房,顺车出房,利用房外通道回车。厂房宽可据每日保修车辆台次确定,厂房长度宜因地制宜。7.3.6 保养场生产性建筑用地宜按50 m2/标准车和承担的年保养能力计算。各车间(包括库房、动力站)的用地应根据工艺设计确定。7.3.7 保修厂房和辅助车间的地面应根据保养、发动机和底盘解体清洗、蓄电池、车间楼面等不同的作业特点分别采用高标号混凝土面层、耐机油、耐酸耐腐蚀材料面层和非刚性材料面层。地沟墙面应选用光洁的饰面材料。7.3.8 保修厂房车间的采暖、通风、照明、给排水等应分别参照有关规范、标准执行,场内应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7.3.9 保养场的设施可按每百辆标准车需九个保修工位确定。其中车身二个、机电七个;每百辆电车(标准车)需十一个工位,其中车身四个、机电七个。7.3.10 保养场设备配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CJ/T10城市公共交通主要保修设备配备 公共汽车保养场的规定。主要包括金属切削、清洗、举升、拆装、修理专用、检测、锻压、焊接切割、木工缝纫、起重运输、动力、喷漆、热处理和环境保护等设备。7.3.11 保养场的设施应达到防雨、抗震、抗风、防雷、防盗的要求,并应符合消防的规定。7.3.12 办公楼用地宜占办公及生活性建筑用地的13%。办公楼的各项设计参照有关建筑标准执行。7.3.13 保养场宜配有少量单身宿舍。职工住宅和生活服务设施应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执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和标准。7.3.14 保养场应确保绿化用地,运营管理和生活服务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20%。7.3.15 靠近城市办公、生活、医院、学校、休闲区域的保养场,应结合实际用地形态和吸声隔音减噪设施特征布置绿化带。各项设施的设置可参照有关设计规范和生产的具体情况确定。8 修理厂8.1 建厂与用地8.1.1 修理厂宜建在距城市各分区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又不面临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周围有一定发展余地的市区边缘。有可靠的水、电、煤供应。厂区周围半径不小于25m范围内不宜有居民居住。8.1.2 修理厂应按环保法规减少对城市的空气和噪声污染、对排污进行生物化学回收处理。8.1.5 修理厂的规模应视该公交企业所拥有的运营车辆数而定。1 运营车辆在500辆以下时,宜建年产200辆次大、中修能力的修理厂一座;2 运营车辆在5001000辆时,宜建年产500辆次大、中修能力的修理厂一座;3 运营车辆在1000辆以上时,应建的修理厂的规模按此类推。8.1.6 修理厂应根据运营车辆数及其大、中修间隔年限计算生产能力。以此作为基础对修理厂的规模、厂房的大小等进行设计。大、中修间隔年限由各城市按本地具体情况确定。所需修理设备的数量应达到生产能力的30%左右。8.1.7 修理厂用地按所承担年修理车辆数计算,宜按250 m2/标准车进行设计。8.1.8 修理厂的生活性建筑可参照民用建筑设计的各项标准或规范进行。8.1.8 修理厂的平面布置应根据各自的功能,将全厂划分成生产区、辅助区、厂前区、生活区,分开进行设置,并有机地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8.1.9 修理厂的生产区宜布置在全厂总平面的中间;辅助区宜围绕主厂房的附近布置,也可放在厂区后面。8.1.10 修理厂的生活区应与生产分开。8.1.10 厂房的方位应按照采光及主导风向确定,宜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厂房的建筑宜采用组合式,应采用有利于运输和降低建筑费用的式样。8.1.11 在进行修理厂的布局设计时必须遵守下述原则:1 应按工艺路线、工作顺序和便于生产上互相联系的要求安排各车间、工作间的位置。2 各主要通道的布局应整齐,应充分照顾到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尽力避免生产运输线路迂回往复以及跨越生产线的现象。3 各工作间应有门直接与主通道相连通。经常开启的大门应避免朝北。有重型设备(如压制的)车间应有通向室外的紧急备用大门。4 热加工、锻压、铸工、电镀等会散发有害气体、烟尘及噪声的车间应置于主导风下风向和厂区的边缘,噪声过大的车间应设在隔开的房间内。5 车间办公室和生活间应就近布置在各车间内。6 必须为今后生产的发展,给车间和全厂留有足够的扩建余地。8.2 库房、道路、其它8.2.1 修理厂的全厂性仓库应布置在服务中心处,专用仓库宜靠近所服务的车间。1 易燃仓库应布置在下风处和厂区边缘;2 仓库应靠近厂区道路,并应确保消防车能自由接近库房;3 仓库周围应设置消火栓,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67的规定。8.2.2 修理厂仓库的设计可按有关规范进行,用地面积可按公式8.2计算。 (8.2)式中:SQ用地面积,m2;Q年生产量,修车数/年;K物料入库量占年生产量的百分比,%;N材料储备期,月;Px仓库总面积上的平均荷量,t/ m2。8.2.3 修理厂内的道路宜采用工业企业道路等级级,单向行车密度小于15辆/h。8.2.4 回车场最小面积应按铰接车计算。1 厂内道路最小转弯半径R不应小于12m;2 路面可按汽13级设计;3 双车道宽应大于7m以上,人行道最小宽度不低于1.2m2.5m;4 横向坡度应为23%,最大纵坡应为5%;5 直交路口弯道面积在31m2左右,交叉路口(斜交)弯道面积宜为R2。8.2.5 修理厂内的道路不应迂回曲折,主要道路应人车分道,宽度不应小于10m。8.2.6 修理厂人车出入的大门必须分开设置。车辆进出的主大门宽少于12m,净高不应小于3.6m。厂门应直接与两条以上道路相连。并设有紧急备用门。8.2.7 修理厂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8.2.8 修理场应确保绿化用地规模,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20%。修理厂内四周宜建宽度为2m2.5m的绿化带。8.2.9 修理厂消防、环保设施等应按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的规定进行设计,设施应达到防雨、抗震、抗风、防雷、防盗的要求。 8.2.10 电动车辆修理厂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 18487.3的规定。9 枢纽站9.1 道路公共交通枢纽站9.1.1 多条道路公共交通线路共用首末站时应设置枢纽站。9.1.2 枢纽站可按到达和始发线路条数分类。2条4条线路:小型公交枢纽;5条7条线路:中型公交枢纽;8条线路以上:大型公交枢纽。9.1.3 枢纽站的设计应方便换乘、保障安全、减少交通冲突,并应具备停车和低级保养及小修功能。9.1.4 道路公共交通枢纽站应选址于客流集中地段,尽可能远离主干道,与城市道路系统有通畅便捷的通道连接。9.1.5 枢纽站应进出车道分离、人车分离,宜右进右出,具备足够的转弯半径。9.1.6 站内按功能应分区设计,可分为设停车区、保修区、发车区。各区功能应明确且互不干扰,分区之间应有明显的标志和安全通道。9.1.7 发车区不宜少于4个始发港湾站,站台、雨阳棚等设施齐全,还应配置一定数量的长椅或座位。9.1.8 人行通道、灯光照明、饮水、垃圾容器、排水系统及绿化等辅助设施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9.1.9 换乘人行通道设施建设可视需要和条件许可选择平面、架空、地下等设计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