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学科专业规划.doc_第1页
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学科专业规划.doc_第2页
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学科专业规划.doc_第3页
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学科专业规划.doc_第4页
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学科专业规划.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对于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引领学术团队建设、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着基础和先导作用。为提高我校办学综合实力,建设应用性本科高校,根据江西工程学院2014-2018年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一、专业建设现状和水平(一)专业结构与布局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是2001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共设置高职专业53个,涉及11个大类,其中电子信息大类9个、土建大类9个、制造大类9个、材料与能源大类4个、财经大类8个、艺术设计传媒大类7个、文化教育大类3个、交通运输、旅游、法律和农业牧渔大类各1个,实际开设专业30个(见附表1)。学校的专业设置能紧跟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并合理调配现有教育资源,专业发展遵循教育规律。(二)专业特色与优势经过不断努力,学院已形成瞄准科技前沿,立足产业应用,以工学为主,以电子技术为特色,经、管、艺、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学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优势明显,分别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应用电子教研室为省级教学团队;数字电路、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训和基础会计学4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2+x+0.5”工学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学院依托电子学科优势,前瞻电子技术在当代各专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构建“大电子”专业群,实现应用型创新。如将电子技术与汽车服务相结合,发展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结合,进行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与网络工程相结合,发展物联网控制技术;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结合,发展LED照明、太阳能电池等应用技术;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发展智能楼宇制造应用技术;与企业商务相结合,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研究;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进行生产流程优化设计和柔性控制;与财会管理相结合,掌握财会电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进行产品的封装造型设计等。大电子专业群的构建,使优势教育资源在相关专业领域得到交叉应用和拓展。学院坚持学科导向和科研兴致,目前已设置有电子技术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研究所、云计算研究所、机械设计研究所、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2007年起出版季刊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以来,公开出版专著、教材85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68项,发表学术论文430篇,其中被SCI、 EI、 ISIP、 CSSCI收录8篇,获得国家专利8项。参加国家和省级各项技能竞赛获奖803项。学院重视专业建设和学科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截止2013年4月底达到6161万元,生均7125元。其中:计算机2075台,每百名学生24台;多媒体教室82间,座位6936个,每百名学生80个;馆藏适用图书89.25万册,生均103册,另有电子图书50万册、报刊805种;已建成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超星电子图书等数据库4个。(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学科专业结构庞大而复杂,专业淘汰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面向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尚不突出。2.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省级示范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数量较少,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尚未实现零的突破。3.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缺乏,特别是对某些新开设专业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4.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省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走学科专业一体化之路。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学科交叉”的原则,凝练学科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优化教研队伍,构筑学术平台。三、建设目标与任务1.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和内涵建设。重点加强品牌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和优秀教材建设,拓展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2.实验实训建设。在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校外示范实验室、省级示范实验室建设方面,围绕地方经济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围绕专业建设教学做一体化虚拟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力争5年内分批完成10个科研所及研究中心,建成校级重点实验室3-5个,力争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3.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统筹学科建设的融合型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行“团队式”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在学科资源交叉融合中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构建学科建设的创新型科技平台,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科知识创新和科技转换能力。以“整合、共享、开放、服务”为原则,构建多学科互容、设备精良、开放有效的学科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一流装备与一流专业人员,重点学科与重点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基地有机结合。以学校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公共社区为依托,区域经济为纽带,将学科发展知识创新,生产力转换,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实施“三区联动”战略。5.深化学科建设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目标责任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第一,定期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研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突出特色和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出台政策和措施,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的台阶。第二,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建设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在明确学科建设目标、方向、项目领域,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与学术梯队建设,实验室、研究所等具体规划方面,充分发挥学科群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第三,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目标,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四、保障措施 1.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专业建设是在学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规划的指导下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整体性、综合性工程,涉及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监控和保障专业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 2.产学结合,特色办学。明确学科建设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对接,抢占学科制高点。重点打造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大电子”学科,从而建立以“大电子”为龙头的学科专业群,积极与区域经济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共同制定人才能力标准、就业准入标准、校企合作保障标准,加强专业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3.开拓渠道,多企共促。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将企业引入校园办厂,实现校中办厂、厂中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