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诉自考大纲总结.docx_第1页
刑诉自考大纲总结.docx_第2页
刑诉自考大纲总结.docx_第3页
刑诉自考大纲总结.docx_第4页
刑诉自考大纲总结.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事诉讼法大纲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刑事诉讼法律渊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根据和任务,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范畴。课程内容1.1 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刑事诉讼法律渊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根据和任务。1.2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刑事诉讼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范畴。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识记:刑事诉讼法律渊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根据和任务。刑事诉讼的法律渊源:是指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包括宪法、有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法规和规章、国际条约。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根据和任务: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指制定和执行刑事诉讼法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有三个重要的目的:一是从程序上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二是惩罚犯人、保护人民;三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刑事诉讼法的根据:是指制定刑事诉讼的上位法依据。我国的依据是宪法。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指制定和实施刑事诉讼法所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总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体任务:一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二是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三是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领会: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当事人及其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刑事案件,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的活动。它的特点是(1)刑事诉讼是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主持进行的,因此它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个人行为。(2)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3)有特定的任务,即处理刑事案件,解决被追诉人刑事责任,以实现国家的刑罚权,因此它不同于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4)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有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其性质是首先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其次是公法,最后是程序法。应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刑事诉讼的公力求助性质及其同公民个人私力求助的根本区别。(二)刑事诉讼法学识记:刑事诉讼的功能;程序公正的要求;我国的刑事诉讼阶段;刑事诉讼的基本职能。刑事诉讼法的功能: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要达到的客观目标,具有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的双重功能。程序公正的要求:即过程公正,指诉讼程序方面所体现出的公正,其主要体现是:(1)诉讼程序严格依法进行;(2)保障各诉讼参与人的权利;(3)各诉讼主体能够依法参与诉讼的进程并充分表达意见;(4)诉讼中能够做到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5)违反程序办案的救济机制畅通、制裁机制有效。我国的刑事诉讼阶段:指刑事诉讼程序的步骤和运行秩序,共分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大阶段。刑事诉讼的职能:指刑事诉讼主体在刑事诉讼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功能,有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领会: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刑事诉讼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刑事诉讼阶段之推进方式;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互动关系的理想模式。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刑事诉讼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律学科,属于部门法学,其研究对象包括立法、实务和理论。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控审分离、控辩平衡和审判中立。应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体系,掌握各项原则的基本内容课程内容2.1概 述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点,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者主要阶段,对刑事诉讼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特点是第一,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现了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对国家专门机关、公安司法人员和诉讼参与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二,刑事诉讼基本原则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或者主要阶段,作为刑事诉讼阶段活动内在规律的反映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第三,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在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根本性规范的地方。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是各国长期的形式诉讼立法和司法时间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对刑事诉讼目的和价值的普适理解与追求,表征着人类社会刑事诉讼制度的民主 与文明化进程。这些原则主要有无罪推定原则、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原则、控审分离原则、控辩对等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等。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有14项):(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2)严格遵守法定程序;(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了;(4)依靠群众;(5)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6)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8)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9)审判公开;(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11)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12)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13)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14)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2.2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具有专属性,依法行使侦査权、检察权、审判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不能互相取代。2.3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的义务主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则的要求,违反法定程序的后果。2.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不受非法干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含义,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含义。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含义:是指法院独立而不是指法官个人独立和合议庭独立,这与国外司法独立的基点在于法官个人独立是不同的。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含义:是指检察院作为一个整体依法独立或者作为一个系统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而不是指各个检察院独立依法行使职权。2.5依靠群众依靠群众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专门机关办案和依靠群众的关系。2.6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的要求,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二者的关系: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依据证据所认定的事实是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如果不以事实为依据适用法律,就会丧失客观标准,会对案件作出不正确的处理。以法律为准绳是查明案件事实的保障。坚持两者相结合,既能准确惩罚犯罪、打击犯罪分子,又能有效地保障人权,实现刑事诉讼的双重任务。2.7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分工负责”的要求和体现: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应当分别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应互相推诿。具体体现在诉讼职能分工和职能管辖分工“互相配合”的要求和体现: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进行刑事诉讼时,应当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相互支持,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互相制约”的要求和特征: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基础上,相互制约、平衡,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对其他机关发生的错误予以纠正,防止刑事司法权滥用而导致冤假错案和司法腐败,以保证准确实施法律、正确惩罚犯罪、保障无辜公民不受刑事追究。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制约的双向性,第二是制约形式的多样性。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任何一项均不可偏废。分权原则是现代社会通行的权利制约机制。分权是为了制约,不实现权力的分立,就不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而导致腐败。同时,只有分权与分工,才能有配合。因此,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分工负责的落实和保障。只有实行互相配合,才能协调各个专门机关的工作,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只有实现互相制约,才能保证准确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完成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2.8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对公安机关立案活动的监督,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对执行活动的监督。2.9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的含义。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的意义:(1)根据我国宪法第4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在刑事诉讼中贯彻该原则,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巩固民族团结。(2)有利于各民族诉讼参加人有效行使诉讼权利,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有助于公安司法机关准确、及时查明案件事实,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4)有利于当地群众了解案情和诉讼情况,是当地群众受到法律教育,增长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对公安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监督。2.10审判公开审判公开的含义: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必须公开进行。审判公开的价值:监督价值、宣示价值、教育价值。不公开审理的情形及注意事项:四类不公开审理的案件:(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审理。(2)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3)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18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4)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注意问题:(1)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2)不公开审理仅指不对社会公开,对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仍必须公开,他们均有参加全部法庭审理活动;(3)前三种情形的不公开审理依职权决定,当事人没有选择权,第四种情形不公开审理依申请决定,当事人有选择权的,但最终是否公开审理要由法院决定;(4)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有的被告人符合不公开审理的情形,有的被告人不符合不公开审理的情形,则全案不能公开审理;(5)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2.1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含义: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既可以自行辩护也可以委托辩护,特定情况下还有权要求相关机关指定律师为其提供辩护;二是公、检、法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义务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要求:有权获得实体性辩护和程序性辩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的意义:(1)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参加刑事诉讼活动,有效地对抗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自诉人的刑事追诉活动,影响法院制作裁判的过程了(2)促使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严格依法进行诉讼活动,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受到侵犯,以尊重和保障人权;(3)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社会公众对国家专门机关的诉讼活动保持最大限度的信任和尊重,增强他们对刑事诉讼程序和惩罚的认同感,加强司法权威,有效预防犯罪。2.12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含义:(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依法判决。(3)在人民法院做出的有罪判决生效前,不得将被追诉人成为罪犯。(4)控诉方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5)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在确定法院定罪专属权、尊重和保障被追诉者的尊严和人权、控方承担责任等方面,均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精神。2.13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的内容,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的意义。2.14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情形(六种):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各程序阶段的处理方式(六种):1在立案审查阶段应当做出不立案的决定。2在侦查阶段,应当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3在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犯罪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做出不起诉决定;对于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具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退回本院侦查部门,建议作出撤销案件的处理。4在审判阶段,第一种情形应宣判无罪,其余五种情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2.15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内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员范围:1外国驻中国的外交代表以及与他们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的子女;2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员;3途经中国的外国驻第三国的外交代表和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4持有中国外交签证或者持有外交护照来中国的外交官员;5经中国政府同意给予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其他来中国访问的外国人。所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其方式包括:建议派遣国将其召回,依法予以处理;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由我国政府宣布将其驱逐出境等。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概述识记: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体系。领会: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特点。(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识记:公安机关的职权;人民检察院的职权;人民法院的职权。领会: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的专属性。应用:根据该原则,分析司法实践中领导对案件批示等是否合法。(三)严格遵守法定程序领会: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关系。(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识记: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基本含义: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在刑事诉讼中,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决定,有权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发现下级人民检察院班里的案件有错误的,有权指令下级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基本含义:我国人民法院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事后监督关系,所以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指各个法院独立,上级法院不得对下级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发布指示、命令,下级法院也不得对自己正在审理的案件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领会: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关系;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应用:根据该原则,分析司法实践中各种干涉检察权、审判权现象。(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领会:该原则的要求。(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领会: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三者之间的关系。应用:根据该原则,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公、检、法机关协调和共同协商讨论案件的现象是否合法。(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识记: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实行监督的程序;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实行监督的程序;对减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的监督程序。应用:依据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案件的监督程序,结合具体案件,提出对公安机关立案或者不立案诉讼行为的救济措施。(八)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识记:该原则的含义。领会:该原则对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义。(九)审判公开识记:不公开审理的案件。领会:审判公开的价值。应用:依据审判公开原则,结合具体案件,判断是否应该公开审理。(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领会:领会该原则的要求。(十一)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领会:该原则的含义;该原则和无罪推定原则的关系。(十二)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识记:法定六种情形;处理方式;审查起诉阶段对于自侦案件出现法定情形的处理方式。应用:根据法定六种情形和各个程序阶段的处理方式,结合具体案件,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十三)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识记: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员范围。应用:结合具体案件,提出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涉嫌犯罪的处理办法。刑事诉讼主体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类型,掌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侦查机关的性质、任务、职责、组织体系,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课程内容3.1概 述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是指依法参加刑事诉讼,并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力)、承担一定的诉讼义务的国家专门机关或者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主体的范围:第一类是行使国家刑事追究权的专门办案机关,主要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第二类是诉讼参与人。3.2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行政纠纷,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的遵守宪法和法律。人民法院享有以下职权:1依法受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形式公诉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2依法直接受理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对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3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拘传、逮捕、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4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查封、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以调查核实证据,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保证审判的顺利进行;5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必要时可以查封、扣押被告人的财产;6依法主持和指挥审判活动,对违反法庭秩序的人,有权予以警告制止,强行带出法庭,罚款、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7收缴和处理赃款、赃物及其孳息;8行使某些判决和裁定的执行权;9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依法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10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审判组织,人民陪审员制度:我国的人民法院组织体系由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组成。审判组织: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具体组织形式,包括独任制、合议制两种形式。人民陪审员制度:任职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年满23周岁;(3)品行良好、公道正派;(4)身体健康。任期为5年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审判案件时,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所占人数比例应当不少于1/3.3.3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人民检察院时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的任务是通过行使。镇压一切叛国的、分裂国家的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打击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曹婵,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外,人民检察院通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职责主要体现在:第一,人民检察院时国家的侦查机关之一;第二,人民检察院是国家公诉机关;第三,人民检察院是诉讼监督机关。检察权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检查委员会由检察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3.4公安机关和其他侦查机关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职责: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武装性质的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的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预防犯罪,侦查和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其他刑事犯罪,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保卫人民民主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公安机关是主要的侦查机关;第二,公安机关是强制措施的主要执行机关;第三,公安机关是刑法的执行机关之一。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和职能部门,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其一是公安机关应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其二是下级公安机关应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其他侦查机关:除公安机关外,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犯罪侦查部门,它们与公安机关具有同等的诉讼地位,享有相同的侦查权力。3.5 当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对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不同诉讼阶段的两种称谓。按性质和作用不同,可分为防御性权利和救济性权利。权利与义务见P93被害人:是指正当权利或者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并因此而参加刑事诉讼,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与义务见P94自诉人:是指自诉案件中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当事人。诉讼权利与义务见P95单位当事人:单位不仅可能成为公安司法机关追诉、审判的对象,而且可能成为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单位被害人也应当具有当事人的主体地位。3.6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是依照法律规定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人负有保护义务的人。证人:是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自己在诉讼之外了解到的案件情况的当事人以外的人。鉴定人:是接受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利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出鉴定意见的人。翻译人员: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接收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和聘请,为参与诉讼的外国人、少数民族人员、盲人、聋人、哑人等进行语言、文字或者手势翻译的人。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概述识记:刑事诉讼主体的概念与范围。(二)人民法院识记:人民法院的任务;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审判组织;人民陪审员制度。领会:人民法院的性质、职责;审判委员会。应用:根据人民法院的性质、职责、监督体系、审判组织等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表述是否正确。(三)人民检察院识记:人民检察院的任务;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体系。领会: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职责;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检察委员会。应用:根据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职责等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表述是否正确。(四)公安机关和其他侦查机关识记:公安机关的组织体系;其他侦查机关。领会:公安机关的性质、职责。应用:根据公安机关和其他侦查机关的性质、职责、组织体系等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表述是否正确。(五)当事人识记:当事人的类别;各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领会:各种当事人的概念;各种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应用:根据当事人的概念、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等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表述是否正确。(六)其他诉讼参与人识记: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类别;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领会:证人的条件;证人与鉴定人的区别。应用:根据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等规定,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相关表述是否正确。管辖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概念、意义与原则,掌握刑事诉讼法有关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的具体规定。课程内容4.1概 述刑事诉讼管辖的含义: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刑事诉讼管辖的意义:第一,通过明确、严格的法律规则确定管辖制度,实现管辖的法定化,可以防止以人为选择案件处理机关的方式左右案件处理结果、维护刑事司法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第二,明确规定管辖,也就明确了各公安、司法机关的权限与职责范围,是他们在案件发生以后能够迅速立案侦查或审理,防止因管辖不明而拖延诉讼,有利于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有效打击犯罪活动;第三,明确管辖分工,有利于公民有效利用司法资源,有关单位和跟人在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时,可以直接享有管辖权的机关报案、控告和举报,从而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移送环节,是有关机关可以及时受理案件,及时调查取证。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管辖法定原则、准确及时原则、便利诉讼原则。4.2立案管辖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所讲的情况指: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查的案件;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办理的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军队保卫部门负责侦查的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监狱负责侦查的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缉私警察部门负责侦查的走私案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贪污贿赂案件;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侮辱、诽谤(严重除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案件、侵占他人财物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故意伤害案、非法侵入住宅案、侵犯通信自由案、重婚案、遗弃案、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但严重除外、侵犯知识产权案,严重除外、对被告人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关于立案管辖的几个具体问题:主要是移送的问题,见P1044.3审判管辖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地区管辖:市值统计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指定管辖: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专门管辖:是指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专门人民法院与普通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各类专门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概述识记:刑事诉讼管辖的概念。领会:刑事诉讼管辖的意义;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二)立案管辖识记:立案管辖的概念:又称只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个子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范围;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走私犯罪侦查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范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范围;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范围;对立案材料的接受与移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管辖权竞合的处理。领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三类刑事案件之间的区别。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解决具体案件中的立案管辖问题。(三)审判管辖识记:审判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的概念;四级法院各自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范围:a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普通审刑事案件;b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的案件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还有承担对上诉抗诉案件的二审职责以及审判监督任务 ;c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d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全国性的重大复杂案件;管辖权转移: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件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届满15日内移送,10日内作出决定);合并管辖:是指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或其它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只要其中一人或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地区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犯罪地包括犯罪的发生地和结果发生地;地区管辖的一般原则: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优先管辖与移送管辖:几个同级人民法院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时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特殊情况下的地区管辖:见P108指定管辖;专门管辖。领会:犯罪地的含义;指定管辖的必要性。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解决具体案件中的审判管辖问题。回避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回避的概念与意义,掌握刑事诉讼中回避的种类、理由、人员范围以及回避的程序。课程内容5.1概 述回避的概念: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与刑事案件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可能隐形对案件公正处理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的一项诉讼制度。回避的意义:回避制度是刑事诉讼公正进行的制度保障;回避制度有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形式和接受案件处理结果;回避制度有利于维护公安、司法机关的权威。5.2回避的种类、理由和人员范围回避的种类: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回避的理由: 本人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它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本人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本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本人曾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与本案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有近亲属关系的;7参加过本案侦查、起诉、审判的有关司法人员以及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回避适用的人员范围: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其他人员。5.3回避的程序回避的提起:是指在自行回避中,公安、司法人员自己提出回避。回避的审查决定; 对驳回回避申请决定的复议。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概述识记:回避的概念。领会:回避的意义。(二)回避的种类、理由和人员范围识记:回避的种类;回避的理由;回避的人员范围。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结合具体案件,分析相关人员是否应当回避。(三)回避的程序识记:享有回避申请权的人员范围;回避的审查决定;对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程序。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分析解决具体案件中的回避程序问题。辩护与代理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事辩护和代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机构和程序。课程内容6.1辩 护辩护:是指刑事案件的被追诉人及其辩护人反驳对被追诉人的指控,提出有利于被追诉人的事实和理由,论证被追诉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维护被追诉人的程序性权利,以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辩护权:是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专属的诉讼权利,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进行辩解,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它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各项诉讼权利中,居于核心地位。辩护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辩护权、辩护种类、辩护方式、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规则的总称。辩护的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法律援助辩护。辩护人的范围:是指哪些人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担任他们的辩护人。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就是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行使辩护权,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诉讼地位:辩护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专门维护者。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诉讼权利:职务保障权;会见、通信权;阅卷权;获取证据权;依法提供辩护的权利;其他权利。诉讼义务:认真履行职务义务;依法辩护义务;部分证据展示义务;保守秘密义务;遵守诉讼纪律义务。6.2代理刑事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名义参加诉讼,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的一项诉讼活动。刑事代理制度:是法律关于刑事诉讼中的代理权、代理人的范围、代理的种类与方式、代理人的职责、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总称。刑事代理的种类: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自诉案件自诉人的代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原告人和被告人的代理。6.3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他作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在国家的司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分为申请指派律师援助(24小时内申请)和法定指派律师援助。申请指派律师援助的情形,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法定指派律师援助的情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机构:司法行政部门是法律援助的监督部门,国务院司法行政监督管理全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监督管理本行政区的法律援助工作。程序:法律援助在接到通知后3日内指派律师,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24小时内转交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辩护识记:辩护的概念;法律援助辩护的情形;辩护人的范围;辩护人的责任;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领会:辩护、辩护权和辩护制度的关系:辩护权是辩护制度产生的基础,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就不可能有辩护制度;辩护制度是辩护权的保障,各种辩护制度都是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正确行使辩护权而设立的;辩护是辩护权的外在表现形式,及辩护权是通过各种具体的辩护活动实现的。辩护人的诉讼地位。应用:根据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结合具体案件,分析刑事辩护人的诉讼行为是否合法。(二)代理 识记:代理的概念;公诉案件、自诉案件和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领会:刑事代理和刑事辩护的区别。(三)刑事法律援助识记:刑事法律援助的范围;刑事法律援助的机构;刑事法律援助的程序。领会: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意义。应用:运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具体案件,分析申请并获得法律援助的途径和方法。证据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事证据的概念、属性、意义、运用证据的原则,掌握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种类、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具体规定。课程内容7.1 概 述证据的概念: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的,都是证据。证据的属性:一是证据能力:第一是技术因素,第二是政策性因素;二是证明力:第一是客观性,第二是多样性,第三是隐蔽性。证据的意义:证据是准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手段;证据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证据是当事人维护合法权益的关键依据;证据是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工具。运用证据的原则:证据裁判原则;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客观全面原则;综合运用原则。7.2证据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 检査、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7.3证据的分类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7.4证 明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指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需要达到的程度。7.5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与意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以违反法定程序手段取得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依据。意义:有利于遏制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切实保障人权;有利于确保证据的真实可靠性,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有利于提神形式司法的权威性。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诉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做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非法证据排除的义务主体: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审判阶段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一种为法院依职权启动;另一种为依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申请而启动。考核知识点与要求(一)概述识记: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证据能力的概念:实质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在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的资格,因此也被称为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证明力的概念:是指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所具有的实质上的价值,即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存在,有没有以及有多大程度的证明作用。证据裁判原则;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原则。领会:刑事诉讼证据与一般意义上证据的区别;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区别;证据的综合运用原则;证据的意义。(二)证据种类识记:物证的概念是指以自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事实的物品或物质痕迹。书证的概念: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或反映的思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材料。证人证言的概念:是刑事诉讼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就自己所感知的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作出的陈述。证人资格;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保护;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以及有关犯罪分子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叙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简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鉴定意见的概念:是指受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运用科学知识、技术或技能对刑事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分析和判断之后所得出的书面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査实验笔录的概念: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和人身进行勘验、检查所做的实况记录。(11)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概念:领会:物证的特点:客观性、间接性、易失性。书证与物证的区别;被害人陈述的特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最有可能全面反映案件真实情况、往往会有隐瞒事实避重就轻等倾向、极不稳定性。鉴定意见的特点:所证明的是专门性的事实、在刑事诉讼启动之后由司法机关纸牌或聘请的鉴定人作出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特点。应用:物证的审查判断;书证的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勘验、检査、辨认、侦查实验笔录的审査判断;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判断;结合具体案件,判断证据的种类。(三)证据的分类识记: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区分标准:根据证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含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区分标准:根据证据的来源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含义;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的区分标准:根据证据的内容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所起的证明作用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证据的含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区分标准:根据证据与刑事案件主要事实之间的证明关系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含义。领会:区分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的意义;区分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的意义;传来证据的作用;区分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的意义;区分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意义;间接证据的作用。应用:结合具体案件,判断证据的分类。(四)证明识记:证明对象的概念;证明对象的范围;见P148免证事项的范围:A为一般人共同知晓的常识性事实;B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认的并且未依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事实;C法律、法规的内容以及适用等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务所应当知晓的事实;D在法庭审理中不存在异议的程序事实;E法律规定的推定事实;F自然规律或者定律。证明责任的概念;证明责任的分配:控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之外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证明标准的概念;是指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需要达到的程度。证明标准的层次:A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B其他证明标准:有犯罪事实。领会:程序法事实作为证明对象的必要性;控方承担证明责任的必要性;立案、逮捕、定罪三个环节证明标准的区别。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分析并解决具体案件中证明对象确定、证明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判断的问题。(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识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的过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非法证据排除的义务主体;审判阶段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方式;证据合法性的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与证明方法。领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意义;对实物证据采用相对排除模式的必要性。应用: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结合具体案件,分析并解决相关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程序问题。强制措施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强制措施的概念、特点和适用原则,掌握各种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课程内容8.1概 述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