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二八年十一月目 录第一章总论1第二章规划概述5第三章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8第四章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12第五章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13第六章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15第七章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17第八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19第九章新项目准入条件21第十章公众参与22第十一章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22第十二章困难与不确定性22第十三章评价结论23第十四章建议23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第一章 总论1.1 规划由来晋江市科技工业园区包括五里园和安东园2个园区,分别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和东石镇。2006年3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晋江科技工业园区、泉州安平工业综合开发区和晋江东海垵开发区整合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前身为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区,以下简称为五里工业区,是晋江市产业经济组团的核心区域,自1998年建设以来,工业区发展迅速,期间共经历二期的开发建设(即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开发面积850hm2,已开发建设面积719 hm2,开发利用率为84.6。区内已引进130家企业,现有企业投资总额突破50亿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以第三产业发展为辅助的产业发展格局,行业涉及食品、服装、电子、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及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也是为晋江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空间依托,推动晋江市经济新一轮建设。2005年晋江市政府决定调整五里工业区规划用地范围,在工业区原有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向南拓展,增加规划开发用地面积11.87km2(即工业区三期工程),规划开发总用地面积达到20.37 km2,加上规划范围内保留村庄面积,规划区总面积24.91km2。受工业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6年1月就重新规划定位后的五里工业区编制了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要求,福建省晋江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委托华侨大学环境保护设计研究所承担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2006年1月)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下简称为本项目)。评价单位接受委托后,组织有关人员踏勘现场,收集资料,对规划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踏勘、资料调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预测计算等结果,编制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提交委托单位送环保主管部门评审。1.2 规划特点规划方案于2006年编制,在此之前五里工业区已经过8年的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本规划方案是在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规划整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是对规划区内已开发用地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规划开发用地的指导。该规划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划区包括已基本建设完成部分(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和规划开发建设部分(五里工业区三期工程)所组成。(2)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企业入住率高,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本次评价主要通过回顾性评价,找出工业区已建成部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五里工业区三期工程尚处于开发建设初期,大部分规划用地尚处于征地或土地平整阶段,在空间分布上,是本次规划环评的重点区域。(4)规划区内涉及17个村庄,规划实施后将保留区内绝大部分村庄用地,形成“园中村”的格局。因此对工业区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本评价在规划布局分析上应重点考虑的对象。1.3 评价内容和重点1.3.1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规划内容分析,以及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已实施部分的回顾;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分析制约规划实施的环境要素;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识别、分析和预测;提出符合规划目标和环境目标的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以及降低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开展公众参与调查;提出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遇到的困难和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等。1.3.2 评价重点(1)调查工业区已开发建设现状,查清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环保措施和建议。(2)分析区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对规划目标的实际支撑能力。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工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调整。(3)预测分析规划实施后对安海湾海域环境的影响。(4)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及安海湾环境容量分析,研究提出合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和分配要求(5)提出规划调整优化方案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4 环境保护目标1.4.1 水环境(1)规划区污水汇入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2)安海湾水质达到GB3097-97二类标准,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3)规划范围内的排洪渠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类标准。(4)坝头溪、加塘溪和梧垵溪水质达到GB3838-2002 地表水类标准。1.4.2 大气环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保证规划区内及周边的村庄等环境敏感点人居环境不受污染影响。区内涉及村庄有林口村、张前村、小浯塘村、曾林村、灵水村、可慕村、林格村、英塘村、大布林村、小布林村、大山后村、后林村、田坑村、坝头村、上宅村、马坪村和力争村(垵内)17个村庄,涉及人口约3.8万人。区外村庄主要包括可慕村、社坛村、坝头村、马坪村、古厝村、菌边村等村庄,涉及人口约1.5万人。1.4.3 声环境区域环境噪声满足功能区划要求。保证本项目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处的声环境质量,规划实施过程不发生噪声扰民现象。1.4.4 生态环境海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内滩涂、潮间生物机生态系统;海水养殖。陆域生态环境规划区范围内不涉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名木古树用地等敏感目标,主要生态保护目标包括区内的植被群落和耕地。表1 环境保护目标序号环境要素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重点1大气环境环境空气质量,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划范围内的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区、学校、医院和村庄;规划区周边的村庄、学校等;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的行政办公区、商贸区、生活居住区、学校;涉及23个村庄,约5.3万人。 2水环境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规划区污水汇入后不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安海湾海域,安海湾海域水质达到GB3097-97二类标准;规划区范围内的排洪渠水质达到GB3838-2002 V类标准;坝头溪、梧垵溪和加塘溪水质达到GB3838-2002 V类标准。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设计16万吨/日)3声环境规划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区划要求;规划区范围内的行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商贸区、学校、医院及周边的村庄等。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的行政办公区、商贸区、生活居住区、学校等。4生态环境规划范围内的陆域生态系统;规划范围内的植被群落、耕地、景观水。海域评价范围内的滩涂、潮间生物机生态系统;海水养殖。耕地海水养殖1.5 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表2 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一览表环境要素环境目标评价指标评价取值备注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质量。l 工业总产值(亿元/a)l 工业经济密度(工业总产值/区域总面积,万元/km2)400160000规划要求水环境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及水环境污染 l 安海湾水质达标率(湾内) (%)l 安海湾水质达标率(白沙头湾口) (%)l 工业污水处理与达标排放率(%)l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l COD污染物排放量(t/a)l NH3-N污染物排放量(t/a)6710010070988131.7注4注4注3注3区域容量和排放强度同上大气环境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空气污染l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水平l 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l 燃气普及率(%)二级10090环境功能区划规划要求声环境控制规划区环境噪声水平l 工业用地环境噪声l 居住、公建设施等用地环境噪声l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l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率(%)3类2类8090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固体废物固体废物的最小化、减量化及资源化l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t/万元产值)l 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l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l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0.044100100100注3注2注2资源和能源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减量化;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限制用煤;确保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管理。推行资源综合利用。l 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产值)l 水资源消耗(m3/万元产值)l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l 工业用地容积率l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0.053580%1.21.520注1注1规划要求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保护陆生生态环境,减少可能造成的对生态敏感区的破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l 人均公共绿地(m2/人)l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l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l “三同时”合格执行率(%)l 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133.590100100注3注3环境管理加强入区企业的环境管理。推行清洁生产。l 企业清洁生产企业比例(%)l 规模化企业ISO14001认证率(%)l 入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6060100社会环境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拆迁量,并妥善安置拆迁居民。完善规划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l 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的协调程度l 拆迁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度l 自来水普及率(%)协调拆迁人口生活质量不受影响90注:1、晋江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规划(20052020年);2、晋江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2010年);3、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0年);4、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第二章 规划概述2.1 工业区开发现状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位于晋江市灵源街道、安海镇和永和镇交界处,距离晋江市区4km。工业区于1998年动工建设,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开发区,原规划开发建设面积为8.5km2,历经二期的建设,现已基本完成开发。三期工程位于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南部,规划开发面积11.87 km2,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期,大部分土地处于征地和平整阶段,有9家企业在建。工业区一、二期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工业区与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之间的排污干管和污水提升泵站尚在建设,工业区污水排放对周边地表水体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业区内的污水提升泵站和排污管网有待完善。区内村庄的生活污水尚未纳入工业区排污系统,污水排放附近排洪渠,对周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由于区内燃气工程实施较迟,部分企业自行配备燃煤、燃油锅炉,这与工业区规划要求不符,也对区域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业区产业定位与晋江市经济发展和总体规划要求相符,但未明确规划产业的准入条件,在具体项目企业引进过程中,存在个别企业污染较大。安平水厂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区内企业生产需要。表3 规划区开发利用情况项目单位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合计备注规划范围总用地ha113213592491包括保留村庄用地4.54 km2规划建设用地ha85011872037已开发用地ha719130811未开发用地已平整ha43292335未平整ha88765853小计h入住企业投产企业个1200120在建企业个10919小计个1309139签订协议企业个201271472.2 规划的目标和定位规划以发展一、二类工业为主,目标是努力构建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园林式、生态型的现代化工业园区。2.3 规划范围和规模(1)规划范围:东临佘马公路,西面至可慕村、曾林村,南到大深公路,北侧隔规划的繁荣大道与规划的晋江行政中心相接,规划面积24.91km2。(2)规划年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02015年。(3)用地规模:2491.14hm2。(4)人口规模: 27.6万人。(5)产值规模:400亿元。2.4 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布局2.4.1 产业结构工业园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等一、二类工业为主,优先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投资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精细化工、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2.4.2 功能分区规划红线范围内面积为2491.14hm2,其中规划开发用地2037.4hm2,保留村庄用地面积453.74hm2。规划开发用地中工业用地1072.84hm2(占52.7%),其中89.4为一类工业用地,占地面积959.50hm2;居住用地118.21hm2(占7.7%);市政公用设施、公共设施、道路广场、绿化等用地846.35hm2(占39.6%)。规划功能分区详见表4。2.5 相关专项规划内容规划方案主要涉及给排水规划、雨水工程规划、燃气工程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绿地规划等内容。(1)给排水工程规划规划由安平水厂和胜康水厂联合供水。胜康水厂作为规划区主要的供水水厂,水源取自溪边水库,设计供水能力为15万吨/天。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拟排入晋江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安海湾。(2)雨水工程规划雨水管道系统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工业园区雨水管渠按就近排入水体的原则,结合道路竖向设置,雨水先排入区内排洪沟,再排至园区外溪流河道。表4 规划用地平衡表序号用地名称面积(hm2)比例()1R居住用地157.677.7其中一类居住用地11.35二类居住用地132.28商住用地14.042C公共设施用地66.033.2其中行政办公用地11.26商业金融用地29.17文化娱乐用地16.60医疗卫生用地6.76体育设施用地2.243M工业用地1072.8452.7其中一类工业用地959.50二类工业用地113.344W仓储用地9.790.55T对外交通用地6.850.36S道路广场用地306.0815.06其中道路用地302.25广场用地2.81社会停车场用地1.027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4.330.78G绿地403.8119.8其中公共绿地130.73防护绿地273.08小计城市建设用地2037.40100村庄用地453.74合计2491.14(3)燃气工程规划区内燃气管道采用中、低压二级系统,生活用气经中低压调压站降压后进入低压管道系统供给用户。工业及公建用户采用中压一级系统供给,通过设置箱式调压器等方式自行调压。燃气管道沿道路东南侧呈环状布置。(4)道路交通规划园区对外交通干线主要以“二横两纵”的井字型道路为主,分别是:泉安公路、大深公路、佘马快速公路和灵石公路。规划区内路网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道三级。规划区内设公交站1个(5)环卫工程规划规划在工业园区设3个环境卫生管理站,设45座公厕和13个垃圾收集点。(6)环境保护规划工业园区地面水域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质标准控制,排入水域的污水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工业园区地面环境质量控制共分为二类区:一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一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1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居住公建区。二类区控制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二级,控制的噪声环境质量标准为2类,实行范围为大部分工业区。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无污染工业,要实行园区内汽车尾气的监测和治理。园区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系统,经处理达到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排放。第三章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制约性因素分析3.1 海洋环境3.1.1 海水水质安海湾北部水体为缺氧状况,COD超过四类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和镍均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内各测站无机氮全部测站超过二类水质标准;湾南部及湾口海域水质较好,除无机氮外,铜、铅、锌、总铬、六价铬、镍、氰化物、石油类等指标均符合海水二类标准。3.1.2 海洋沉积物质量硫化物除湾口测站外,湾内均超过二类沉积物标准,湾中部测站铜超二类标准,其它各测站重金属项目指标均可满足海洋沉积物质量二类标准。3.1.3 生物质量现状以牡蛎监测生物质量的数据表明,各种污染物浓度湾内明显高于湾外,除总汞和砷及三个测站的粪大肠菌群符合一类标准外,其它数据全部超标,其中各站镉及湾内东石港铅、铬、铜与石油烃受污染最为严重,全部超二类标准。以沙蛤监测生物质量的数据也表明了安海湾生物受到重金属铅、铬、砷污染,铅、铬、砷数据超一类标准,污染指数Pi(铅)高达11.1,砷和铬分别为2.22、1.58;铜、总汞、镉和石油烃测值尚符合一类标准。3.1.4 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安海湾底栖生物种类多样性、均匀度、丰度均偏低,并呈现从湾内到湾外逐步升高的趋势。3.2 地表水环境坝头溪、梧垵溪、加塘溪和区内排洪渠水质现状较差,均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质量标准中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超标因子主要为CODCr、氨氮和石油类;而各监测断面中铜、锌、六价铬和镍等重金属浓度很低,均符合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要求。对比2003年监测数据,工业园区内排洪渠、坝头溪和加塘溪水质从根本上未发生改变,水中的COD、溶解氧、氨氮、石油类等指标依然超标严重。3.3 大气环境各监测点SO2、NO2、TSP和PM10评价指数Ii值均小于1,为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浓度限值的947,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苯、甲苯和二甲苯浓度低,指数0.010.87,其中苯和二甲苯浓度测值多为未检出,各测点三苯浓度均能符合评价标准;可慕村点位甲苯浓度相对较高,最高小时浓度达到0.87,主要是因为该点位靠近可慕制革集控区,周边制革和染整企业较多,空气中三苯浓度受制革企业和染整企业涂饰废气影响较大。结合区域以往(2002年和2006年)监测数据对比,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变化不大,各常规监测指标仍远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区域大气环境常规指标浓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增幅不大。3.4 声环境工业区已建成区(一、二期工程)声环境现状良好,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相应标准。三期工程大部分区域基本处于自然噪声影响下,大多数测点符合2类标准;而大山后和布林村受施工噪声影响明显,周边区域受交通噪声影响较大,噪声测值超标现象严重。区域交通噪声污染明显,各测点昼、夜间噪声值均超过4类标准。3.5 地下水规划范围内,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根据监测调查结果,该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良好,各测点评价因子均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标准要求,适合居民生活饮用,且绝大部分测值达到地下水类水质标准要求。结合区域以往地下水监测结果分析,区域地下水水质质量良好,符合居民饮用标准;五里工业区开发建设未对区域地下水水质造成不良影响。3.6 土壤环境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中重金属浓度低,各评价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除铅指标外,各点位的铜、铬、锌、镍基本符合一级标准。区域土壤中金属浓度低,历年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各评价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五里工业区开发建设未对区域土壤造成不良影响。3.7 生态环境规划区北部为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该地块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以人工生态植被为主。规划区内待开发用地主要为工业区三期工程,集中在规划区南部,本节重点分析该区域陆域生态环境现状。区域土地现状包括耕地、林地、园地、村庄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所占比例最大,为59;其次为村庄建设用地,占24,园地占6,林地占2。规划区内不涉及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珍稀或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和名木古树用地等生态敏感目标。区内大部分耕地抛荒和闲置现象较为严重;林地以经济林为主,占70,主要为龙眼树、芒果树等。评价区域内代表性植物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林植被,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松科、豆科、木麻黄科、桑科、茜草科、芸香科等与亚热带季雨林相近的热带、亚热带科属。以相思树、马尾松和芒萁骨群落分布最广,常见的有相思树马尾松鹅掌柴群丛,相思树桃金娘芒萁骨群丛。经济林中以龙眼树分布面积最广。区内植被以乔木为主,草本、灌木为伴,总体植被覆盖率约60%,除路网、建设用地和林地外,缓坡杂地以及弃耕地多分布区域典型的小飞蓬、白茅等杂生灌草丛,未见大面积裸露地表。区域主要植被类型可分为草本、乔木、灌木和农田植被等。3.8 主要环境问题和制约性因素分析区域主要环境制约问题是水环境污染问题。规划实施的制约性因素主要包括(1)污水处理工程不完善远东污水处理厂至五里工业区排污干管尚在建设,预计2009年初实现通水,目前区内污水尚无法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污水处理厂规划的白沙头尾水排放管道尚未建设。过渡期排污口设在安海湾湾内,湾内污染严重,已无环境容量,对规划方案的实施直接形成制约。污水处理高峰将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面临考验。五里工业区、安海镇和东石镇区等区外排污干管即将完成铺设,随着安东工业区和五里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污水处理厂将迎来污水处理的高峰期。污水处理厂现有规模将不能满足区域污水处理需要,将制约规划的实施。区域污水处理工程不完善,是规划实施的主要制约性因素。(2)规划区内耕地多,建设用地少规划区面积大,区内涉及耕地多,可供直接建设用地少,规划实施征用耕地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并且遵照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执行。目前区内尚有约291公顷耕地需办理相关转用手续。农地功能调整和土地置换是制约本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江市人均耕地0.028公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37公顷/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区域土地资源紧张,制约本规划的实施。 (3)区内村庄对规划的制约规划方案保留区内大部分村庄,区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交错布局。为保证区内居住区的环境空气和声环境质量,居住区周边不宜布置废气型和噪声影响较大的企业;居住和工业用地混杂的布局方式限制了工业项目引进和企业的选址。规划实施需要征用规划区内耕地,导致村庄农民失去耕地,影响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同时征地和拆迁可能引发失地农民的不满,产生社会矛盾。(4)区域水资源缺乏晋江市属贫水区,人均水资源年占有量为460立方米,仅是福建省人均占有量的13%。水资源缺乏是晋江市区域发展共同的制约因素。五里工业区规划发展电子、鞋服等低用水型企业,水资源制约性相对较小。目前工业区主要供水水厂胜康水厂正在建设,水厂的供水能力和建设进度将直接影响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第四章 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分析4.1 水资源承载能力通过对晋江辖区供需水量平衡调查分析,晋江市属贫水区,区内用水70靠从晋江引水补给,遇特枯年,2010年区域通过供水工程引水,可以满足晋江市辖区内用水需要;2020年,区域城市供水缺口较大。五里工业区是晋江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区内规划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工业企业,近期需水量为5.6万吨/天,远期为8.3万吨/天。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4.2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从人均土地资源饱和度分析,工业区拟开发的土地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五里工业区已开发多年,规划区范围涉及耕地面积较大,占规划面积的51。目前区内的基本农田已全部完成调整和置换,大部分耕地也已逐年、分片完成调整。规划实施后,晋江市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08公顷/人,灵源街道、安海镇和永和镇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减少0.008公顷/人,0.002公顷/人和0.005公顷/人,灵源街道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比例较大。晋江市耕地资源下降迅速,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省的49%、全国的20%、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的35%。本规划方案实施,对耕地后备资源少的晋江地区,将进一步增加区域耕地的人口承载压力。随着规划实施,将改变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工业为主,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同时也削弱农业的发展。规划的实施应严格按照国家、福建省和泉州市的相关要求,依法办理农用地的征用手续,落实失地农民的补偿和再就业问题。4.3 水环境承载能力安海湾湾口、湾外环境容量间较大,污水处理厂排污量达到设计规模,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COD排放量未超过海域的环境承载力。4.4 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五里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轻污染企业,并采用天然气和电能等清洁能源,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区域环境容量大,完全可以支撑规划方案的实施。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5.1 水环境影响泉荣远东污水处理厂排污规模达到16万t/d,尾水于湾口外规划排污区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的污染物浓度增量基本在0.50mg/L以下,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值约为0.60mg/L(低平潮期),污染物排放对海域影响较小。在事故排放时:高平潮,污染物浓度增量最高的区域在排放口附近海域,并向两侧湾内、湾外的方向依次降低。随后,污染物随着落潮流向南,湾外的方向迁移扩散,在低潮时,浓度增量最大值约为2.7mg/L左右,浓度增量大于1.8mg/L的区域约为3.1km2,安海湾口门附近海域的浓度增量约为2.3mg/L左右,仙景东侧海域的浓度增量可达1.7mg/L左右,小伯屿北侧海域浓度增量约为0.5mg/l,影响很大。安东工业区内华懋电镀集控中心废水处理达标后,接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管道排放时,正常排放时,海域铜、氰化物、六价铬等污染物的浓度增量基本在1g/L以下,最高值约为1.5g/L(低平潮期),可见正常排放其影响较小。5.2 大气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采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随着区内燃气工程的完善,现有燃煤和燃油锅炉将逐步被淘汰,燃料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小,对区域环境空气影响不大。制鞋、机械等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废气,工业区应在企业引进时,做到合理布局。企业厂址选择应远离居民区,并位于居民区的下风向,与居民区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保证废气污染物达标排放,工艺废气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5.3 声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后,区内主要噪声源为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开发建设,规划范围内声环境现状能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规划实施对该区域声环境质量影响不大。根据预测结果,工业区三期工程的近、远期的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9.6dB、60.1dB,近期区域昼间噪声值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远期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略微超过2类标准。工业区规划入住无污染和轻污染的工业企业,拟进驻企业均非噪声污染型企业,在加强企业高噪声设备合理布局、消声降噪后,各企业厂界噪声基本能达标。规划实施对区域声环境影响不大,但周边区域受交通噪声影响依然严重。5.4 固废处置分析工业区固废通过建立专门结构进行管理,随着园区垃圾收集、运转系统的逐步完善,通过采取综合利用和分类收集、处置原则,可以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5.5 生态环境影响(1)工业区开发建设对大区域范围的植被自身群落不会产生较大影响。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内绿地点、线、面结合,有利于促进现有较为单一的生态环境向多功能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2)开发引起水土流失,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而且流失掉的泥沙作为一种污染物排向施工场地以外的环境,影响局部生态系统或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工程建设应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措施和要求,确定施工方案,做好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3)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将提高本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不会对区域防洪、排涝造成不良影响。(4)待开发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为农田、林地和村镇建设用地,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但当工业园区建立起来之后,这个农业生态系统将会被彻底改变成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A)植被种群变化大,农田林地将全部消失,人工栽培的花草树木将取而代之;(B)区内人口大量增加;(C)改变地表覆盖层,可渗透的耕地大部分变为不可渗透的人工地面,增加降雨的表面径流量,减少该地区的水的补给量;(D)景观发生变化,形成现代型生态工业园区的人工景观;(E)人流、物流变化。5.6 社会环境影响规划实施后,当地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劳动者构成比例将会发生变化: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三种产业中的比重将会提高。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将会较大增长。规划的实施将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当地的工业产值,促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规划实施后,区内村庄的给排水等公共设施得到完善、医疗卫生状况和教育条件得到改善,本项目的建设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工业园区的开发占用大面积的耕地和园地,园区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为失去耕地的村民提供再就业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在政策上应有倾斜和扶持,支持村办企业、房地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园区兴办的各企业应尽可能吸收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优先安排劳动就业。工业园区建设单位应帮助解决因耕地被征用而需要安置的农民的出路,确保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以维持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减轻生态压力。在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落实减缓征地拆迁影响的各项措施,不会因征地拆迁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第六章 规划的协调性和环境可行性分析6.1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规划方案与晋江市环境规划、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存在冲突,有待调整;与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晋江市生态功能区划、泉州市海洋功能区划等其它规划均无冲突。6.2 规划的环境可行性分析6.2.1 规划定位和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规划定位与产业结构符合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总体合理。但规划区内不适宜发展废气型和耗水型企业,应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限制精细化工和人造革行业发展。6.2.2 规划规模的环境可行性分析五里工业区规划发展低污染和无污染企业,且入驻企业为低耗水型或不耗水型企业,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大气环境承载能力分析,规划规模基本合理。规划实施,需征用大面积的耕地,对区域农业生产将造成一定的冲击;规划水厂供水能力能满足规划实施需要,但远期晋江供水量存在缺口,需通过提高金鸡闸引水工程供水量和全面实施区域节水措施,发展节约型社会,以解决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6.2.3 规划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工业区充分考虑区内村庄和各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居住和公共设施依托现有村庄进行建设;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布置的原则,并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均设有绿化防护带,以降低影响,规划总体布局合理。6.2.4 排污工程规划工业区污水规划纳入远东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符合区域污染综合整治和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远东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规模能够满足“三镇两区”排污需求,排污口设置符合泉州市海洋功能区划要求。但污水处理系统工程规划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规划未提出中水回用规划;规划未对2010年处理规模提出规划,建议根据晋江市总体规划要求,2010年处理规模应达到10万t/d,以满足污水处理需要。6.2.5 规划目标的环境可达性分析(1)水环境目标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污水管网基本形成,在三期工程开发过程中将配套并完善规划区内的污水收集系统;工业区与远东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干管已大部分完成铺设,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的目标可以实现。根据晋江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中提出:2015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的规划要求。工业区开发建设,带动区内村庄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生活污水收集率可以达到规划要求。工业区内保留村庄较多,且房屋分布密集,道路狭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庄内排污系统的完善将是今后开发建设的难点之一。在落实晋江市“退二进三”战略、泉荣远东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等各项环保措施后,安海湾水质能够得到明显改善,湾内三类水质达标率为67%,湾口二类水质达标率100%是可行的。(2)大气环境目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入住企业以一、二类工业企业为主,规划使用清洁能源。随着工业区燃气管道的完善,区内现有的锅炉将逐步淘汰。部分企业(如精细化工、制鞋和机械行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工艺废气,主要为三苯等有机废气,废气排放量较小,经收集处理后可以达标排放。工业区开发建设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大气环境目标可以实现。(3)声环境目标规划区周边三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交通噪声是区域主要的污染源,除道路沿线局部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差外,工业区内绝大部分区域声环境现状良好。规划区内工业用地与其它各类用地之间设有绿化防护带,可有效降低工业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通过采取必要的噪声污染控制措施,区内大部分区域声环境质量可以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但受交通噪声影响,区域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较难实现。(4)固废产生和处置工业区通过对区内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进行分类管理,晋江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工程已建成,随着园区垃圾收集、运转系统的逐步完善,通过采取综合利用和分类收集、处置原则,可以实现固废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第七章 规划方案优化和调整建议规划方案的定位、规模、产业结构和功能分区布局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足,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7.1 优化产业结构,限制发展精细化工和人造革行业规划的产业结构总体合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但精细化工行业多为废气型污染企业,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已引进部分精细化工企业,产品包括聚氨酯、氯化橡胶、纺织染整助剂等,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中有害物质成分较多。五里工业区与晋江主城区相邻,区内及周边居民点较多,工业区后续开发中应不宜再引进类似企业。另外,规划产业结构中并未对制革行业提出要求。作为制鞋和休闲服装的上游产业,在五里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开发过程中,已引进部分PU人造革生产企业。这类企业属耗水型企业,且生产过程中污染较大,这与工业区规划发展定位不符。本评价建议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原产业结构中的精细化工行业,同时对包括人造革在内的制革行业提出限制要求。7.2 明确阶段发展规模和发展时序规划未对近、远期的发展规模进行明确。本评价结合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时限,提出阶段规划发展规模和时序建议,具体如下:(1)近期(2010年)目前工业区已平整土地主要集中在上宅北路以北。建议近期先开发上宅北路以北用地,同时重点对区内已开发用地的污水管网、燃气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加快区内村庄的改造工作。近期规划面积1932.52ha,其中工业用地638.24 ha,预计区内污水量将达到3.6万t/d。在发展时序上,要求五里工业区在2009年6月完成工业区一、二期工程全部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的建设;2010年完成近期开发用地内全部污水管网和燃气工程管网的建设,淘汰区内现有的燃煤和燃油锅炉。(2)远期(2015年)完成规划红线内全部面积的开发建设,以及区内村庄的改造工作。远期规划面积达到2491.14ha,其中工业用地1072.84ha。预计远期区内污水达到5.5万t/d。在发展时序上,应结合区内的开发建设,优先考虑工业区污水管网和燃气工程的配套建设,其次再考虑对区内村庄的改造。规划方案应明确阶段发展规模和时序,各阶段的开发规模应与远东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协调,区内的开发时序应结合规划的制约性因素,分轻重缓急制定实施。7.3 调整和完善环境功能规划(1)建议将流经工业园区排洪渠区划为V类地表水体,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2)建议将工业园区内的居住共建区划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标准。(3)建议将工业园区内工业用地划为3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居住共建区划为2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标准;交通主干道两侧区划为4类噪声适用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中4类标准。7.4 补充水土保持和村庄改造等相关规划内容(1)补充水土保持规划结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要求,补充水土保持规划内容。(2)补充拆迁安置内容规划方案未涉及拆迁安置相关篇章,在规划修订时应根据国家、省、地方有关政策补充相关内容。(3)补充区内村庄改造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内容本规划方案不是单纯的工业区规划,规划区内保留村庄较多,且规划区位于晋江市规划城区的范围,地理位置的特殊,做好区内村庄改造工作,是促进区域城镇化建设,实现工业和区内村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议规划方案中补充对区内村庄改造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的相关内容。第八章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8.1 大气污染控制对策措施(1)对于废气污染型企业,入住标准厂房之前必须严格审查、把关,在环评报告编制过程应对项目选址的可行性进行详细论述,明确有效的安全防护距离。(2)加快区内燃气工程的配套建设。严格遵守标准厂房对能源结构的规定要求,新引进的企业禁止使用煤,应采用电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3)结合燃气工程进度,逐步淘汰区内现有的燃煤、燃油锅炉。(4)严格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验收制度,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对拟引进的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大气环境角度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各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制鞋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DB/156-96制鞋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级标准。(5)工业园区引进的制鞋行业应采用无“三苯”粘胶剂,严禁使用含“三苯”粘胶剂。(6)废气污染型企业,除应根据车间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及浓度,采取相应同的防治措施外,还应保持车间良好通风。(7)不同功能区间应设置绿化隔离带,以保持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8.2 水污染控制对策措施(1)从产业选择上严格把关,引进少用水、不用水型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节水政策,严禁耗水量大企业在园区建设。(2)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及排海管道的建设,保证园区污水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理,并做到稳定达标排放。(3)少部分会产生工业废水的企业,应自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经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要求后,排入工业区污水管网。(4)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环保法规,加强环保管理,办理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引进的项目必须实行环保工程设施“三同时”和验收制度。凡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或登记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或发给营业执照;凡未执行环保工程设施“三同时”和验收制度,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不得投入生产。(5)加快对区内村庄污水管网的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内村庄生活排污应纳入工业园区统一管理。8.3 固体废物处置对策措施(1)按工业园区规划要求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建设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站,购置垃圾收集车。(2)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应为分类收集,如工业固废、生活垃圾等,应分类收集处置。(3)工业园区的工业固体废物应以综合利用和资源化为主,不能资源化的工业固废可与生活垃圾一并处理。对有毒有害的危险固废应按相关法规运至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4)工业园区内所有建筑施工单位和工厂企业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应由工业园区环卫部门对垃圾进行统一清运处理,各建筑施工单位和工厂企业不得自行清运、处理或乱倒垃圾。(5)工业园区内村庄生活垃圾应纳入工业园区统一管理。8.4 环境噪声治理对策措施(1)工业园区的声环境控制首先应进行各企业的噪声环境影响控制,根据企业噪声源特点进行防振、隔音、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强度,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达标排放。(2)加强环境管理,对于噪声污染型企业,入园之间应严格把关,环评过程应对项目选址的可行性进行详细论述,明确有效的卫生防护距离。限制噪声级较高的工厂夜间生产。在建设项目“三同时”环境管理方面,对此类的工厂应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从选址,厂区布局、降噪措施等方面控制工业噪声的污染。(3)实施小区环境噪声达标控制区建设,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合理布设营运性饮食、服务单位和娱乐场所,加强管理,防止生活噪声扰民,创建宁静、舒适的小区生活空间。(4)根据规划设置工业用地周边的防护林隔离带,减少工业噪声影响。(5)完善规划的路网建设,加强交通管理,实施“畅通工程”,进行交通分流。主要路段禁止鸣笛和限速,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