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汇报材料).doc_第1页
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汇报材料).doc_第2页
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汇报材料).doc_第3页
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汇报材料).doc_第4页
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汇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徽州文化保护与弘扬工作的汇报一、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况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名称始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宋、元、明、清,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时间长达890年。这些稳定的行政区域和徽州宗族社会、新安理学思想、徽州商人经济三个基础,带动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形成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学术艺术流派,产生了朱熹、戴震、俞正燮、王茂荫、胡适、陶行知、黄宾虹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灿烂徽州文化,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黄山时,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勉励我们:“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徽州文化在历史上辉煌灿烂,影响遍及全国并流传于今,我市现遗存下来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世界文化遗产2处(黄山,黟县西递、宏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名村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 处,名镇名村1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15处,其中国保17处,省保63处,市保73处,县(区)保262处。拥有古村镇103处,1911年以前的古建筑 8144处。馆藏各类文物约15万件。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徽墨制作技艺等1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徽州版画等24个项目入选省级保护名录,叶村叠罗汉等市级保护名录91项,十番锣鼓等县级保护名录184项。第三,有超过40万件的徽州文书。这些文书,数量巨大、涉及面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活动,是徽州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资料。今天,黄山以绮丽的山水、灿烂的历史文化、厚重的民风民俗、古朴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吸引着无数对它充满兴趣、渴求认知、魂牵梦绕的人们。 二、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弘扬现状(一) 坚持正确的徽州文化保护思路黄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依法管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对承载徽州文化的现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有序研究、保护与开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继承、弘扬、保护徽州文化为中心,开发和利用徽州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让徽州文化为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重视加强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国内外对徽州文化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本地的徽州文化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学研究会、文联、社科联等一批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组织了多支徽州本籍及寓居外地的徽州人组成的科研队伍,举办或参与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徽州文献与文书学术研讨会、戏曲民俗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徽州古街文化论坛等国内外徽州学学术活动,公开发表徽州学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有徽州社会科学、徽州文化研究等学术性期刊,主编或参与编辑徽州文化知识读本、徽州文化、中国文化遗珍徽州卷、徽州文书类目、徽州五千村等徽学研究专著。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共出版有70余部徽学原始资料、资料汇编和调查资料(含点校和影印出版),近百部徽学研究专著和译著,10余部国内、国际徽学专题讨论会论文集等。研究成果已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同时民间也有着众多研究徽州文化的学者、爱好者。(三)制定保护徽州文化的规范性文件近几年来为解决徽州文化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文物保护法、安徽省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等法规、文件,市政府先后下发了黄山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黄山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颁布了黄山市古民居保护暂行办法、黄山市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办法、屯溪老街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暂行规定。各区、县政府也相应制定和下发了规范性文件,如黟县的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歙县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等,还有许多乡村在乡规民约中也突出了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内容,形成较为完整的保护体系。所有这些为加强古徽州文化的历史遗存提供了法规依据和制度保证。(四)认真保护徽州文化资源1、成立了国家级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实验区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三地。从而从文化空间上回归到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保护区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建设一个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存,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区域。2、加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档案和全市文化遗产四级名录(国家、省、市、县)。采取具体措施对徽州文化资源实行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1、具体保护措施上,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因地制宜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名城保护组织建设,遵循点、线、面相结合保护原则,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对地面文物集中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我们实行区块整体保护,编制保护规划。如黟县的西递、宏村,徽州区的呈坎、唐模等地。2、对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实行重点保护。目前黄山市已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63处被列为省保;73处被列为市保;还有262处被列为县(区)保。3、对散落古建筑易地集中保护,偏远山村遗存不少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年久失修,亟待抢救保护。对这类地面古建,我们采用易地拆迁、原样再现的方式进行集中保护。潜口明代民居博物馆就是我市古建易地集中保护的成功范例。4、对民间流散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物,我们则采取多方征集,设馆专业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1、积极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办学传承,如休宁县“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平民学校”、歙县“行知中学徽雕艺术学校”、屯溪区大位小学等。2、搭建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平台,重视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重点保护。采取师带徒、举办培训班等有效方式和措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祁门县先后复活历溪、马山、栗木3个目连戏戏班和芦溪傩舞表演队,使其活跃在本省和外省市的舞台上。3、开发利用“非遗”保护项目,做好产研结合,我市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徽墨、歙砚项目,使其产品开发量达120吨,产值3650万元,产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二。休宁的“五城豆腐干”、黟县的“腊八豆腐”等都已开发为当地的旅游热销产品。全市近年来在徽州文化资源保护上实施了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全市各级财政仅2007年一年对徽州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就达10791万元。同时还争取省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支持,积极引进外资,修复承载着徽州文化的古建筑,近年来全市共计投入3800余万元修复各类古建筑200余处。3、以项目建设的抓手来保护、弘扬徽州文化,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一批徽州文化资源保护场所。制定了千村保护与发展项目,新建了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休宁县状元文化博物馆、潜口民宅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民间也自筹资金,兴建了万粹楼博物馆、谢裕大茶叶博物馆、巴慰祖博物馆等。今年3月,全市有7家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注重徽州文化的继承,黄山市对城市建设实施“保徽、建徽、改徽”工程,营造“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城市整体风貌,提升城市建设品位。4、徽州文书是千年徽州的历史档案,黄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并加大投入徽州文书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成立徽州文书抢救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开展徽州文书普查工作,并将整合全市徽学研究力量,整理出版徽州契约文书100卷,举办徽州文书陈列展等。(五) 加强徽州文化宣传和交流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暨徽文化节、徽州民间艺术文化周、全市民俗文艺调演、京剧寻根之旅、国际民间艺术节、徽商大会等一系列宣传徽州文化的重大节庆活动。借助办节,精心创作,挖掘整理,组织演出了一批徽州民俗节目。出版发行了文房四宝、徽州名人、徽州民间艺术个性化邮票、邮册等。与韩国安东市开展了“徽学与安东学比较”合作课题研究。各区县也相继举办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祁门红茶节、歙县古城文化节、屯溪民间艺术等。此外,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今年文化遗产日,还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2008中国记忆文化寻根特别节目。这些都极大的加强了我市徽州文化对外宣传。(六)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 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徽州文化资源为基础,注重挖掘,将徽州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徽州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和提升黄山旅游文化内涵,增强了黄山旅游综合竞争力。如一些古村落靠自身古民居优势开发旅游,不仅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增强了村民的徽州文化保护意识。黟县的一些村庄,20年前还是相当贫困的,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开发旅游,西递、宏村现已实现门票年收入一千多万元,全县旅游总收入达到了7个亿。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又不忘反哺遗产保护,多年来用于遗产保护的资金超过了20。2003年市政府做出决定“每年将从风景名胜游览门票收入提成中按1/3比例用于古民居的维修与保护”。目前我市推出的徽州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和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占全市旅游产品和线路总量的70%以上。二十多年来的保护遗产和发展旅游的实践证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合理的开发不仅有效地保护、抢救了徽州文化,而且可以不断壮大全市旅游经济。三、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市在徽州文化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资金严重匮乏,稀缺文化资源面临消失危险;徽文化人资源缺乏,尤其缺乏高级管理和高级技术人才;保护与开发利用冲突;徽文化资源研究、整理、出版力度不够;缺少权威性学术研究机构,研究加力量分散;徽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形象没有形成;徽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够等等。四、下一步工作1、徽州文化是人类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切实做好挖掘整理和抢救性保护,是弘扬徽州文化的前提,也是黄山最紧迫的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保护管理机构和群众性保护网络,以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完备的管理制度,推动徽州文化长效化管理机制的形成。2、以产业化的思路来规划发展徽州文化,弘扬徽州文化,不仅仅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而要按市场化要求,将它作为一个大产业来研究,规划和发展,为黄山市经济发展而服务。目前我们正在着力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