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3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4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八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三省六部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依据题意可知题文中所述制度是分封制,它像蜂巢一样,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排列每一个封国,以蕃屏周,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故A项正确。2.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 D. 实现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归属于皇帝,以强化君主专制。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除丞相制3.“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话反映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推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任命郡守、县令,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故B正确,A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但“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不符合元朝推行行省制的背景,排除C;郡国并行制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制度,不符合“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排除D。4.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C. 通商战争 D. 夷匪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战争的说法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故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性质5.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 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 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排除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C,B正确;D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6.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 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B. 都是正当的维护国家利益C. 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D.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政府称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日本天皇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 可知两国都在“不违反国际公法”的情况下,强调本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故C项说法正确,B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A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来。本题答案为C。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7.“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洪仁玕的1859年的资政新篇,这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A项错误;材料中所提及“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属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符合当时世界潮流,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项;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运动,没有因为资政新篇的颁布使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符合资政新篇的时间,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点睛】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8.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A.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B.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 都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并非和平统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9.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A. 井冈山斗争 B. 辛亥革命C. 国民大革命 D. 抗日战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政治精英”“平民革命”的准确理解,“政治精英”指的是类似于“辛亥革命”的不发动人民群众,由少数人发动的战争,而“平民革命” 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运动,A、C、D均属于“平民革命”,但题干中要求“始于”,因此国民大革命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10.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在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的是A. 秦始皇B. 唐太宗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ABC都是君臣共治天下。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因此象征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制11.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 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B.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 宰相权力的大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集权制度12.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农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农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 皇帝制度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诗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而皇帝制度出现在秦朝,A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知生男孩和生女孩是不一样的,而宗法制是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制度,C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出现于隋朝,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B。13.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人,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事件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A. 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 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C. 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D. 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存在大量国君被杀或被赶下台、周天子被赶出国都、卿大夫叛乱夺权的事件。宗法制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与卿大夫,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材料体现了小宗对大宗的叛乱,即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小宗对大宗的叛乱,不是说明分封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小宗对大宗的叛乱,不仅仅是天子的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意思。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4.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 【答案】D【解析】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非废分封、行郡县,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不一致,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确是历史的进步,废分封、行郡县是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15.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A.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B.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C.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D.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答案】A【解析】 “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体现了任鸿隽和先辈相比较,乡土观念较轻,故A项正确;乡土观念较轻并不等于无乡土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更看重国家身份而淡化乡土意识,但并不是无暇顾及乡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谈及省县户籍管理,故D项错误。16.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参议院接着补充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变化表明A.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B.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迁C.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中外融合,新旧并存D.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封建迷信【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说明主动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具有开放性,“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说明兼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把迷信部分去除,具有科学性,故A项正确;该文是孙中山向全国颁发的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与宪法不符,故B项错误;此方案由政府官方公布,与“社会风俗”不符,故C项错误;通电将“吉凶神宿一律删除”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与实行中外历法合用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17.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基本背景是A. 不结盟运动兴起B. 美苏放弃霸权主义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 社会主义阵营日益强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是走向缓和的,所以邓小平同志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所以本题选C选项。A、B、D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8.“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A. 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 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 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 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是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民族资产阶级参加讨论成立新中国,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故A项正确;B项是1956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C项是1953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项是1954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政治政治协商会议19.冯玉祥以方振武为北路前敌总司令,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中国共产党所掌握的二师、五师、十六师及十八师均为这次北征的主力,北征最终收复多伦。这支北征的军队是A. 国民革命军北伐军B.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C.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D. 东北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多伦”等信息,可以得出这支北征的军队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故选C。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没有武装领导权,故A项错误。收复多伦属于局部抗战时期,B选项中的八路军是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之后的称号,故B项错误。材料中信息与东北军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点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帮助下,由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于1933年在华北北部察哈尔组织的部队,是中国爱国将领冲破政府当局错误的对日妥协政策而进行抗日斗争的典型。2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辛亥革命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 辛亥革命是民主共和思想的最终胜利D.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D【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中国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并不代表最终胜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2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 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是对这项措施正确认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推恩令”之下王国的权力大大削弱而不是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明朝初期仍然有分封制,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选项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D本身错误,推恩令没有起到这个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22.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旧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不予以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A. “求同存异”B. “另起炉灶”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 “一边倒”【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故答案为B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首先要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建交,排除C项;“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23. 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 )A. “依法治国”方略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并不是根本性的制度,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B错误。A出现于文革之后,所以和民主直接相关的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实行根本性的制度2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符合上述观点的是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最佳解题方法是使用排除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运用无为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时经济发展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故排除含有的选项A、B、C,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制度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5.据学者考证,在北宋一代,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为21人。这说明北宋时期A. 武官的执行效率比文官略高B. 重文轻武政策影响官员的配备C. 脆弱财政难以支撑军事需要D. 形成了“文恬武嬉”的执政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枢密院长官文职出身者远超过武职出身者,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执行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财政脆弱”,故C项错误。“文恬武嬉”是指文官安闲自在、武将游荡玩乐,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选B。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北伐军誓词材料二 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材料三 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你看那大旗飘扬多威风,这路人是哪里来?西北边区陕甘宁。军民要齐心,救国打先锋,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今番渡得黄河来,誓把敌人消灭净。陕北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1)据材料一,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和意义。【答案】(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解决: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3)根本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意义: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其取得的主要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2)据材料二提到,对于农村而言,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苏维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当时中国革命存在的问题:照搬苏俄经验;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开展土地革命。(3)据材料三提到,全国动刀兵,一齐来出征这一个主张全国都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北伐战争;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工农武装割据;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意义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