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尖端复习第七讲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尖端复习第七讲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尖端复习第七讲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尖端复习第七讲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尖端复习第七讲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讲 文言文阅读1.(2018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7.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_)(2)困于心,衡于虑(_)(3)王数封我矣(_)(4)而子辞(_)8. 翻译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9. 问答题:写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答案】7.(1). 发:起,指被任用 (2). 衡:通“横”,梗塞、不顺 (3). 数:多次 (4). 辞:推辞,谢绝 8. (1)这样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 9. 接受肥沃的土地,一定会是兵家必争,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解析】7. 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发”:起,指被任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辞”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推辞”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所以”“动”“曾益”“以”“恶”等字词的翻译。9. 试题分析:比较阅读。要求结合甲文来解释乙文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属于文言文要点的提取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孙叔敖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接受不吉利的土地。其原因是楚人和越人都很忌讳,所以这样他的儿子才能长期占有。而肥沃富饶的土地会招致战争。(一)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二)翻译: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長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数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人的原因。2.(2017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陋室铭)【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斯是陋室:_(2)惟吾德馨:_(3)谈笑有鸿儒:_(4)无案牍之劳形:_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子云:何陋之有?(2)何可一日无此君!9.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寄居不可无竹,两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答案】7. (1). 斯:这 (2).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 鸿儒:博学的人 (4). 案牍:官府的公文。 8. (1)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2)怎么一天可以没有这位先生! 9. 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志向高远、品性高洁,故而陋室不陋,空房不空,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看法:与广厦华服等外物相比,更重要的是对高尚的情操与高洁的志趣的追求。【解析】7. 试题分析:本题文言文阅读,一篇选自八年级上册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主旨也很明确,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及高洁傲岸的节操,题中的词语释义都在课本的注释中给出,难度较低。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斯”: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8. 试题分析:第一句句子翻译在课本的注释中给出,难度较低,第二句根据文章内容也不难作出翻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何”“君”等字的翻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的翻译。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9. 试题分析:世说新语故事的内涵只要抓住一个细节,即寄居不可无竹,而“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向来被尊为君子的象征。代表这高洁的操行,那么文段的深刻含意就出来了。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所居的屋宇都很简陋,但所居之人高尚品质都“不陋”,空房因所住之人而显得幽静雅致。可以联想当前的生活实际谈看法,也就是两人品质的现实意义。3.(2016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12分)【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乙】蜀赵云,字子龙,身长八尺,姿容雄伟。居刘备前锋,为曹公所围,乃大开门,偃旗鼓。曹公引去,疑有伏兵。云于后射之,公军大骇,死者甚多。备明日自来,视昨日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选自赵云别传)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时人莫之许也 许: (2)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3)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4)曹公引去 去: 8.把文申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公军大骇,死者甚多。 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回答问题。(4分) (1)从乙文中,你可以看出赵云的什么性格特点?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自己的朋友圈,却没有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甲文中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为我们维系朋友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7.(l)承认,同意 (2)拜访 (3)通“伸”,伸张 (4)离开8.(1)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2)曹操的军队受到大的惊吓,死的人有很多。9.(1)胆大,多谋。(2)略。(从对待朋友要真诚、信任等角度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乙】蜀国的赵云,字子龙,身高八尺,外貌雄健魁伟。任刘备军队的前锋,(有一次)被曹操(的军队)包围,(他)就大开城门,偃旗息鼓。曹操怀疑有伏兵就率领军队撤离。赵云在(曹操的军队)后边射箭,曹操的军队受到大的惊吓,死的人有很多。刘备第二天来了,视察前一天的战场,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 文言文阅读为深圳市中考必考题。深圳市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大纲对文言文考查要求指出: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试范围为初中六册课本上的课内文言文和课外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为深圳市中考必考之阅读题,历年中考试卷必有此类题型。深圳市中考考查形式为课内课外文言短文对比阅读。常见考点如下。考点一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点二 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考点三 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考点四 翻译、理解文言句子考点五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考点六 分析人物形象考点七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考点八 对比分析,拓展迁移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答题方法。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说的“根据上下文”。理解实词含义的方法:(1)迁移法。课文迁移法。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义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2) 推断法。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对句判断法。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句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来判断。2.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虚词意义和用法五推断法: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可结合文意进行。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其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句位分析法。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的动词后一般作代词。语法切入法。如果某个虚词在两个语法结构一致的句子中所处位置相同,其用法一般也相同。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方法。(一)五借助:(1)借助“曰”“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2)借助名词断句。名词作主语要在其前断开,作宾语要在其后断开。(3)借助虚词断句。一些虚词往往用于句首(如“夫”“至若”“盖”“若夫”等)或句尾(如“也”“乎”“耳”“焉”等)。(4)借助句式断句。如对偶句、排比句等。(5)按文言句式特点断句。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断句时要注意古代语言的特点和意义的完整。(二)要注意以下规律: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句首发语词之后或关联词之前要停顿,如句首有“夫、盖、且、维”等词,在该词后面应稍加停顿;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句子中间成分省略处要停顿;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现在是一个双音节词,要分开读,如“可以一战”。上述只是朗读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5.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第二步,踩点得分,洞悉关键。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要翻译准确;二是特殊句要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三步,翻译时要注意增、删、调、留、换,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6.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首先,读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思路;其次,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提取信息,组织语言概括。7. 分析人物形象(1)人物性格分析法。把握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正面描写,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侧面描写,通过写他人或他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2)人物形象表现概括法。这类题就是考查人物的某个形象特点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紧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段;寻找与之相对应的事件,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归纳。8. 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文言文启示答题法。读原文,通过具体事件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作判断,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应该如何改正或抵制。(2)文言文作者情感、观点态度归纳“四借助”法。借助整体阅读。从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借助文体特征。史传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寄托在人物形象上;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说理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借助关键信息。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文眼、中心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作者的情感与观点态度。借助知人论世。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3)文言文评价答题法。读懂作者的观点态度,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联系实际,客观分析。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作出客观的剖析、评价,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即不能随意地拔高或贬低作者的观点。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9. 对比分析,拓展迁移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找出各自的个性。答题时可以分三步进行:认真阅读文言语段,整体把握文言语段的主要内容。明确文中“人、事、物、情、理”。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比较,“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的相互联系,寻找突破口。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1. (2017深圳南山二外中学部九年级下学期模拟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9题。(10分)马 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里之马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捐:白白费掉。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 (2)执策而临之(3)臣闻古之君人 (4)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9.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答案】7. (1) 喂养;(2)马鞭子。 (3)听说; (4)同“返”(返回) (4分)8. (1)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9.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2. (2018广东深圳中考模拟试卷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9题。(12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士争凑燕【注】厚:丰厚,用做动词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三:指很多,虚数致:招来见事:被任用凑:聚集,奔赴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躬耕于南阳(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 )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10.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答案】7(1)亲自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奔走效劳 (4)买8B (A:在比;B:结构组词,的;C:表顺接表转折;D:用来认为)9.(1)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10. 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3.(2018广东深圳中考模拟试卷六)(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2)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7.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3)凡得学者 (4)欲书可耳8.翻译句子(4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分)(2)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2分)9.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4分)【答案】7.(1)腰佩。(2)通“披”穿。(3)能够。(4)名词做动词:读书。(每词1分)8.(1)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重点词语: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慕艳:羡慕。意:心。共2分,意思对即可)(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教你,不收学费。(重点词语:苟:如果,要是。徒:白白的,指不收费。资:学费。2分,意思对即可)9.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2分)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2分)4.(2018广东深圳中考模拟试卷七)【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成列:指摆好阵势。 既:尽,全部。 司马:官名,指子鱼。 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门官:国君的卫士。 重(chng):重复,再次。二毛:头发斑白的人。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6. 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1)宋人既成列 (2)宋师败绩 (3)不鼓不成列 8.翻译句子(4分)(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2分)(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9.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选文中子鱼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2分)。10.曹刿论战)中的长勺之战和选文中的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答案】:7.(1)已经(2)大败(3)击鼓进军(每词1分)8.(1)楚军人多,我军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下令攻击他们。(重点词语:及其:趁他们。未既济: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意思对即可。(2分)(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消失)了。(2分)意思对即可。9.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1分);及其未既济也(或既济而未成列)(1分)10.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抓住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取胜(2分)。宋襄公死守教条,不接受正确的意见,贻误战机,所以大败。(2分)(意思对即可)5.(2018广东深圳中考模拟试卷八)文言文阅读(12分)【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选自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笃(d):病重。股肱(g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敕:告诫,嘱咐。7. 解释加点的词语。(3分)(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于永安病笃 (3)事之如父 8. 翻译句子(4分)(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2分)(2)若嗣子可辅,辅之。(2分)9.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三处)(2分)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10.【甲】文段中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乙】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答案】7.(1)确实,实在 (2)在 (3)侍奉 (每词1分,共3分)8.(1)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2分,关键词“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翻译准确,意思对即可。)(2)如果嗣子(他)可以辅佐的话,请辅佐他。(2分,关键词”“若”“嗣子”“辅”翻译准确,意思对即可。)9.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3分,画对一处或两处得1分,画对三出得2分。有错即不得分。)10.广开言路(开张圣听)1分;刘备临终托付诸葛亮辅佐刘禅。(白帝城托孤)意思对即可。(2分)。6.(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5月份)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蜀之鄙(边境)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惩山北之塞 甚矣,汝之不惠 西蜀之去南海 子何恃而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吾欲之南海,何如? 3.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你从愚公和僧贫者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1)苦于; (2)同“慧”,聪明; (3)距离; (4) 凭借,依靠。2.(1)(愚公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和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2)我打算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3.都运用对比。启发: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了两座大山;僧贫者凭借双脚云游南海并胜利归来。人要立志,并要付诸行动;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突出“立志”,言之有理、言之通顺即可。2分)【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惩,苦于。你太不聪明了惠,通慧,聪明。西蜀距离南海去,距离。你凭什么去呢:恃,凭借,依靠。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叩,凿垦,挖箕畚,用箕和畚故译为:(愚公他们)凿石头、挖土,用箕和畚(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欲,想之,去何好,怎么样呢?故译为:我打算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文章的主旨根据两篇文本的内容可知,甲文中愚公之愚与智叟之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乙文富僧与贫僧形成了鲜明了对比把两文都用了对比的写法甲文中愚公靠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终于搬走了两座大山乙文中贫僧凭借双脚云游南海并胜利归来说明人只要立下志向,并不怕困难,持之经恒,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据此分析可作答。译文参考:【甲】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7.(2017年广东中考语文总复习检测题二)文言文阅读(一)(10分)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权谓吕蒙曰( ) (2)及鲁肃过寻阳( ) (3)孰若孤(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8.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3分) (二)(9分)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注释】陈晋之:人名。 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癖:毛病。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则日见进益/香远益清 B所谓日计不足/计日以还C岁计有余/岁晏有余粮 D至今每念腹中空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1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11. 请用原文回答:文章告诉我们关于读书的一个什么道理?并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答案】(一)(10分)6.(3分)答案:(1)对说(告诉) (2)等到、到 (3)谁 7.(4分)答案:(1)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为借口(理由)来推托。(或:吕蒙借口军中事务繁忙来推托)(2)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8.(3分)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二)(9分)9. C (3分)10. 初若可喜 / 然旋读旋忘 /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 / 况一日乎?(各1分 共3分)11. 结合文章的中心句“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1分)来谈读本文的感受,言之有理即可。如:读书只有熟读牢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益。 (2分)参考译文: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读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8.(2017年广东省深圳市27校联考中考模拟语文试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乙 】苏子美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chn)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p),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每有会意_ 造饮辄尽_曾不吝情去留_ 遂满饮一大白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3)老子言:“知人者智也。”即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阅读甲乙两文,请你说说五柳先生和苏子美有着怎样共同的性格特征。【答案】(1) 体会,领会。;往,到。;舍不得。;酒杯(2) (2)他爱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3) 有这样好的下酒物,喝一斗都不算多啊。(4) (3)五柳先生和苏子美同是爱读书、爱饮酒、性情洒脱随性率真的人。 (5) 【解析】(1)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意思。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能辨别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偏义复指等语言现象。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造饮辄尽:往,到。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 遂满饮一大白:酒杯。(2) (2)翻译和理解文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句子。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等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初步掌握古今变化的规律,能根据现代汉语规则准确翻译文言文。句中重点词语有:好,爱好。甚:很。解:了解;理解。句意为:他爱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句中重点词语有:”此”,这样;“不为”,不算。“退”,回来。句意为:有这样好的下酒物,喝一斗都不算多啊。(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理解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字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借助对文章句意的理解,筛选出文中关键性语句及有用信息,对文中的人物性格、行为、语言、心理进行分析,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1)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9.(2016年广东省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