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戊戌变法学案岳麓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戊戌变法学案岳麓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戊戌变法学案岳麓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戊戌变法学案岳麓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5戊戌变法学案岳麓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戊戌变法目标导航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重点)2.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难点)一、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思维点拨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易错提醒强学会不是政党强学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不是政党。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而不是强学会的成立。二、过程1.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宣传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4.组织机构: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5.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2)内容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6.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思维点拨1.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2.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三、影响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易错提醒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不是袁世凯的告密。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史论要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知识图示主题一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史料一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史料二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史料三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年11968018951898年2741 432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提示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提示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2)思想渊源: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题二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史料一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定国是诏史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由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其中“国是”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它是光绪帝颁布的改革纲领。“要义”即实质性要点或要旨;一件事情的重点。“蓝图”在此指规划、计划。(1)依据史料一,说明定国是诏的特点。提示以改革为主,适当照顾保守势力。(2)据史料二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提示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1)特点目的上,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推行者上,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方式上,变法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内容上,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体现了改革的不彻底性。推行范围上,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过程上,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性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2)败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主观原因:a.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b.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c.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B.清政府放宽限制,允许民间办厂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D.“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答案B解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是客观因素。清政府出于扩大税源的需要,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大大减轻了民族工业创办的阻力。主要原因和其他原因要分析清楚。2.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A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3.“西人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提出这一主张的是中国近代的()A.地主阶级改革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材料主张兴办学堂、议院、“君民一体”等,结合所学,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答案(1)目的: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2)新变化:皇权独断。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顽固势力强大;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借鉴日本近代天皇制。(答出任何两条即可)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国会议行”“定宪法公私之分”可以归纳“开国会,定宪法”的答案;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原因从维新派自身力量弱小、顽固派力量强大、传统思想影响以及借鉴日本体制等角度分析概括。基础达标1.(2016潍坊高二检测)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答案C解析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是外因,D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答案D解析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3.(2016江西师大附中高二检测)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学知识 B.企业管理制度C.政治制度 D.教育制度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要培养人才必先变革教育,变革教育、科举的根本在于变革官制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应选C。4.(2016嘉兴高二检测)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兴中会 B.保国会C.强学会 D.同盟会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故开斯会以冀保全”。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5.(2016晋江高二期中)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为减少变法的阻力,百日维新时期,维新派原先所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在变法措施中都没有提出,反映了维新派对旧势力的妥协和本身阶级的软弱性。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6.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答案A解析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产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自己的政治要求融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能力提升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上述两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上述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案(1)不同: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二者改革的目的等方面考虑;第二小问改革的方式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