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1.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排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 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 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 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 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答案】D【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也不符合史实。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的概念理解及其阶段特征。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分封制下士、庶民重家而轻国,这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B正确;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应该具体分析,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消极作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4.“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实现了国家统一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C.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的主要意思是秦朝将先前分散的力量均有效地集中起来。结合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通过创立皇帝制度,建立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将一切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故选B。实现国家统一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宣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三公九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D。5.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 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 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C. 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D. 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从“皆公族也皆世官”到“布衣为卿相”体现的趋势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即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并未实现由人治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而非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6. 西汉时期,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确定西汉早期A. 皇帝不能推翻丞相的决定 B. 国家大事丞相都要参与决策C. 丞相位高权重 D. “高皇帝约”具有最高权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供的信息:“请得与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这些信息可以显示,在西汉早期,皇帝做决策需要征询丞相的意见,而材料中丞相最终驳回了皇帝的主张,可见丞相位高权重,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丞相制度。7.“(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A.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B.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C.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答案】B【解析】“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B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故A项错误;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宰相的,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8.下表是对两汉孝廉家世可考者128人的分类统计,根据此表,对汉代察举制解读最准确的是A. 体现公平公正原则B.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 削弱了身份世袭制D. 沿袭了皇位世袭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下,平民子弟、贫民子弟与官僚贵族子弟和富豪子弟均有机会得以跻身孝廉,参加到统治阶级中来,可见察举制度削弱了身份世袭制,C正确;由该制度下官僚贵族子弟据了69.6%,可见公平公正程度有限,而且材料列举的阶层有限,故AB错误;材料和皇位世袭制无关,D错误。9.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 推翻旧制 B. 削弱皇权C. 正确决策 D. 分权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根据题干信息“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可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性失误,故本题选C项。A缺乏史实依据;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而非削弱皇权,故B错误;D与题干的主旨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0.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始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这主要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行政体制尚未成熟C. 以小驭大加强君权D. 注重发挥臣下才智【答案】C【解析】“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等做法属于典型的以小驭大,目的在于加强君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不断加强而非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太宗时行政体制已经成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是注重加强君权而非注重发挥臣下才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1. 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A. 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C. 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而这一制度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所以答案选A。但是科举制度并没有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因为更多的人才都进入了政治的舞台,这就使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科技的发展,所以排除B;因为科举制给更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发挥抱负施展才能的机会,形成中国传统重视读书的风气,故扩大了知识阶层队伍,排除C;科举制度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所以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12.有史料表明,明清两代共有62. 8%的进士来自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37. 2%的进士则来自祖上三代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这反映出A.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极度僵化 B. 官宦垄断官职的局面仍存在C. 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D. 富家子弟入仕途径比较单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也可以做进士意在强调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制极度僵化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 官宦垄断官职,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富家子弟入仕途径是非常多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3.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北宋统治者“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并且由此完成了制度设计。北宋制度设计A. 分化兵权铲除了割据基础B. 分化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 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答案】D【解析】宋朝统治者通过军事上分化兵权,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及财政上大部分地方赋税都要收归中央等多项措施铲除了割据基础,并不是只通过军事上的措施就达到了铲除割据基础的目的,故A项错误。 分化相权会加强皇权专制,而中央集权讨论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分化相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故B项错误。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的意思是“用可以防止弊病发生的政策来做治理国家的办法”,并且材料指出了北宋的制度设计是鉴于唐末五代的乱象而做出的,因此其政策与措施的针对性较强。故D项正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反而不利于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故C项错误。14.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以看出,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A。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B。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C。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所以选D。16.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中央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A【解析】从图示反映的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来看,君主地位不断提高,官员地位日益降低,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权力不断增强,即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CD项。点睛:西汉武帝时形成内外朝制度,以此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隋唐时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北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清朝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加强皇权;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总体来看,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17.某学者评价古代某项制度时表示,它是皇帝私人的顾问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并给皇帝提供奏章的处理意见。以下各项与“它”相关的是( )A.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 “专擅票权,阁权至重”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答案】C【解析】材料“它是皇帝私人的顾问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并给皇帝提供奏章的处理意见”反映了明代内阁的特点,内阁“专擅票权,阁权至重”,故C正确;“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属于丞相职权,故A错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属于三省制,故B错误;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私人的顾问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并给皇帝提供奏章的处理意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内阁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8.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D.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说明军机处的职责主要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成为皇帝的专治工具,故B正确;A属于军机处影响;此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错误;古代是君主专制,并没有借鉴欧美民主制度,故D错误。19.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 军机大臣独掌决策 B. 军机处等级森严C. 军机处人员素质低 D. 军机处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根据“有官而无吏”,不能直接得出独掌政务决策权,事实上,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故排除A。“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要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治人多泄密,同时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泄密的考虑,故选D。能够理政的都是官员,材料不能得出他们素质低,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故排除B。20.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缋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官吏的考核越来越严密,这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格,实质上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A项和C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故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点睛:反映类选择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清现象和本质。本题中AC是现象,D项是本质。21.“(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A. 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B.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C.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D.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故A项正确;B项错误,政治平等是商业平等的结果;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贸易对政治的影响,故C项不选;D项是A项表现。故选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平等、自由的观念【名师点睛】古希腊文明的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组成。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22.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了A. 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B.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 雅典法律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D. 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答案】C【解析】“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等做法是在强化公民的意识,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而非高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非所有人在雅典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 本题考查雅典的城邦意识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注意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把握23.尚书多方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两个“民主”的意思A. 主体相同,内涵一致B. 主体不同,内涵相反C. 主体相同,内涵相反D. 主体不同,内涵一致【答案】B【解析】尚书多方中的“民主”是“民之主”的意思,主体是最高统治者,由他来做人民的主人,行使国家的权力;伯利克里眼中的“民主”是指“人民主权”,即主权在民,其主体是雅典的公民,公民来行使城邦的权力;综上所述,两者主体不同,内涵相反,正确答案为B。24.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负责有关国事罪、渎职罪的审判。对于“言论”犯罪等类型的重大公共案件,公民大会本身即组成一个法庭进行审判。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大会A. 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B. 实质是一个司法机关C. 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D. 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关注“重大公共案件”,其实是对城邦(实质为公民集体)利益的关注,D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A不正确;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而是强调公民大会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D不正确。25.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 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B. 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C. 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D. 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表格中审判员产生抽签方式比较原始,表决举手方式比较落后,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明显落后性和原始性,故C项正确。雅典公民只是少数,并不能体现出广泛性,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中信息不能说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故B项错误。表格对于苏格拉底罪名可知雅典民主不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故D项错误。26.十二铜表法“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官吏的武断和专横。”该观点认为十二铜表法A. 最大限度保障平民的利益B. 彻底否定了世袭贵族特权C. 极大地维护了公民的权利D. 罗马法进入到成文法时代【答案】D【解析】“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等字眼意在强调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法进入到成文法时代,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二铜表法是保障贵族的利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彻底否定”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利而非极大地维护了公民的权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7. 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A. 形式化B. 强制性C. 主观性D. 实用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父亲的罪名不应由儿子继承”表明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为他人的行为负责,体现的是一种公正合理的特点,“在乙未到庭自辩前,暂定无罪”反映了讲理性、重证据的法治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甲、乙是否为平民,故A项错误;B、C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C两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万民法的特点28.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他的意思是罗马法A. 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B. 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C.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D. 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9.马克斯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排除B项;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30.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A. 对犯罪的惩处力度B. 惩处犯罪的效果性C. 对犯罪证据的采信D. 制定法律的出发点【答案】D【解析】秦朝法律仅仅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因此实行轻罪重罚,用暴力统治人民。罗马法追求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因此二者在法律规定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故答案为D项。A项属于二者不同点之一,但不是“最大差别”,排除;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第II卷31.封建王朝常常通过调整中枢机构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丞相”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制度有何特点?(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答案】(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三省六部制。相权分散,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秦代丞相是三公之一,位高权重,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第二小问,太尉掌管军事,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主要是为了把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2)据材料二中三省名称和六部名称,可知是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本题据材料三“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劝谏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审查后报告皇帝等方面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的角度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4)本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散权力、权力制衡等方面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从皇权至上的角度指出原则。32.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历史上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