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接).doc_第1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接).doc_第2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接).doc_第3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接).doc_第4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我们的课题研究经历了一年多时间,从去年6月到今年的8月,在这一年里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学无止境。在段时间中里我们小组首先进行了理论学习,了解了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概念与相关内容介绍,对现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现状做了相应的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知道,“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农村的“整合”之路更是漫长和艰难。而对“整合”效果的评价更是重中之重,整合课堂不是简单的机械工具加教学内容,而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有生命的过程。因此,我们小组共同研究决定,用实际教学的方式来找到评价的具体方法,从方法中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以此来达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标。对于最后评价量表的如何制定,我们思考了很久,也共同研究了很久,最终也有了一个小的评价方案,现在就将我们的评价制作过程罗列出来,中间肯定会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正:*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评价一节整合课?*整合课的评价量表该如何制定?*评价量表参考:怎样评价一节课这样的课算不上好课. “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课不是好课。2.“教师唱主角”的课称不上好课。3.“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 这样的课才算好课 1学生主动参与的课。 2关注学生发展的课。3. 教学效果好的课。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道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和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其实课后只要按照以下几个问题自问自评就可以了:符合要求的就应该是好课,哪些方面欠缺就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这些问题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 1.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度明确并告诉学生? 美国的教育家布鲁姆早就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斗员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也是如此。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不要机械的套用三维的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写在教案上可以,告诉学生就显得有些呆板。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就是把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如学习数学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点太简单了,学生把书上的定义读出来或背下来就算达标了吗?还不行,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可变成这样的问题:“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吗”?这一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目标(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过程目标(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如果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就有了态度和价值目标,因为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的问题还可以编成:“你能够用勾股定理的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个问题吗”等等。当然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包含三维性,但至少要包含两维:即“什么知识与技能”和“如何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 教学内容是老师灌输还是先让学生独立自学和操作? 对于新授课老师不要急于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操作。过去老师都是“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这节课是新授课,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老师要从头讲起。难道学生对这些问题真的一无所知吗?事实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加以科学的引导,绝大部分学生是能够自学课本的。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其含义包括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先考后讲。书本上的知识先让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有些问题可以先考一下学生是否知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要给学生完整的自学时间。在自学指导这一环节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进行自学。 3. 学生不会的问题是否通过相互讨论和帮助来解决? 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的合作组织要分小组和大组。首先是两个人的小组合作。实验证明两个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对于老师布置的自学内容,两个人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两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大组来解决(68人一个大组)。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是不会的问题,会的问题就不要讨论了,要注意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大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检查而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互助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掌握: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大组能够解决的全班就不要讨论了,要实事求是,不要走过场。教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后边的点拨做准备。 4. 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并退到最后一步?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的点拨主要起四方面的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三是扩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后看学生的达成状态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如果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6、看课堂的生成性 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7、看课堂的常态性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有些教师为上公开课,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甚至借班上课,经过演练之后才上的所谓“公开课”。我们教师应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在平时每节课,我们都应该非常认真地来备课,不管是否有人来听课,都应该认真对待。不管是谁坐在我们的教室里,哪怕是校长、主任,我们都要旁若无人,我们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在平时都能上的课。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是否足够多,至于学生接受的程度与效果如何又另当别论。如今更要看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尽可能全面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让优等生“吃得饱”,早日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评课观点从主要看教师转而主要看学生,这不仅是视角上的转移,更多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只要观念切实转变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牢固了,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是不难定性的。 “好课”会让学生受益一生。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研究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什么知识目标、达到怎样的能力目标,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生将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将会形成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逻辑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造性能力等。而真正的好课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使学生从真正的好课中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学会能力、学会创新,并且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不断提高,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怎样评价一节整合课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与层次,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已成必然趋势。但是作为教学的主导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教学媒体为自身所教学科有效的服务呢,这是我们当下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对于一部分教师,他们可能觉得这么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培养出了那么多的有用人才,不一定非要用所谓的现代工具;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的教学媒体对教学一定有用,所以凡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就是一堂好课。我想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与观点,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教师,其教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传统的人才,而新型的教学模式也要培养出新型的人才。因此将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也是必然形式。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多媒体教具与教学内容的叠加,其中的如何巧妙的运用,使其产生更大、更好的效果,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关键。那么如何来评价一节整合课,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演示与讲解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而这种方法往往缺乏生动性,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关系、公式。复杂的变化过程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力不从心。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却能做到实用化、系统化,灵活而多变,以声音和屏幕图象合理组织形象生动的画面及画面点数,不但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不同的器官,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共同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弥补传统教学中直观性不足的缺陷。 二、是否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体现个别性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提问与辅导,但每堂课的计划内容一般都比较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提问和个别辅导的进行,教与学不能进行经常性地相互交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往往使教与学脱节,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电脑的交互性特点,实行双向教学和个别辅导,通过人机交互,及时发现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模式下教与学脱节的问题。 三、真正做到轻松教学、寓教于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来完成的,受教师个性、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将每堂课都上的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象处理功能强的特点,创造出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手拿粉笔、背靠黑板的沉闷的传统教学方式下,能让多少活泼的孩子产生愉悦的心理?能让多少聪慧的少年产生美妙的联想?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设计斑斓的动画和七彩的图文,美妙的声音,这绝妙的场景恰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记忆,不象令人生畏的老师一样不变地站在讲台上,这种教学方式适应孩子活泼的天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风格一举打破常规教师的沉闷,使教学轻轻松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引入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声音、图象、动画,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开展好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呢?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微机专业教师要经常学习新知识新软件,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以及如何对待这些媒体的先进思想。教师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教书育人,才能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教师需要通过种种途径广泛搜集各类新式教学软件。社会在不断地变化,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都在不断地升级换代,陈旧的教学软件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教学工作的需要。当然更提倡有条件和有能力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作适合自己品味的教学软件,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象office家族中的powerpoint软件,它俗称幻灯片,是一个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色彩于一身的软件,而且完全汉化,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可以根据实际设计自己需要的教学软件。但教师也不能忘记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推荐,这相当于传统方式下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和互相参考教案等,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共同提高。 再次是上级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如果领导不支持,观念不开放,害怕影响教学成绩,只是将买来的计算机摆在那里应付上级检查,那将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甚至反而使教学成绩落后于其它学校,更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总之,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当今教育技术的热点问题,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丰富教育的技术手段,给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持。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势不可挡的春潮,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崭新的教育理念,犹如含苞待放的鲜花,正簇拥着21世纪教育的绚丽前景向我们款款走来。转贴于整合课的评价量表该如何制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形式。随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师们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一、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后现代的主要特色。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往日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创新,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因此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同样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对每一堂实例课的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学习理论发展告诉我们,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的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一个教师的课堂,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课堂上应该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映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用以验证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另外还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的主体不是一些孩子,而是所有的学习者。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所在。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 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在活动中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之下,基础教育阶段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一系列实验中都非常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1)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的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变得优秀;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2)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3)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 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合作能力培养的程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 合作技能培养的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4)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创新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高中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4、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 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二、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图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我们对课堂的评价中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的今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同时要紧扣我们开展的特色建设的具体目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