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提升作业七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提升作业七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提升作业七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提升作业七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提升作业七3.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人类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储存大量遗传信息【解析】选C。蛋白质不具备热稳定性,也不能复制,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所述的蛋白质的特点与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征一致,可作为判断蛋白质为遗传物质的理由。2.甲型H7N9流感病毒是引起人患甲型流感的病原体,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中含有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由此判断其遗传物质是()A.DNAB.RNAC.DNA和RNAD.DNA或RNA【解析】选B。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故甲型H7N9流感病毒内只含RNA,遗传物质是RNA。3.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S型细菌的DNA、S型细菌DNA和DNA酶、S型细菌蛋白质、S型细菌荚膜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3和4B.1、3和4C.2、3和4D.1、2、3和4【解析】选D。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内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误区警示】解答本题时,易忽略1号试管中仍然有R型细菌,误认为1号试管中的R型细菌能全部转化为S型细菌,而误选C。4.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你认为用同位素标记噬菌体的方案应为()A.用14C或3H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B.用18O或32P培养噬菌体,再去侵染细菌C.将一组噬菌体用32P和35S标记D.一组用32P标记DNA,另一组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解析】选D。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外壳,35S仅存在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32P仅存在于噬菌体的DNA中。14C、18O、3H在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含有,无法区别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了作用。同时用32P、35S标记蛋白质外壳和DNA,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也无法判断是哪一种成分发挥了作用。5.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35()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选C。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有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分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互动探究】(1)按B选项所述的标记方法,进入细菌体内的具有放射性的成分是什么?提示:用32P标记的DNA。因为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DNA,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DNA进入细菌体内。(2)若C选项中的35S改为32P,其实验结果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DNA含32P)还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这部分噬菌体位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有少量的放射性。培养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已裂解,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使上清液有少量的放射性。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后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解析】选B。A项,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B项,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它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C项,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硫元素;D项,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初步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7.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C.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没有哪一个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选B。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都是核酸,A正确;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正确;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多个实验综合分析得出的,D正确。8.(2016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三点:(1)理解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与结论。(2)根据T2噬菌体的生活特点确定培养方法。(3)明确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项错误;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项错误;T2噬菌体营寄生生活,需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获得32P标记的细菌,然后再用32P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32P标记的噬菌体,C项错误;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项正确。9.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细菌、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36()【解析】选B。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时,由于小鼠体内免疫系统的存在,会杀死一部分R型细菌,同时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一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破坏小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直至小鼠死亡,导致两种细菌的数量均增加,B选项正确。10.S型肺炎双球菌荚膜表面的不同抗原类型之间(如、等)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化;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37()A.S-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S-型菌是由R-型菌突变形成的C.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D.加热后S-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解析】选C。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病并大量死亡,而且从患病死亡的小鼠体内获得了具有活性的S-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小鼠未死亡,说明R-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型菌,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6分)11.(12分)下面图甲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38(1)该实验是_及其同事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图解。(2)该实验是在_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证明_的化学成分。(3)在对R型细菌进行培养之前,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是_ _。(4)依据上面图解的实例,可以作出_的假设。(5)为验证上面的假设,他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如图乙所示),该实验中加DNA酶的目的是_,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6)通过上述两步实验,仍然不能说明_,为此他们设计了另一实验(如图丙所示),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该实验能够说明_。【解析】(1)实验过程表明是用S型细菌的DNA和R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实验结果培养,属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2)该实验是在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3)为了证明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在实验前应分离出肺炎双球菌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单独观察。(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5)为了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可以加入DNA酶,DNA水解后不具有遗传效应,实验结果应是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培养基中只有R型细菌,没有出现S型细菌。(6)为了证明荚膜多糖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设计思路应和前面的实验一样,加入荚膜多糖和蛋白质看是否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果是不能转化,证明了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答案:(1)艾弗里(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转化因子(3)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4)DNA是遗传物质(5)催化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分解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6)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培养基中只长R型细菌蛋白质、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互动探究】(1)上题中甲、乙、丙三组实验是否含有对照组?提示:含有。甲、乙、丙三组实验为相互对照,即都为实验组也都为对照组。(2)该实验最终仍有不被其他科学家认同的地方是什么?提示: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度并不是100%。12.(14分)(2017石嘴山高二检测)结合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39(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实验成功的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2)上述实验证明了_。(3)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包括4个步骤: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用数字表示)。(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于_(上清液或沉淀物)中。(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会导致实验出现误差?_。简述理由:_ _。【解析】(1)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2)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3)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包括4个步骤,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离心分离放射性检测;(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由于标记的是DNA,DNA进入细菌内,所以离心后,发现放射性物质存在于沉淀物中;(5)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那么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导致实验出现误差。答案:(1)分离并提纯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3)(4)沉淀物(5)是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1.(6分)下图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下列总结出的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40()A.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乙处的噬菌体部分含放射性B.图1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如果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解析】选A。分析图1可知,培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已被32P或35S标记,故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用含有32P标记的1个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释放的子代噬菌体乙中,有2个含有放射性,A正确;图1中用含有32P或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证明了噬菌体增殖时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如果图2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可说明在噬菌体增殖过程中,起遗传效应的物质是DNA,原因是被35S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中,故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错误;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部分噬菌体的核酸含放射性,D错误。接轨高考特色题型专练2.(18分)(2017全国卷)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可将病毒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两种类型。有些病毒对人类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世纪金榜导学号9429414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DNA与RNA的区别及同位素标记在实验中的应用。(1)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不同,DNA含有碱基T,RNA含有碱基U,可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分别培养宿主细胞,得到分别标记的宿主细胞后再分别培养新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2)由于遗传物质的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