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docx_第1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docx_第2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docx_第3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docx_第4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众生相2011年06月07日02:42瞭望新闻周刊张辉我要评论(21)字号:T|T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有些村民甚至搬迁过六七次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河南省淅川县。一位移民将几年前亲手做的几张椅子最后放上卡车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走向了家中那只狗。这只狗已经陪伴他5年了,一向非常听话。但这一次,它却低叫着躲开了。他摇了摇头,说,连狗都不想走啊。不远处,村长正带领着村里的一千多个村民,向着村子方向跪了下去。在他们的身后,一辆辆卡车已满载家当。车头和车身上,写着“移民光荣”的红布在阳光下红得耀眼。再过一会儿2009年8月的一天,他们就将离开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河南省淅川县,驶向五六十里以外的邓州市孟楼镇。这个距离,对于很多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来说,显得过于遥远。此前,因为丹江口大坝的建设,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数次搬迁。这次,由于丹江口大坝坝顶将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他们再一次成为移民。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的一个缩影。随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展,湖北、河南两省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库区移民和干线征迁工作,涉及32.8万人,其中约23万人需要外迁。2010年年初,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北京出发,经由湖北、河南、河北三省,对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和干线征迁工作追踪采访。搬了数次的移民1959年,淅川县香花镇张义岗村的小万,和县里数千名同乡一道,穿着军衣,迁向一个他们年前刚知道的地方青海。听说朱德总司令也在那里,小万异常兴奋。根据有关安排,长于算账的他,在那里负责统计工作。但是,到了青海以后,小万才发现,那里的环境和河南差距太大了。此前从没出过远门的他,遭遇了人生最严重的水土不服。一方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迥异,用小万的话说,他干脆就很少和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那时候,国家经济正处于非常困难时期,生活资源非常紧张。正长个子的小万,和同来的老乡们一起,每天在食堂吃点馍、喝点汤。1961年,小万回来了。用他的话说,在那吃不习惯。不少人也开始逃回到淅川。这就是小万经历的第一次移民。1958年,当听说可能要去青海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移民这个词,他们称之为“支边”。也就是那个时候,丹江口大坝开始建设。此时,距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构想,已有6年。回去后的小万,在一次次的移民搬迁中,慢慢地变成了老万。除了支边移民,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两次。1969年,丹江口水位上涨,老万的房子马上就要被淹没。于是,老万和其他村民一样,自己扒房子自己建房子,赶紧后靠到岗上,搭了间草房,当地人称之为“庵子”,只有门,没有窗子。其时,老万已经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四年前,他娶了媳妇,很快,夫妻二人育下了两个孩子。冬天的时候,庵子透风,两个孩子冻得哭个不停。老万就在庵子里生火,让一家四口烤烤火。“1971年,国家又让挪一回。”老万接着说,那时,也是“原扒原建”。2009年年底,年近70岁的老万再一次搬迁。这一次搬入地是邓州市孟楼镇。这已经是他人生中的第五次搬迁。他的新房子是一座二层小楼,厅堂的正中央,挂着一张毛泽东的画像。回想起历次搬迁,他对这次非常满意。但是,不少即将搬迁的老人,仍然心有余悸。在淅川县老城镇穆山村,本刊记者看到,村里的房子大多破旧不堪,有的房子后墙还支撑着棍,以防倒塌。村支书全玉建介绍说,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312号),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建设,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停建令”下发以来,村里再没建过新房子。再加上得知要搬迁了,村民也多半不愿修缮自己的房屋:“一到下雨天,上头大下,下头小下(当地方言,指屋子漏雨),太危险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村里所有人都想搬出去。记者了解到,一些年轻人出于生活和发展的考虑,大多积极搬迁;但是,一些年龄较长者,则犹豫不决。村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太太说,今年她已经78岁,“一搬三年穷”,而她已经搬了3次。眼下,他们村将搬往距此逾500公里的郑州市中牟县。“看电视上播夕阳红时,那里的老头老太太过得不错,但我还是不想搬。”老太太说。她向记者回忆,她先从老城镇搬过来,随着水位的上涨,她一家逐渐往坡上靠。“水位最高的时候,曾经撵到157米。”此间,她家和老万一样,也曾住过庵子,而且还住过两次。那时,老太太的丈夫还在外地工作,老太太一人既要挣工分,又要照顾孩子。冬天庵子冷,被子又少,孩子们受了不少罪。1970年,搬到现在住的房子,砖木结构。不久,她生下了自己最小的儿子。如今,这当年的小儿子已年近40。全玉建说,1960年搬迁的时候,他才6岁。他很理解村子里那些不愿搬家的老人,用他的话说,“他们都搬怕了。”上世纪80年代搬迁时,国家给的补偿款少,一个人只有一两百元。村里的人们都是自己扒房子、盖房子。本刊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丹江口库区,有些村民甚至搬迁过六七次。移民的一笔账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县城出发,不到10分钟车程,就到了柳陂镇。镇移民指挥部工作人员陈照权告诉本刊记者,大坝加高以后,“柳陂镇基本全淹,”包括正在行驶的209国道的一部分。镇长秦子胤对记者说,柳陂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距十堰市区15公里,距郧县县城5公里,属于典型的“一肩挑两城”。而且,当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插根筷子都能发芽。”依托于此,当地农民大多种有蔬菜,镇内建有十堰市“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产业化较高,是郧县的经济重镇和农业大镇。秦子胤表示,2008年,柳陂镇居民存款达2.6亿元,相当于人均存款5000元。在挖断岗村,一位从事柑桔加工的业主告诉记者,他本人既种蔬菜,也加工水果。根据他的经验,一亩地的大棚蔬菜,刨去成本,每年可以赚5000元7000元。当前,村里人担心的是,第一,安置地能否发展蔬菜产业?第二,种了菜能否卖出去?第三,他们担心到了迁入地汉南以后,不会种那里的棉花。大棚被淹还带来另一个结果。上述业主表示,村子里很多农户当初建大棚时,都是从信用社贷的款。目前,这些贷款还没有还完。“前段时间,上面已经催了好几次,将来这些钱谁来还,怎么还?”他说。丹江口库区是我国柑桔生产的最北缘,柑桔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说,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共淹没淅川良田50多万亩,后靠移民只有上山发展林业。经过30多年的开发,淅川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已成规模,但国家规定,在172米水位线以下的,国家给予补偿;而在水位线上的,即通称的“线上资源”,国家则不给补偿。许多“淹房不淹(林)地”的移民人要走,可林子带不走,损失不小。据测算,淅川库区淹没线以上林地的价值大约30亿元。虽然有人建议采用转让林权的办法解决经济林木变现问题,但一时难以找到买家。十堰市移民局副局长张玉水告诉记者,2009年丹江口库区试点移民时,很多地方都遇到了线上资源“卡脖子”的问题。他表示,事实上,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张玉水说,鉴于丹江口水库的特殊性,国家和湖北省政府都给移民群众提供了很多优惠措施,各移民安置区在建房、就业和产业发展上也尽其所能。但库区地方政府在组织动员移民外迁工作中,十堰部分淹没区百姓仍不愿搬迁。其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百姓的收入水平并不低。凭借依山傍水的有利地形,库区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种果树,山下种粮食,河里捕鱼虾,有些农户家里还发展有养殖业。再加上出外打工,多数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受库容量影响,每年农历6、7月,丹江口库区水位升高,淹没线内的一些土地被淹。农历8月以后,水逐渐退下,那些土地又露出来。这些地,当地人称之为“消落地”,也叫“落差地”,或者干脆简称“河地”,以和坡上的“山地”对应。山地和河地加在一起,穆山村每人平均三四亩地。冬天,村民在这些自然形成的肥沃“河地”上种上麦子,第二年农历五月份收割完了。有些善于抢天时的农民,在地里种上苞谷,涨水的时候,用旧轮胎当救生圈,在水里飘浮着收获苞谷。村民老李一家5口人。种有15亩地,其中有10亩是消落地。每年丰水期,水正好淹到他家门前。15亩地加一起,老李一年收入两万多元。他说,“除了消落地,剩下的5亩地一般产量每亩800多斤,再除去种子肥料钱,实际上没多少收入。消落地不用上肥料,一亩地能收1000斤左右。”而且,这些消落地完全在政府征税范围以外。2005年以前,农业税还没取消时,消落地已经不需上缴公粮了。而搬到新地方以后,每人就只有1.05亩地。除此以外,由于穆山村离街比较近,村里有些人就到街上做些生意、卖点手艺,实在不行就种点菜,再不济就卖鸡蛋或者扎笤帚卖。到河里打鱼捕虾,一斤几块钱,一天打三五十斤,对当地的渔民来说并非难事。有些年轻人则出去打工,节省点的,每年给家里寄上一两万元,对于中部农村来说也算一大笔钱了。媳妇们则从外面取来经线和纬线,用蚕丝织毯,两人一年织一张大毯子,又能赚万把块钱。令人费解的不同待遇赵显三,原为南阳市下属的县级市邓州市孟楼镇镇长,因为在试点移民工作中表现出色,不久前刚升任为邓州市副市长,主抓移民工作。他告诉本刊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有涉及领域,河南省全部囊括。从移民征迁来看,湖北省只涉及库区移民,却没有干线征迁;河北和北京则根本没有涉及库区移民。而河南,则是两者兼有。根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相关规定,丹江口库区农村居民房屋补偿方式为,砖混结构的正房为530元/平方米、砖木结构479元/平方米。但是,和城镇拆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比,标准就不一样。不仅如此,库区移民可以享受每个人每年600元的后扶经费,但是,干线征迁涉及的移民,却没有上述经费。“同样是为南水北调工程搬迁,待遇为什么相差这么大?”河南省有群众向记者反映。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记者了解到另一个让当地人不解的“待遇”问题。2009年春天,石家庄市中线征迁过程中,恰逢石武高铁征迁。当地群众反映,石武高铁的土地补偿标准要高于南水北调中线征迁。对此,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一一作了分析。对于水源地(指丹江口库区)和干线补偿之别,张基尧表示,水源地移民和干线征迁是不同的移民方式。水源地移民属远距离搬迁,土地需要重新调整,所以要实行“先搬迁后扶持”这样的政策,后扶经费较大。干线群众则不存在远距离搬迁,“因为干线就是一条线,一个村子也就几亩地被征用,村子内部就可调整,因此也没有后期扶持政策。”另外,针对干线征迁补偿和公路建设征迁的差异,张基尧告诉记者,这主要源于国家政策的差异。他表示,当前,我国在铁路、公路建设征迁时,执行的是土地管理法,即依法征收集体土地,要按被征土地的区片价乘以被征土地的面积计算土地补偿费,山区未利用地和坝上未利用地按征地区片价的60%执行。而水利工程则按国务院单独制定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土地补偿费为被征土地所在乡(镇)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张基尧透露,在给农民的补偿标准上,铁路、公路的补偿确实高于南水北调,但是,前者的耕地占用税的标准很低,每平米只有2元。而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的标准则为每平米30多元。“从总量上来说,南水北调没少用钱,但是耕地占用税是在地方政府的口袋里,补偿是在老百姓口袋里,现在关键是怎样使不同的渠道糅合到一起。”张基尧表示,南水北调第四次建委会上曾明确提出,对于同地不同价的差异,由地方利用耕地占用税和自有资金协调解决。他认为,这就是“从政府口袋里掏钱补偿群众。”“国土资源部现在正在修改土地管理法,初稿已经出来了。”张基尧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透露。尽管如此,多位基层移民干部仍反映,在移民和征迁补偿上执行的不同标准,同属国字工程,征迁赔偿款的差异,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四年任务、两年完成”2009年两会期间,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郭庚茂“参谋”出了一个思路,针对丹江口库区移民强力要求尽快搬迁的呼声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的中线工程2014年实现通水的目标,河南省打算“四年任务、两年完成”。随后,徐、郭二人分头调研,郭到移民区去了两次,问移民是否愿意提前搬走。郭最后一次去调研时,座谈会开到了晚上11点,当时认为搬迁工作不能再往后放。2009年7月份,这一口号在文件上得以确认。根据这个意见,第一批移民搬迁于2009年10月启动,2010年8月完毕,总共6.49万人;第二批于2010年5月启动,2011年4月搬完,共8.61万人。此前,试点移民已于2009年8月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月。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自从1990年长江委在丹江口库区初步调查以来,有关搬迁的消息就一直弥漫在南阳市浙川县。20年来,老百姓一直持等待观望的态度。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移民群众急于搬迁,早搬迁、早稳定。基于此,移民出身的郭庚茂,深知移民苦衷,决定把事情做在前头,争取主动。为了确保“两年完成”的进度和质量,河南省有关部门不定时地到各县市里抽查、暗访。落后者往往会挨批,并被要求到南阳市说明情况。2010年1月,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到新乡市获嘉县一个移民安置点暗访。其时,施工队要求每平米要560元,村民认为造价太高,就此耽误了半个月的时间,对于试点移民一些具体问题也跟踪服务不够到位。刘立刻把新乡市市委书记叫了过去。当晚,新乡市对移民办领导进行了调整。省里的重视让王树山很有信心。他表示,目前,“第一批63个新村的建设争先恐后进度,超过预期;第二批正规划设计,只要国家资金有保证,5月份启动不存在问题。”不过,这一要求也无形中给河南省移民干部施加了一定压力。当地移民干部表示,当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容易爆发,稍有不慎,易发生重大事故。过去三峡移民中,农村移民30多万人,共搬了17年;小浪底移民中,河南山西两省搬了13年,共20万人。而现在,仅南阳市浙川县一个县,就有16.2万的移民任务,需要在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安置,其中,9.9万人为南阳市内安置,是河南省唯一迁出区和主要安置区。湖北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曾和省内移民干部表示,外迁移民必须在2010年8月31前完成搬迁,并在安置区开始新生活,不能耽误9月1日孩子们新学期上学。否则,“不仅在河南面前没面子,在国务院也交不了差。”和“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相对应,湖北省提出“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的总体安排。湖北省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河南、湖北两省移民工作难度都很大。湖北省有移民干部向记者反映,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回暖,对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也能起到助推作用。但是,将如此重大的移民工程大幅压缩周期,对其他地区形成了较大压力。他表示,当前,在积极推进的同时,应该加强忧患意识,谨防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因考虑不周而成为隐患。移民迁出以后按照湖北省移民政策,移民迁出以后,每人补1.5亩土地,这些地解决吃饭问题尚可,“搬得出”容易,“稳得住”相比较还可以,但“能致富”则并非易事。十堰市扶贫办主任王建军说,“搬出去可能就意味着贫困。”和湖北不同的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对移民规划的生产用地只有1.4亩。如果是水田或水浇地,则只有1.05亩。说到土地,南阳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齐声波满脸愁容。他说,移民迁入以后,对迁入地造成较大的土地压力。一方面,移民迁入需要调地,由于我国的政策是土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当地很多人不愿意调地;而且,调一亩地基本上要动15亩地,工作量非常大。值得一提的是,南水北调沿线本来就涉及一个“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齐声波说,按照国家要求,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碰;但是,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也要支持。南水北调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占一些好的耕地,对此必须“找补”回来。当前,南阳的土地已开垦殆尽。在此基础上,南阳还要“内安”9.9万库区移民,“这十几万亩的土地需求,需要从原有居民用地中调整出来,确实是一件难事。”“移民的迁入确实给当地带来争地争资源的问题。”赵显三告诉本刊记者,上世纪70年代初,邓州市就有1.8万多移民。随着繁衍生息,现已发展到2.8万多人。这一次,邓州又要接受2.8万人。“实际上,这2.8万人的数字,接收下来肯定要突破3万人。”赵显三以张义岗村为例表示,一开始报的数字是935人,实际上接收的是1036人。其间,有正常生育的,“也有突击生育、突击娶媳妇的。因为娶一个媳妇也算一个移民,占一份补贴。”另外,移民的迁入,也加剧了当地的就业、入学等一系列压力。其次,从试点开始,现在的移民诉求多元化给当地政府带来一些无奈和困惑。赵显三表示,移民来了以后,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一种“保姆式”的服务。但是,当地政府给的钱有限,投入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而且,移民家庭状况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再有,稳定和消除隐患的压力很大。赵显三表示,当前,移民迁出以后要过的生活基本是一种城市化的生活,喝水、吃菜、烧火做饭等等需要拿钱去置换,这与移民的收入水平不适应。另外,当前少则数百人、多则几千人的大点布局移民方式,容易使移民形成一种力量,并因此很难和当地融入。如果因此而孤立起来,会对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王树山认为,工程移民,尤其是水库移民问题常被称为“世界第一难”。各级党委、政府对于移民工作非常重视,对于当前的矛盾和困难也心中有数。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最大程度地化解以上问题,保障移民群众的权益,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搞好移民迁安工作。首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性地给移民提供生产、生活发展的良好环境,尽可能把好的土地给移民,尽可能地靠路边、集镇,把移民安置在交通发达、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其次,把当前的移民新村建设工作和城镇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争取一次规划、一步到位,将移民新村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从根本上改善移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第三,走开发性移民之路,使移民更加充分地就业。第四,把移民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结合起来,发挥政策集成效益。使移民群众从搬迁安置中受益,尽快稳定下来,并跨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河南省已经制定了实施方案,全省36个厅局都拿出了具体的配套政策,并组织25个厅局成立了包县工作组进驻移民迁安县市,落实资金,落实项目,落实政策,督促指导移民迁安工作,积极主动帮扶移民克服困难,发展生产,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南水北调会不会“无水可调”?丹江口大坝坝底部分河床裸露干旱中的丹江口的确无水可调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在本次大旱中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5月29日,由于持续干旱,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至135.16米,低于死水位3.84米,丹江口大坝坝底部分河床裸露。”毫无疑问,目前状况下,这座“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根本无法承担起南水北调的重任。详细1详细2但这样的“无水可调”有特殊的成因1.极端干旱条件造成入库水少今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区域平均降水量仅为194毫米,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5省平均降水量均为近60年历史同期最少。丹江口水库从去年10月就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秋冬春连旱。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当地降水仅有118.5毫米,较历史平均值偏少六成。2.丹江口开闸救灾造成出库水多然而,为缓解汉江流域300万亩农田用水难题,丹江口水库在30年来同期最低水位的条件下,从5月29日将下泄流量调为800立方米每秒,该流量一直持续到6月3日8时。其实,自今年4月以来,长江防总已经7次调度丹江口加大下泄流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湖北的用水需求,丹江口水库水位一度只有134.68米,降至死水位139米以下4.32米。3.随着配套工程的完工将得到缓解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上游,为了防止南水北调正式运行后,汉江又变成“旱江”。已经有一个名为“引江济汉”的工程正在施工中,这个工程的任务就是:引来长江水,代替丹江口向下游供水。同时,丹江口的水坝高度已经增加,随着“旱涝急转”的雨水到来,被填满的丹江口水库将拦蓄更多的水,确保南水北调的顺利实施。详细“南方旱了怎么办?”背后的自然规律过去数年中,时时可见这样的事例每当北方大旱时,呼唤“南水”的声音便络绎不绝,而当南方亦遭受旱灾时,却不再会有多少人提及“北调”的事宜。还有人说,南方进入枯水期后怎么办?难道要把长江水都抽到北方去吗?实际上,根据1951-2004年的水文资料计算,在气象条件中最不利于南水北调的“南北同旱”,其出现概率低于30%,而且越往北“南方有水且北方缺水”(利于调水)的概率就越高。再根据1470-1995年的水文资料演算,最适宜调水的“南方有水且北方缺水”的出现概率在55%左右,最不需要调水的“北方有水而南方无水”的出现概率只有22%左右。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国的气象条件是有利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对于“把长江水都抽到北方”的言论,将在下一节讨论。(以上部分内容摘选自闫宝伟、谯季蓉等人的研究报告)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输水现场并没把长江水抽干相比而言,南水北调的中、东线建设目前更加受人关注,“把长江抽干”的言论也就不胫而走。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常年平均流量达9600亿立方米。而且长江入海的水量占其天然流量的94%以上,即实际消耗量不足6%(绝大部分长江水白流到东海里了)。根据南水北调的计划,在2050年,东中西三线齐发,其年调水总规模也不过是448亿立方米。对比长江之总水量,很难认为抽走448亿立方米将在短期内对生态环境构成质的威胁。更不存在“把长江抽干”的现实情况。更何况,“南北同旱”的出现概率低于30%,到“南旱”时,还将从三峡等处调集水资源,并不会为“旱江”雪上加霜。详细常见疑惑解析:血吸虫与盐碱化血吸虫病是与水密切相关的疫源性疾病。国内外一些事例表明,水资源开发可引发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加剧。因此,人们对血吸虫会不会随水北上危害人体健康表示关心。水利专家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血吸虫的寄生体钉螺多在湖北、湖南等地的浅水中生存,在大水库能生存下来的很少。再者,北方气候较南方偏冷,钉螺来到北方后很难生存。不少人又问:“南水”经过当地后,会不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从而导致土壤盐碱化?还有人说,北京的京密引水渠总长110公里,年运水4亿立方米,到水量3亿立方米,损失1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长度是其十几倍,宽度也是其几倍,自然性的渗漏与蒸发率会高达3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调450亿立方米的水,将损失150亿立方米。这种损失该如何避免?实际上,总干渠过水的外层全是用水泥衬砌的,下面一层铺有防渗漏的土工膜,二层铺有防冻胀的沙碎石,三层铺有聚苯乙烯板。向地下渗漏量可谓微乎其微。详细风险依然存在当然,对于一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的工程,想要不影响周边环境是完全不可能的。根据国外经验表明,南水北调将很可能导致长江入海口的“海水倒灌”,并影响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比如一些鱼虾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甚至影响到它们产卵。一般来说,无论何种调水方式都会迅速改变受水区缺水局面,改善受水区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正是人们所期望的,即使有点负面影响也会忽略不计。但是,其给调水区和受水区带来的各自区域地质环境变化,却是缓慢的、长期的,不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观察,是很难发现的。详细南水北调对环境影响几何?南水北调会不会成为“污水北调”?丹江口支流:被工业污水毒死的鱼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在总理心中,这可能是他最忧虑的事。在不同场合中,他多次表达了“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但令人痛心的是,尽管在技术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竭尽所能把输水沟渠以“全封闭式高速公路”标准修建,但中线的水源污染、东线的运输途中污染,均难以避免。丹江口水库已经是最适合的水源地之一,但周边的植被破坏和上游的污水依然难以禁绝。1992年以来,汉江已经多次发生了“水华”,即一种总理最为担心的“富营养”状况。详细至于东线,由于南水北调在此使用的是原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途经“常年污染”的淮河等地时,水质将不可避免的变差。曾任南水北调办主任的张基尧亦担心这一点。详细天津人提出过“不用东线水”尽管缺水,不过天津对终点为天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兴致不高,并曾在本世纪初用文件形式提出,不用东线水。这条长约1156公里的输水线,流经苏北、山东一些污染已成顽疾的地区。因治污问题通水计划推迟5年,预计在2013年通水。2001年,时任水利部部长的汪恕诚在发言中表露,天津“对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不放心,对水污染能否治理好不放心”。详细然而,9年后,记者调查显示,东线工程水质依然无法达标,“尽管山东省力打治、用、保的水污染治理措施,但还存在许多矛盾问题,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详细据最新报道,治污成为重点,目前水质有所改善国家确定,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2012年底要稳定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的目标。据报道,截至201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确定的324个治污项目,已经完成308个,项目完成率达到95.1%。详细据报道,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一库清水,淅川、西峡等县加大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力度,关停并转水源区污染企业773家。同时,淅川县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禁止和限制使用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大力发展以沼气为主的生态能源工程,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清水廊道目标。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初显成效,今年4月6日最新评价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库区7个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二类水标准,水质状况优良,符合南水北调的调水标准。详细1详细2当然,这些“报喜”的报道还需要审慎的看待,比如淮河流域就曾经搞过声势浩大的“零点行动”,但将近十年后也没什么起色。南水北调的移民是否得到妥善安置?南水北调中线库区移民搬迁中线移民为“大局”做出了巨大牺牲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中线,中线的成败在移民。丹江口库区需移民搬迁33万人,其搬迁强度已经超过三峡和小浪底工程。移民的进度快慢,甚至可以左右北京市民何时喝上一口来自丹江口水库的“南水”。面对巨大的移民压力,地方政府均把移民当作“天字号”工程,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压力层层转加,驻扎农村的移民干部负重前行。实际上早在1958年,丹江口水库兴建时,不少当地村民就已经“举家搬迁”过一次,当时全靠政治宣传动员和行政强制力推动,不少人根本没有拿到什么补偿,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在比被淹没地区更高的地方“原扒原建”。然而,这次“为服务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不少人成为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二次移民。详细1详细2迁移阵痛:无法用钱弥补尽管存在着“干线移民补贴不如库区移民”、“水利移民不如铁路移民”种种不平等,但一位负责东线移民的村干部说得很好:“还嫌补偿低?这要在以前,就是要给你挖掉,什么补偿都没有。”其实,由于本次移民首次采用了“国务院471号令”,给予移民的补偿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相比上世纪80年代,一人一两百元的补偿金)。补偿款的提升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另一个问题调水成本。关于调水成本过高,甚至高过海水淡化成本的争论也是不绝于耳。详细1详细2光鲜的物质补贴之外,新移民在精神层面的迁移之痛仍需要关注。根据半个世纪前的丹江口移民生存经历来看,他们既无法与当地人融为一体,生活状况又赶不上当地人,就连出外打工都还回到“老家”丹江口。新移民会不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详细谁把“移民”之剑长期高悬在他们的头顶自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委就派人在库区测量水位,划下172线,随后下达停建令。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滞,近20年来,“移民”两字悬在库区百姓头顶。2003年,国务院又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没有人敢再建新房子,也懒得修破旧的房子。所以,当省委副书记下去动员村民搬迁时,村民如释重负,“知道,10年前就知道了。”也许,当50年代伟人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构想时,移民们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了。但为何政府又突然在2009年做出了“两年内迁移33万人”(全世界迁移力度最大,远超三峡)的决策?过于低调的南水北调像一个梦,不知它走过了哪些公开程序,却突然上马开工,通水的日期也一再在媒体上宣布。中文搜索引擎上几千篇与之有关的论文或许能证明“历经50年的论证”,但库区移民为何像棋子一样被无形之手随意拨弄?详细1详细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35万移民将于月底完成搬离2011年08月20日04:02京华时报文静我要评论(1918) 字号:T|T 导读“都说饮水思源,希望北京人将来喝上淹没我们家园的丹江口水库里边的水时,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搬迁农民王宗银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眼泛泪光地看着自已经拆得一片狼藉的院子。转播到腾讯微博告别世代生活的家园。 南阳市南水北调办供图转播到腾讯微博南水北调中线直奔京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指挥部昨天表示,本月底,河南境内的16.2万人将搬离家园,届时南水北调中线集中移民工作基本结束。包括湖北等地在内的总计34.5万人离开百年故土,腾退出万亩土地。2014年,丹江口水库的水将淹没这大片土地,奔向北京及天津等地,满足这些地区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南水北调中线直奔京城为解决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缺水问题,实施东南西北的用水合理调度,1952年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时间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按照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主要从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一路向北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中线工程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将通过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经河南、河北,到达北京、天津。主要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四省市的缺水问题。西线工程目前尚在论证。两年完成35万人大迁移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将实现“长江水”补给京津地区。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丹江口水库的大坝进行加高,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不言而喻。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用于灌溉的水利项目,为了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关于库区移民所有干部入编移民指挥部按移民数量,丹江口水库边上的淅川县是第一大县,为水库加高,当地需要移民16.2万人,淹没土地21万亩,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当地所有干部全部入编移民指挥部,从早上五点出门工作到晚上十点半。记者每到一个移民的村子总能看到流泪的老人,听他们讲述着不舍。在每个搬迁的过程中,移民干部都有说不完的话,受不完的委屈。张才漫是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淅川县香花镇的副镇长,从2009年上任以后,她就和所有的同事加入到没日没夜的搬迁一线工作中。她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妻子和母亲。说到自己的老母亲重病在床,自己没有到床前照料一天,哪怕一小时一分钟,张才漫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她哭着说,“这样去工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凭良心,问心无愧。只是对自己的家人有愧。”张才漫和同事们在劝说老乡们搬迁的过程,挨过打,受过骂,父母病重不能照料。南阳市官员介绍,迄今为止,已有12名工作人员病死、累死岗位上。搬迁后的土地将被实施两年的“净地”工程,清空管线,搬迁坟墓、庄稼,平掉房屋,进行集中消毒和绿化。2014年,丹江口水库的水将奔腾而过,滚滚流向北京。对话希望北京人能发自内心感谢我们“都说饮水思源,希望北京人将来喝上淹没我们家园的丹江口水库里边的水时,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搬迁农民王宗银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眼泛泪光地看着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院子,如今已经拆得一片狼藉。王宗银,今年50岁,家里有十口人,原来住在山上的十多间房子,这次他们全家要搬迁到邓州市,当地政府给他们家盖了三层的小楼房。这是他第二次为水库搬迁,上一次是1970年,水库首次加高时,他们从山下搬迁到山上。北京连续11年干旱,缺水超过世界警戒线,每个北京人只有节约每一滴水,才能对得起这些付出的人,对得起他们的泪水、痛苦和委屈。请不要让一滴水白白地流走。记者:您看过自己的房子了吗?满意吗?王宗银:看过了,满意,干净,大,新,亮堂。记者:明天就要到新家了,有什么还没弄完吗?对新家有什么担心?王宗银:基本都搬了,就剩十多只鸡。牛和羊已经处理掉了,那边不能养。鸡我要在那边做个笼子,在院里接着养。担心就是不会用那个煤气罐,我们准备在院子搭个灶台,还是烧火做饭。记者:那边还有土地吗,能接着种庄稼吗?王宗银:还有地,一人一亩四左右,跟现在差不多,但是我儿子他们这些年轻人都在外边打工,基本不种地,还是我们老两口种。老伴现有也想搬到新家后打工去,地里的活我一个人就能干。记者:还有什么事情没干吗?王宗银:明天要放鞭炮,我们这儿有个传统,离开故土要和死去的人放鞭炮告别。明天我得跟我父母告别,放完鞭炮就走了。(眼泪流出来了)记者:这里您住了多久?王宗银:不记得了,我们家世世代代就在这里,有几辈人了,舍不得呀。关于水源保护南阳愿与北京 开展对口协作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此次的主要水源区和移民安置区、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非常有限。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集中开展了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的忧虑:富水区呈现干旱常态化2011年06月07日03:14新华网李杨我要评论(57)字号:T|T2005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在介绍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意义时曾提到,“(这)是满足向北方送水的现实要求,同时又是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解决汉江中下游和武汉地区防洪问题的最经济 、最有效 、最关键的措施”。向北方送水和完善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一上一下 ,道出了丹江口水库似乎跟丹江口人没有太大的联系 。“以前是向下游的汉江放水,以后是向北调水,总之跟丹江口市没什么关系 。”2011年6月3日,丹江口市一位出租车司机抱怨道。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已经是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历史罕见的旱情来临,南方各地的抗旱情能力也遭遇拷问。据一位专家称,由于长江流域降水较多,长期以来,当地还存在着重防汛轻抗旱的现象。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丹江口水库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就干旱是否会影响南水北调、引江济汉能否平衡水源再分配等问题采访了各方人士。新闻链接温总理:水资源利用要考虑生态保护6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赶赴旱情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到鄱阳湖、洞庭湖等湖区及丹江口水库实地察看了水情、旱情、灾情。4日上午,在丹江口水库坝顶,工作人员告诉温总理,目前水位比常年低8米。温家宝语重心长地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工程,必须建设好。但有四个重大问题应该全面考虑:第一是水质问题。要保证一廊清水到北京,这既涉及库区周边水环境,也涉及到南水北调沿途输送环境;二是移民问题。要保障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和长期稳定就业。三是汉江水环境容量问题。要密切关注汉江水环境的变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四是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给水利工程带来影响,要综合考虑。据新华社新闻背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间表1959年,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1981年,水利部正式下达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1987年,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1991年11月,长江委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论证审查工作持续到1998年3月。2010年3月26日,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朝着“南北双赢”的目标迈出关键性一步。种田人守着水库,地里闹干旱2005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因为调水的需要而开始大坝加高工程,大坝的高度将由 162米增至176.6米。大坝加高后,蓄水位达到170米时,原本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的一些住户需要搬迁,74岁的李培新一家就是其中一户。搬迁之前,李培新老人有一套带院子的砖瓦房。大坝加高后,2009年,李培新和老伴搬到了丹江口市的一个小区里,虽然住进了楼房,但李培新老人还是返回库区,种起了地。2011年6月2日上午,烈日炙烤着大地,李培新和老伴依然在忙碌着,他们正准备在这里种上一点儿芝麻。不过,眼下的干旱,让老人的这种想法打了不少折扣。“这种干旱从来没遇到过,从去年9月份开始就没有下过雨。”李培新老人说。其实,大多数丹江口人都没指望用上水库的水,即使是那些种田人。6月3日中午,74岁的庹老太正在给自己菜园里的豆角浇水,这些水来自于旁边农夫山泉工厂里通过管道排出来的废水,这些水虽然不能喝,但很清澈,庹老太就用它来浇菜。因为丹江口市的许多企业都需要通过管道从水库里抽水,所以像庹老太这样利用管道渗透出来的水浇灌的人并不少见,不过,他们大多是浇灌一下小菜园而已,对于大片的农田,却爱莫能助了。肖国元告诉记者,他老家还种着几亩地的小麦,刚刚在家收割完,但因为干旱,这一季小麦收成明显不好,而且原本要播种的玉米也因干旱停播了。“原本比较肥沃的地都是位于现在的丹江口水库库底。”当地人告诉记者,随着大坝的水位一天天上涨,能耕种的农田也一天天地升高,“开始是在山谷里,后来在山脚下,然后是半山腰,现在是山顶了”。农田越种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灌溉不力,而且基本没有灌溉设施。“以前好的土地基本不用浇灌,靠天就行,就算有些不靠水的地方也有水渠,但现在这些水渠都荒废了。”曾经在山东威海打过工的出租车师傅赵师傅告诉记者,“这里的人几乎不会用其他方法灌溉,北方用的抽水机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用。”养鱼人“说不定就不让养鱼了”没有地种,打工又赚不到钱,27岁的肖国元决定在丹江口水库养鱼,而在此之前,在这里养鱼的人早就占满了水库里各个库岔的位置。“没办法,大家没有地种,就都去养鱼了。”在跟记者聊天过程中,“没办法”这三个字几乎每隔两三句话就能从年纪轻轻的肖国元嘴里说出来一次。由于丹江口水库规定,在大坝附近水面上不能养鱼,于是丹江口的养鱼人纷纷选择在远离水库中央,靠近山体岸边水域采用网箱养鱼。肖国元选择了一处离丹江口二桥不远的水湾,这个地方再往北一点就是豁然开朗的“小太平洋”位于河南境内的丹江口水库。为了养鱼,肖国元用上了前几年打工积攒的1万元钱,添置了装备,但对于接下来能不能赚钱,他心里还不清楚。“可能需要熟悉一段时间吧,过个两三年肯定能见效益。”肖国元踌躇之余也有一些自信,但他又话锋一转,“也说不定,过个两三年就不让养了呢。”“不让养鱼”,其实在很多养鱼户中已有流传,“之前好像有过传言,说养鱼对水质有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大坝加高后会限制库区的渔业养殖”。据说,当年选中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源头,与丹江口水库优质的水源不无关系,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农夫山泉就建在丹江口水库边上的一处山上,可以直接从水库里取水,而且,“很多渔民平时都是直接喝水库的水,直接用这里的水来煮面炒菜”。随着水库中养鱼的越来越多,对水质会不会造成影响,并没有人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根据2008年修订实施的水污染防治法关于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