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形成及地质产出.ppt_第1页
钻石的形成及地质产出.ppt_第2页
钻石的形成及地质产出.ppt_第3页
钻石的形成及地质产出.ppt_第4页
钻石的形成及地质产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钻石的形成与地质产出,主 要 内 容,一、钻石来自何处,二、钻石的形成,三、钻石的地质产出,地壳(厚20-70km)、地幔(上地幔、软流圈、下地幔2900km)和地核(3500km)。,第一节 钻石来自地球深部,一、地球的结构、内部结构及克拉通,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地球的结构,固体地幔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循环流动。这个速度看上去很慢,但几百万年时间则可使固体地幔连同其上的大陆漂移几十公里。,随着这种运动,部分较热 的地幔朝地球表面上升, 而较为刚性的近地表的地 幔则连同一些薄的洋壳朝下俯冲。与此同时,大陆则经受各式各样的挤压,或经拉张而逐渐扩展。,所以,熔岩、火山、地震、新的山脉和矿床的形成都是地球活动的表现。,1、地球的内部活动,克拉通地区即古老大陆地(地台区)形成历史久远, 很厚的稳定的地质体, 无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造山运动, 其深部适宜钻石的形成和保持。,2、克拉通(稳定地块、古陆核),重要的克拉通地区包 括加拿大、南部非洲、 巴西、澳大利亚、西 伯利亚和北欧波罗的海区的陆盾(地盾)区,也包括印度和中国的古陆等。,在克拉通下方,具有钻石形成的压力和温度 ,使碳转变及保持钻石。,钻石和石墨的成分都是碳,钻石和石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随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两者可相互转化。(前者属立方晶系,摩氏硬度为10;而后者属六方晶系,摩氏硬度为1。两者的晶体结构完全不同,是晶质碳的两个同质多象变体。),二、钻石的产出与克拉通的关系,只有达到相应的深度(压力)和温度才能使碳成为钻石,否则只能形成石墨。(温度:900-1300(1050)压力:4.5-6109Pa 相当于地下深度:130-180km),形成钻石的碳源来源于地幔熔化的岩浆或因地壳运动地壳中的碳带到深处被富集。在适宜的温度及压条件下,被结晶成钻石 。,第二节 钻石的形成,根据与钻石同生的岩石和携带钻石的矿源岩石生成地质环境,来推测钻石的形成。,钻石中包裹体矿物有20多种,绝大多数是与钻石同时形成生长的,称为同生包裹体。钻石中的同生包裹体经研究属于两种类型-橄榄岩型和榴辉岩型。,一、与钻石同生的岩石,钻石中不同时出现两种岩石类型的同生包裹体,因此,可区分不同成因的钻石。,橄榄岩和榴辉岩形成上地幔,形成的地质条件和环境却不完全相同。,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 橄榄石和辉石常蚀变为蛇纹石 和绿泥石及滑石等。,1、橄榄岩型钻石,一种贫二氧化硅的超镁铁质岩,主以橄榄石,斜方辉石 及少量单斜辉石、镁铝榴石及金属矿物。,碳源来自地幔, 如南非的金伯利矿,橄榄岩型钻石形成的温度为90013000C(平均10500C),压力为4.56.0Gpa,相当于地球130180km的深度,形成的年代大约在33亿年前,2、榴辉岩型钻石,由橙红色铁铝榴石和绿色的透辉石组成 , 少量金红石、兰晶石、柯石英、硫化物等矿物,粗粒结构, 块状构造。,碳源来自地幔不同部位和地壳如博次瓦纳的Orapa矿 澳大利亚的Argyle,榴辉岩的钻石形成温度大约12500C,压力大于6 Gpa, 大约相当于地壳深处180km,形成的地质年代约在9.9亿年和15.8亿年,橄榄岩和榴辉岩钻石的P及T与时代,1866年最早发现携带钻石的岩石在南非的金伯利,故之金伯利岩。,1、金伯利岩,二、携带钻石的矿源岩,金伯利岩具角砾状结构,含有深源捕虏体。,金伯利岩是蛇纹岩化、方解石化超基性岩,主要矿物有 橄榄石、镁铝石榴石、铬透辉石、角闪石、金云母、钛铁矿等,次生矿物有蛇纹石、方解石。,是一种富K、Mg的超基性岩, 以橄榄石为主,含辉石、钛金云母、白榴石、透长石、化学成份以高钾高镁为特征,几乎不含石榴石。,2、钾镁煌斑岩,1979年在澳大利亚发现含有钻石的钾镁煌斑岩。,钾镁煌斑岩呈斑状、角砾状、块状构造,含深源捕虏体。,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把钻石带到地表:,三、钻石的就位,地幔中形成的钻石被上升的岩浆捕获带到地表,1.岩浆产生的部位低于钻石储藏地;,2.岩浆能穿越全程到达地表;,为使钻石能保存下来,岩浆必须快速到达地表,譬如从150公里深处到地表,必须只用几个小时。由于条件 异常苛刻,钻石到达地表的机会是很少的。,3.岩浆的快速运移使钻石不会在热的但压力较低的条件下转化为石墨;,4.上升的钻石未被岩浆侵蚀或溶解,也未被氧化成 二氧化碳气体。,火山喷发停止后,岩浆被停留在上升通道,形成岩筒(锥状漏斗), 含钻石的橄榄岩、榴辉岩的捕虏体有时可达1020%。 钻石以单个的晶体或捕虏体存在于金伯利岩或钾 镁煌斑岩中。,上升的岩浆冲破地表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物中可能含有从地球深处带来的钻石.,金伯利岩筒形成示意图,(C)和(D)喷发的岩 屑堆积在岩筒周围,A,B,(A)熔融的金伯利岩 开始向上移动,(B)金伯利岩和捕掳 体到达地表,钻石与橄榄岩或榴辉岩共生,在成因上与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无关,当两种岩石穿过含钻石的橄榄岩或榴辉岩时,作为捕虏体时才会含有钻石。 发现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并不一定就发现了钻石。但给找钻石带来了信息。,提示,把钻石带到地表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喷发年代与钻石形成的年代不同,前者是钻石带到地表的时间,如南非金伯利岩形成在白垩纪。距今约1亿年左右,钻石形成的年代至少是它的10倍以上。,石榴石-辉石-云母片麻岩、片岩等变质岩中,作为石榴石、锆石中的包裹体出现。,四、几种稀少成因钻石,形成于陨石中六方钻石 , 具有六方对称,与钻石相同的 成分、相近的折射率和比重,以著名的结晶学家Lansdale命名称郎斯代尔矿。,第三节 钻石的地质产出,钻石矿床可分为 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原生矿床产量约占总产量的1/4,而次生矿床类占3/4 的产量,并有大量宝石级钻石。,钻石的地质产出是指钻石得以在其中产生,因而能被发现的地质环境。,原生矿床:这些矿床是钻石被携带至地表或近地表后的最初停留地。原生矿床大多数是含钻石的金伯利岩(也有少数的钾镁煌斑岩筒)、某些火山口充填物以及岩墙和岩床中的根部矿床。,次生矿床:钻石是靠自然作用从原生矿床搬运来的。大都为砂矿。砂矿是河流和海岸带冲积沉积以及海底海洋沉积中有用矿物的富集。,呈岩筒状,体积不大,水 平截面具近椭圆形、圆形 及不规则状外观,在深部 变为岩墙或岩脉。,1、金伯利岩型矿床,一、钻石原生矿床,分为金伯利岩型和钾镁煌斑岩型两种类型。,火山口直径大,岩管通道极为狭窄;岩体具有同心圆 状分带特征,从外带到中心,角砾岩带(含许多围岩 沉积物碎块)、角砾岩化金云钾镁煌斑岩和细粒斑状 钾镁煌斑岩带,块状中一粗粒金云钾镁煌斑岩。,钾镁煌斑岩型矿床发现在澳大利亚西部, 火山喷出的时代是早中新世。,2、钾镁煌斑岩型钻石矿床,金伯利岩抗风化能力极 差,很容易风化破碎。,二、钻石次生矿床,次生矿床成因示意图,破碎的岩石并被河流搬 运并堆积形成冲积矿床。,河流又将钻石带到海域,形成滨海钻石砂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风化后, 形成松软的土状物质,即 残坡积矿床 , 也被称之为 黄地,金伯利岩残坡积矿床,1、残积砂矿床,这类矿床形成于原生矿床周围,非常有利于开采。,外部受到侵蚀,内侧水流较缓冲积物被堆积下来,河流在较平坦的地区,流速变慢,在一些弯曲的河流中,冲积物在内侧沉积, 形成沉积砂矿。,2、河流沉积矿床,河道变迁,原来河道消失,钻石砂矿床成为干矿床。,古干矿床的剖面图,许多钻石砂矿仍在河流中,被称为湿矿床。,2)古河流砂矿床干矿床,1)河流砂床湿矿床,3、滨海砂矿床(海滩砂矿),通过河流钻石被搬运到海洋,海流和海浪的作用下, 钻石沿海岸带沉积下来, 形成滨海砂矿床。,有些含钻石的砂矿被带到更深的海域,形成滨外钻石砂矿床。,3)滨外(水深达200m)砂矿床。,滨海砂矿分为三类:,纳米比亚沿大西洋海岸 是最著名的海岸带钻石砂矿。 每年可开采数百万克拉的优 质宝石级钻石。,1)古海滩砂矿床;,2)现代滨海砂矿;,三、中国的钻石矿床,1、原生矿床,2、次生矿, 山东蒙阴原生矿, 湖南沅水的钻石矿床,金刚石砂矿主要分布于沅江流域中下游阶地上。, 辽宁瓦房店原生矿,沂沭河水系的中下游地区,规模较小,品位不高,但著名的“常林钻石” 就发现于此。, 山东沂沭河流域砂矿,1981年以来, 先后找到重量为124.27克拉、96.94克拉、 92.82克拉的特大钻石。但质量欠佳,无色透明的不多, 以淡黄、棕黄色为主。,主要分布在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