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x_第1页
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x_第2页
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x_第3页
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x_第4页
课件: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三 节,六 腑,概 说,一、六腑的内容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之总称。 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二、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 受盛、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三、临床意义 “六腑以通为用”,四、“七冲门”的内容 唇为飞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小肠会为阑门; 下极为魄门,一、胆,解剖部位: 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之间 由于胆腑内贮藏的胆汁又叫做“精汁”、 “清汁”,故胆又称为中精(清)之腑。,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和排泄胆汁,肝失疏泄 胆汁排泄不利,出现 胁肋胀痛、食欲不振、口苦、黄疸等。,2、主决断,病理表现,胆汁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 和作出决定的作用。,二、胃,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水谷,胃的功能主要依赖胃气的推动作用,其次也与胃阴的滋润作用相关,2、腐熟水谷,解剖部位: 分上、中、下三脘,1、主通降: 胃有通畅下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病理表现,胃的生理特性,2、喜润恶燥:,胃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气: 1、指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特性的综合概念。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2、指一身之气或正气,认为胃气有扶正抗邪的作用。胃气壮则能滋养元气,元气壮能促进患病机体的恢复。同时有助于行药祛邪,3、水谷之气,即水谷之精化生的气。 “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虚”,4、脉有胃气。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脉象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三、小肠,解剖部位,主要生理功能,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连; 下口在阑门与大肠之上口相连。,1、主受盛化物 (受盛之官),受盛: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 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的时间停留,由脾气与小肠之气共同作用,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小肠吸收功能主要归属于脾主运化的范畴,2、主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即分别。,清:水谷精微和津液; 浊: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由于小肠有吸收水液的功能,所以又叫做“小肠主液”。,小肠的吸收(水分)功能与尿量的关系: 吸收功能良好 大便成形 小便畅利 吸收不好 水液居于肠内而不运行 大便稀泻,小便反少 所以有“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通过促进小便的排泄来间接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小肠主液),四、大肠,解剖部位:其上口在阑门处紧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主要生理功能(传导之官),1、传化糟粕,病理表现大肠功能失常 便秘或腹泻,2、主津,吸收部分水分,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吸收水分,形成粪便,称为燥化。大肠吸收 水分,参与水液代谢,故称“大肠主津”,五、膀胱,解剖部位,主要生理功能 贮尿和排尿 (州都之官),病理表现: 固摄失常遗尿、尿失禁; 气化失常排尿不畅、尿闭,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的器官。,六、三焦,基本概念:对人体某些部位和某些内脏生理功能的概括。,主要生理功能 是元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 (决渎之官),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功能特点,上焦如雾:概括心肺将水谷精微如雾露般输布至全身的功能,中焦如沤:概括脾胃腐熟消化饮食,吸收精微的功能,下焦如渎:概括肾、膀胱及大小肠排泄二便的功能,(六)三焦,定义:对人体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1.脏腑三焦 三焦的具体概念不够明确。 难经提出“有名而无形” 有学者认为三焦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又称“孤府”,具体功能: 通行元气 水液运行的通道,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水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 气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 气的通道就是血或津液的通道。,2.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特点: 部位 横膈以上的胸部 上焦 脏腑 心、肺、头、上肢 功能 主气的升发和宣降 部位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中焦 脏腑 脾、胃、肝、胆 功能 脾胃的整个运化功能 部位 脐以下的部位和脏器 下焦 脏腑 小肠、大肠、肾和膀胱 功能 排泄糟粕和尿液,三焦是对部分内脏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 上焦概括了心肺宣发输布精气的功能(上焦如雾) 形容心肺将精气如雾露般弥漫输布至全身 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概括了脾胃肝胆消化吸收的功能(中焦如沤),温病条辨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概括了肾与膀胱生成和排泄小便的功能(下焦如渎)形容肾与膀胱将尿液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的主要病变 热侵上焦心烦、心悸、咳嗽、胸闷 湿困中焦脘腹胀满、呕吐、腹泻、黄疸 下焦湿热尿少、尿频、尿急、尿痛,3、辨证三焦: 温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的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 由于后世将肝肾精血,命门、原气等皆归属于下焦,三焦辨证中将下焦的病理阶段归纳为精血亏损阶段。,第 四 节,奇恒之腑,概 说,一、奇恒之腑的概念,二、奇恒之腑的特点,奇,异也;恒,常、一般。 是指不同于一般腑的另一类腑。,形态中空,与六腑相似; 功能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 既不同于脏,又不同于腑,故谓之。,一、脑,(一)解剖部位 脑为髓之海,(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宰生命活动,2、主管精神意识,主管人的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的重要的生命中枢,都在脑髓,这些中枢一旦受伤,可致呼吸停止或心跳骤停,很快死亡。,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反映到大脑的结果。,3、主持感觉运动,中医学将脑主管的精神活动统归于心又分属于五脏,叫做“五神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但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特别密切。因为心主神明,主管精神;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气,生髓充脑。,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人身有各种感官,如眼、耳、鼻、 舌、皮肤等,分别接受外来的光、声、气、味、机械刺激和冷热刺激等自然信号。这些信号传入大脑中,就产生了感觉。,二、女子胞,(一)解剖部位,(二)主要生理功能,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1、发生月经,女子从14岁左右开始,生殖器官(包括子宫)的发育渐趋成熟,开始有月经来潮。月经,是子宫周期性的出血现象。成年女子的子宫不断地积蓄血液,以备受孕后养育胎儿。,2、孕育胎儿,女子受孕后,子宫就成了孕育胎儿的场所。这时,月经停止,血液大量汇集于胞宫,以滋养胎儿。胎儿分娩后,在哺乳期,由于血液上行化为乳汁,故一段时间内仍无月经的来潮。待断乳后,月经又复行。,若在一个周期内并没有受孕,积蓄的血液便要排出体外,于是发生月经。 待月经收止,又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血液积蓄过程。 月经,顾名思义,大约每月一次,定时而来,定时而去,如潮之有信,故又称月信、月经来潮。,(三)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女子以肝为先天,1、冲任二脉的作用,2、心、肝、脾、肾等的作用,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子宫,平时发生月经,孕时养育胎儿。,肝主疏泄气机调畅,促进和调节月经来潮,及排卵受孕。 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血量,与月经量的多少和养育胎儿的功能密切相关。,“天癸”的作用,心行血、脾生血统血,心主血,脾统血又主运化,故心脾二脏的功能与女子胞也有一定的联系。,精气 天癸 女子胞发生月经、孕育 胎儿,第 五 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2、肺朝百脉,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 (助心行血),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气与血)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1、心主血脉,维持肺的呼吸功能 (心血养肺),3、联结心之搏动与肺之呼吸之间的中心环节是胸中的“宗气”,(二)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运行:心主血脉,推动血行;脾主统血,固摄血液,生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对血有“化赤”作用,(三)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调节精神情志方面。,血液运行:心主血脉,推动血行; 肝主疏泄,促进血行,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管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四)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主要是指心肾阴阳上下交通,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心属火位居于上,肾属水位居于下;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温养肾阳;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从而维持心肾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这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其次,也包括阳气互资的关系。,(五)肺与脾,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成宗气和津液代谢两方面。,生成宗气: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结合,津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相互协作,(六)肺与肝,肺的位置最高,主降; 肝气活泼好动,主升, 两者升降配合,共同调节并维持周身气机的调畅。,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七)肺与肾,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津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滋三方面。,津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两者互相配合,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共同维持呼吸运动,阴阳互资:主要指肺阴与肾阴之间互相滋生,(八)肝与脾,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相通三方面,在血液运行及防止出血方面,肝主藏血,脾主统血,两者相互配合,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脾主运化,化生气血濡养于肝,(九)肝与肾 (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互相滋生,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反相成,阴阳相通:肝阴与肾阴之间互相资生,(十)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天与后天之间 相互资生及津液代谢两方面,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可充养肾中精气 ,而肾阳可温煦脾阳,维持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两者相互协作,六腑总的生理功能为“传化物”,主要体现在消化吸收和排泄三方面。,二、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1、 经络相互络属 心经隶属心脏而联络小肠 心脏 小肠 小肠经隶属小肠而联络心 2、生理相助:脏气行于腑,协助腑气的功能 3、病理相关: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可见便秘,脏腑相合又称表里关系,脏腑相合的依据,主要体现在心血滋养小肠,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化生心血,(二)心与小肠,(三)肺与大肠,主要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一)肝与胆,主要体现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方面的共同作用,(四)肾与膀胱,主要体现在共主小便方面,(五)脾与胃,没有胃降,就没有脾之升清; 脾不能升,胃就不能继续降浊,1、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两者纳运相助,脾与胃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2、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两者升降相因,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者燥湿相济,胃纳是脾运的基础,脾运是适应胃继续受纳的需要,脾易被湿困,故喜燥恶湿;胃易伤津液,故喜润 恶燥,两者燥湿相济又互相制约,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按脏象学说理论。唾为何脏之液? A.心 B.肺 C.脾 D.肾 2.胃的“中脘”相当于下列哪个部位? A.幽门 B.胃体 C.胃窦 D.贲门 3.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4.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功能 5.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6.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调节精神情志 B.促进消化吸收 C.维持气血运行 D.协助水液代谢 E.调理冲任二脉 7.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多是因为 A.肾阴不足 B.肾阳虚弱 C.肾中精气不足 D.髓海空虚,8.在生理状态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 A.肾水不寒 B.肾阳不亢 C.肾精充足 D.肾气不衰 9.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基础是 A.气能生血 B.脾为后天之本 C.脾气主升 D.脾主运化 10.具有调节女子行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是 A.脾与肾 B.心与肾 C.肝与肾 D.肺与肾,11.“精血同源”属于下列何种关系 A.心与脾 B.脾与肾 C.肺与肾 D.肝与肾 12.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主要脏器是 A.肺、脾、肾 B.肝、脾、肾 C.心、肺、脾 D.心、肾、脾 13.胃又称为 A.胃脘 B.太仓 C.水谷之海 D.水谷气血之海 E.中精之府 14.六腑的功能特点是:,A.传化水谷 B.藏而不泻 C.泻而不藏 D.满而不实 E.实而不满 15.五脏中具有升提内脏作用的是 A.心气 B.肝气 C.脾气 D.肺气 16.既属于五体,又属于奇恒之府的是 A.脉 B.脑 C.髓 D.胆 二.名词解释: 1.藏象 2.天癸 3.心肾相交,4.脾主运化 5.心主血脉 6.中精之府 7.肾主水液 8.肾为先天之本 9.水谷之海 10.脾主统血 11.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2.水火既济 13.肝肾同源 14.脏腑相合,15.奇恒之腑 16.肺为水之上源 17.肺朝百脉 18.肺为娇脏 19.脾主运化 20.体阴用阳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要把内脏分为脏与腑两类?请联系内经原文做简要解释。 2.如何认识心藏神的功能?,3.如何理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4.消化功能障碍,为什么可以从肝论治?(要求从生理作用分析到病理表现) 5.肝主疏泄与情志活动关系如何?试作具体分析。 6.如何认识肝的藏血功能? 7.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8.如何理解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9.如何认识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 10.如何理解脾主升清?,11.如何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