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实 验 方 案课题编号:HZJ246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形成了共识,要将新课程教育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一轮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新课程的改革冲破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传统教学模式,它呼唤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实现四个转换: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构建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在“十五”期间一直在尝试探索“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模式研究,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牵制,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难以一下子转化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教师原有的经验体系、较长的教学经历的积淀、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心理,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课堂结构的封闭性、教学方式的专制性、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有着强大的惯性。不克服这种惯性,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就不能改变。因此,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席卷而来的课改浪潮中,致力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进行推广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模式建构、整合与推广的操作性策略,在理论上,是对教学论的优化和具体化,并为校正传统教育学所存在的某些落后观念和错误命题提供有力依据;在实践上,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相关问题;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则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教育科研意识、丰富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我们在大量地学习研究、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二、课题的界定1、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人们经常提及,但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往往被等同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最早对此作系统研究的专著是美国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合著的教学模式(1972),书中对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下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尽一致。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为: 第一,模式不是方法,它与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不属于同一层次; 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 第三,模式也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蕴涵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远远比纯理论丰富得多的东西。 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 2.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如下特点: (1)正确设定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2)精心整合的教学内容:融合科学与人文,交汇书本与生活,既符合标准,又充满个性。 (3)自主探究的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帮助、指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活动。 (4)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5)合理应用的教辅手段:它不是课堂的简单点缀,而是真正有利于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操作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6)努力优化的评价体系:作业练习的设计和布置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协调发展,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现实性、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本课题所关心的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实践层面客观存在的疑难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课程标准实施中,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新课程变革过程的实质,提高新课程变革的成效。同时达到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设计供师生参考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范例,起到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构建好便于广大教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本课题强调:1.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我们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要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内容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化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四、课题研究设计(一)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地学科研究与实践,开展新课程各学科、各模块教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二)实验目标1、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点。通过各学科组的参与研究、实践,在终极成果上,能形成一批富有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富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实践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的研究,力求在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生成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专题成果。2、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学习途径。3、通过研究骨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探究出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的教学途径。4、使课堂“内容呈现”、“教师操作”、“学生学习”三大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5、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三)实验内容1、探索构建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2、课堂教学结构中关于主题、目标、程序、策略整体组合、整体优化的研究。3、以“三维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结构开放化、生活化的研究。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5、课堂教学中预设性与生成性和谐统一的研究6、课堂教学创设真实教学情境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探索适合高中课程八个学习领域及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2、实施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3、开发一批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软件和课件。(四)研究的方法与策略1、本课题研究的内涵是:以构建新课程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及教师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2、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的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3、研究的特点是:使研究组成员做自己本学科的研究,研究自己。4、研究的方法是:以校本教研为主,由各学科组长组织一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教师参与实践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不断输理、汇总实践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实验前,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按以下项目进行常模统计,量表测验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前测,积累数据和资料,以备研究后期进行统计对照和问题分析时使用。(1)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问卷)(2)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问卷)(3)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诊断测验)(4)学生的智力水平(智力的测验)课题实验研究的后期,将根据研究的内容,设计检测项目,进行后测,获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与资料。研究的方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的研究。5、研究的思路是:(1)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2)开展案例(个案)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确立三条基本思路:从寻找问题出发根据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和验证。从总结经验出发教师通过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经加工、提炼、筛选,从而形成教师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同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制度,明确各学期、各个月的研究重点、内容、人员和目标。(五)课题预期研究的成果本课题研究成果形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文本成果论文集:将各学科研究与探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汇编研究报告:课题组在各学科探讨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论著:出版2本课题研究专集:新课程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新课程教学案例与分析2、校本成果(1)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学生主体发展指数良好,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提高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较大转变,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涌现一批教学创新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2)学校形成“创新性”、“科研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个性化教学特色,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望。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及具体工作安排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有:(1)成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收集整理教学经验、相关理论、教学内容。(3)参加专家讲座,外出参观学习。(4)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理论。(5)进行实验前测工作,积累数据资料,整理调查情况分析,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理解(采用问卷)B教师对新课程各模块的驾御能力(采用问卷)C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热情、智力水平等(采用问卷)(6)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做好课题研究课的准备。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8月为实验阶段。(1)将理论的学习思想、经验引入到课堂教学进行探究。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培训、观摩研究课、论文和优质课竞赛以及其他研究交流活动)研究课要体现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和新方法。研究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做别人没有做过的试验,体验前人没有体验过的感受,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总结前人没有总结过的经验,探索前人没有探索过的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教学活动有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探索和发展过程,获得成功体验。(2)积累典型录相课、案例及阶段论文。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着手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资料的搜集积累是实验必备工作,它也是研究的基础工作,是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石;也是实验总结、实验报告、论文写作的起点和基础。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地搜集和积累;可以从看书阅览材料中搜集,也从教育教学实验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设计实验课,编拟的教案、记录等;还应从上课的实践中搜集和积累。建立教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等。第三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为课题完成、成果鉴定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1)实验教师精心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优秀论文结集,教师研究个案结集。(3)对实验中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详细的定量、定性分析。(4)总结课题成果,积累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整理有新课程科目、模块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保存实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实录及课堂教学设计方案。(5)申请进行课题成果鉴定。五、研究保障(一)实验的可行性分析:1、基于对国内外开展的课程改革与学科教学活动现状的了解,基于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与反思,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需要。2、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十五”期间,学校开展了以“主体性教学”“创新教育”等新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为我们新课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课题组拥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期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将课题研究拓宽、加深,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且将研究成果较快地应用到教学实际中。 4、本课题遵循教育科学研究的规范程序,将采取“理论引领培训教师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中期评价修改方案继续实施终期评价推广成果”等组织与实施环节,以整体推进研究进程。“尊重多元、重视反思、追求规范”的研究思想,亦将贯穿于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本课题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