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字解词”十五例.doc_第1页
“说字解词”十五例.doc_第2页
“说字解词”十五例.doc_第3页
“说字解词”十五例.doc_第4页
“说字解词”十五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字解词”十五例思维教育拾萃朱昌球基础教育的根本在“基础”二字,即既为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业打基础,又为学生走入社会就业创业打基础。所以,笔者认为,基础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一是学习教育,二是思维教育,三是创新教育。其中,“学习教育”是基础,“思维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为目标。可见,在这三大基本任务中,“思维教育”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思维教育”这个关键的环节中,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下面,本文就以现代汉语的看似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语的“说字解词”为例,说说怎样从汉字的结构入手,从词素间的逻辑关联和词语意义合理生成上来理解词语的组合意义及其延展意义和演变意义,从而,真正进入到对学生进行思维教育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度和高度上。一、“国”与“家”是从属关系 “国”的本义属于一个空间概念。繁体字“國”,“ ”是疆域范围,既可指邦国的范围,也可指诸侯的封地。在这个疆域范围内,有长短兵器“戈”和“剑”,这些兵器应代表军队和武力。军队和武力是用来保卫这个疆域范围内的和平和安宁的,所以“國”又引申为“国门”“国都”等意义。“家”的本义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古书上说“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可见最早的“家”应该是由诸侯封赐给大夫的。从造字法来看,“家”应该属于会意字,即由代表房子的宝盖头和代表牲口的“豕”组成,说明大夫有专门的居所,居所里还可驯养牲口。可见,“家”是一个生活富足的地方,吃住无忧。但是,不管是空间区域还是权利区域,它应该从属于“国”之中。后来,“国”与“家”连在一起,发展演变为政权组织的疆域或民族组织的疆域,甚至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把它定义为“一个政权和组织的暴力机关”。在现代汉语中,“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国”的意义强化了,“家”的意义虚化了,“国家”指的就是民族和组织的空间疆域。当今世界,如果是人民取得了政权,那么,“国”应该是人民自由居住、自由来往、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简写体的“国”,“ ”里面是“玉”。“玉”的本义是指大自然的土壤中的宝贝。“玉”的最上一横代表“天”(大自然),中间一竖代表“人”,人在一定的疆域内把天地之间的宝贝开发利用以谋求幸福就有了“国”的概念。“国”这个疆域内的宝贝至少有三样:“军队”(保卫政权的),“货币”(发展经济的),“法制”(创新文化的),所以,“军队”、“货币”、“法制”,才是“国之重器”,任何个人和集体是不能任意炮制和私下掌控的。二、“政”与“治”是因果关系 “政”的基本义是“政令”、“政权”等意义。从文字结构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组合体,即用反文化的手段(反文偏旁,即惩罚、暴力手段)来拨乱反正,使社会、组织、国家保持或回到正常秩序或正确道路上来。“政”作为一种手段,应经历了由“武力”到“文化”的演变和进步:一、暴力阶段反文偏旁,是指手拿鞭子驱赶或鞭打,可直接解释为鞭笞。这显然是一种强制和武力,可见,当初的“政”主要是暴力成分,它与“管制”“控制”“制服”应是同义词。二、法治阶段这一阶段是暴力到文化的过渡,即兼有暴力和非暴力的成分。非暴力成分是“规章”“制度”“政策”“法令”“准则”“法律”等等,这些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东西一旦成了人们必须遵守的法则,它就具有了强制性,对违犯者就当使用惩罚和镇压手段,这就是暴力性。三、文化阶段理想的政治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每个人心中都有社会认同的文明准则,一言一行都遵守这个准则,达到了高度的自我约束,自我管控,自我治理。要说有“暴力”,也是自我思想意识上的“软暴力”。社会到了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文明教化”的天下了。“治”的基本义是“管理”“统治”的意思,“治”与“理”是同义词。“治”的本义与治水有关,“理”的本义与治玉有关。大禹治水用疏导,工匠治玉为雕刻,所以“疏导”民意,“雕刻”民心,即为“治理”百姓。如果顺应民情,引导民意,树立榜样,兴起民风,那么,社会就是得到了治理;如果人民幸福,生活安康,社会稳定,百业兴旺,那么,就是“天下大治”或“社会大同”了。所以,自古以来,“治”一直是人们对“清明安定”的一个梦想。看来,“政”与“治”是一种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即用强制(自制或他制)的手段,包括“权力约束”、“利益诱导”、“法律限制”等,来树立一种行为准则、社会法则、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天下安宁、人们幸福的理想彼岸。三、 “教”与“育”是目的关系 “教”是一个会意字,由三个部分组成。“爻”是教育内容,代表知识、文化和智慧;“子”是教育对象,代表幼稚无知、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反文旁代表教育方法和手段,有鞭策、激励、勉励等意义。“育”也是一个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从“云”从“月”,“云”代表胎盘,“月”代表胎儿。本义是生育(生孩子),后引申为“抚养”“培养”等义。“教”与“育”连接在一起组成双音节词语。“教”是手段、方式、途径等,“育”是任务、目标、目的等,即通过教给知识、方法、技能等来形成意识、思想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行为习惯,从而成熟定型,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觉悟、有能力、有成就的人。“教育”与“培育”是近义词。“教育”的本义是对人而言,“培育”的本义是对植物而言。“教”人要用方式、方法、手段等,更要用知识、思想、文化等。培育花草等植物要用“土壤”。“培养”引申到人,其“土壤”就是比喻“学习条件”、“学习氛围”、“学习风气”、“文化传统”等。肥沃的育人土壤就是指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育人环境。所以,一所学校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应该重在学风、教风、校风等浓厚的求学风气和学业、学科、学术等深厚的文化底蕴。四、“社”与“会”是并承关系 “社”的本义是祭祀土地,后引申为土地神,土地庙,或祭祀神灵的地方。上古社会,人们对一切有生命和与生命有关的东西都怀有敬畏之心。在古人眼中,土地是有生命的,所以,神话中就有“息壤”之说。“息壤”,即有生命的土壤。一块肥沃的土壤,不管你是否播种,都可四季繁茂葱茏,生机勃勃。大自然的土壤,只要你不去破坏它,它就可以休养生息,万代不绝;所以,人们都敬畏土地,敬畏土地上生长的一切生灵和生命。“会”的本义是集会、聚会,即人们为了某一目的,云集于某一处所。古代的“社日”是人们聚会交游的日子,“社坛”是人们聚会交流的场所。孔子在盛开杏花的地方设坛讲学,所以,杏坛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景仰的地方。“社”与“会”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结构上并列相提、意义上继承发展的双音节词语,其意义和范围扩大延伸的许多,但基本义并没有多大改变:一是人们对土地,对生灵,对大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敬畏之心没有改变。敬畏土地,就是要爱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不能任意糟蹋、蹂躏、破坏它。二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会聚在一起,生活,交往,贸易,交流,传播,获取所以,一个自由的社会,充满了人流,物流,车流,现金流,信息流等等。三是社会总是由“小同”发展成“大同”。人们谋求的不只是“生存”,不只是“发展”,人们追求的是幸福,安康,和平,自由;反之,厌恶“苦难”,厌恶“灾祸”,厌恶“战乱”,厌恶“奴役”。总的看来,“社”是谋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会”是谋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五、“基”与“础”是顺承关系 “基”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合体字,本义是“夯土”。“其”代表“打夯”,“土”代表“地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夯实基础。“础”也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合体字。“石”是建筑材料,“出”代表露出地面。“础”的本义是指“基石”(石墩子之类),它在夯实了的地基上,上面承载着竖起来的木柱子。“础”越坚实,承载的柱子越高大。“基”与“础”连接在一起表示事物的“根本”和“根基”。鲁迅野草题辞中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其中的“根本”就是“根基”的意思。“基”与“础”组合起来构成顺承关系的双音节词语。“基”在前,“础”在后;先有“基”,后有“础”。“础”如果不在“基”上,就会悬空滚落;“础”如果不在夯实了的“基”上,就会歪斜、倾倒,柱子也会随之倾斜和倒塌。在建筑学上,“基”比“础”重要,“础”比“柱”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显眼的擎天而立的柱子,往往容易忽略承载柱子的“基础”。求学,做学问,做人,炼人品,也是如此。如果不重视夯实基础,学问的高楼大厦就无从建立起来;即使暂时造就,也会顷刻崩塌。人们常说“三十而立”,但往往容易忽略“十五有志于学”。十五岁到三十岁,主动自觉地学习、琢磨了十五年,十五年以后才能立业。可在十五岁以前还没成“志”,“志”者,士子之心也(读书人的心志和追求)。士子之心的树立,也要十五年。这十五年包括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少年教育。从幼稚园到小学,到初中,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求学、做人的“夯基”阶段。到了高中,应该进入到了立“础”的阶段,学业、学科、学术的文化之“础”是否坚实,这个阶段至关重要。据说新加坡直接把高中称为“初级学院”,也就是强调高中阶段对人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的基础性。相对“三十而立”而言,从高中到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后,累计又得615年的时间,这十五年,对人成为文化人至关重要。可以推想,孔子大器晚成是指孔子求学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前十五年追求知识,告别“无知”阶段;后十五年追求文化,告别“无识”阶段。“知识”、“觉悟”、“思想”共同构成孔子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三十而立”的人生基础。六、“学”与“问”是条件关系繁体字“学”,应该是一个会意字,即小孩子在房子里手拿书册(爻)读书学习,后引申为求师学艺,学一切知识和技能等。“问”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合体字。“口”是开口提问,“门”是读音兼表义,即开口提问是求知之门,要进入知识的殿堂,必须得开口提问。“学”与“问”是条件关系。有学习,就有问题产生,就得开口请教;开口请教,才能解决问题,学得知识。“只要学习,就会有问题”,前后项之间是充分条件关系。有了问题,只有提出来,并且商讨、交流,才能集思广益,较快较好地解决问题;这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看来,“学习”和“提问”是互为条件的,是互动的,是相向而行的。这就是古人讲的“有学必有问”“有问必有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学”,不限于读书。“学”的内容是“文化”,一切“知识”“技能”“意识”“思想”“习惯”都是文化。语言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所有的人类社会实践都应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基本义是“文明进步”,即学习了文明,人就产生了变化。这变化是进步而不是退步,是先进而不是落后,是聪明而不是暗昧,是智慧而不是愚顽。“问”,不限于问别人,主要是“问心”,“问自己的心”;简言之,“问心”就是思考。“心之官则思”,讲的就是“心”的重要功能是“思考”。(现代医学证明,大脑的思考功能主要是依靠心脏通过毛细血管给大脑供血来实现)所以,“问”和“思”应属于同义词。不问人,不问己,不问心,就等于没有学习;读书不思考,不讨论,不交流,也等于没有学习。读书要读到心里去,就必须的“问”,并且一问到底,探个究竟。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研讨能力的根本原因。七、“改”与“革”是假设关系 “改”是一个会意合体字,反文旁表示武力或强制,“己”旁表示扭转或改变,联系起来表示用强制或武力的手段和方式来改变现状或扭转方向。所以,“改”与“转”、与“变”是同义词。“革”是象形字,象动物的形体,也更象蜕了皮或剥了皮的动物形体(有的说是剥下来的动物的皮的形状)。蜕了皮的“革”是主动的结果,是生物体一种新陈代谢的生理现象产生的结果;剥了皮的“革”是被动的结果,是一种强制或暴力手段施加后的结果。“改”与“革”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因果、条件的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或扭转方向,那么,首先就得破除旧的形式(皮)或旧的机制(皮的对肌体的生理保护、保养机制),所以,几乎所有的改革,首先总是要从破除旧的形式或机制入手。但改革的目的还是要让新的机体(革)产生。所以,改革机制是手段,是形式;让机体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是目标和内容。如果不让旧的机体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改革就必然是“换汤不换药”,即使产生了新的机制,也只能使原有的机体日益老化,从而最终走向崩溃和灭亡。任何改革,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都不是在形式上。机制改革只属于“形式”的范畴,它是机体更新的一种必要手段而已。机体不更新,机体不产生新的活力,改革就没有终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只关注“机制”的改革,而很少关注“机体”的更新。如果能给“机体”的自我更新,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从而恢复事物自然的生理机能(蜕变),那么,改革就抓住了它的最核心的任务。八、“信”与“息”是互补关系 “信”,人言为“信”,即人的语言信息为“信”。语言是人的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所以,“信”引申为“诚信”、“相信”、“信任”等,引申为反映思想情感的载体或传递者“书信”、“媒人”等。“息”,“心”在下,“自”(鼻子)在上,两个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即鼻子里的气息是依靠“心”才发出来的,所以,“息”的本义是指“心”的生理信息。“息”又引申为“生命”、“生息”、“子息”等。“生无所息”中的“息”是“休息”、“停止”的意思,那应该是由本义“气息”、“喘息”引申而来。“信”与“息”组成双音节词语,意义互为补充:不管是语言信息还是生命信息,它都离不开“口”(嘴巴)和“自”(鼻子);一个是“声息”,一个是“气息”。“听话听声”,“见人闻息”,“声音”和“气息”是思想情感的根本信息。中医学里有“气场”之说。说话的语气有“气场”,呼吸的气味有“气场”;语气和气味不只是表现人的生理特征,更是表现人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的语言信息也是特定的。特定的语气,特定的语调,。表达出特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风格,所谓“意味深长”指的就是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和个性风格。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的生理信息也是特定的。特定的氛围,特定的气味,既是特定的生理状况等自然因素,也是特定的思想个性等社会因素。有“臭味相投”,也有“恶臭难闻”。芳香扑鼻,沁人心脾;臭气熏天。令人厌恶。生理信息和社会信息总会让适应不了的人产生排斥反应。要想融入一定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要发出让人闻其馨香的健康的生理信息,更要能发出净化周边环境的让人耳目一新的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人格等社会信息。 九、“交”与“通”是对应关系 “交”,会意字,交错、交接、交会、交汇等意义。“交”是对事物状态的静态描写。“通”,形声兼会意。“甬”旁表音兼表义,指较为狭小可直达的小道或过道;“走”字旁,形旁表义,指走向通达的大道,引申为“小道”与“大道”的交汇贯通。“通”是对事物势态的动态描写。“交”与“通”并列组成一个双音节词语,大小对应,动静相生,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有静态的交错、交接、交汇,然后才有动态的勾连、勾接、勾通。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的“交通”,用的就是本来的意义。人类社会的活动,关系错综复杂,动作行事有“交接”,心理情感有“交流”,待人接物有交往。相交则通,绝交则断。两国往来叫“交好”,事物相连叫“交合”,相互替换叫“交互”,聚集汇合叫“交汇”。这些词语是从积极意义上刻画事物的情形的。两国交战叫“交兵”,任务完成叫“交差”,任务移交叫“交代”,两军相向叫“交锋”,手续完毕叫“交割”,相互仇恨叫“交恶”。这些都是从消极的意义上刻画事物的情形的。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交”与“通”连接在一起,以中性为主,褒贬兼有。现代汉语中的“交通”,用作动词时,贬义也有,如“交通权贵”,“交通官府”,(结交勾结权贵和官府)不过,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十、“城”与“市”是转折关系 “城”,形声字,指“城墙”(高大的土墙),实际上就是既高大又长远的围墙。“城”与“墙”是同义词。“众志成城”就是众志成墙(不可逾越和攻克的屏障或保垒)的意思。“市”,会意字,指市场,宽大的贸易场所,实际上就是既宽大又开放的场地。“市”和“场”是同义词,指代的意义相同,但造字方法不同。“市”是从交通方便(“二”指大小道路并行),贸易的方式和手段(“巾”或“币”指贸易所需的货物或所用的通货和钱币)等角度来造字的;“场”是从贸易的地方和基本设施建设等来造字的,是形声字。“城”与“市”连结在一起,隐含了两者之间的转折关系:“城”是封闭的,给城市提供一个安全的广阔的封闭空间,即既封闭而又开放;“市”是开放的,给城市提供一个自由的集中而狭小的空间,即既开放却又狭小。原来的城市都比较狭小,所以建市场往往首先得筑“城”,以保障人们公平贸易、自由往来有一个安全感。现在的城市广阔宽大,所以往往先有市场,然后“围城”,以保证城市有更大的扩展空间。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整个国家都无“城”可言,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单位,不见“围城”,不见“围墙”,可见其自由开放和市场发达的程度。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围城”已不多见,有,也是作为古迹来保护和作为游览胜地来开放;“围墙”却举目皆是,只要有建筑物,有村落,就会有“围墙”。所以,家家户户有,单位社区有,大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势,从而,有形的“围墙”在人们的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了许许多多无形的“围墙”。所以说,只要有形无形的的“围墙”还在,人与人之间就必然会生出许多人为的隔膜和障碍。要想对外开放,对他人开放,首先必须清除那些大大小小、有形无形的“围城”和“围墙”,因为,究竟开放的市场,开放的国度,开放的时代,开放的心灵,无须封闭和阻隔。十一、“历”与“史”是对照关系 “历”是会意字,本指奋力攀登悬崖的过程,后泛指身体力行的亲身经历,是自述历史。“以身说法”,说的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挫折和教训,自己的一段可以让人引以为戒的历史。“史”也是会意字,指口头讲述和用笔书写历史,后引申为一切与历史有关的人和事。读历史可以丰富阅历,丰富人生。看得多,听得多,读得多,可以称为阅历丰富。“历”与“史”连结起来组成一个有相互对照和映衬关系的双音节词语。身体力行是指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历史,见闻别人是指个人的阅历和社会的历史。个人与社会,体验与概括,都会蕴含丰富的智慧,多采的人生。所以,读历史,既可长智,又可怡情,还可冶性。所谓“性情中人”一定是具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和广博的社会阅历的人。与其说“眼见为实”,还不如说亲身体验为实。从这个角度讲,“历”就是述“实”;与其说“耳听为虚”,还不如说“阅读”他人为“虚”。旁观他人的经历,旁听他人的叙述,总是与真实事实有“隔”;有的似乎是真实的事实,那也可能只是事物的表象,与事物的实质往往总是保持距离的。所谓“距离产生美”,是由于“距离”掩盖了事物本有的瑕疵或丑恶,所以,看到的东西往往似乎是完美无缺的。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也包含了“耳听为虚”和“眼见为实”的意思。事实上耳听的不一定全是“虚”,眼见的也不一定全是“实”。言不由衷者有之,一语中的者亦有之;火眼金睛者有之,视而不见者亦有之。真正的历史,就是“真实”:真实的现象,真实的本质;真实的外表,真实的内心;真实的经历,真实的阅历;真实的体验和教训,真实的观察和感悟。十二、“法”与“律”是递进关系 “法”,会意字,本义与治水有关,即“治水的行为范式”。水的离开(流动),要以疏导为主,所以,疏导是治水的行为范式。后引申为一切事情的行为范式、法式,方式、方法等。“律”,形声兼会意,本义与法令有关,即张贴在大路口的法规命令。“彳”为大路口,“聿”为书写法规命令,引申为法规命令,一切的律令和规则。意义泛化后,又引申为副词“一律”和名词“规律”等。“法”与“律”连接为一个相互之间有递进关系的双音节词语。“法”本是个人的可以作为大众效仿的行为范式,“律”则是大众必须遵守的已经书写公布出来的法规命令。它经历了“可以作为大众行为范式的个人行为”“书写出来公之于众的法规命令”“公众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等层递升华的三个阶段。它是一个由个人实践公开的条例大众实践的行为飞跃。由此看来,“法律”一词,“法”的意义弱化了,“律”的意义强化了。现在所谓“有法必依”中的“法”,实际上就是“律”的意思。古文中的“律令”就是今天所说的“法律”“法令”。可在人们的定势思维中,已经习惯于把“政令”等同于“法律”,所以,“依法治国”必须首先得让人们区分什么是上级颁布的行政命令(当下的,短期的,权宜的,应急的等不可避免),什么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具有法律效应,不可违逆和触犯,不可篡改和逾越的,不可商讨和变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一般说来,政令是阶段性的,暂时的,短期的;法律是长期的,常规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指的多是政令上的事情,一届政府换了届,任务不同,政策法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却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应该是依宪治国,即使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政策法规,也必须得着眼长远,必须得有个中长期的规划和打算。由此看来,“政令”与“法令”不能同日而语,“法律”才是国之重器中的“重器”。 十三、“帮”与“助”是选择关系 “帮”,形声兼会意。本义是衣物的外围部分接缝的帮衬,引申为穿着同样衣物的同邦(家乡)人。“邦”是“邦国”的意思,帮衬“京都”(大都城)的城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京都的卫星城。“巾”是条状或块状的布巾,引申为“下裳”(裙子)等辅助性服饰。“助”,形声兼会意。本义是给男人以力量,引申为给人以物质和精神的力量。“且”,象男根之形,代表男人。“力”,会意字,指手持犁耕地,用力的意思。“帮”与“助”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有选择关系的双音节词语,即或在外围环境和氛围营造上给予帮助和支持,或在内部实力和精神充实上给予激发和鼓励。在外围环境上的帮助也包括给予精神鼓励等信心和信念上的支持,在内部实力上的帮助也包括出钱出力等财力和人力上的支持。事实上,二者相互融通,所谓的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成物质的力量,物质的力量又可以转化成精神的力量。道义、信念、思想、智慧、才情、文化上的“帮”和“助”是互动的,从逻辑学上讲,是相容关系的两个选择项。可现实生活中,选“帮”容易,选“助”却较难。“互帮”的往往是利益共同体,“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其结果有时是免不了为小集团的利益违反原则,甚至拉帮结派,从而发展为与时代进步相对抗的庞大的利益集团。“助”,往往不一定是利益共同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甚至有时往往是牺牲自己的切身利益而助人渡过难关。所以说,“助”难能可贵。深一层讲,“帮”,只能帮人,无法帮己;“助”,既可助人,也可助己。真正学会“自助”,是人们克服困难最有效的法宝。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中,“求”和“助”就是同义词。即,请求别人帮助还不如自己觉醒,自己觉悟,自己振奋,自己崛起,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走出困境和危局。“帮助别人,帮助自己”,这句话的合理内核是,在给人以外围环境上 “帮”实质上就是给自己以内在实力上 “助”。十四、“江”与“湖”是对立关系 “江”,形声字,沟、溪汇流成河,溪、河汇流成江。“工”,声旁兼表义,象沟、溪、河汇流之形,表沟汇成溪、溪汇成河、河汇成江之义。“江”是一个逐级流动汇集而成的结果。“湖”,形声字,沟溪汇聚成湖,江河汇积成湖。“胡”,古代多与西北少数民族有关,一切相关的事物大都带有“胡”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湖泊,所以,这种沟溪汇聚、江河汇积的水域通称为“湖”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看来,“胡”,既是声旁,也与意义有所关联。“江”与“湖”连结在一起,一个表示汇流,一个表示汇积,一动一静,形成对立统一关系。人的流动和聚集与水流的汇集很是类似。“江”是流动的,开放的,灵活多变的,因而长流不断;“湖”是汇聚的,封闭的,宽广深远的,因而常年不竭。人流如水流,人聚如水聚;风大浪高,人多事杂。所谓“江湖险恶”,指的就是流动和汇集之后矛盾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西方科学家近来提出了“湖水翻转”理论,说到了晚上,湖底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冒出水面与蒸腾的水汽混合而形成毒雾,足以让受到它冲击和侵蚀的动物和人类瞬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