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笔记历史上滇池水运的兴衰.doc_第1页
滇池笔记历史上滇池水运的兴衰.doc_第2页
滇池笔记历史上滇池水运的兴衰.doc_第3页
滇池笔记历史上滇池水运的兴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滇池笔记:历史上滇池水运的兴衰 编者按:滇池,是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上的一个高原湖泊,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西南。滇池又名昆明湖,古称滇南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池,在县(晋宁)西北,周三百许里,上广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颠)池。”滇池是昆明文明发祥地之一,古滇池水域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水面高程是1940米以上,比今湖面约高50米。南北向长68公里,湖岸线长520公里。在数千年的岁月里,滇池一直水运发达,为云南地区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滇池水运的萌芽追朔起源,远在更新世中期,滇池周围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滇池东北岸的呈贡龙潭山发现的古人类颅骨化石,据判断与北京猿人同一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滇池附近的石寨山和与之稍远一些的星云湖畔的李家山出土的原始鱼钩、石镞和鱼网坠,都是石器时代人们在滇池等水域从事水上捕猎活动的见证。由于滇池水域宽阔,当时捕鱼手段及辅助工具不再单一,人们已会编织渔网、剽木为舟、到湖中张网埔鱼,鱼网坠的出土就是见证。 从1975年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文物中,铜鼓上铸刻着引人注目的船的图像。铜鼓四晕上有大小木船六只,“每船有裸体羽人二至四人”。五晕上“有二羽人相背而坐,两船左右端各有一羽人,作边走边舞”,这应该是古滇人从事水上航运的开始。蜀汉时,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师南征,“五月渡泸水”(金沙江),七擒孟获到达滇当地区。诸葛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伶郡,郡治移驻今曲靖。晋时,又在滇池地区建置晋宁郡。两晋至隋唐初,滇池地区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大姓统治,史家描述当时云南大部份地区仍处在“部落支离”、“首领星碎”,边远地区则“种族多不可记。”邻近部落间时常发生掠夺性战事,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宋时期滇池水运 唐代南诏奴隶制政权崛起于洱海地区后,随即向东扩张,南诏王阁罗凤于唐广德元年亲至昆州(今昆明)巡视,盛赞此地“山河可以作藩屏,川陆可以养人民。”即命其子凤伽异于永泰元年在昆明城区筑拓东城,后改称善阐府城,为南诏之“东京。”宋时大理国农奴制政权时期,善阐府领今昆明、呈贡、晋宁等地。此时,滇池地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环滇池地区除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外,与内地的贸易大有增加,善阐府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独立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由此而来,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出现在滇池之宾。那时,滇池周围也出现了一些以渡口命名的地名。如元晋祥撰创建官渡妙湛寺碑记记载:拓东演习高生世,常乘舟至“云水杳霭”的涡洞之乡,绳船于渡头,命之“官渡。”今官渡镇曾是滇池水上要津,曾有“官渡渔火”之胜景,而今“渡口”已与滇池相离甚远,这是滇池水域在人类活动和自然退化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据方国瑜先生考证,高生世的年代应在十二世纪后期,即宋时大理国后期,距今已有八百年。 元时滇池水运兴起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于宋宝元年率师强渡金沙江,攻占大理国,紧接着又命大将兀良合台于次年进取“城际滇池,三面环水,既险且坚”的善阐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称昆明县,为中庆路首府,即为云南行省驻地,从此昆明继晋宁、大理之后成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元时昆明还有“押赤”、“鸭池”和“雅歧”等地名。当时滇池水位很高,滇池的大小船只可常年航行到云津桥,由滇池沿岸的晋宁、呈贡、昆阳、海口等地驶来的船只,满载着滇南、滇西各地的土特产、粮食,经滇池到云津码头。沿湖还有金沙、安江、高峣、昆阳、西门、土坝、九甲、灰湾、海口、呈贡等10个码头和渡口,长期以来,它们组成了滇池上的运输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必将促进滇池地区商品经济的流通,竟管当时的商品流通是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条件下低层次的交换和流通,但他必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滇池水运的发展,不仅船支数量增多,而且出现了许多繁华码头。元时王升(12841353年)在其滇池赋中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昆明城东南云津码头(今德胜桥一带)的繁忙景象。诗中写道:“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这在一个内陆边疆多民族的省会,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对水运的依赖超过了今天。这是因为,当时陆路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道路条件极为艰险,多费时日,时常晴通雨阻,而且运力缺乏,运输成本也极高,再加道途不靖,多有意外损失,对小本经营者来说,水运无疑是较为便捷、安全、经济的选择。宋元时期,昆明还是一个“三面环水”的滨湖城市。往来滇池及周围江河中的船支,可终年船行直达云津等码头,而云津则又是个理想的水陆码头。除此之外,沿湖还有其它众多渡口、码头,其中以金砂渡、安江渡、高嶢渡、昆阳渡为最重要,它们不仅把沿湖地区和昆城市联系起来,而且是滇西、滇南一带物资经滇池运往省会昆明的中转码头,滇池水运在当时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滇池水运经历了元代由兴而衰的过程。元末,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战乱的影响,中庆路(昆明)经济严重衰落,战乱使得“官舍民居焚毁殆尽”,“雅乐之器亡其大半”。 明代滇池水运之兴衰明王朝建立后,明军于公元1381年攻入昆明,消灭了元朝在云南的地方势力,改中庆路为云南府。从明军进驻昆明起,到明永历帝被缢死止,昆明城在明王朝统治下渡过了整整二百八十年,这一时期是昆明城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大量内地汉族移民的迁入,昆明城市的扩建和滇池水利的开发利用。明代云南府即昆明的城区范围较元代有扩大,并有史以来首次筑了砖城。明时筑昆阳州城,并引滇池水作护城河,可以行船。昆阳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的故里,自古以来为滇南交通孔道,水陆码头集散地,船业十分发达。昆阳兴旺、储英两村就是明代兴起的船业之乡。但明王朝为了充实其日益空虚的财政,弥补统治集团的奢侈耗费,派其爪牙对云南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万历末年,王元翰向明神宗上了一道滇民不堪苛政疏。其中即说:“云南大害,莫甚于贡金、榷税二事,民不堪命,致杀税(使)吏,而征榷如故,贡金清减,反增益之”,为了缴纳税银,百姓“初犹括铛销钏,今则鬻子市妻,继继以命,”当初“税银原取之商贾”后来则要“百姓包担”,就连“贸迁微末”的滇池船民也要承担,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压榨到了“髓骨俱尽”的地步。当时“滇中干戈满地,骨肉涂野,民不因避税而成盗,则必由办金而附贼”,劳动人民反抗统治阶级苛税暴政的斗争如火如涂。 清代滇池水运发展 清初,吴三桂进驻云南府,由于他怀着封建割据的个人野心,在当时人口不多,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养兵几十万,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广征粮草,他派人挖了一条专供运粮的人工运河。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昆明)开挖一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唐,塘之前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也有的资料说:河道早已有之,早先滇池水位较高时,西门外是一片泽国,经元、明两代多次疏通海口河,人为地降低了水位,沿湖涸出大片田土,西门外留下一河道用以行船运粮,后因河床日浅,河面变窄。到了清初,吴三桂才派人重新疏浚,并开了篆塘。从此西门外篆塘一带才日趋繁盛,并逐渐取代了南门外的云津码头。古篆塘的位置在今大观街仓储里近旁。当时可以从五华山麓乘船直抵吴三桂的“新府”,“新府”大门开于洪化桥,桥之下流淌的洗马河贯通菜海子(今翠湖),注入小西门外,流进滇池。清初,滇池水运主要是木船,大约有850多只,运输货物多是粮食、砖瓦、木石等。因往来地点不同,这些民船又分西山船、高峣船、西门船、土坝船、九甲船、灰湾船、昆阳船、晋宁船、海口船、呈贡船、杂船等十多种;行驶于昆明至昆阳、晋宁之间,每天一趟,俗称班船,其余大多数是小船,俗称帆船和小拔船,多用来跑短途,常往于滇池草海和篆塘,每日络绎不绝。到清康熙时已有三条固定船线:东由南坝下船,历晏公庙,马村行60里至呈贡江尾村;行80里至石子河入原归化县(呈贡马金铺乡),行100里至安江村入晋宁州。西路由西坝河上船经草海行30里至高峣。南路由南坝上船,经灰湾(今晖湾)、观音山、白渔口入昆阳,共120里。 随着水上运输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反封建性的船帮组织。其中,以昆阳帮最大,历史也最久。昆阳船业的兴起,“溯自昆阳明时建城,分乡立户,惟下宝储英舍兴旺村临居海滨,面积窄小又无森林,供不给求。是以当代州牧持准两村农民专操船业以维生活。从此,储英、兴旺两村以船为业,世代相传,专门从事滇池水上运输。清乾隆年间,大修海口河,当局派“昆阳、昆明小船饬充溪泥夫役,工程完竣,计储英舍兴旺两村船户民夫淹毙百余人。” 清末宣统时,云南绅商集资准备开办轮船公司,在滇池行驶小火轮。清光绪三十四年(1913年),“滇济轮船公司”才正式成立,但只拥有一艘由海防法国造船厂买来的25马力的“飞龙号”客货两用船,有客座100多个,载货10吨,此轮于1919年,旧历2月19日,因观音山庙会严重超载,由大观楼启航不久翻沉,死亡数十人,公司被政府勒令停业,由实业公司照价九折收购。1921年成立“昆玉轮船公司”,将“飞龙号”修理后继续行驶,后此轮几经易手改称“福海轮”,该轮已行驶20余载,破旧不堪,1937年3月22日上午,由昆阳开出仅10余里,行驶到“海心处”,风浪大作,船舱进水,旋即沉到海底,据说船上乘客140余人,仅两人得救。银货损失在10万元以上,是滇池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事件。 近代以来滇池水运的转变1929年,昆明华安机器厂自建了“西山轮号”,于1月下水,滇池上第一次出现了昆明市自己建造的轮船。此船全长30米,60马力,客座200个,载货25吨,时速15公里,用蒸汽机明轮推进,售给李凤祥所办的“云南昆湖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每日由昆明至昆阳往返一次。1935年后实行水陆联运,生产日益兴隆,仅1923年公司盈利达10万余元。“福海轮”在1937年失事后,此轮奉令停驶,后于1940年大修后复船。一直至1948年,船行正常。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为“和平号”、“滇群号”,继续行驶直到1972年报废。此期间船行于滇池的尚有小型拖轮“济海轮”,私人经营,1929年下水,1940年转售给51兵工厂。此轮时开时停,最后闲置。1954年交给市船运公司,1962年报废。1937年“福海轮”失事后,时值日军侵华,内地工商业、学校迁来昆明,昆明人口猛增,物资供应紧张,加之日机轰炸,居民多向州县疏散,滇池水运呈现了繁荣景象。据1924年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