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舞蹈.ppt_第1页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ppt_第2页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ppt_第3页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ppt_第4页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7.9%。,目录 (贵州比较突出的民族舞蹈),土家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彝族,仡佬族 水族 瑶族 毛南族 仫佬族 畲族,土家族舞蹈,舞蹈作为造型艺术是活的雕塑和动的绘画,需要用元素造型手段揭示艺术形象、精神、意境、美感。土家族舞蹈元素的美学造型主要是三类:首先是展示不同情境和情思的寄善宣意的造型;其次是寓意生灵的造型,再次是美观实用的造型。这些美学造型特点,体现着历经多重文化洗礼的丰厚的艺术精神积淀。 摆手舞 跳丧舞 花鼓子 八宝铜铃舞 社粑粑舞,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土家族-跳丧舞,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土家族-花鼓子,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土家族-八宝铜铃舞,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粗犷古扑。,土家族-社粑粑舞,此外,还有集体娱乐舞社粑粑舞,流行于黔东北和川东南土家地区的打闹歌舞,也受到当地土家人的喜爱。,苗族舞蹈,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 苗族舞阿米朵 苗族歌舞-芦笙舞,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喜爱。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布依族舞蹈,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织布舞 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 龙灯舞 狮子舞 转场舞 红灯舞 刺锤舞 粑棒舞,布依族-织布舞,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主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布依族-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布依族-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布依族-狮子舞,俗称“耍狮子”, 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布依族-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布依族-红灯舞,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月的主要娱乐活动。“红灯”据传源于宋代。“红灯”唱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演员边舞边唱,颇具特色。,布依族-刺锤舞,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它融合了民间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布依族-粑棒舞,粑棒舞广泛流行在贵州省平塘县各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以大塘镇胜安洞口寨的粑棒舞最具特色。此舞过去常用于丧葬祭祀之际,一为祭奠亡灵,二为冲淡丧葬时的悲哀气氛。随着时代的发展,此舞已不局限于丧葬,每逢各种节日集会、婚嫁迎娶、立房盖屋或农闲之余,当地布依族群众都会在村寨的晒坝、房前空地或广场舞台等,表演粑棒舞自娱自乐。 舞蹈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和比试技艺,祈求五谷丰登和男女社交等内容。粑棒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二类,一类为“三人或四人对击粑棒”的舞蹈形式;另一类为“粑棒技巧表演”的舞蹈形式。二种形式可同时一起表演,也可分开单独表演。 前种形式常于广场表演,后种表演形式不论场地,以一人表演粑棒技巧为主。这类表演包括以下几个粑棒舞组合:坐粑棒、穿牛鼻卷、捶米草、跳克碓、甄子箜饭五种。动作都是历代艺人从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和提炼了的带有技巧性、形象性的舞蹈造型。 不论何种形式的粑棒舞,其风格都呈现出粗犷拙朴、敏捷刚劲的特点。粑棒舞曾多次参加省、州调演并获奖;1999年参加贵州省第四届民运会获表演项目第二名,同年代表贵州参加在拉萨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民运会荣获表演项目银牌奖。,侗族舞蹈,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舞蹈那样,有其强烈、奔放的快节奏,步幅很大的跳跃,速度很快的旋转,以及难度较高的动颈、拍脚等动作,而是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特征,以及对日常劳作和自然万物的模拟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侗族的舞蹈总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并末分离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歌的陪衬,是侗歌的形体语言的延伸,是为了更完美地表达歌声的另一种物化方式。如果说,侗戏从本质上讲,是侗歌在舞台表演程式上的展现的话,那么,侗舞也就是通过形体动作来展示其艺术表现力的侗歌。在这里,侗歌既可视作侗族艺术的主体,又可看成是侗族艺术的源头。,侗族舞蹈分类,1 多耶 2 芦笙舞 3 款会舞蹈 4 坡会舞蹈 5 舞龙舞狮,侗族-多耶,“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男女都要身着盛装,集合于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在贵州椿江的开尧、归教、归利及黎平的流黄、高进等地,还盛行着一种叫做“龙蜕皮”(侗语叫“龙喘”)的“多耶”舞。它与一般“多耶”不同的是,人们并不围成个圆圈,而是青年男女们分别列成两个纵队,旋绕成螺丝圈,先由外向里绕,再由内向外盘旋,其步伐也是依歌声而发生变化。这种舞蹈多表演于“萨岁”坛前,实际上是一种祭祀舞蹈。,侗族-芦笙舞,“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曲调有“集合曲”、“启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团结曲”、“引路曲”、“入堂曲”、“开堂曲”、“转身曲”、“画眉曲”等等。按规定,奏第一曲时要求舞蹈动作稳健扎实,优美洒脱;第二曲时要稍加蹲转和跳跃;到第三曲,应有较大幅度地跺地、蹲摆、跳跃、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随着乐曲逐组发生变化,队形也分合交替,穿插进出,呈现出一派欢乐热烈约气氛。“伦哈”共有九支舞曲,三支为一组,是为三组。,“伦哈”是芦笙舞中的大型男性集体舞,要有两个芦笙队对赛。在侗语中,“哈”是比赛的意思。比赛的程序为合赛、分队赛、决赛等(各三支曲子)。参赛的芦笙舞选手要想取得胜利,除了应掌握好基本的传统动作外,还应有临场发挥的技巧,善于以舞蹈形式模拟各种动物动作和表现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在这些动作中,有鱼跃、采花、斗鸡、赶虎、猫旋柱、鹰翔、拌草、滚车、盘龙等。这些动作有些是师传,有些则是靠自己创造。 表演性芦笙舞主要是由“伦唠的”(即“祭把祖舞”)、“伦披他”(即“翻身组舞”)、“伦定”(以腿部动作为主的舞蹈)、“伦伯”(以上身动作为主的舞蹈)所组成。“伦唠的”是一种男性大型组舞,参加者有身着彩衣的青少年,他们手持芦笙,边吹边舞;有披蓬毯、持长矛的青壮年汉子,他们的舞带有一些战斗动作;有披蓬毯、摇环铃的中老年人,他们持珠帘和羽毛伞,缓缓向前,舞步轻摇,显得格外老成持重。各部分相对独立,但又是一个整体,在舞曲的伴奏下,此起被落,纵横交错,进出穿插,疏密有致,配合十分默契。这套组舞分“前导曲”、 “进堂曲”、“踩堂曲”、“道贺曲”等,动作复杂,节奏明快,难度较高,场面变化较大,参加者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是很难胜任的。 “伦披他”属表演性芦笙舞中的中小型集体舞,以翻身、旋转动作为主,其中较常见的有“翻身舞”、“滚车舞”、“赶猎舞”等。“伦定”和“伦伯”是表演性芦经舞中的单项舞蹈,技巧性动作较多,对演员的形体、韵律感以及造型能力要求较高,常见的动作有“欢乐舞”、“鱼上滩”、“鹰盘寨”、“山风凰”等。这些舞蹈动作都是由老艺人经过言传身教、精心培训而成的少年“芦笙头”来表演的,技巧娴熟者才能上场。,侗族-款会舞蹈,“款会”是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表现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为达此目的,各种仪式如祭场、宣读款词、盟誓、军事检阅等是必不可少的,不如此即不足以体现它的神圣性。在“款会”的全过程中,分别穿插各种舞蹈,既可调节气氛,又能使如此庄严活动增加几分美的感受。此类舞蹈自成体系,多为竞技性很高、力度很强、气氛激烈的“武舞”,其演出者均为男子。常见的舞蹈有“出征舞”、“凯旋舞”、“盾舞”、“长短刀舞”等,还有对抗性较强的“响又响鞭”、“矛枪铁尺”,几近于武术表演。参舞者都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他们年轻力壮,身怀绝技,一个个英姿讽爽、威风昭凛,身上或披战袍,或赤膊裸身抹油着彩,在场地上不停腾挪跳跃,挥舞兵器,在一阵阵“杀!杀!”的喊叫声和人群中展现身手。此类舞蹈反映了侗族人不畏强暴的性格。,侗族-坡会舞蹈,坡会舞蹈是指侗族青年男女在坡会上跳的抒情舞蹈。侗乡的坡会,往往是侗家青年男女社交与恋爱的场所,他们聚在一起共跳具有强烈表达情爱意愿的坡会舞,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物色对象,表露情愫,加深了解。这类舞蹈有“妹跺脚”、“甩头帕”等,大都动作细腻,步伐轻盈,舞姿优美,体态风韵,情意绵绵,着意于表现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对意中人的眷恋。,彝族舞蹈,彝族舞蹈是彝族的民间舞蹈。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多数是模仿生产劳动时的动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 有五种类型的彝族民间舞蹈,若剔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所作的修饰,还原到它的本来面目,我们或许能看到彝族远古时代模拟动物的情态,看到反映人们劳动生活的原始古拙却又震撼人心的绝美舞姿。 前四类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类模仿鹰、熊的舞蹈,可能与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这类动物模拟舞蹈,动作优美、高雅,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步从祭祀仪式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添加着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使之成为今天专供人们欣赏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欢庆年节期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来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马、高跷。现代彝族的高跷保留和发展了它的杂技特色,在高度上远远超过了汉族高跷,但却未能接受汉族高跷的舞蹈技艺。,侗族-舞龙舞狮,此类舞蹈受汉族影响而产生,但也发展出“二龙抢宝”、“火龙游走”等形式。,在彝族人举行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的仪式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木鼓舞、铜鼓舞、羊皮鼓舞等。 彝族舞蹈 陈玉先 这些舞蹈均由巫师“毕摩”和“苏叶”表演,在击鼓的同时,他们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胯为主要舞蹈语汇。此外,在“跳宫节”表演的跳宫、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着古代狩猎、部落间战争的痕迹,以及战士出征、作战、胜利凯旋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场面,以此来表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和歌颂。这种人们手持器械的舞蹈,与羌族的铠甲舞在表现形式上大致相同。 现经加工并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红披毡、阿细跳月、快乐的诺苏等。以跳跃欢腾的旋律表现了彝族人民生气蓬勃的生活而蜚声艺坛。 打歌 跳弦 罗作 跳三弦 披毡舞,彝族-打歌,包括“打跳”、“跳脚”、“左脚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乐”)等圆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与四川省凉山交界地区、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邻的其他少数民族之中。自娱性舞蹈打歌与汉族古代的踏歌极为近似。现存于云南省巍山县巍宝山文昌阁,绘制于清代乾隆时的踏歌图便记录了当地的舞态。每当节日和喜庆之时,人们挽手围圈,载歌载舞或随乐而舞,舞蹈始终以下肢动作为主。,彝族-跳弦,因舞者双手持“烟盒”边敲边舞,故也被称为烟盒舞。 烟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红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苏人居住地区。舞蹈分为“正弦”和“杂弦”两类。“正弦”融双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为一体,主要传统段子有哑巴砍柴、鸽子度食等,舞姿优美轻盈、活泼风趣。而“杂弦”则是在“正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表现人物、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小品。其中哑巴摸鱼、童子拜观音等具代表性的节目达百余种。当地所流传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口头禅,可说明跳弦在人们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彝族-罗作,也称“罗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苏人中的另一种圆圈舞。曲调欢愉跳跃,节奏鲜明而强烈,伴之以快速摆手、错步、踏脚等舞蹈动作,特别受到青年们的喜爱。,彝族-跳三弦,也称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区彝族支系阿细人、撒尼人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舞蹈。,彝族-披毡舞,是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毡为道具,通过双臂的伸展、收拢、摆动与身体旋转,来模仿鹰、熊的姿态。该舞现已成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仡佬族舞蹈,仡佬族的传统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礼舞。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酒礼舞在传统婚礼时跳。领舞者执手帕领众人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一领众合,气氛热烈。舞蹈动作简朴。特点是顺手顺脚,屈膝向右顶腾。步伐为起伏的横垫步,有时向前走跳。仡佬族群众性的娱乐舞蹈有龙舞、狮舞等。当代的一些舞蹈工作者也根据仡佬族的传统舞蹈编演了一些舞蹈,丰富了仡佬族舞蹈艺术。,仡佬族-踩堂舞,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在丧葬仪式中跳的舞蹈。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此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仡佬族-牛筋舞,牛筋舞:隆林县弄麻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者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仡佬族-狮舞,狮舞: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搭建以8至12张大方桌一层层叠垒而成的高台,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0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水族舞蹈,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几种。铜鼓舞历史最久,芦笙舞是向苗族学的,斗角舞影响最大。 铜鼓舞 芦笙舞 斗角舞,水族-铜鼓舞,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它从祭坛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表演者随着鼓声的节奏,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急密如雨,嗄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水族-芦笙舞,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Pu?5(乐管)miu(苗族),即“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舞女,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律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异,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小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水族-斗角舞,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水族因为穷,没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用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两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斗角舞一般由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吹芦笙者边奏边舞。由最小的一把芦笙领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前部拴上鸡毛裙,后部披彩色绸布。两个拿“牛头”道具的舞者半蹲着身子,随着芦笙的曲调声旋转起舞,另有五个男扮女的“姑娘”,头上戴着用三根白鸡毛、一根野鸡毛和竹篾编成的帽子,腰里拴着有白鸡毛的花裙子伴舞。舞蹈动作幅度大,显示了水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性格。1983年在中美洲演出中受到外国观众的好评。,仫佬族舞蹈,仫佬族舞蹈,有“白马舞”为纪念白马娘娘而跳,动作刚健明快,重视武艺。花灯舞吸收了依饭节师公表演“手诀罡步”等动作。,畲族舞蹈,畲族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有祭祀、丧礼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舞蹈。 畲族舞蹈多见于做功德、“拔伤”、“打癀”、祭祖等活动。主要是师公口吹龙角,手舞灵刀,在锣鼓敲打声中,边唱(或念)边舞,有独人、双人、四人或集体舞,舞姿舞步多为狩猎动作。 祭祀舞 丧礼舞 生产劳动舞 新创作的舞蹈 畲族舞蹈的发展,祭祀舞,盘瓠是畲族传统的始祖,敬祀盘瓠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态。从唐代开始畲民就有祭祀盘瓠的习俗。而每逢祭祀盘瓠都要跳日月舞、龙头舞、龙伞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现盘古开天辟地、造日月照人间的神话,男女演员各4人,每人左右两手分执道具日(红)月(白)模型,同声齐唱,“左手拿日太阳现,右手拿月照凡间;天上日月车车转,十二时辰分得正。”伴着锣鼓钹节拍,两手转动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龙头舞,表现祖先龙麒因帮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为驸马的故事。跳舞队伍中有的捧祖图、有的举龙杖、有的举龙头。龙杖由房长擎举龙头(四个)由男女各二人相对而立,用两手合举,举上举下反复数次,以示崇敬。队形有原地跳动、行进姿势、左右穿插等。龙伞舞配合龙头行进,有跳跃动作,左右穿梭比较自由,随着有板有眼的锣声鼓点,边舞蹈边唱盘瓠歌。迎祖舞,表现对盘瓠王祖先的怀念。参与者手举各色布绸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号等道具,舞时有箫、笛、唢呐等乐器伴奏,舞步比较自由,间以三步一回头式的动作,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无限敬仰的心情。,丧礼舞,畲族丧礼常伴有舞蹈。据史书记载,畲族“人死刳木纳尸其中,少长群相击中,主丧者盘旋四舞”;“击饶吹角,跳舞达旦”。闽东畲族丧礼舞多姿多彩,仅为死者超度变魂,法师就要跳造水洗坛、造坛和造井等十多种舞蹈。造水洗坛舞,法师身穿青袍,右手持摇铃,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状,中间托一杯清水,法师绕大厅四周,口中念念有词,以忽蹲忽站的动作,随着缓急的铃声或慢或快地行进。同时将杯中的清水(俗称“神水”)洒向大厅的每个角落,表示洗坛,驱除邪气。造坛舞,意为死者造房建屋的舞蹈,法师右手持摇铃,左手持“奏板”,手舞足蹈,法师以其细腻的舞蹈来表现造房的整个过程,整个舞蹈的动作变幻无常,造型优美。造井舞,法师左手擎竹枝神幡,右手持铃刀。舞蹈以足踏“九宫”(即一坎、二坤、三震、四巽、五中宫、六乾、七兑、八艮、九离)的反复动作,左右两手轮换一上一下,不断翻动,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屈蹲而行,整个身体随着手脚的动作地弯转,犹如抡镐刨土、掘地造井,舞姿刚健自然,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