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_第1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_第2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_第3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_第4页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 “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四、赏析探究: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明确】前四句:怀孙权,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之情。(2分)后六句:怀刘裕,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2分)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委婉。(2分)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明确】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建立了政权(孙权据此(京口)以称霸江东,刘裕在京口起事),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明确】引用刘义隆的典故,告诫统治者引以为戒,汲取教训,慎重行事。(2分)引用廉颇的典故,以自况,表达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人问津的愤懑。(2分)通过用典使词含蓄洗练,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2分)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而自己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五、课堂小结: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六、内化巩固:春日忆李白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参考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反复品读吟诵,理解内容,并背诵。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二、写作背景介绍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三、赏析探究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正音)(二)积累成语:1、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2、莼羹鲈脍:比喻为怀念故乡的心情。3、莼鲈之思:思念故乡的心情。4、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三)赏析探究 1、词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分)【明确】这两句诗选取了“楚天”和“秋水”两个意象,(1分)“千里”和“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的画面。(1分)创设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2分)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6分)【明确】作者采用移情及物和拟人的手法(2分),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2分)“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2分)。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明确】“落日”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寓情于景。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是怎样抒情的?抒何情?【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动作 “看”,是说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动作 “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栏杆拍遍”是表达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5、下阕应用了那些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明确】“莼鲈之思” 用张翰自指,表达了作者家乡沦陷,有家难归,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词人会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的情感。简析:(1)季鹰即晋人张翰,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3)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四、课堂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用典寄托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五、内化巩固:泊舟严滩 真山民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篷。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注】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孤独无依、漂泊凄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分)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6分)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一点2分)六、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熟记三个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3、预习下一张导学案。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 “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2、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四、赏析探究: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五、课堂小结: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六、内化巩固:春日忆李白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注释: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七、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2、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反复品读吟诵,理解内容,并背诵。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二、写作背景介绍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