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成就。2、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情感。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进入四川,寄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好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有离开成都,经重庆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此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个时期。二、鉴赏秋兴1、了解背景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的杜甫,日夜盼望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55岁这一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感叹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2、诵读感悟聆听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4、研读诗意(1)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2)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5、理解情感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描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了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想象远眺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乌云滚滚。前句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下句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情怀,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凄伤。尾联在一派秋风、一片捣衣声的环境中,抒发了无家可归的惆怅凄凉。紧承上文的“故园心”,暗扣题目,结束全诗。全诗以描绘秋景为线索,抒发了诗人的悲愁之情。6、小结本诗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7、写作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首联描写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伤悲;而笼罩在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它们“兼天涌”,“接地阴”,有意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暗不明的国家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却用了“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地显现诗人的故园心。最后两句,貌似写景,实际是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就是这样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三、鉴赏登高1、背景介绍大历二年(767)的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尽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翻腾,急剧向前。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郁闷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此时此事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2、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走进作者内心,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3、赏析全(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展开想象,用想象来填充作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不是一只欢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诗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像树一样,老了,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诗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是客居他乡、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作者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登台,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且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家乡。杜甫呢?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双倍的愁。“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诗人两鬓斑白了。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杜甫特别爱喝酒,但是现在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还因为穷困,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4、总结全诗这首诗“悲”是核心,贯穿全诗。诗的脉络是,内心伤悲:登高遣悲-触景生悲-借酒消悲-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5、问题探究诗的三、四两联是抒情,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且时间之久。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苦:表明极度。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 罗大经)四、诗歌鉴赏方法1、重现情景结合知人论世,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重建诗人写诗的情景,设身处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2、感知意象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组(个)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这景物就是诗歌的意象。3、梳理意脉把握诗歌的情景语,以及诗句语言的相互照应关系,分析意象,理解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五、课外赏析咏怀古迹(其三)1、整体感知(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2、鉴赏要点(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雄伟的图景!山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在作者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3、本诗小结首联:引出歌咏对象 入题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铺垫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铺垫尾联:点明昭君之怨 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借昭君遗恨绝域,寄寓思乡之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六、布置作业1、背诵这三首诗,并尝试默写。2、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分析其特点。附:板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情景交融登 高悲秋咏怀古迹(其三)补 充 资 料一、诗歌知识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每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朗读吟诵,整体感受。披词入情,激发感情。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感受韵律,品味语言。3、理解意境什么是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三、了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了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出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