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八单元专题大总结四.doc_第1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专题大总结四.doc_第2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专题大总结四.doc_第3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专题大总结四.doc_第4页
必修二第八单元专题大总结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本专题的主题线索有两条:从经济形态上看,经历了从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从经济活动的范围上看,经历了从封闭的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的转变。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整体世界形成。历史发展规律1.从古代农耕经济向近代工业经济发展。2.从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扩展。3.从各地区相对孤立封闭向世界交流融合发展。一、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历程(一)先秦与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1农业(1)先秦精耕细作农业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形成,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形成。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经营方式: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出现自耕农经济;战国时期出现租佃经营。(2)秦汉:精耕细作的农业和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汉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现象比较普遍。2手工业(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晚期冶铁业发展起来;丝织业发展较快。(2)秦汉时期: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3商业(1)先秦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2)秦汉以来: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1农业的发展(1)土地制度和经营模式的发展变化:北魏至唐前期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在均田制下,自耕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宋朝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朝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模式。(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唐朝,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用于灌溉的筒车得到应用。2手工业的发展(1)唐代:丝织技术高。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2)宋代:棉纺织业在南方得到发展。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五大名窑。(3)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4)经营形态:明朝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的繁荣(1)魏晋:北方的商业一度遭到破坏。(2)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城市实行坊市制。县治以上的城市设有交易场所“市”,商业活动受到限制;丝绸之路兴盛。中唐之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3)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突破了官府的限制,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陶瓷为主要出口产品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4)元朝:更广泛地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高峰期。大都成为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的新高峰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出现。(3)明清时期的棉纺织业和制瓷业:到明代后期,棉布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3明清时期的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业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4)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5)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二、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问题1中国近代化开始的背景(1)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2)国内形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2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60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严重受阻。 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2)评价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封建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到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的发展从一开始便出现发展畸形的特点。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得失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三、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3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8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5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1)战后初期(19181923),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2)二十年代(19231929),经济复苏,相对稳定和繁荣。(3)三十年代(19291939),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4)二战时期(19391945),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6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1)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2)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到美日欧三足鼎立。(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滞胀”阶段)。(4)1980年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5)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影响1积极方面(1)促进了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融合,带动了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3)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扩大,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2消极方面(1)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最终导致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2)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不可避免地导致军备竞赛、军事结盟及军事对抗和战争。五、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国家的变迁与大国的兴衰115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崛起,占据着世界市场主导地位。21718世纪,通过殖民扩张、争霸,西、葡逐渐衰落,荷兰和英国先后占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导地位。3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5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主导世界市场。6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原因如下:1中国(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3)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1)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3)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5)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时间推动力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影响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葡萄牙强租澳门,中国面临来自欧洲的威胁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荷兰侵占台湾。西学东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新思潮萌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列强继续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如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球化明全显加速初期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题4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史学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坚持的主流史学方法。直至今天,这种史学方法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仍是一致的思想方法。只不过是随着史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它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罢了。但它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一,仍居于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位置。其基本观点是我们必须了解、掌握并用以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则之一。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揭示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指出: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3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非选择题主体材料审读技巧一、一般常规1首先看出处:根据出处体会材料的属性,即材料是哪个领域的知识,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再就是根据出处初步进行大体上的时空定位。2然后粗读材料:参照标点符号逐材料划分层意,据此把握各则材料所表达的主题。初步感悟其表层信息。3最后精读材料:精读一要找出材料的关键词句;二要结合设问中的限制词和解题中心词,最大可能地理解材料主旨,获取深层信息。二、典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工场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史话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全球通史 材料三在美国,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1904年约1900个,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25.6%,它们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8%。在德国,雇佣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在1907年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7.2%。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2)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评价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材料审读材料序列出处粗读精读材料一简明科学史话:材料属自然科学领域五个句号。开头句“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解题关键“工场手工业生产”和“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时期的技术与科学;设问(1)中的“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是理解材料深层信息的关键材料二全球通史:这是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七个句号。“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一句表明1870年前后科学在工业中所起的作用发生很大变化“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及设问(2)中“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是理解材料的关键材料三没直接注明,需要下一步来体会材料信息两个句号。介绍了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的企业状况材料中关于“大企业”的描述及明确设问(3)中的“现象”是什么,这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参考答案(1)关系:科学转化为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科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启发: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多来自于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科学的作用尚不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3)现象:垄断组织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扩大了生产的规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影响:垄断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积极作用;也加大了财富的不平均。如何抓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2)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课本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大专题阶段检测(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八卦(见下图)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答案C解析根据“春耕秋收”的提示,八卦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对于人们思想文化的影响。2(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商人地位与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其根本主张是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A项商人不从事生产与政府的重农政策发生根本性冲突,A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商人的诚信为本等经营理念深受儒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明显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商人也不例外,如兴建宗族祠堂等;由于实行重农抑商,因而政府往往对商人征收重税,所以D项错误。3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58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答案B解析官营手工业拥有技术规模优势,故选B。不投入市场获利,排除A;与朝廷威严无关,排除C;技术垄断,不利于创新,排除D。4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图一图二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动答案A解析从图片信息看,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5(2012上海高考)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A电力与蒸汽 B电力与钢铁C蒸汽与煤炭 D煤炭与钢铁答案B解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6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答案D解析根据时间首先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可以排除A项。B项说法不正确,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工业革命的开展,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7下图是一份开销清单,开具这份清单的人可能是()杂支清单购大鱼雷艇等项7 434.887 787两购驾驶学生应习各种洋书 726.148两购后膛钢炮 965.839 635两北洋水师公费银 1 576.666 6两A林则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答案B解析从清单中分析,主要属于清政府购置近代海军装备的内容,与此有关的是洋务派创办近代海军的史实,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其余三人不符合这一史实。8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A B C D答案B解析“曙光初现”指第一世界工业文明在中国仅仅是出现在东南沿海并不普遍而且发展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限制;第三世界畜牧业经济还很原始落后;第二世界农耕经济还大量存在;故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B项。91933年初,申报刊登永安堂的广告词:“国难紧急中,我们需要的是民族英雄;天气严寒日,我们需要的是虎标良药。”并附上蔡廷锴将军的题词:“永安堂主人胡文虎君,热心救国,仁术济人,此次本军在沪抗日,胡君援助最力,急难同仇,令人感奋。书此以留纪念。”于是永安堂的产品卖得火热。这则广告作为史料可用于研究()近代民族企业的奋斗史实业救国思想的时代特征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A B C D答案C解析从“1933年初”的时间信息来看,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国难当头,永安堂主人胡文虎注意把民族企业发展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体现了拳拳爱国之情,皆符合此广告研究范畴。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0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两家外商航运企业之所以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是为了避免“自杀性竞争”,也就是说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商企业“两败俱伤”的实力,选择B项。11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答案D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废除缠足后女子可以上学堂,这些现象出现在辛亥革命后。12“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是报刊具有()A权威性 B准确性C娱乐性 D沟通性答案D解析“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10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6分)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2)指商品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