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_第1页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_第2页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_第3页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_第4页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10)1.陋室铭考点积累一古今异义1. 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2. 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3.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4. 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萧管之类的管弦乐器;今义:丝绸和竹子)2、 词类活用1.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名词做动词,变得有名。“灵”,形容词做动词,变成灵异的水)2.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3、 一词多义1. 之1、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2、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2. 是1、斯是陋室(判断词,是)2、当是时(这个,那个)3. 名1、有仙则名(著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一、考点演练 1.选文的作者是_代的_(填名人)。 2.解释重点字词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谈笑有(鸿)儒( ) (4)无(丝竹)之乱耳 ( )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关键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 谈 笑 有 鸿 儒 无 丝 竹 之 乱 耳6.本人特别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用意?7.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答案1.唐 刘禹锡 2. (1)出名(2)这 (3)学识渊博的人(4)奏乐的声音 3.C 4.略 5.(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 6.作者引此两处,一方面表明对诸葛亮及扬雄两位古人的推崇,另一方面他也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7.作者身居陋室,但是因陋室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丑陋了,作者还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2.爱莲说考点积累1、 古今异义 (宜)乎众异(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2、 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2。不蔓不枝(枝,名词作动词,生枝杈。) 3。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 一词多义 1.之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忘路之远近(代词) 3,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2.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渎焉(语气词) 2,故日月星辰移焉(兼词) 3.清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2,香远益清(清香)4、 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关上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延期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考点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亭亭净(植) (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宜)乎众矣 ( ) (4)香远益(清)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4.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5.本人的主旨是什么?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日欧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答案1.(1)立(2)亲近而不端庄(3)应当 (4)清香 2. 略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是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前者是用陶渊明的不随波逐流来正面衬托自己的品格,而用世人的媚俗行为来反衬作者的洁身自好。一反一正,互相补充,使衬托更充分。 5.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对追慕富贵恶浊适逢的鄙夷之情。 6.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7.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 7.重点句子背记知识1.用原文填空。(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8.、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莲花、菊花、牡丹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莲花 君子 3. 记承天寺夜游考点积累1、 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2、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3、 一词多义 1.遂1,遂至承天寺。(于是) 2,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打洞) 2.盖1,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 3.寻1,寻张怀民。(寻找) 2,未果,寻病终。(不久)4、 理解默写 1.比喻传神,抓住了瞬间的感受的句子:(亭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演练 1,本人作者是_(朝代)的_(人名)。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1)(解)衣欲睡( ) (2)相与(步)于中庭( )(3)(遂)至承天寺(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亭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4.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文中第二、三句写出了作者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文中第4句描写了承天寺后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文中第五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5. 请你对”停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住百影也“作简要的赏析6.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一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有情的句子:(1)_;2、 _-. 理由: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8.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答案1北宋 苏轼 2.(1)解开 (2)散步 (3)于是 (4)只是 3.(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小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的影子.4.B 5.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其静. 6 .示例: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理由: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趣味相投,命运相同 7.(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派遣的旷达. 4. 桃花源记考点积累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请”) 2.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二、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和称呼,指妻子)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义:乐观,畅快)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 延(古义:请;今义:延伸,延长)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三、一词多义 (1) 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 (2) 舍便舍船舍,动词,丢弃,舍弃 屋舍俨然舍,名词,房屋 (3) 中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4)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之间,可译为“的”)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意义)(5)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ei,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ei,介词,对,向)(6)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7)向寻向所志(原来) 眈眈相向(看)四、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2.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3.处处志之(志:名词做动词,做标记。) 一、考点演练1.重点词语解释。(1)缘溪行( ) (2)渔人甚异之( )(3)阡陌交通( )(4)并怡然自乐( )(5)具答之(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扶向路( ) (8)无论魏晋( )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闻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3.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通风换气.政通人和通宵达旦.博古通今.关键句子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汉。(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5. 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那几件事?6.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宗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7.根据本文内容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源,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的时还是“”。8. 从文中作者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陶渊明向往的是:(1) ;(2) ;(3) 。9. 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这一句的意思是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11. 陶渊明生活再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案1.(1)沿着 (2)对.感到诧异 (3)交错相通 (4)快乐的样子(5)详尽,完备(6)与世隔绝的地方(7)沿.顺着(8)不要说,更不必说 2.D 3.A 4. (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让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3)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历 5. 第一问:渔人的行踪 第二问;f逢桃林,访桃林,寻桃林。 6(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鬂,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8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 物质方面(富足)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 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9 借代 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无忧地生活 10不愿与外界交往。11。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12.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的世事变迁,人们饱受战乱之苦。5.三峡考点积累1、 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2、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风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三、一词多义1.自自山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2. 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声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1、 词类活用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 回清倒影(清:形容词做名词,清波)3. 清初霜旦(霜:名词做动词,结霜)4.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做状词,再空荡的山谷里)考点演练1. 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 。2. 解释重点字词。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3)沿溯阻绝(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5)绝巘多生怪柏( ) (6)或王命急宣( )3. 翻译关键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 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5.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辕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的第2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4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答案1 郦道元 2 (1)(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2)逆流而上 (3)快 (4)快 (5)极,最 (6)有时3 (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3)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5 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午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下的船只都被阻断了,不能通行。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春冬时期,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生长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没到天刚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衫。” 6.马说考点积累 一 通假字 (1)祗辱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2)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1、 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词或列举) 4.一食或尽栗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5.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6.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2、 一词多义1. 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 能虽有千里只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 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4.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词和谓词)5.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才(通“饲”喂养,动词)6.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 其食之不能尽其才(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策之不以其道(它的)8. 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 词类活用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2. 一食或尽栗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3.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鞭策,驱使。)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5.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尽。)1、 理解默写1. 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 比喻义:伯乐喻能够发现、赏识人才的人;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愚妄无知、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5. 文章寓意:世人不缺少人才,而缺少能发现、任用人才的人。6. 解释重点字词。(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策之不以其道( )(3)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4) 而伯乐不常有( )(5) 不以千里称也( )(6) 一食或尽栗一石( )(7)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 才美不外见( )2. 解释关键句子。(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 策之一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 食马着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拼死于槽坜之间3. 短文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再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怎样的命运?6. 怎样材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7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单谈谈对“人尽其才”的看法。答案1.(1)同“饲”,喂养。(2)驱使 (3)这里指普通的养马人 (4)表转折,但是 (5)称号 (6)有时 (7)跟。一样 (8)通“现”,显露。2 略 3 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与愤懑。4 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其中心论点的作用 5“辱于奴隶.不以千里称” 6 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7 略(言之有理即可)翻译: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7. 送东阳马生序考点积累一 通假字(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3) 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1. 古今异义1. 余幼时即嗜学(古义:我;今义:剩下)2.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3.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4. 寓逆旅(古义:迎;今义:向着相反的方向)5. 穷冬烈风(古义:深;今义:贫穷,穷尽)6. 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7. 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8.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9.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后;今义:小兵)10. 右备容臭(古义:香袋,香气;今义:臭气,气味难闻)3、 一词多义1. 以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以拥覆(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无从致书以观(连词,相当于“来”)以是人多书假余(前一个“以”是连词,因此,后一个“以”为介词,把)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连词,表目的,来)2.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走送之(代词)当余之从师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实义)3.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无冻 之患矣(忧患,名词)4. 故故余虽患(所以,连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5. 道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6. 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动词)7. 质援疑质理(询问,动词)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8. 色未尝稍降辞色(脸色)或遇其 ,色愈恭(表情)4、 词类活用1.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再腰间)2. 日有岁有(日,名词作状语,每日)3. 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5、 同义复词1.假=借:借2.叩=问:请教3.沃=灌:浇洗4.廪=稍:米粮5.欣=悦:高兴,快乐1、 考点演练1. 解释重点词语。(1) 余幼时即嗜学 _(2) 同舍生皆被绮绣 _(3) 腰白玉之环 _(4) 余则緼饱敞衣处其间 _(5) 录毕,走送之 _(6)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7) 卒或有所闻 (8)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 选出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 )A. 或遇其叱 或王命即宣B.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拥耕,何富贵也3. 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 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 翻译关键句子。(1) .以是人多以是假余。(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4)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文中食如何写自己对老师的虔诚之态的?请用自己的话归纳。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7.作者从哪三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8.对比是本文突出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这种手法的作用。9.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 (1)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2)通“披”,穿 (3)腰佩,做动词 (4)破 (5)跑 (6)请教 (7)最后 (8)因此 2 A 3 B 4 略 5 虚心谦恭,认真讨教,尊敬老师。6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7(1)得书之难(2)求师之城(3)求学之苦 8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自己的粗袍敝衣作对比或叙述自己的艰苦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更能体现自己求学的艰难,以鲜明的对照说明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和说服力量。 9 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8.岳阳楼记考点积累一、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2.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二、 古今异义1.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细小)2.气象万千(古义:景象的变化;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越明年(古义;及,到;今义:越过。)4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文体)5.前人之述备矣(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6.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物)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义:曾经;今义:品尝。)8.去国还乡(古义:指离去;今义指到、往)三、一词多义 属于作文以记之(来)1.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2.观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 一碧万顷(一片)3.一 长烟一空(全,都) 连月不开(放晴)4.开 开我东阁门(打开) 旁开小窗(开设,设置) 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5.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于是,就) 感极而悲者矣(十分,极点)6.极 此乐何极/南极潇湘(尽)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7.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政通人和(顺利)8.通 北通巫峡(通向)四、词类活用1.百废俱兴(废:形容词作名词,各种废弃的事)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之先)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4.忧谗畏讥(谗: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5.然则北通巫峡(北: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五、源出成语 百废俱兴 政通人和 气象万千 皓月千里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点演练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_ (2 )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_(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_(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_ (5 )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_(6 ) 越明年 _(7)朝晖夕阴 _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_ 2.“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先、列词语中“去”字与“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 B.去伪存真 C.停数日辞去 D.去留两便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微斯人,吾谁与归?(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3分)(1)第4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 ;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2)文中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 5.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不要求加标点)。 口差 夫 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哉 ? 6.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7.选文第二段结尾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下面一则连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连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答案1(1)具:通“俱”,全,皆。(2)开;放晴。(3)去;离开(4)偕;全,都。(5)降职或远调(6)及,到(7)日光(8)景象2 B 3(1)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重点词;胜景(2)没有了(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重点词;微(3)清晨湖面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4)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4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6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美不胜收。7 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色悲凉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9.醉翁亭记考点积累一、 古今异义1.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2.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二、词类活用3. 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 山行六七里(山:名词做状语,沿着山路)6. 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在前面)7. 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做形容词,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二、 一词多义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1. 乐 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快乐)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2. 归 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自谓也(表陈述)3. 谓 太守谓谁? (是)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4. 也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 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蔚然而深秀者(秀丽)5. 秀 佳木秀而繁阴(繁荣滋长)三、 源出成语 觥筹交错 峰回路转 风霜高洁 水落石出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 醉翁之意不在酒四、 理解默写1. 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感情基调的句子:_。2. 醉翁雅号的由来的句子:_。3. 将游玩观赏的乐趣融于宴饮之中喝醉时表象,乐是实质:_。4. 描写朝暮之景:_。5. 描写四时之景:_。6. 醉翁的自画像:_。考点演练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临溪而渔 身临其境 B.山间之朝暮 暮色苍茫 C、杂然而前陈 推陈出新 D、觥筹交错 一筹莫展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云归而岩穴暝( ) (2)佳木秀而繁阴() (3)名之者谁( ) (4)朝而往,暮而归 ( ) (5)弈者胜 () (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7)游人去而禽鸟乐业 ( ) (8)颓然乎其间者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第3段的段意。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6.欧阳修写的醉翁亭记之年为1046年,即他39岁之时,为何他要以壮年之身号“翁”呢? 7.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例句: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诙谐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_的和谐之声。 例句: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_的理想之风。8.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语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