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doc_第1页
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doc_第2页
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doc_第3页
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doc_第4页
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全职博士爸爸的教育理念 一、谈谈女儿的中文学习 认真教女儿中文是在她开始学习英文之后的四岁,用时也比教授英文的时间为少。先是让女儿诵读三字经,认了一些方块字,接着诵读论语,并附之以鲁迅的短文和一些古诗词。这些对成人也不算容易的东西,会不会使孩子觉得太难而失去兴趣?或是学得苦不堪言?我想,很多人会这样问。然而,女儿,也包括一些差不多同龄的其他孩子,却学得情趣盎然,进展也快。我采用的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私塾长期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让孩子直接感受语言。既然是感受,“子曰诗云”和“青菜萝卜”,对孩子来说,差不多是一码事:至少都得从头来认读方块字,感受方块文字符号蕴含的意思。但当孩子有了对文言的最初感受,达到的效果却远高于使用现在的小学生所学的课本。至少从结果来看,孩子可以在不用教的情况下,自己轻而易举地阅读白话。在女儿独立阅读中文前,有一个过渡,即她很奇异而又自然地自学了汉语拼音。我给她买的一些少儿读物,常会带有拼音。由于已先认了一些中文字,尤其是通过英文的学习,感受到了西方文字的拼音规律,突然有一天她自己对汉语拼音感兴趣了,并借助这些拼音,能把不认识的字也读出来,搞懂了句子的意思。这一发现对于她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连续好几天,她天天在捉摸汉语拼音,并很快全部学会。而且还带着同龄的Mandy一起学,很快,Mandy也学会了。接下来几个月,她天天要读带有拼音的小人书,真正开始了独立的阅读。读到她觉得很精彩的故事,还忍不住要讲给我们听。这些大概是今年暑假前(六岁未到)的情况。 我主张小孩子几门语言一起教,但实践中却有个具体问题,即先由哪种语言突破阅读和写作关?我一直将较多时间放在英语的教学上,设想女儿先在英语上达到阅读和写作。但一些意外的事情改变了我的主观想法。一年多前,我集中收了一些和女儿同龄或相差不大的孩子,进行全天教学,这些孩子的英语程度当然达不到女儿的程度,因此,给我带来教学上的难度,特别是难于同步学习。其次,女儿那时特别对古汉语感到兴趣,接着又悟通汉语拼音,开始喜欢汉语的阅读。正是为了保护她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我被迫但还是很情愿地对她让步转向汉语。当时我主要采用集中阅读识字的办法,而且根据英语教学上的感悟,强调将字、词置于文章中来学习。除了选学一些文言,还特别选了鲁迅的文章来诵读,结果奇迹出现了。包括女儿、Mandy、Sheila、Jackson等一些五岁半或五岁不到的孩子,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里大量认字,并很快进入自己阅读。当时选读的鲁迅短文如夏三虫、一件小事、孔乙己、战士与苍蝇等文章,一般每日诵读一篇,每篇连续读两三天,三五天即能认读完。花时并不多,效果却很好。如要认真计算,每天认读两百字、词(因为同时还在学英、日文单词)的速度,庶几近之,并无夸张。只是为时不久,约一两个月,女儿及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开始进入中文的独立阅读了。 当小孩子在对汉语有了一些感识,如对部首、字形、对汉字形声会意等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后,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即能做到大量识字并进入阅读。这也许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记得当时这些孩子都很争强好胜,在一种愉悦争先的情境中,他们的认读进度十分惊人。这种情况,为时不长,也无须很长。认字是为了阅读,能推动孩子进入阅读,认字这一环节也就大功告成。孩子的认字、以及其他的学习,当然不可能短时全部完成,他们还需要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和巩固。 接着,或许是因为所认的字越来越多,也或许是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没有拼音的书籍她也要看了。最近,她经常捧着的书是大本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可以静静地读上一两小时。她还学着某个大姐姐的样子,时不时把她认为是生疏的字、词,用特意买来的橘黄色彩笔涂一下,以便回头查检字典。她看书速度并不快,而且还要经常反复阅读同一篇东西,犹如醉心于把玩一个心爱的玩具。学会拼音后,她就饶有兴趣地开始翻检新华字典。我还给她买了一本有英文释义的新华字典,有时也见她在看英文对某个汉字的解释。女儿喜欢字典,常用的中文字典还有小学生多功能图解字典、成语小词典等。最近,还一个劲地夸奖我给她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非常好,能帮助她找到想要的词。我一再讲,主张只教古文,白话文是不用教的,完全可由小孩子自己阅读学习。唯一例外的,是鲁迅的著作,我也将其作为需要讲解的教材。这不仅因为鲁迅的文章,文思深邃,处处体现着人格的伟大和洞察的深刻,而且文笔绝妙,即使白话文,遣词行文也颇推敲讲究,构思谋篇则更富有深意奇境。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古文和白话文的衔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本人读书不算少,真正读完个人全集的,唯有鲁迅。鲁迅的文章是空前绝后的。对此,有很多人质疑。有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也忍不住留言对此表示反对。她的大意是,很反对我认为“儿歌没有用,小孩子不用去学”。对这位小朋友的留言,我很认真地作了回答:“XX小朋友:你好!很高兴看到你提出的不同意见。在英语角,我就常常鼓励小朋友批评老师,只要是讲道理的就行。我主张教小朋友学中文应当把精力放在古汉语上,包括古诗词。古文有了基础,现代汉语就容易看懂,能看懂的东西,就自己看,不用老师教。至于儿歌,韵味和节奏很美,一看就明白,拿来把玩就成,更没必要刻意来学。小朋友的学习时间很宝贵,一定要学有用的东西,甚至最有用的东西。一些不一定有用、但好玩的东西,我不反对小朋友拿来玩一玩,但随意玩和认真学还是不同的。祝你玩得开心、学得认真!”“玩得开心,学得认真。”这也是我对女儿的要求。我开始时主张用古文观止作教材,不过要将原书的编次打乱,重新安排,以便教学。而且,时不时还要从唐诗宋词中另选些东西来补充,因此有点不便。后来看到原建平编著的文言文全解(初、高中各一本),觉得选得很不错,译、注、讲解之外,还附有练习,用起来颇为方便,于是就改用了她的书。这套书实际上就是把初、高中课本中的文言部分,抽出来单独汇编成书。这倒无形中成了我与学校教育的“接轨”。想到此,自己也想发笑。不过这的确是女儿要认真学习的教材。此外,我偶尔也会拿些其他什么书,让女儿读一读,那多半是属于“玩”之类的。比如有一套邓捷主编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共六本,每年级一本。现在女儿就拿它来自己玩,而且玩得很开心。时有不会做的练习,她也会来问我,我便帮她一下。因为是让她玩的书,所以就充分让她自己发挥,也不规定进度。教小孩子读文言,先是让其跟着指读,然后讲解大意,再就选些字来重点讲。无论讲大意还是讲文字,都追求小孩子感兴趣和爱听为主,当然也找机会引伸出去,尽量让小孩子多了解一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也让女儿动动手,抄抄文章或生字。不要指望小孩子一步到位,只要每次学习都有收获就成。我不主张拿背诵作为一种考核的标准,当然读多了,小孩子有时会自然成诵,这也很好。我就发现,女儿特别喜欢的篇章,很多能背出来,尽管我没这个要求。多次反复,对小孩子是很有效的方法,越熟,小孩子就越喜爱,理解也就会逐步深化。熟悉、理解、喜爱,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爱好。比如我女儿对曹操的诗、苏东坡的词,就情有独钟。诵读宋定伯捉鬼之类的文章,她也声情并茂,自觉非常有趣。我领着女儿感受文言,大概注意三个步骤,首先是朦胧性的,其次是整体大意性的,最后是具体细节性的。感受过程暂告结束后,就要启发孩子自己去联想,甚或举一反三,进行思悟了。联想和思悟,就是将文字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用文言来训练思维,真有其独特妙处,就是要把握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让孩子自己有思悟的空间。把什么都讲清了,坐实了,孩子也就没得可想了。教授小孩子学习文言,当然有相当的难度。但惟其如此,才具有价值。引领孩子越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既培养了孩子不畏艰难的学习精神,又锻炼出孩子自学白话文的能力,更熏陶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情趣,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二、谈谈女儿的数学学习 我不主张太早地认真教孩子数学。 首先我认定早期教育应当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中心,而且这种思维训练对孩子来说,应具有较广自由度而不受严格约束的那种,需要启迪孩子联想和灵性感悟的那种。因此,不主张用逻辑性极强的抽象语言数学来作早期教育的训练。当然,我不会排斥生活中孩子也经常能直接感觉到的与数学相关的常识。比如自然数的认识,日期、钟点等。也在女儿有兴趣的时候,讲点简单的四则运算。也让她感觉一下简易的几何图形,使她有形状的意识。到今年暑假前,女儿的数学感受也就大概如此。我想,我这样做的考虑,是有脑科学的研究作根据的:当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基本完成时,严格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一般孩子是不具备的。而仅靠简单记忆的那种学习方式,与数学学习未必合适。 其次,从数学家的成才情况来看,大器晚成的不在少数。华罗庚就是著名的一例,他直到初中阶段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因此,数学的学习未必一定要赶早,在我看来,只有真正开始建立严密的抽象逻辑思维时,孩子学习数学才能真正进入状态。今年暑假后,我开始考虑应认真教孩子的数学了,因为她已满了六岁。我仍不想采用学校的数学教科书,因为我觉得学校教科书有一个通病,经常割裂思维,而不是完整地顺着孩子的自然思维来构架处理时空和数量的多维性思维概念。所以,我先用一根数轴,把正负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加减乘除,一次性统一做一个介绍和对比,重点搞清楚正反方向、以及不同形式之间的互相转换,实则上就是给女儿输入了一幅数学语言的初步而又比较完整的图画。而在这幅比较完整的图画里,再用放大镜放大每一个局部,加以细化。这样,她可学会用整体观来看待事物,而且用互相转化的思维来对待各个细节。这样的教法,一开始似乎比较累,但一旦形成概念,就一次性完成,而不用让孩子去不断地转换概念。教学的速度也大大提高。 等孩子有了一些概念,施第二阶段,直接切入平面几何,想一口气教完中学的内容。第三阶段就是代数了。预计就让她进入做题,遇到不明白的,再重点讲解,加深理解。在实际操作中,Angella直接从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练习题入手,目前已经一口气做到了三年级下的练习题。实际使用时间约四个月。这是第一个阶段。明年起实大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让女儿在数学上与初中生接轨。现在“数奥”的学习,几乎使全国的小学生家长为之着魔,因为数奥已成为孩子“小升初”进入好学校的敲门砖。其实,与其让孩子在数奥上花费过多精力而所得往往只是熟悉了各种低层次解题的套路,还不如在对自然科学整体认知的基础上,让孩子往更高的数学领域去攀登。打开科学史,感受一下“芝诺悖论”的思维乐趣;翻翻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领略一下数学与哲思、与逻辑的血肉联系这样恐怕更能帮助孩子产生数学思维的情愫,而不是将数学沦为一种雕虫小技或弃之不甘、食之无味的鸡肋。 教孩子学数学,主要的应是学习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对概念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而不是只盯着具体的知识点,用强化记忆的方式记住解题过程。我们现今的学校在应试宗旨的指挥棒下,讲究的是拿100分,来回重复地低档次训练做题,直到把孩子训练至麻木十分熟练地拿100分,毫无思维的进取和乐趣。我曾测试过若干好学生,他们能解出一些数学题,却不能从逻辑思维上对其真正理解。将逻辑与数学紧密结合,作为思维训练就是很好的方式,我更希望能将辩证逻辑也融入进去,把数学真正当作对世界时空和数量关系的本质探求,这样来学习数学,才能达到几何原本这类科学杰作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至高境界。数学主要应被当作工具,是通向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工具,为什么不是放在了解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同时、紧密结合实际运用来深化学习呢?在生动、丰富的自然科学世界中,数学作为一种空间化和数量化的抽象思维语言、并带有思维方法上的逻辑哲思意义,完全可以让孩子在充满乐趣的思辨认知中逐渐了解和不断深化,并伴随着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提升。三、当前和今后教学的思考我最近常常细致地思考早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特点及其彼此的衔接。我进行这样的思考,并非出于闲情逸致或理论雅兴,而是因为迫在眉睫的教育实践。早期教育,我希望是比较具有灵性的那种。即使谈到读经,我也不主张用王财贵的那种方式,即主要强调小孩子记忆性的背诵。也许会有几个很有灵性的孩子,在背诵和记忆了一堆古经后,又能自行悟通,因而成为大家,如胡适那样。可是万一小孩子厌烦死背,或者又没有那种悟性,结果会怎样?我也让自己的孩子读点经,却从不要求背诵,而是更注重启发孩子去思悟。因此,我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就是我常讲的以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为核心,重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但孩子渐大以后,特别是进入七、八岁以后(此时孩子的大脑已基本发育成形),基础和核心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与语言和思辨能力的继续发展并行不悖。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发展孩子在思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并进而运用各种基础知识的能力。这里提到了必要的记忆。毫无疑问,记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培养、应当开发的重要能力。对于这一能力的忽视或鄙视并不足取。需要研究的是,该用何种方式以及如何实施。我想,应当用十分重要的知识、而又具有开发思维能力的东西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也就是说,不能使用毫无知识价值的东西、毫无思悟趣味的东西来耗费孩子的可贵精力。简言之,记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是个不可轻视的重要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关辜鸿铭的资料,曾引起我再三的思考。先转个帖子在下面,供有兴趣的朋友共同探讨。以上转帖(略)是一篇分析解读辜鸿铭的力作,能让我们比较全面地来看辜鸿铭。我感到兴趣的是,像这样中西兼通的文化巨匠,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从教育上培养人才的视角,值得研究这个个案。有人认为,这不就是我们传统私塾死记硬背的方法吗?我觉得这只是皮相地看问题。无论是我们的私塾还是学校,死记硬背并不少,但事实上却从未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个个案,是否有可能复制?即使不能完全复制,“取法乎上,得其中也”,亦尚属可取之道。研究辜氏成才的方法和途径,不能说对我们没有启发。关于辜氏记忆之术,“他尝教记忆之法,谓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次步为保留(retention),终为回忆(recollection)。当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力时,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remember by brain),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remember by heart)。”这些话说的是他的“三步法”,需要融理解、情感和心智于其中,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remember by heart”的说法,也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实质所在,值得玩味。更值得玩味的是,辜氏不只是记忆了一大堆东西,而且还锻炼出“过目成诵”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尤其是 “触类旁通”的能力,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辜氏正是有了这种学习的境界,后来回国后,在二十多岁才接触中国传统汉学,却能遍读经史子集,傲视天下宿儒。 我历来对机械记忆的评价不高,尤其是针对幼儿来讲,不明其意的背诵,我从不欣赏。但最近研究涉及孩子的基础教育,我又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并查考了一些文献,也有一些新的想法。上面贴了辜鸿铭的案例,就是想借着这个案例作些讨论。辜氏往往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典型案例,但我对此提出质疑。辜鸿铭义父英人Brown,让辜氏背诵一些英文的经典(密尔顿长诗失乐园、全部莎士比亚戏剧)和德文经典(歌德的浮士德)等著作,对其一生学问造诣诚然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能否认为是机械记忆的成功呢?我还是怀疑。当时辜氏已过十岁,而且自幼处于英语的环境中,其母为葡萄牙人,但也通英语,因此,辜氏到英国后,其英语的理解应不会太差。这也就是说,当辜氏大量背诵英文经典时,他以英文为背景的认知能力是不能低估的。在我看来,这种以背诵为表面现象所进行的经典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读”模式,只是带有罕见的强化训练的性质而已。让他背诵德文浮士德长诗,从表面看,是缺乏德语认知能力的。但实际上,辜氏的求知欲非常强烈,又有同为西文的英文作底子,用强记死背的方式先生吞活剥下来,但并不缺乏事后的认知性反刍消化。这一点可以将辜氏后来所具有的高超的德文水平来进行反证。因此,简单照搬辜氏的背诵法,并不可能复制辜氏的境界。我上文所说辜氏记忆“三步法”,需要融理解、情感和心智于其中,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的结论,即来源于这样的思考。读书无论如何当有理解,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记忆才有价值。 只讲不背,孩子知道的是道理,但是在以后他作文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将它调出来;如果讲完再背诵,一是很快就会背下来,二是写作的时候会用上,可以出口成章。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由于读过但没记住,所以需要用这些文字的时候,便模棱两可,很不地道。这和数学公式不一样,公式背下来可以用,越用越熟练,而文字你记不下来,想用的时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我还是提倡多多背诵,而且是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而且是常背常新。苏轼不是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吧。 昨天我收到了从网上订购的一批书,其中就有美国国家地里/科学探索丛书的英文版小册子若干种。从今天起,我让孩子们采用半自学的方式来阅读,第一本选人体机器。先由我作讲解,然后让他们自己读我指定的章节。因为有图,也因为孩子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内容,他们读得很积极。他们有时也查查词典。最近,我也在指导孩子们采用图像联系的方式记忆英文。根据我自己的尝试,这样的方法,快速记忆东西比较容易。之所以作这样的训练,我是在准备孩子们不久以后的另一个训练内容,即经典记诵。届时,我将选择一些值得重点学习的一些人文经典,让孩子们熟读记诵。 关于图像式记忆答网友:当这些孩子进入基础教育阶段,我个人认为有四种训练是应当注重的快速和长期记忆、快速阅读、逻辑思维和口、笔表达的能力。记忆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现阶段我更倾向于使用图像记忆来让孩子们训练记忆力,特别是用来记忆英语,这是考虑到避免让孩子们在记忆时主要借助汉语来作为中介的缘故。具体方法有点像看动画,把要记忆的内容,想象成动画,一张一张地输入记忆;背诵时再一张一张地调用并输出。从这两天花了几个课时训练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接受情况还不错。 (1)The Egyptians have taught us many things. (2)They were excellent farmers. They knew all about irrigation. (3)They built temples which were afterwards copied by the Greeks and which served as the earliest models for the churches in which we worship nowadays. (4)They had invented a calendar which proved such a useful instrument for the purpose of measuring time that it has survived with a few changes until today. (5)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Egyptians had learned how to preserve speech for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They had invented the art of writing. 以上是房龙人类的故事中的一段,是孩子们昨日学习的,Angella现根据上文中所标出的数字,分五个图像来记忆并在电脑上打出来,但还有spelling方面的错误。但如上述较难的文字,能够借助图像默写出来已是很不错的效果。像这样的训练持续一个时期,应当会对孩子们的长期记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We are so accustomed to newspapers and books and magazines that w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 world has always been able to read and write. (2)As a matter of fact , writing,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nventions, is quite new. (3)Without written documents, we should be like cats and dogs, who can only teach their kittens and their puppies a few simple things and who, because they cannot write, possess no way in which they can make use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se generations of cats and dogs that have gong before. 以上是Angella今天默写的,仍然用图像联系记忆法。她仍有spelling的错误,第三幅图像内容较多,我教他们用延伸出去的方法,把有关内容挂钩展开,就像翻连环画似的。 前两天晚上,我很认真地找Angella谈她的学习,中心意思是批评她最近的学习状况不佳。其主要表现是,上课走神,几乎不怎么听讲解,练习也走过场,不甚用心。我还指出,Dylan在大踏步前进,Tony也悄悄快步跟进,唯独她在吃老本。她当时似触动不小,还留了眼泪。这几天学习表现得也主动了,几天的默写练习,她做得很积极,也有成效。在复述的基础上,转向默写,为下一步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这些天,我主要对孩子们的记忆训练作为重点来进行指导,由此导入复述和默写。在我看来,这是训练必要的“童子功”。Dylan和Tony兄弟俩,以前因为对英语的字母组合与读音的联系尚未形成较好的感觉,估计在其默写上还需进一步的训练,但早晚都应推进到像Angella那样,凡能读出的都应该能写出。希望在Angella的示范下,兄弟俩能够尽快跟上。从今日起,给孩子们又加一本书资治通鉴。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书,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从那里能得到世界史的知识,也借此建立英语的阅读能力。通鉴则能提高孩子们对文言的阅读能力,并增长中国史的知识。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来认识人类社会,并从经典的中英著作中学得语言文字,无疑是一条捷径。通鉴的学习方法:每天一段文字,讲解、诵读、抄写和讨论。2006-5-8 最近,Dylan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随着英语语音的提高,对英语的感受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效果日益提高,复述和记诵已不使他感到为难,他的自信心也就更强了。学通鉴,她与Angella抢着抄书,觉得我布置的量不过瘾,便主动把次日的内容也先抄完了。今日晚上的英语课上,练习听写,他的spelling明显提高,看来抄写人类的故事的方式对提高spelling还是有用。他的这种良好状态,恰好与我逐渐加大学习量和学习强度的安排不谋而合。Dylan的进步,对Angella也有促进,使她感到有人在向她挑战,她也必须多多用功了。能够调动孩子们的主动积极性,形成一种彼此比拼的学习氛围,这是我竭力引导的方向。 自本人教女以来,我一直怀疑现行教学体系的不合理,自己便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先简单表述一下个人的思路: 从幼儿到成人、乃至终老,视作整个学习过程。主张早期教育,强调后续教育与早期教育接轨,后续教育与学校基础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重叠,但绝对旨趣不同。早期教育强调以语言(包括外语)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建立与良好思维能力相结合的语言文字基础,以初步能阅读、听课、口头和笔头表达为标志结束早期教育。此后即进入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更多强调儿童的整体性自然思维发展和兴趣所在,选用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历史作为主课,结合穿插各类学科;不相信小学的应该先教、中学其次、大学再其次的阶梯式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强调儿童的主动和自主;打乱整个教学体系;引导探究式思辨,系其主旨。整个过程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 教材的选定,实际上关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具体教法。我当然不考虑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基本的初步思路如下:语言文字先行,而且是多语种同行。具体确定中、英、日、法语四种,中文不教白话文,留给孩子自己阅读和思悟。中国的蒙学,经上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包括教材。充分利用这一块,读点经,然后转向历史典籍,文史哲一并汇入。英语特别强调,因为事实上英语已成为世界语了。日、法语虽不做重点,但因从幼时起步,长期积累,长大以后能熟练使用当没有问题。掌握多种语言,自然在视界上和思维上具有强大的优势。我希望培养能中西兼通的人才。目前采用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历史作为学习主题,要求有世界史的通观,了解人类发展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历程,学会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同时,中、英语并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笔,导向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学习自然科学史的过程,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由常识而进入概念,数学结合生化物理,综合把握提升,不搞低级繁琐的做题计算训练。特别着重有一定深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引导培养。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的是发现和鼓励孩子个性特质的东西。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