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浅析.docx_第1页
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浅析.docx_第2页
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浅析.docx_第3页
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浅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浅析 摘要:呼伦贝尔市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是中国重要的林业、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呼伦贝尔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略、外部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实施,以有效地解决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使呼伦贝尔市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呼伦贝尔;区域经济;资源条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22-02 一、呼伦贝尔资源条件分析 (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多样 1.野生动植物资源。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高原北部,大兴安岭北半段纵贯其中部,东部是松辽平原的一部分,集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于一体,包括了从温带到寒温带,从湿润到半干旱的多种气候类型,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天然草场1.25亿亩,天然林地2.03亿亩,野生动物400余种,野生植物1 000余种,人称“中国北方最大的野生动植物王国”。 2.矿产资源。呼伦贝尔位于蒙古弧型构造与新华夏系构造的交接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成矿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已发现九大类40余种270多处矿产地,在煤、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煤炭储量是东北三省总和的1.8倍,初步探明石油储量5 000万吨。据预测,呼伦贝尔地下至少有价值9 000亿元的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目前,只有煤炭资源的开发初具规模。 3.旅游资源。呼伦贝尔地域辽阔,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凉爽宜人的气候,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内蒙古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被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是全国唯一一家列为国家草原旅游区进行重点开发的地区。 (二)历史和文化独具特色 呼伦贝尔素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之称,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样,被史学家称为“中国民族文明第三源”。东胡、鲜卑、契丹、蒙古族等众多的游牧民族在这里发祥、居住,留下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足迹。境内有32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三个全国“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民族风情和文化独具特色。市场需求多样,产品特色鲜明。由于历史上的往来,呼伦贝尔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和生产条件相近,有利于贸易友好往来。历史文化的民族性和民俗的独特性与草原的垄断性、森林的原始性、湖泊的天然性、野生动植物的珍奇性融于一体,使呼伦贝尔市的旅游资源丰富而别具特色。 (三)生态环境质量高 呼伦贝尔地处高原山地,是各河流的发源地。地广人稀,工业相对不发达,环境的人为污染、破坏较少,自然环境保持着其自然、原始的面貌,生态质量较高,被称作“北疆碧玉”。这片绿色净土,为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区位优势较明显 呼伦贝尔地处东北亚(包括日本、俄罗斯东北地区、韩国、朝鲜、蒙古、中国东北部)的核心地域,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的黄金地带,与俄罗斯、蒙古国有1 700多公里的边界线,沿边有九个国家一、二类通商口岸,其中满洲里是全国闻名的最大陆路通商口岸。东临东北经济区,与东北三省在资源、产业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与广阔的合作前景。通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中介作用,进而可以与环渤海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东欧各国合作。既可承接国内外的双向交流,又能吸纳沿海、沿边的双重辐射,在与周边地区的优势互补、多边交流中,起到东西逢源、南北策应的纽带作用,成为内蒙古开拓国际市场及东北市场的理想场所。 二、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呼伦贝尔自然条件地域分异明显,基本上形成了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大兴安岭西部牧区、大兴安岭东部农区的经济地域分异格局,农产品产销差异性和互补性较大。但呼伦贝尔远离全国、全区经济重心,环境相对闭塞,对外信息交流不畅,建设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投资环境差,生产资金匮乏,经济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差,除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采掘业外,第二、三产业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属资源输出型经济地域。调出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调入产品多是精加工和高档次产品,商品交换中效益低,形成资金双向暗流。作为中区直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呼伦贝尔存在明显的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现象,造成行业壁垒,经济割据,地方政府宏观调控区域经济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仅加剧了区内竞争程度,而且还影响区域对外竞争力。 三、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呼伦贝尔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在资源,加速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化,实施“三优”战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呼伦贝尔在新世纪、新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1.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看,合理布局是其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上比较合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条块分割,内部竞争过度,企业“小、弱、散”是制约其资源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实施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进行总体整合,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集团化运作,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在岭西地区,以乳肉草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培育乳肉草三大产业集团,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巩固煤业集团,促进煤电联营;在岭东地区,以大豆基地为依托组建油脂集团,以优质马铃薯为依托组建淀粉集团;在岭北地区,以丰富的林下资源为依托组建绿色食品集团。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地区内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一批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提高这些大企业的技术加工水平和管理水平,沿交通骨干线和农产品原料产地,布局发展高水平、高科技、精加工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建立。 2.非均衡发展策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呼伦贝尔地广人稀,这种不平衡尤为显著。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点轴上,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资源的优先开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率先崛起,然后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区域的发展,即效率优先,然后再兼顾公平。根据现有发展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和潜在势能等因素,选取滨洲铁路沿线和牙林铁路沿线作为“T”型增长轴,选取滨洲铁路线上的四个城市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作为增长点。这四点两轴地跨农、牧、林三大经济区域,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通讯等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完善,是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通过政策上的倾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改造、充实原有的工业基础,培植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增强沿轴线的产业密集程度,由点轴扩及带、扩及网,最后覆盖整个呼伦贝尔地区。 3.外部市场驱动策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区域为基础。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规模不同的区域市场和劳动地域分工体系,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只有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的活力在于其开放程度。呼伦贝尔地缘优势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前提保障,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及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呼伦贝尔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向型经济有利于呼伦贝尔资源优势转化:首先,通过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积极协调与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减少重复建设的浪费,促进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有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加工;其次,在继续保持与俄罗斯、蒙古良好的合作基础上,以东北三省为中介,密切与日本、韩国的联系,引进日本、韩国的先进技术开发本区具有土地、生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项目。尤其是利用日本、韩国在其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过程中所转移出的产业技术对呼伦贝尔市技术改造和升级起到的积极作用;再次,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资金、设备,为资源的转化提供可能;最后,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部市场,可以发挥本区在农副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出口创汇。 4.技术创新策略。在新世纪,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不能再走靠资源的“量”的优势谋求经济效益的老路子,因此,本区必须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地域向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地域转化,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利用知识经济、网络时代资源、信息、人才、市场可以充分共享的有利条件,对资源优势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如乳肉草及其加工业,积极跟踪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集中有限资金,采取倾斜政策,大胆引进,使这些领域尽快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进来,实现局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彻底改变增长的质量。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研发队伍,走知识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效率。尤其以乳肉草及其加工业为重点,实施知识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将呼伦贝尔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 5.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加快资源转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急功近利的行为,使生态、经济环境良性协调发展。鉴于在一定阶段内,本区仍将是资源型经济地域,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源的保护,限量开发,谋求利用率的提高,注重环保,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尤其是重视发展以草业、科学养畜和畜产品精加工为主导的草原生态型绿色产业,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牧业结构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