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补修课件.docx_第1页
教育学补修课件.docx_第2页
教育学补修课件.docx_第3页
教育学补修课件.docx_第4页
教育学补修课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前言 一、教育学的概念英语Pedagogy(教育学)来源于希腊语的“教仆”(pedagogue)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它最早“并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行动”,19世纪未,人们对源于“教仆”的教育学逐渐不满,于是英语国家的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来取代Pedagogy。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是大约在20世纪初从日文译过来的。从内涵上来说,“教育学”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等一样属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师范院校一般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或“教育原理”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二、从教育映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 中国:“教育”(构词法)专制、等级制 西方:“EDUCATION”民主、平等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教育方针是人们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制定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它是主观见诸客观。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思考)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属理性认识。教育实践经验则偏重感性认识。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论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性学习和学习与行动结合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形而上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世界最早系统教育问题专著;捷克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有教无类的延伸;法 卢梭:爱弥儿自然性;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英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三、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老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 学生、活动、经验)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五、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 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德拉伊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 德狄尔泰(生命哲学)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可能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民本(主)主义与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美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的美国的学校教育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二、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三、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 教育本质和教育基本规律第一节 教育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1.广义: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2.狭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朝期望方向发展。3.有时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4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一个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二个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个统一:文化与思想、书本与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五育协调: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 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4.不同阶段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 中国: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制度:国学与乡学 西方:雅典:有修养文化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事教育,培养军人 5.现代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三 、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及其系统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二)教育功能的作用:.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方向划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教育的个体功能:促进功能,谋生功能(四)教育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2.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与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 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人才);教育作为一种舆论力量,可以影响政 治经济;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二、教育与人的发展1.影响人的发展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遗传: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可能前提。但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因材施教)(3)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教育应充分发挥身体机能的互补性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偏向外表评价;学习的形式高于学校的内容和结果;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第三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及意义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规格的总要求。两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意义指导功能:指导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方针政策上;调节教育实践的方向上激励功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设想,理想性较强评价功能:评价现实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的标尺,考究教育目的是否与实际相适应,教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1、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要求)2、学校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各级学校)3、课程目标(科目及其领域)4、教学目标(教材过程中具体的体现):宏观到微观 ;抽象到具体第二节 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社会生产方式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三、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正确观点:应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历史上两大错误观点:1.个人本位论: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 2.社会本位论: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四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德育概念: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需要,有目的,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加以影响,形成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方法 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课结合、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劳动、班团活动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陶冶发、表扬与批评二、智育:概念: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任务:1.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2. 发展学生的智力三、体育:概念: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1. 增强学生的体质;2. 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 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 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四、美育概念: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2.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五、劳动技术教育任务: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第四章 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2.狭义的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正规教育制度标志:学校教育二、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是社会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3.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4.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三、 现代常用三学制第五章 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含义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它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的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性质:基础教育,基本文化和基本素质的教育1、 义务教育的界定: 国家采取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群体必须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法2、义务教育的意义: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国家文明的水平并促进文明的提高;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有培养法律意识二、小学教育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三、小学教育的任务 总任务:打好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学会手脑并用。具体任务:根据身心特征系统学习但把握尺度,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发展具体与抽象思维,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培养兴趣;初步辨别是非能力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一、教师的界定: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二、教师的作用:1.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成长起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三、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1. 教师的任务:教书育人具体作好以下几项工作:1)搞好教学;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3)关心学生的身体和生活2. 教师劳动的特点:创造性、复杂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四、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1 职业素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集体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2 知识素养:1)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 相关文化基础知识;3)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4) 实习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的技能技巧3 能力素养: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研究能力 4 教师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 原因: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信息源扩大;知识观的变迁;新课改的需要 重新定位:教书匠转向研究者;独白者转向对话者;学生的评判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第二节 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二、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工作关系;师生心理关系;师生个体关系三、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四、传统的师生关系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发扬民主;控制情绪对学生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上进心,信心) 第七章 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 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二、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 教学的作用: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2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三、小学教学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及个性发展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 教学观的变革: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既重视传授、也重视能力培养;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第二节 课程与教材一、课程的概念广义概念:课程是计划的学习经验,是为实现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狭义概念:一门学科或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二、课程的分类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课程的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四、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文化及其科技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教育理论基础五、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由国家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性质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文件。对学校教育活动,课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安排,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及其课时分配、学年编制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具体体现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内容:1、说明部分:叙述本门学科的意义,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法具体要求2、本文部分:列出具体的课题,章节安排等3教材: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学的书籍和工具,电子的和文本的小学课程编写原则: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一定时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六、 课程的实施概念:把课程计划用于实践的过程,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途径三种实施取向:忠实取向,至上而下的实施策略;相互协调取,至中而上的实施策略;缔造取向,至下而上的实施策略七、 课外活动(活动课程)含义: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外有目的,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特点:学生参与活动自愿选择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性;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公益活动 小组活动:学科、技术、艺术、体育小组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明确目的和计划;活动丰富多彩,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外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有特长;对自己指导的领域有足够的理解;调整师生关系;更强的组织能力要求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间接的认知世界,有领导性的过程,教育性的过程,交往性。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四、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第四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与联系: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主观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三、我国目前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涵义: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并加强基础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懂会用,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贯彻两原则的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五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述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2.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和注入式二 、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学 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每一节课具体的任务;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2.教学方法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四、学生学习方法1.过去主要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与练习、阅读教材和课外书、制定学习计划以及作小结 2.现在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五、教学手段:(一)概念: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二)演变:口耳相传 文字 直观 电教 电子计算机 多媒体 网络教学(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1.教学媒体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2.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 3.教学手段运用的媒体化、综合化和网络化 4.现代化教学的服务目标多样化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一)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指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制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二)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1.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按课教学;固定时间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2)缺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二、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讲授课、演示课、实验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三、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四、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一个老师一间教室给两个以上不同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是教师在讲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1.备课的内容:备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备教学对象: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渴望学什么等备教学方法:选择我们前面学的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备工具、材料、仪表设备及教具等2.写好三种教学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学年)开始前制订出来,内容包括学生情况分析、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的具体安排等单元计划(课题计划):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大纲上的一章、一个较大的课题或教科书中的一个单元进行全盘考虑。课时计划(教案):指一堂课的具体方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1)教案编写要求:要以教学大纲、教材为主要依据;正确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2)理论课教案的内容:在首页上填写的内容(见教案首页);填写教学环节,并注明所需时间(分)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练习二、上课(课堂教学) 1. 教学目的-明确 2.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 3. 结构-合理 4. 方法-适当 5. 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6. 板书板画-工整有序,安排合理 7. 教师仪表-端庄,教态大方自然 8.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三、布置批改作业 1.作业形式: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口头作业、书面、各种实际作业 2.要求: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量适宜,难度适宜;要求明确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四、辅导答疑:课外辅导答疑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等都起重要作用。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考查、考试;百分制和等级评定第八节 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常以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二、教学评价的意义1.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 3.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三、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 2.全面性 3.导向性 4.科学性四、 教学评价的过程:针对问题,确定评价目的;评价的指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给被评价者;调整与改进五、常用的教学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实施时间 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完成后 评价目的摸清学生基础安排教学了解学习过程调整教学方案评定学习成绩和成果 评价方法调查、考查单元测试、作业分析期末考试六、 测验法(基本方法)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试考核,测定学业的基本方法测验的维度:信度,效度,难度七、当前我国教学评价新概念发展性评价(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1.评价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2.评价提供的信息,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构建个体发展(二)发展性评价的功能:反馈调节的功能 ;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积极导向(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 说 课一、说课的概念:老师把课堂教学、备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