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doc_第1页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doc_第2页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doc_第3页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doc_第4页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分析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摘要: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农村的金融抑制情况更突出,消除金融抑制对“三农”的影响是农村金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金融抑制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及表现,提出消除农村金融抑制的具体措施。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抑制;措施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重大判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如何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消除金融抑制对“三农”的影响,是农村金融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村金融抑制理论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以爱德华肖(E-.S.shaw)和罗纳德麦金农(R.L.Mckinn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研究样本,在对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进行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相互制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他们认为,造成金融抑制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分割性。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这种分割性经济的存在客观上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中,用于投资的资金也只能依靠企业内部的积累。而这种“内源融资”的盛行无疑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倾向,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常见病储蓄不足,进而影响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的效率损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进行人为干预制造了“最佳”的借口,最终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因此,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市场不健全。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资金很难通过统一的金融市场来流通,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作用。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得到资金的往往是某些“特殊部门和行业”,而急需资金的中小工商业者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下降。二是金融工具单调。即银行等储蓄机构仅仅开办存贷款业务,而且期限单一,利率僵化,无法满足储蓄和借贷双方对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需要。二、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资金供给上产生抑制,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导致“三农”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一)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事实上是由国家控制的。由于所有权不清晰,导致农村信用社指望政府会对一切不良贷款负最终责任。信用社“三会”制度徒有虚名,治理结构残缺不全,“一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导致目前农信社不良资产比例很高。(二)贷款利率机制不够灵活就目前有限范围内的试点来看,贷款利率的边际浮动已达到100%。也就是说,在目前的贷款利率上限5.14%的基础上,实际年利率已扩大到10.3%。由于农村贷款金额小、风险大、相应的贷款成本也高,因此这个浮动范围还不足以使商业性机构获得合理的资产和资本金回报来弥补其成本。对贷款利率的严格限制,给贷款人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并且也最终给政府带来了或有负债。(三)非正规信贷相当普遍,但没有获得应有地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二元性”,即正规金融部门和众多不正规的金融部门并存,并且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从借款来源看,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据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过非正规贷款,农户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比例超过70%。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通过民间渠道寻求高利贷融资。正常的民间借贷可以弥补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不足,但非正规金融领域的贷款利率远远超过正规的贷款利率上限,这必然增加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融资成本。(四)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条件近年来,相当多的供销、粮食和乡镇企业拖欠、逃废、悬空银行和信用社债务。扶贫贷款中被挤占、挪用和“视贷款为救济”的情况相当普遍。不良的履约制度严重影响了信贷资金安全,也限制了银行和信用社对这部分农村地区和企业的信贷投入。由于没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导致农民无法用土地作担保来获得贷款。引进信贷信息系统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农村金融机构合理决策的不良影响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样,实行贷款评级分类也有助于提高审查借款人资质时的效率。这些金融基础设施的缺失导致当前农村金融机构诸如所有权、法人治理、管理技能、员工激励等方面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恶化。(五)农村金融机构分工过于严格,缺乏组织协作以上四点只是我国农村存在金融抑制的部分表现。从这些表现看,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属于典型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即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资金量小、供给总量不足,导致“三农”对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亦即不适当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就决定了农业贷款较其他商业性贷款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又缺少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因此,客观上削弱了农村信贷人员的营销积极性。二是邮政储蓄机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人为造成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而农业发展银行不吸收存款,其信贷业务只界定为对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农业发展银行事实上的单一“收购银行”性质限制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村信用社在几次大的政策调整中,积聚了大量的呆坏账,由于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亏损迟迟得不到弥补,如根据国家政策开办保值储蓄的保值部分一直挂账未消化,而其他商业银行的保值部分都由财政负担。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无疑加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困难程度。四是农村商业性保险公司原来经营的农业保险业务因亏损不能得到政策补偿和支持,被迫收缩范围甚至取消。五是受政策性制约,我国农村的民间金融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发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六)农村金融政策跟不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目前,国家在农村最主要的两项金融政策是信用社小额信贷和支农再贷款,这两项政策是通过信用社来执行的,但自信用社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农村金融政策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支农”资金匮乏矛盾的同时却“后劲乏力”。同时,农村金融缺乏完善有效的金融政策体系。中央银行长期以来给贫困地区的金融优惠仅限于部分专项资金的供给,而对支持“三农”和一些重要经济开发项目的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则不够。(七)农村传统习惯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阻碍导致支农信贷政策见效缓慢受中国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民都不愿意向金融机构进行信贷,资金在农户手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很少会进入融通领域,加之农民对国家支农信贷政策的不了解,支农信贷政策在农村推广极为缓慢,见效甚微。即使少数能够接受信贷行为的农户,他们的融资行为也不是以正规合约为基础的契约型信用,而是农户之间依靠血缘和友情而形成的关系型信用。三、解决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对策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应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为目标,统筹考虑、分类定位、明确重点、分步实施。(一)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支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办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多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农业政策性银行。从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农业发展银行的现实情况,在业务范围上。农业发展银行应在继续履行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的基础上,适当新增一些农业项目贷款业务,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经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科学、资产状况良好、业务管理规范、内控机制健全、管理手段先进,具有较强政策执行能力的政策性银行。(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主体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目标应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一是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信用社经营情况,分别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及完善合作制。二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金融机构,除了由国家有关部门管理外,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交给省级政府,落实地方政府的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发展业务。三是妥善处理农村信用社形成的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发生的损失根据其产生原因分别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村信用社合理分担。(三)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为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满足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可考虑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条件,新设一批县域小型商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利用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调整支农重点,提升经营层次,发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重点支持高科技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形成农村客户和商业银行双赢的局面。(四)健全农业保险机制,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补偿作用鉴于农业保险成本高、风险大、效益差,可以考虑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专门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也可以委托农业政策性银行或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国家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农民建立互助保险组织。(五)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可参考和借鉴发达国家在社区发展与再投资的立法与经验,要求有关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信贷支持,邮政储蓄银行既办理存款业务。又办理贷款业务,使其成为为“三农”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适度下放基层农行信贷审批权限,鼓励基层农行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情况下,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改革现行邮政储蓄存款管理办法,将部分邮政储蓄存款转入农村信用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以加大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农村信用社资金供求矛盾。严格督促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将吸收来的资金最大限度的用于农村经济发展,严防农村信贷资金“非农化”。促使农村资金最大程度地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六)鼓励金融创新。适度推进农村金融深化所谓“金融深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扩大金融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挖掘国内闲置资金,提高国内金融需求的存量,并使之向生产性投资转化。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制度型、环境型、结构型三类金融抑制,必须从制度上、结构上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金融环境。从农村金融的实际出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多元化,帮助农村信用社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资金清算体系;农村信用社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在防范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着重扩大金融担保的范围和对象,创新金融担保,如农村担保基金。要适当放宽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权限,在贷款利率上、期限上要做到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农村金融体系达到功能完善、贴近实际、层次分明的标准。央行要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再贷款的同时,加快研究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和货币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引导合作金融、民营金融等形式适度发展。(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完善相关立法。要通过立法确立金融生态建设的法律地位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探索建立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守信者的授权授信,建立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正向激励机制。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农村的诚信宣传教育,把创建农村信用工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