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doc_第1页
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doc_第2页
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doc_第3页
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doc_第4页
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注】杪(mio):树梢的细枝。觌(d):相见。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民之病水者生病B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只是C信乎其似巢也确实D或枕藉于床一个个挨在一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鹊巢于木得复见将军于此B是为避害之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C乃引客就观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名其室曰书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 )乃引客就观之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名其室曰书巢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译: 信乎其似巢也。译: 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知建昌县主持B第归,杀而鬻之卖C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轻率,随意D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小路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赴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张方平为三司使为君翻作琵琶行C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D并械其妻子者其孰能讥之乎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包拯刚毅和廉洁的一组是( )A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皆审验劾奏之B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岁满不持一砚归C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拯因家居避命D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B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C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时,革除了三司的一些弊端,减轻了百姓负担。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能极力推行仁政。10翻译下列文言文。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2分)译: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3分)译: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3分)译: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4年高考湖南卷) 放鹤亭记 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登上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睦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亲近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 四、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注】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B每进见难问诘难C饮酒不节节制D公车令坐死判罪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各为赋故遂定为嗣B应声而对而植任性而行C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D以杨修颇有才策于是以罪诛修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太祖甚异之植既以才见异文帝御之以术宫人左右,并为之说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译: 参考答案一、1A(病:担心、忧虑)2A(A、均为介词,在。B、前者为动词,是;后者为介词,为了。C、前者译作“于是”“就”,后者译作“竟”。D、前者为代词,自己;后者为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作“一定”。)3B(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4C(应该是:警戒自己和他人。)5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正确翻译“子”“牖户”“比”“谓之”得2分 ,大意对1分)确实是像巢一样啊。(正确翻译“信”得1分,大意对1分)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查、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正确翻译“吾侪”“未造”“妄”“可乎” 得2分,大意对1分)二、6D(蹊:走过,践踏)7C(均为连词,表转折,译作“却”“但是”。A前者为音节助词;后者为结构组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独。B前者为动词,译作“担任”;后者为介词,译作“替”。D前者为代词,代“吏”;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作“难道”。)8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刚毅无关。“皆审验劾奏之”“拯因家居避命”,与廉洁无关。)9B(“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歪曲原义。拆除的是“侵惠民河”致使“河塞不通”,有碍京师抗洪的建筑。) 10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何为”1分,大意对1分。)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旧制”“讼诉”1分,“径造”1分,大意对1分。)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苟合”“伪辞色”1分,“私书”“故人”1分,大意对1分。)三、11解析答案选。“和”读h,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可知,“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解析答案选。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中“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中“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中“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解析答案选C。A中“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中“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解析答案选。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为苏轼。 15(1)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之为乐。 (2)用这来保全他的本性并在后世著名。(3)独自整天在河涧山谷中啊,啄食青苔,脚踩白石。四、16A(“论”指论语。诗论,泛指经书)17C(C所: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的”。A项为:写作/成为、作为:B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 表转折关系,然而。D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 /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捏造)18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特别(被)看重。之,这是指曹植。之,这里指曹丕)19B(A项性格随和,平易近人,与能不能被立为太子关系不大;C项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挑拨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D项此项为立曹丕为太子之后的事)20(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论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求人代笔呢?(但:副词,只。倩人:求人代笔。)(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接受命令,曹操于是很懊悔的罢免了他。(受命:接受命令。罢:罢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黠 鼠 赋苏轼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注:嘐嘐(jio )聱聱(o):象声词,鼠咬物声。虿(chi):蝎类毒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而视之,寂无所有 发:打开B役万物而君之 君:主宰C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一:专心D橐坚而不可穴 穴:洞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B余俛而笑,仰而觉 择其善者而从之C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D不一于汝,而二于物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吾闻有生,莫智于人至莫莫夜月明,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儿童相见不相识A和相同,和不同 B和相同,和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 D和不同,和也不同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借黠鼠装死逃脱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所有生灵当中,人是最有智慧的,但智慧的充发挥必须依赖意志的专一。B作者最终明白了人被鼠骗的原因,并推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并不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有人告诉他的。C这篇寓言式的咏物小赋,故事简单而情节曲折有趣。黠鼠的作声引人、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的发现、困惑、惊怪和措手不及,都写得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D作者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之所以会被老鼠蒙骗,是因为人被外物所干扰,精力分散,懈怠疏忽。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范 增 论苏 轼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注: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悄悄地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渐渐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 方:当时候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于是去耶?曰:否B于是余有叹焉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7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是项羽刺杀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其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8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3分)译文: (2)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2分)译文: (3)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2分)译文: (4)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2分)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遗:忽略B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几:通“机”,机会D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 周:周密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A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光武之惩哀、平B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C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稍剖析之而分其势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事理昭晰。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王莽卒移汉祚。(2分)译文: (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3分)译文: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2分)译文: (4)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2分)译文: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范缜传缜字子真,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间聊无耻愧。及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仕齐,位尚书殿中郎。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缜及从弟云、萧琛、琅邪颜幼明、河东裴昭明相继将命,皆著名邻国。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缜答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退论其理,著神灭论。以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论出,朝野喧哗。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太原王琰乃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杜缜后对。缜又对曰:“呜呼王子!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其险诣皆此类也。子良使王融谓之曰:“神灭既自非理,而卿坚执之,恐伤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可便毁弃之。”缜大笑曰: “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后为宜都太守。时夷陵有伍相庙、唐汉三神庙、胡里神庙,缜乃下教断不祠。后以母忧去职。居于南州。梁武至,缜墨缞来迎。武帝与缜有西邸之旧,见之甚悦。及建康城平,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选自南史卷五十七)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贫,事母孝谨 孝谨:孝顺恭敬B性质直,好危言高论 危言:直言C子良不能屈,然深怪之 怪之:埋怨他D后以母忧去职 母忧:母亲的担心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瓛甚奇之,亲为之冠A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B子良集僧难之而不能屈其险诣皆此类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知其祖先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D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书郎1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范缜“不信神佛”的一项是( )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其险诣皆此类也缜乃下教断不祠A BC 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缜幼年时因父亲去世,使得家境很是贫困。他天赋很高,曾师从沛国刘瓛学习,受到刘瓛赏识,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B范缜在与竟陵王辩论神佛有无时,认为人生好比树上一起开的花,随风飘落,自然有的拂着帘幕落在茵席上,有的穿越篱笆墙掉到粪坑里,因果报应纯属无稽之谈。这些比喻很形象,很有说服力。C范缜的无神论主张受到笃信神佛的太原王琰的攻击,他写文章讽刺范缜居然不知道他先祖的神灵在哪里,封住范缜的嘴。范缜反唇相讥说王琰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儿,却不肯杀身去侍奉他们。D范缜坚决反对祭祀鬼神的活动,并且身体力行,作宜都太守时,亲自带人拆毁了一些祭祀鬼神的庙宇。范缜还为政清廉简约,只享用自己的俸禄,不贪余财。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永明中,与魏氏和亲,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译文: (2)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译文: (3)以缜为晋安太守,在郡清约,资公禄而已。译文: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 -24题。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 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 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 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 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 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 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 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 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 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日:“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俸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锺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手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略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置:购买 B而力未逮者三十年 逮:完成 C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屏:排除 D遗其子而已 遗:留传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所人,给其所聚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B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c奉养之厚,止乎一己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B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 , c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 D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2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先以“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数句来叙述范公 行义的思想。看来似乎与义田之举无关,却是为下文铺垫,打下伏笔。 B第二段先用倒叙法,叙述范公“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后来“公既 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这种映衬修饰法,则更能彰显范公“先忧后乐” 的伟大胸襟。 C第三段、第四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达官贵人的奢靡生活,揭露了当朝为 官者的不仁不义,反衬范公的义行可风,同时-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范公的敬 重之情。 D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全篇以“义”贯通首尾,运用对比衬托的手 法彰显范公施仁行义的风范。行文多用对偶、排比等手法,文句简洁明朗、 铿锵有力。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分) 译文:_ (2)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分) 译文: 。 _ (3)孟子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3分) 译文:_ 一、1D(穴,应为动词)2C(“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前一个是“就”,后一个相当于“是”“就是”。B前一个表修饰关系,后一个表承接关系。D前一个表被动,后一个相当于“对于”)3D(莫,第一个是“没有”,第二个是通“暮”。识,第一个读zh,记住;第二个是“认识”。)4答:B。(并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而是他由黠鼠骗人而引起的思考,只不过他是采用自我对话的方式来表达的。)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苏轼某夜闲坐,听到有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他拍一下床,咬的声音就停息了。过了不一会,咬的声音又响起来,苏轼让书童点着蜡烛照照看,这才听到(床下)空口袋中发出嘐嘐聱聱的叫声。惊奇地说:“呀,这只老鼠被装在口袋里逃不走了。”轻轻打开口袋一看,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将蜡烛举起来寻找,(这才发现)口袋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奇地说:“这老鼠刚才还发出咬东西的声音,怎么这么快就死了?刚才那是什么声音,难道有鬼了吗?”童子将口袋翻过来倒出“死”老鼠,然而,老鼠刚一着地就(箭一般)逃走了。即使眼疾手快的人,也来不及动手(抓住它)。苏轼感叹说:“奇特呀!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装在袋中,袋子坚硬牢固,不能打洞,所以不能咬而假装咬,以便弄出声响招来人;没有死而装死,以便装出死形来求得逃脱。我听说有生命的万物,没有比人聪明的。人能驯服龙,擒住蛟,获取龟,捕获麟,役使万物并统治它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欺骗,陷入这虫子的计谋中,老鼠却像处女一般沉静,然后就像兔子一样突然逃脱(让人来不及抓住)。在它为什么不是聪明呢?坐下来闭目养神,暗地里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仿佛有人告诉我:“你只多多地学习,并牢牢记住,盼望得道却没有看见。对于你,不专心,又被外物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咬东西,你也因它而变化。人能把价值千金的玉璧弄碎,面对残破的瓦釜却不能不惊讶地喊出声来;人能与猛虎搏斗,面对蜂虿却不能不变了脸色:这是精神不专一的坏处。这话是你说的,你忘了吗?”我低头而笑,仰头顿悟,便让童子拿笔,记下我的惭愧。二、5A(离间) 6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在这个时候;对这件事情;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介词,在;介词,因为)7C 8B(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范增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离开。杀卿子冠军就是杀义帝的征兆,杀义帝又是疑范增的本源)9(9分,1小题3分,其余每小题2分)(1)(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要杀死范增,只可恨他不能早一点离开罢了。(2)他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本源。(3)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容忍项羽。(4)虽然这样,可是范增是高帝所畏惧的人附文言文译文:汉王用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于是)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秘密勾结,渐渐剥夺范增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基本定局了,君王自己去办理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范增还没有回到彭城,就因背上生毒疮死了。苏轼说:范增离开是对的。(如果)不离开,项羽必定要杀死范增,只可恨他不能早一点离开罢了。那么范增应当借什么事情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于因为这事失掉了天下,应当在这时候离开么?回答说:不对。范增(当时)要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份;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离开呢?周易上说:“知道事物变化的细微迹象,大概算是神明吧!”诗经上说:“看那下大雪之前,先聚集的是雪珠。”范增离开,应当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陈涉得民心,是因为(凭借了)楚将项燕、秦太子扶苏的名义。项羽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然而诸侯背叛项羽,是因为他杀了义帝。何况义帝被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也是范增与之同祸福的关键所在啊。不会有义帝死了,范增(还)能独自长久生存的情况嘛。项羽杀害卿子冠军,是弑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必定(要)等待陈平去离间么?物体必定是先腐败了,然后虫子才产生出来。人必定是先有了猜疑,然后谗言才能进耳。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天下的贤君。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在众人之中发现卿子冠军,并提拔他为上将,如果不是贤明的君主能像这样做吗?项羽既然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必定不能容忍项羽。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这是)不要等待聪明人(指点)然后才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半路上却杀死义帝,这不是范增的主意。岂只不是他的主意,还必定竭力谏争,而不会听从项羽的主张。不采用范增的意见却杀了他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必定是从这时候就开始了。当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范增与项羽并肩服事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替范增着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他,(如果)不能就离开他,(这)难道不是很坚毅的大丈夫么?(那时)范增的年龄已经七十岁了,合得来就留下,合不来就离开,不在这时弄清离开与留下的原则界线,却想依靠项羽来成就自己的功业名声,真是浅陋得很啊!虽然这样,可是范增是高帝所畏惧的人;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三、10A(B惩:警戒,借鉴;C几:先兆,预兆;D周:考虑周全,动词) 11C(A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一般的领属关系;C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代词,那些;代词,他的) 12C(A古:分割(土地);今:辨析、分析或辩解;B古:救活别人;今:活着的人;C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古:包揽;今:拉拢) 13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14(1)但是(没想到)王莽最终夺取(或更换)了汉家的皇位。(2分) (2)唐太宗听到了将有武姓人杀戮唐室子孙的传言,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杀掉。(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