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doc_第1页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doc_第2页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doc_第3页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doc_第4页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 业 论 文题 目: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入 学 年 月: 2008 年 1 月 姓 名: _ 武 亚 男 _学 号: _ 0848131072 _专 业: _ 英 语 教 育_ 学 习 中 心: _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指 导 教 师: _ 范 建 军_ _完成时间2010年04月20日目 录摘 要2关键词2引言3一、标准解决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31、整体性4 2、灵活性4 3、衔接性4二、标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思想51、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发展52、以情为重,贯彻素质教育6三、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论7参考文献8致 谢9 摘要:在新世纪初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俗语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能再以不变应万变,而要调整自己的心度,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标准视为自己终身学习历程中又一个挑战和机遇,并接受挑战,超越自我。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小学英语教育 经历发展 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标准 引言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的发展也历经起伏。在基本课程中,小学英语历来就是薄弱环节,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这里,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之路。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标准)出台前,小学英语课程一直没有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大纲,缺乏宏观上的指导。小学英语教材品种单一、总量不足,这种局面直到90年代才有所改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小学英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和多元化的社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许多国家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初,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这一举措无疑对我国小学英语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01年7月,标准的颁布更为小学英语课程的顺利推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对小学英语课程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从小学英语教学的角度探讨标准及其带给小学英语教师的启示。一、标准解决了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他们虽然明确了小学开设英语的必要性,却不清楚小学生具体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为他们今后的中学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全国统一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标准的出台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不力、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1、整体性。标准在设计中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了我国传统英语大纲的设计模式,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并尝试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描述各级别的具体要求。其中,第二级为小学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实如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九级为高中毕业时的优秀水平。这种把中、小学英语教育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模式,体现了国家英语课程的整体性。2、灵活性。标准在设计中还对我国各地区不平衡的发展状况给予了充分考虑,允许各地区根据当地的现实条件和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或提高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增强了英语课程的灵活性的开放性。第三、四、六、七级别的设置则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我国教育形式日渐多元化的今天,标准不仅为各级各类学校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总目标,也为教师在实践中展开不同层次的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3、衔接性。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强调的是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即英语知识体系,如语音、语法、词汇等内容的衔接,这种衔接又主要表现为教材的衔接。标准颁布后,按照标准编写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教材,如新标准英语New Standrd English等纷纷面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教材的衔接问题。同时,标准不仅注重更宽泛意义上的衔接。换句话说,标准让我们意识到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不应只是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学习情感和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及宽阔的文化视野等全方位的衔接。二、标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思想。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课程编制者必须要了解个体的发展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心理学研究成果,常常被用来作为课程抉择的依据。在心理学各流派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认知心理学强调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情感对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往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使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标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思想。1、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标准以人为本,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标准视学生的发展为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灵活开放的级别要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主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以情为重,贯彻素质教育。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阐述中,注重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真正贯彻了素质教育精神。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要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全面的素质教育。美国教育家弋尔曼认为,在决定人能否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很重要,但情感因素却更重要。因此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三、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设计得很好,但是,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正确实施,它也会失去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无疑对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作出一系列的改变,当然这些变化来自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新认识。小学英语师资水平的差强人意,一直是阻碍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标准在向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标准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和研究标准的活动中去,加深自己对标准的理解。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采取的行动。如果对新课程不理不睬,或是采取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态度,或是表面上采用、暗地里仍然我行我素,这不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将因此而停滞不前,教学能力更不可能有质的提高。这将错失标准为教师提供的自我发展的良机。 近年来,反思教学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并被付诸于实践。反思教学提倡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借以促进自身素质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标准,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更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教学如同一首曲子,同样的曲子,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同样的标准,不同的教师也会有各自的诠释。新课程标准的成功实施,需要每位教师不懈地修炼“内功”,加强理论素养,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参 考 文 献1.新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中国家教现状报告明日教育论坛第17辑, 福建教育出版社4.新课程理念与小中英语教学改革, 何安平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明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6.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黄远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致 谢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范建老师的悉心指导。范老师多次为我指点迷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