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1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2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3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4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试 点点 方方 案案 二二一一年十月一一年十月 目目 录录 一、专业基本情况1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1 三、试点规模及学制6 四、合作培养依托单位7 五、本科阶段培养方案7 六、硕士阶段培养方案.16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18 八、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21 附件 1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行业标准 附件 2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附件 3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方案 附件 4 师资队伍培养方案 1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试点方案 一、一、 专业基本情况专业基本情况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 1958 年,其前身是 1958 年在华中工学 院成立的内燃机与拖拉机专业,是我国高校同类专业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 1960 年开始以拖拉机专业招生,后改为汽车拖拉机专业。从 1984 年开始汽车 工程专业逐步增加招生人数,目前保持每年 6 个学生班的规模。1988 年在国内 首设专用汽车专业,1991 年开设汽车工程(法语)方向,1998 年统一调整、整 合为车辆工程专业。由于专业在国内具有悠久历史,为我国汽车及相关工业培 养了大批人才,已成为湖北省乃至黄河以南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培训 基地。除本科专业外,本专业还于 1986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得 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 1994 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1995 年被评为湖 北省优秀硕士点,2002 年成为学校“十五” “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 2003 年再次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08 年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一 起,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同时,本专业 2005 年被学 校确定为第一批“品牌专业”建设单位。2007 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学校第一 类特色专业。2009 年汽车实验中心获得湖北省示范实验中心立项建设。目前每 届学生的规模为:本科生 6 个自然班 210 人左右,硕士研究生 70 人左右,博士 研究生 6 人左右。现在校全日制学生总人数为 1100 多人,其中有本科生 850 人, 硕士生 180 人,博士生 15 人。 车辆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个传统特色专业,针对目前传统的教育 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汽车行业对“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 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现状,本专业将借助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在人 才培养上,培养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扎实,工程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团队 精神强、创新精神强,受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欢迎,适应国家汽车科技和 汽车产业发展要求,有较强的解决汽车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汽车科学研究 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试验、制造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创新型工程 技术人才。 二、二、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能够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的校内条件,以及该专业在产学 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基础,为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做的前期准备工 2 作,包括调研、与企业联系、选定合作培养企业和单位,签定新的全面合作协 议等。新的合作协议作为附件) 1.1. 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需要人数较多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需要人数较多的高级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产业已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牵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 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之际,我国政府明确将汽车产 业列为国家“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的十大产业之一(位居前三) 。 在市场需求的巨大拉动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植下,我国汽车产业近些年来 一直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2009 年各月份,我国汽车产业的新车产销量 均超越美国,全年突破 1200 万辆,产业规模将取代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已 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头号大国。专家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汽车工 业将会形成中美日欧四雄争霸的竞争格局。但是,相对欧美日等汽车工业先进 国家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在产品自主研发、形成自主品牌的能力、支撑汽车产 业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汽车产业要想缩小差距,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产 业面貌,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对欧美日汽车产业的超越,迫切需要人数较 多的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本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教育强 大的需求环境。 2.2. 渊源深厚的产业背景是我校办好本特色专业的坚实基础渊源深厚的产业背景是我校办好本特色专业的坚实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的车辆工程专业,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3 年在原华中工 学院成立的内燃机与拖拉机专业, 1958 年这些专业调整至原武汉工学院,并 正式组建汽车工程专业,从而使我校成为当时国内最早开设汽车专业的三个高 校之一(另两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吉林工业大学) 。 原武汉工学院自 1958 年成立以来,在较长时期内,一直隶属于原国家机械 工业部管理。1980 年代初期,国家根据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机械工业 部汽车局组建为副部级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代表国家主管全国的汽车工业, 同时将我校也调整为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管辖(管理的唯一高校) 。随着我校 隶属关系的变更,原武汉工学院(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学科专业也全面调 整为面向汽车产业服务,其中汽车类学科专业一直居于龙头地位,是学校的优 势和特色专业。2000 年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学校的隶属关系调整为教育 部直属,成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新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继 承和发扬了过去依托行业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将建工建材、交通、汽车等 学科专业作为优势和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 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与行业合作,强化学校的服务面向,1980 年代中期,在 3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的主导下,组建了由国内主要汽车企业(集团)参加的 “武汉工学院汽车行业董事会” 。2000 年合校后,为促进学校更好发挥服务地 方、服务行业的作用,教育部先后与湖北省签订了共建武汉理工大学的协议, 主持组建了武汉理工大学建材行业董事会、交通行业董事会和汽车行业董事会。 长期以来,我校与汽车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办学发挥 了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反过来学校也成为为行业企业输送科技成果、工程 技术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源地。总之,我校具有渊源深厚的汽车产业办 学背景,这是车辆工程专业办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的坚实基础。 3.3. 方向齐全、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为开展方向齐全、实力较强的学科(专业)为开展 CDIOCDIO 工程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工程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3.1. 学科(专业)方向较为齐全学科(专业)方向较为齐全 自上世纪 50 年代,我校就开办了车辆工程(原汽车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 程(原内燃机工程)专业,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学校针对当时国家经济改革和 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创办了以汽车营销和服务为主要专业内涵的汽车运 用工程专业(2002 年后发展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至此,我校在汽车相关的 专业(学科)领域涵盖了汽车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营销服务的全过程,是目前 在国内围绕汽车工程领域本科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少数高校之一。2009 年,全院 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在册全日制本科 生达到 1920 人,其中车辆工程中法合作工程教育试点班(“3+3”工程师教育 项目)学生 35 人(合作协议见附件 6) 、中美“2+2”本科合作项目学生 70 人。 目前,我校汽车工程学科设有车辆工程(博士点、硕士点) 、热能与动力工 程(博士点、硕士点)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硕士点) 、汽车运用工程 (博士点、硕士点) 、汽车电子工程(硕士点) 。2009 年,以上学科全日制硕士 研究生 353 人,博士研究生 27 人。同时,我校还具有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 科点。 此外,学校在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信息工程、艺术设计学科领域也 设立了相应的本科专业,同时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3.2. 学科(专业)实力相对较强学科(专业)实力相对较强 学校汽车学科领域现有专业教师 61 人,其中教授 18 人,副教授 36 人,讲 师 17 人。具有博士学位 30 人。外聘企业或国外大学兼职教授 16 人,包括外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新西兰皇家工程院院士 1 人。 汽车类相关专业获得省级精品课程 4 门(汽车构造、汽车服务工程、发动 4 机原理、汽车文化与人类文明) ,校级教学名师 1 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教育部教研项目“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省 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1 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 ,2009) ,汽车实验中心被 批准为湖北省实验示范中心立项建设(2009) ,编写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 材 3 本(汽车营销学 、 汽车设计 、 汽车发动机原理 ) 。车辆工程、热能 与动力工程两个专业是学校的品牌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牵头组建了“高等 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筹) ”并成功召开四届工作年会。近 5 年,汽车学院学生在国家、省市和跨国公司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达 79 人次, 大学生毕业设计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的学生人数超过 8%,发表学术论文 23 篇,获得专利 6 项。 我校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支撑机 械制造及自动建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学科成为学校“十五” “211 工程” 重点建设的专业学科,其中“新能源电动汽车关键技术”项目、 “新能源汽车科 技创新平台”项目分别进入国家“十五” 、 “十一五” “211 工程”建设序列。车 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2006 年,以车辆工程学科和 材料科学学科为依托,建立了湖北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湖北 省汽车零部件重点实验室。汽车学科还拥有省级研究中心 1 个(湖北省中小企 业共性技术汽车零部件及测试研发推广中心) ,校级研发中心 3 个(机动车排 放控制技术研发中心、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 与东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重要企业建立联 合技术研究中心 7 个。 依托以上学科(专业) ,学校在汽车学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 (“汽车摩托车齿轮类零件冷摆辗精密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 ,近 5 年获省部 级科学技术奖 7 项,完成或承担国家“863”科技项目在内的国务院部门项目 8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地方政府项目 15 项、企业委托数百项,累计科研 课题经费达到 5000 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450 篇,被 SCI、EI 等国际检索刊物检 索 6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 21 项。 3.3. 办学成效社会声誉好办学成效社会声誉好 多年来,我校汽车学科(专业)为汽车行业输送了一大批 “敬业精神强、 团队精神强、创新精神强”的高级技术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充分肯定。 每年我校汽车学科(专业)约有 20%的毕业生能够通过免试或考试取得硕 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其中一定比例的学生取得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 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或“直攻博”研究 5 生资格。 社会报考我校汽车学科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在本科招 生中,汽车学科各专业的第一志愿率高达 180,其中车辆工程专业第一志愿 报考率高达 600以上,录取分数线高出重点线 40 分以上,是全校录取分数最 高的专业之一。研究生报考率是招生计划的 3 倍以上。 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得汽车行业的企业纷纷在我校设立社会奖学金、助学金、 科技创新基金,捐赠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汽车学科设 立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多达 13 个,每年发放的金额达到 50 万元,汽车学科 (专业)是全校社会奖学金设奖项目最多、奖励力度最大的学科(专业) ;社会 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4 项,每年资助金额 15 万元以上。近 3 年,汽车厂家 向学院捐赠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设施,资产原值达 600 万元以上。 由于专业特色鲜明,社会口碑好,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毕业生供不应求。 汽车学科各专业的毕业生的供需比一直维持在 1:8 左右,一次就业率达 96 以上,其中直接在汽车行业就业的比率超过 70%。国内各主要汽车厂家都拥有 数量较多的我校毕业生(企业俗称“武工队” ) 。调查和社会走访显示,社会对 我校汽车学科(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4.4. 业已开展的国际工程合作教育为本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业已开展的国际工程合作教育为本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2006 年以来,我校汽车学科(专业)越来越重视与国外兄弟院校开展国际 合作教育,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尤其是其工程师教育模式,目前开展的主要 合作项目有: (1)与法国勃艮第大学签订了车辆工程专业“3+3”工程教育试点班的办 学协议,并从 2007 年开始正式运行。我校从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选拨 学生,以法语为第一外语,在国内学习 3 年,在法国学习 3 年。对修完双方联 合确定的培养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取得相应学分的学生,第 4 年学 习结束后由我校颁发本科毕业文凭,第 6 年学习结束后并经法方工程能力认证 通过后,由法方颁发工程师教育文凭(硕士文凭) 。根据协议规定,双方每年互 派两名教师到对方大学工作两个月以上,担任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和联合开展 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此外,双方学校每年还可以互派 2-6 名非试点班的车辆 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 制作训练。 (2)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底特律大学等高校,签订了“2+2”本科合作教 育项目。中美双方学校共同制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方案,建立了课程 和学分互认的机制,学生在国内学习 2 年,在美国学习 2 年。对达到毕业要求 的学生,由双方学校各自颁发本校的本科毕业文凭。 6 (3)与英国布拉福德大学签订了学生和教师交流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 双方学校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车辆工程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 定的课程和完成适当的科研和科技制作训练。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大学担任一 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布拉福德大学优先接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前往攻读 硕士学位。 (4)与韩国国民大学签订了汽车整备师(汽车服务工程师)职业技能培训 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由韩方提供技能培训的教材,培训国内职业技能培训师, 由我校针对大学生具体组织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韩方进行技能认证,对通 过认证的学生由韩方颁发汽车整备师职业技能证书(跨国汽车公司的认可度很 高) 。 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和技能培训等项目,对我校在车辆工程专业推行卓越工 程师计划工程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培训、 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也 坚定了我们做好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教育的信心。 三、三、 试点规模及学制试点规模及学制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项目,根据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 案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和现有工作基础,试点规模为现有车辆工程专业本科 班的规模,6 个自然班, 200 人左右。采取零批次单独招生,根据成绩择优选 拔,确保生源质量。 基本学制分 4 年和 6 年两种。本科学制 4 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 位和准应用工程师资质。硕士研究生学制 6 年,完成学业后授予工学工程硕士 学位和准设计工程师资质。 试点班学生中的 15%可以免试进入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该班在本科学习 的前 3 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以确 保学生培养质量。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在每学年初(9 月)完成。 学籍管理及异动条件学籍管理及异动条件 年级学期教育内容“升级”条件中途“介入”条件 1 大一 2 通识教育 取得一年级总学分的三分 之二 取得所学专业一年级 总学分的四分之三 3 大二 4 学科教育 取得二年级总学分的四分 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两年 的全部学分 5 大三 6 专业教育 取得三年级总学分的四分 之三 取得所学专业前三年 的全部学分 7 年级学期教育内容“升级”条件中途“介入”条件 7 企业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总结报告合格才 能进入毕业设计 大四 8 毕业设计 (在企业完成) 取得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可 以毕业,但只有当 GPA2.0 才能进入硕士阶 段 1 研一 2 课程教学取得研一全部学分 3 企业工程实践 研二 4 学位论文(在 企业完成) 试点班学生的学籍异动原则上在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范围内进行。根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情况,对试点专业 学生进行“升级”确认,对学分未达到最低要求的学生实施“淘汰” ,编入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班级中完成学习。学院其他专业的学 生,根据自愿申请方式从中择优选拔“介入”试点班。 试点专业学生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学生在校 学习期间,采取学校现有学生管理模式,同时积极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指导 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 试点专业学生就业采取自主择业与推荐就业形式相结合,鼓励学生与联合 培养企业和单位提前签定就业协议,将学生在校实践环节的培养与企业岗前培 训深入结合。 四、四、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1. 东风汽车研究院 2.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 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5.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6.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五、五、 本科阶段培养方案本科阶段培养方案 1.1.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社 会科学基础,拥有良好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 8 强的车辆工程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全面发 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即可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产品开发、生产及应用、工 艺设计及控制、新技术开发及工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 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 1.2. 培养规格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答辩 合格,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车辆工程硕士学位) 。达到了见习(初级)车辆工程 师技术能力要求,可获得见习(初级)车辆工程师技术资格。 1.3. 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能力与素质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和管理科学基础。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产品和工程要求优化、设计有关产品、工艺系统及设 备,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能应用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方面的实际问 题,并经过车辆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具有汽车产品 的设计制造、试验、运用等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 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 汽车及工程的设计、实施和控制初步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备终生学 习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 能力、价值效益意识,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争与合作。 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 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2.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 统筹考虑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打通培养,采用“3+1+1+1” 校企联合 9 培养模式。本科毕业 15%学生通过保送直接攻读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实 施的全过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 本科阶段:按照“3+1”模式进行培养,即 3 年在校学习,累计 1 年与企业 联合培养。3 年学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1 年企业培养的 主要任务是进行工程实践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 和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大学生毕业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 工程硕士阶段:实行“1+1”模式培养。即 1 年在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及 综合分析问题能力;1 年以“双导师”制的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顶岗 工作,同时针对现场生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3.3. 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 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 识 点 道德修养等政治类课程 外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一般基础 知识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事理论; 大学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科技写作与交流;计算 机基础知识、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军事训练 专业导论、职业生涯指 导讲座 机械学科范畴、沿革与发展、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相互关联; 车辆工程的学科体系、知识结构;专业领域职业发展、现 代工程师的职业要求,学习和心理指导 专业及专业发 展 新能源汽车技术、现代 车辆制造技术发展前沿 新能源汽车 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现代汽车制造技术 简介 工程科学知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 验、理论力学 工程技术知识 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图学、机 械制造工程实训、电子电工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 械设计课程设计 基础科学知识 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程 汽车理论 汽车性能评价、分析方法、基本动力学过程、发动机原理、 汽车振动基础 汽车构造与设计汽车构造、总成及零部件结构特点、原理 汽车电子基础汽车电器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和原理 核心 单元 汽车试验汽车基本试验方法、设备、测试原理 计算机在车辆工 程学科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车辆工程学科中应用概况、常用车辆工程学 科计算方法和数据处理、车辆工程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车辆工程的应用 专业基础知识 选修 单元 汽车流体力学、 热工分析 汽车空气动力学概念、发动机流场、发动机热工转换、流 体力学、热工基础 10 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 识 点 汽车与发动机制 造工艺 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特点、产品性能要求,制造 工艺、现代车身制造技术 汽车设计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 核心 单元 汽车试验测试 汽车使用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测试设备、数据处理、虚 拟试验技术 产品性能分析、 改进设计 汽车优化设计、汽车可靠性、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汽车 结构与有限元分析、汽车碰撞与安全 汽车设计、制 造、测试技术 选修 单元 知识拓展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车身艺术 设计、专用车结构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汽车制造 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汽车服务工程 4.4.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4.1. 理论课程体系(校内与校外)理论课程体系(校内与校外) 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02.5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02.5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2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444 军事理论3224 体育12841/2/3/4 大学英语196121/2/3/4 大学计算机基础322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 语言)4832 高等数学 16010 1/2 线性代数402.5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833 大学物理724.53 必 修 课 物理实验3624 选修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1449 1/2/3/4 小计111265 11 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1611 工程图学9661/2 理论力学6443 材料力学6443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9662/3 机械原理563.54 机械设计6444 金属工艺学402.54 工程材料402.53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225 汽车构造6445 汽车理论563.56 发动机原理3225 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4835 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4836 汽车试验学4836 汽车振动基础3225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4835 必 修 课 小计94459 轨道车辆概论3226 汽车计算机辅助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3226 工程流体力学3226 热工基础3226 小计1288 选修课 选修要求644 专业课专业课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必 汽车设计4836 12 课程 性质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402.55 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5236 修课 小计1408.5 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3227 汽车优化设计3227 汽车可靠性3227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3227 汽车碰撞与安全3227 现代车身制造技术3227 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3227 汽车车身艺术设计3227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3227 专用车结构与设计3227 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3227 汽车动力学3227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3227 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3227 汽车服务工程3227 小计48030 选修课 选修要求1288 4.2.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课内教学统一安排的集中实 践教学任务;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性学习与实践完成。 课内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名称内容和要求周数学分 英语听说训练 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 的信息交流,达到跨文化交流交际的初步能力,要求达到国家 英语四级测试水平 22 军事训练基本军事理论和体能训练,军姿、队列和射击项目训练31.5 电工电子实习电子元件的特性和使用,能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控制系统22 13 实践环节名称内容和要求周数学分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 金属浇注、车、铣、刨、磨等金属成型和加工实训,熟悉金属 加工的基本工艺方法和过程 44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掌握机械系统工作原理,能进行简单机械系统的原理设计1.51.5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图形分类,形体表达,零件图与装配图绘制, 计算机绘图基本 知识等。掌握工程制图的基础技能与方法,利用 Auto CAD 进 行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33 汽车构造拆装实习 熟悉了解汽车主要总成及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初步掌握汽车总 成的拆装程序和基础技能 22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 工艺课程设计 了解汽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特点、初步掌握制造工艺、 工装夹具的设计 22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掌握汽车某一总成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零件图与装配图绘 制,巩固加强工程制图的技能与方法,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二 维、三维设计的能力。 33 工程设计实训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某一典型汽车零部件运用 Auto CAD 和 Catia 进行的二维、三维设计,培养学生绘制二维工程 设计图的基本能力、初步三维工程设计能力。 22 小计24.523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名称内容和要求学分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 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参加 12 项国家、校、院创新课题以及 指导老师的实际科研课题, 并独立承担部分工作,提交相关报告或 论文,并参加答辩。 4 能力拓展训练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 方面的训练项目,并通过相应考核 2 开放实验室项目 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参加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设计、立项及相应的 研究工作,并通过结题考核。 4 机动车驾驶证项目课外时间进行机动车驾驶培训,并通过考查,获得资格证。2 汽车或机械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竞赛、其他竞赛活动2 其他学科竞赛 数学、建模及文化、体育等方面,根据不同奖项给予不同的奖励学 分 13 社会实践提交社会调查报告,并在报告中提出有效建议及问题解决方案1 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12 英语及计算机考试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考试并获相关证书者23 论 文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或被录入会议论文集每篇论文2 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 参加规定次数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并提交详细记录与心得1 注: (1)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外特色实践环节不得少于 8 个学分。超过的学分不计入总学分数内。 (2)凡同一奖项多次获奖,均按最高级别计学分,不重复计学分。 14 4.3.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环节名称内容要求学分 汽车拆装维修实践汽车主要总成拆装维修掌握汽车总成的拆装程序和技能4 生产工艺实习 了解汽车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 布局、生产水平,熟悉各主要生产环 节的工艺要求和方法、设备的类型和 原理,收集在线生产具体技术数据 熟悉典型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了 解基本的技术、经济数据,对制 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新技术和 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基本认 识 2 岗位实习 各主要实习岗位:人力资源部、市场 部、技术质量部、后勤部、生产部、 各生产车间;绘制全厂的工艺流程图、 车间平面布置图;编写实习报告 通过轮岗了解各种工作岗位的工 作特点,熟悉各个主要岗位的运 作现状和规律,能够结合所学理 论知识针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工 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毕业设计 市场调查和文献检索、创新命题、方 案设计与讨论、风险预测、项目实施、 课题交流、工程控制与调整、课题完 成总结、撰写论文或说明书 能够通过调研和文献查询,结合 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工程问题、能 够分析工程问题中关键点、根据 关键点能够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并进行沟通,说服团队以获得支 持、充分了解项目进行存在的风 险,包括经济和技术风险、提出 详细的设计方案,并预计成果节 点、对阶段性成果和问题及时交 流,撰写汇报材料或 PPT 演示项 目的整个过程和节点应该可控, 并能够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总结、 论文应达到学士优秀论文水平 17 小计29 5.5. 培养标准实现途径(校内、校外)培养标准实现途径(校内、校外) 实现途径 能 力 知识体系课 程 基础科学知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 物理及实验、大学英语 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 等自然科学基础 课外自主实践其他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英语计算机考试 社会学、哲学、心理学 一般公共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和管理科学基础 管理技术与拓展知识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法 规与产业政策 15 能 力 实现途径 知识体系课 程 基础科学知识 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 术基础、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 校内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工程实训、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课 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汽车计 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 专业基础知识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机械设计、机械原理、金属 工艺学、工程材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 与电子技术、信息及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 课外自主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 基础科学知识 工程图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 热工基础 专业基础知识 汽车构造、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试验学、 汽车振动基础、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汽车设计 生产工艺与 产品测试 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汽车试验学、汽车质 检与性能试验、现代车身制造技术、汽车可靠性、 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计算机应用设计分析知识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汽车计算机辅助 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专业拓展知识 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汽车优化设计、汽车排放 与噪声控制、汽车碰撞与安全、新能源汽车结构 与原理、汽车车身艺术设计、汽车车身结构与设 计、专用车结构与设计、汽车液压与气压传动、 汽车动力学 校内实践环节 汽车构造拆装实习、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课程 设计、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工程设计实训 课外自主实践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机动车驾 驶证项目、汽车或机械学科竞赛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基 础理论,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工程 要求优化、设计有关汽车产品、 工艺系统及设备 企业实践环节 生产工艺实习、岗位实习、汽车拆装维修实践、 毕业设计 专业及专业发展 车辆工程专业导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现 代车身制造技术 课外自主实践社会实践、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企业讲座 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 势、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 拓展知识轨道车辆概论、汽车服务工程、 实验技术与工程设计 汽车试验学、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汽车设计、 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学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能 够集成汽车设计、制造、测试、 应用四方面知识并应用于实际 进行创新,具备较强的工程创 新意识、工程创新的基本能力 计算机应用设计分析知识 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汽车计算机辅助 分析(有限元、运动仿真) 16 能 力 实现途径 知识体系课 程 课外自主实践 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汽车或机 械学科竞赛 企业实践环节岗位实习、毕业设计 专业基础知识汽车设计、汽车服务过程、汽车可靠性 生产工艺与系统技术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校内实践环节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汽车与发动机制造工艺课程 设计 课外自主实践汽车创新设计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论文 企业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汽车拆装维修实践、生产实习、岗位 实习 具备系统思维和工程推理能力, 具有对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 判断能力,汽车产品的设计、 实施和控制初步能力 实验技术汽车质检与性能试验 一般公共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英语 课外自主实践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汽车创新设计训练 具有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 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具 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企业实践环节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一般公共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英语、社会学、心理学、马克 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校内实践环节英语听说训练、军事训练 企业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岗位实习 具有较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 组织管理能力、价值效益意识, 能够参与跨专业及国际性的竞 争与合作 课外自主实践社会实践、参加讲座或学术报告会 一般公共基础 社会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育、 英语 专业与专业发展专业导论,职业生涯指导讲座 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 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 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 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 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管理技术与拓展知识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制造企业现场管理 专业知识汽车法规与产业政策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 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企业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 六、六、 硕士阶段培养方案硕士阶段培养方案 1.1. 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目标和要求 1.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培养能从事汽车产品或汽车行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设计型工程师。 1.2. 能力要求能力要求 (1)具备从事汽车产品开发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了解 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17 (2)能应用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方面的实际 问题。能胜任汽车行业某一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工作; (3)具备参与车辆工程领域的项目和工程管理能力; (4)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职业、社会、环境有高度的责任感。 2.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阶段: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采用“1+1”的模式,其中在校内理 论课程和实践学习阶段为 1 年,在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和完成毕 业论文 1 年。 3.3. 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理论课程 29 学分, 其中必修课 17 学分,选修课 12 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 性质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 单位 知识体系 必修自然辩证法 36/2 学校辩证的工程思想和科学方法论 必修外语 80/4 学校国际工程交流和提升工具 必修专业外语 18/1 学校国际工程交流和提升工具 必修科技文献检索 18/1 学校信息收集、整理、总结能力 数理统计 40/2 学校 矩阵论 40/2 学校 任选 两门 数值计算 40/2 学校 必修学科前沿讲座 18/1 学校车辆工程领域科技前沿及发展动态 汽车动力学 36/2 学校汽车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 汽车电子与控制 36/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原理和设计 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 设计 36/2 学校电动汽车系统结构和设计原理、方法任选 两门 现代汽车设计方法 36/2 学校 车辆工程专业所需的现代汽车设计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理论和方 法 学科 和专 业基 础课 必修课程合计 17 学分 选修车辆地面力学 36/2 学校 车辆与地面之间的力学关系、车辆行 驶理论和通过性理论 选修 汽车建模与仿真技术 36/2 学校汽车建模方法,运用 matlab 等仿真 软件进行车辆仿真分析的技术 选修 车辆传动系统及分析 36/2 学校现代车辆传动技术理论,传动系统分 析 选修 汽车多刚体系统计算 力学 36/2 学校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车辆动力学建模 和仿真 专业 选修 课 选修汽车模态分析技术 36/2 学校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模态分析在车 18 辆工程中的应用 选修 车辆噪声及振动控制 研究 36/2 学校 汽车振动与噪声的基础理论、控制方 法,振动和噪声的测试标准及测试仪 器设备 选修 汽车试验设计及数据 处理 36/2 学校 汽车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 选修现代车身设计 36/2 学校现代车身设计的概况,设计方法 选修 汽车安全性及仿真技 术 36/2 学校汽车安全性试验设备、建模和仿真技 术 选修电力拖动及控制理论 36/2 学校电力拖动系统的动力学知识 选修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 36/2 学校 深层次的汽车结构、组合结构有限元 建模分析及应用 要求选修 12 学分 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名称学分内容和要求 开题报告 1 结合企业实践环节,确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专业能力拓展实践 2 在校内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 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名称内容和要求 工程项目训练参与和承担企业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制造、测试、验收的重 要内容 学位论文完成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七、七、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1. 组织保障组织保障 1.1. 成立成立“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车辆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专家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构建校企联专家委员会和试点工作组,构建校企联 合培养体系合培养体系 专家委员会由汽车学院院长任主任,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 合作培养企业负责人,企业教授级高工、汽车工程系主任、汽车试验中心主任、 学科责任教授等学校与企业的各方面人员组成,全面负责卓越汽车工程师培养 方案的制定与修订。 试点工作组由汽车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汽车工程系主任副组长,教学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实验中心负责人、各相关 企业一线负责人参加,全面负责试点工作的管理、组织、协调。学院教学办负 责处理日常工作,负责起草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协调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的具体实施,包括师资聘请与培训,学生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在各合作企 19 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站,明确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到企业后的各项 工作。 1.2. 建立会议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建立会议制度,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每年协助汽车行业董事会组织召开一次汽车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议,及 时沟通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及时了解行业动态。 每年召开三个座谈会,即学生座谈会、骨干教师座谈会、企业人员座谈会。 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感受、企业期望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发 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下一步方案的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每学期召开 1-2 次试点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本学期人才培养方案落实计划 情况,提出下学期计划执行方案,落实各环节责任人。 2.2. 条件保障条件保障 2.1. 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试点 专业的相关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定期选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了解生产实际,提高教师的 工程素养。同时,专业教师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项目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开发 等方式,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另外,采取一定措施鼓励教师提升工程能力。另 一方面,聘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 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讲座,为学生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工程师方 面的基本训练。形成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两方面共同组成的教学队伍。 通过相关政策的实施,做到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要具备在企业 工作的工程经历,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的教师比 例,在 4 年内达到每一届学生有 6 门专业课是由具备 5 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 程经历教师主讲。 在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实施“双导师制” ,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 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实践和设计创新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 2.2.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开放教学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开放教学 统筹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科之间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我校在车辆工程学 科的传统优势,将科研资源有效地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校内各个研究 基地现有的大型设备、试验体系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出台实验设备管理条例、 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鼓励实验室、科研基地、训练基地对学生开放。利用学 校举办国内、国际会议机会,安排学生参与接待、服务、交流训练,使他们在 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外语交流能力。 20 2.3.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教学运行 学校将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