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和诗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美、领悟美、构造美,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人选语文教材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尤其是古代诗歌,是历经千百年时间流水的冲刷而愈发闪烁着夺目光彩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堪担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一、古代诗歌教学误区古代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病:(一)坚守应考阵地有不少教师将教学与应考完全等同起来,考什么教什么。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先疏通文意,讲明主题,品读千古名句即算完成。后来为了适应近年考试对古诗考查范围扩大而做了改动,将教学割裂成内容、主题和写作特点三大块,庄重知识点的落实,而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之情,诗中之美及诗外之意。(二)追求创新而流于形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对语文教学(包括诗歌教学)进行了不少大胆的革新,课堂模式多样化,有诵读比赛、编写课本剧,表演、重画诗中景等,一改传统教学“灌书”的单调,激活了课堂气氛,深受师生们的欢迎。但实施一段时间后,不少同行得出这样的反思结论:学生头脑里没装下多少古典味道的东西,甚至连有价值的东西也没剩多少。教学陷进误区,随之而来的不良后果是不容忽视的。不但使学生厌学诗歌,还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灵如未开垦的肥沃土壤,播种什么就长什么。在这个时候,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出现迷茫,甚至手足无措,如果此时我们不利用诗歌或其他中介,给学生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而是教给应考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那么将会使他们进一步模糊了美丑界限,偏离了健康的审美观念。二、走出古代诗歌教学误区的对策古代诗歌美育要革除古代诗歌教学的弊病,笔者认为应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用诗歌引导学生在美的愉悦中获得情感的升华,进而唤起他们自身的真善美情怀。那么,古代诗词之美在何处7又有什么功能呢7(一)古代诗歌的审美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首好诗,既是一件艺术珍品,又是一篇美育教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优秀的古代诗歌是精神上的珍馐大餐,可以为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精神粮食,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古诗,我们可以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感伤抑郁,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然开朗;也可以从“惶恐滩头说惶恐,霉丁洋里叹零丁”的握腕痛惜,跨越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满怀,学生的心灵会在诗句春雨的滋润下得到净化。古代诗歌与现代其他文体不同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读后能“发思古之幽情”,通过对照古人观照自身而生发出许多人生的思考与感慨,有利于审美情趣、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另外,阅读古代诗歌还能提升审美能力。古代诗歌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无论是从内容、结构上还是语言上都能给学生有益的启示;而古代诗歌特有的深邃意境的特点,还能让学生提高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二)古代诗歌美育策略审美教育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不同于智育与德育的特征:它具有体验性,娱乐效果,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因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我们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和谐性原则。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课堂应是开放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要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强加于学生身上,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这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在教学中多鼓励,点拨学生。二是阶段性原则。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知识是逐步完备的,因而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审美心理机制,有序地深入进行。当学生还不明白什么是“物”和“象”的时候,不要试图让学生解读诗词的意境;当学生还未弄懂曹操、曹檀等诗人的诗作时,不要去妄谈“建安风骨”。对待学生不成熟的见解,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多给他们以鼓励和指导。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笔者认为可以试行以下途径: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体验。诵读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疏通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同时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做到以声传情,朗读时拓展无限的联想和想像,唤起自己内心视像,把诗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客观事物,再现逼真的情况,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俗话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真实可信的。再深入品味语言美,则可以指导学生谈谈诗中佳句、诗眼的好处、妙着,从中找到一点感悟。2、触摸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美审美直觉不是经过周密细致思索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审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反映;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诵读这一手段,审美活动将由“本能”阶段向审美再现阶段过渡。也就是说,学生在对作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将会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境界。这必须依靠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像,而在古典诗歌中,意象是联想和想像的出发点,也即审美再现的基础。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把握意象人手,找寻作者情感轨迹,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歌的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作用于文学物象后的产物,比如生活中客观存在物体“亭子”,是物象,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并蜕化成诗句中的文字,如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亭”,已沾染着诗人归乡心切、路遥艰辛之叹,这时就变成了“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我们教学生去仔细品读它,就可以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也容易达成共鸣。意象有“交相倍袭”的特性,某些具有定型意义可以被人们不断袭用来表达某种既定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加以点拨、归纳,学生就找到了掌握诗歌情感的又一把钥匙,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沉淀,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兩”这一意象,在柳永兩霖铃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在李商隐的巴山夜兩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李清照的声声慢里“梧桐更兼细币,到黄昏点点滴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大都与“愁”有关。和意象密切关联的是意境,唐代刘禹锡曾在董氏武陵集记中说:“境生于象外。”当我们的审美活动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的感受时,和诗人心心相通,就进入了“意境”。古代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涵蕴万物、延绵宇宙的氛围、境界,由于学生经验不足,感悟难免会有困难。还须教给他们一些一般性的审美知识,例如从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中可以领悟到优美(柔美),了解到他们超凡脱俗之情;从岑参、高适的边塞诗中领略到壮美,感染上他们的壮志豪情。3、建构形象,感受诗人的人格美“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激起一种创造的想像,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的创造力,并尽力去激发它,使它物化。激发的途径是多样的,建构诗歌中的形象,是效果较佳的选择。诗歌的形象,除了上文提到的“意象”,还包括诗中抒情(或叙事)主人公形象,隐藏或直露于诗中的诗人自身形象。我们知道,形象是诗人情感抒发的途径,还是表述志趣、书写抱负、慨叹际遇的载体,如果学生把握了形象,并用自己的经验去重建形象,那么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比如笔者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就是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