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分析摘要:新一轮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从目标、内容、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进步。但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小学科学作为核心学科的地位至今没有得到真正的确认,而且由于缺乏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现了过程和内容目标不平衡、课程内容设计不连贯以及课程实施缺乏横向联系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加以重视和解决。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科学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我国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将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学“自然”课程更名为“科学”课程,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明确提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构建现代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强调科学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相关性,注重以综合主题的形式规划课程;在教学导向上,突出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关注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从新课程实施几年的实践情况上看,新课程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我国历次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朝着科学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动态化、人性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小学科学教育重视不够,加上缺乏重要的基础理沦研究,导致在以下四个问题上存在较大的认识偏差。一、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问题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自然)课程在我国的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自然(科学)课在大多数小学属于第二平台,在少数小学属于第三平台。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将科学课作为核心课程的情况相比,我国小学科学课的地位显然是偏低了。此外,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是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在我国,情况却不是这样。从1952年开始到1986年(除去19661976的文革时期),小学的低、中年级一直没有独立的自然课,而是通过语文或其他各学科渗透自然课程的任务,或透过课外活动进行科学教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教育界对儿童能否进行科学的学习一直存有怀疑,争沦的焦点主要是“课本难编,教师难教”。这反映了我国教育界对自然课的职能的一种错误认识,足从传统的读“书”观念出发把科学课当成纯粹的科学知识课的结果。直到1986年,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独立的自然课。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新课程却又一次取消l2年级的科学课程。对比起世界发达国家来。我国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是不够高的。现实的情况更为严峻,很多小学没有专任的科学教师,课程表上的科学课往往也被语文、数学和英语课所占用。因此,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重视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作用,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和予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从小学低年段起就应该开设科学课程。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和情意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对身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正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去感受、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去解答心里的无数个为什么,并在与身边的人和物的互动中长智慧炼意志,学会探究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学会研究和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学会从现实和实践出发去展开自己的想象。错过了这一时机,儿童将因好奇心不能得到满足而变得麻木,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将大受压抑,这对他一生的素质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即使是幼儿阶段的儿童也已具备了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儿童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前已经形成了不少关于自然或科学问题的观念,而不像过去认为的是“一片空白”。由于儿童持有的这类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并不一致,通常被称为“前概念”(preconception)、“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或“另有概念”(alternativeconception)等等。儿童的这些观念是朴素的、模糊的与科学的观念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相矛盾。但就儿童本身而言,这些观念是合情合理的,因而具有持久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即便在接触到课堂上讲授的科学概念之后,儿童原有的观念也可能仍然保持不变,甚至形成另外一种有悖于科学思维逻辑的“迷思概念”。必须及早地澄清、修正这些与科学相关而又不吻合的朴素观念,否则将会对科学的学习以至整个人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才能更好地参与这个日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娃娃抓起”。对此,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988年出台的教育改革法案将小学科学列为“核心科目”,其地位与本国语和数学相当,并于1989年出台了516岁国家科学课程标准(NationalCurriculum.Science)。在美国,虽然没有统一的国家科学课程,但是在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ScientificLiteracy)和1996年国家研究理事会公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ScienceEducationStandards)都已经明确列出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年级的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构建了K一12年级连贯统一的科学课程。与此相对照,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不改变,我们将在出发点就落后于世界各国。二、课程目标的平衡性问题在科学课程的内部,如何处理“内容”和“过程”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即如何摆正“学”科学(1earningscience)和“做”科学(doingscience)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课程特别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过程”和“内容”的关系?这个问题在20世纪50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科学课程改革中就引起过激烈的争论。持“过程中心”观点者认为,发展心智技能和科学态度是最为重要的。这些技能,通常又称为“过程技能”(processskills),包括观察、假设、预测、调查、解释和得出结论等等。态度主要指儿童乐于探究和讲求证据的积极情感,如好奇心、尊重证据、乐于接受新思想和反省批判精神等。这一取向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ESS课程(TheElementaryScienceStudy,1966)和SAPA课程(Science-AProcessApproach,1974),英国的NJSP课程(NuffieldJuniorScienceProiect,1967)和Science5-13(1972)课程。“过程中心”的极端表现是简单地将科学描述为一种经验探究,认为过程技能可以脱离科学内容背景(content-free)进行独立发展,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与此相反,持“内容中心”观点者认为,形成良好的概念结构是科学学习的关键所在,其做法是选取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核心概念(物质、能量、有机体等)作为课程组织框架,例如,美国的SCIS课程(TheScienceCurriculumIm-provementStudy,1974)和英国的()PSP课程(OxfordPrimaryScienceProject,1969)就属于这一类。由于真实自然界中的事物非常复杂而且不容易理解,所以,这些课程往往会将自然现象进行简化处理,只呈现抽象的概念知识,造成儿童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欲望的低迷。无论是从教育研究还是从哲学研究的角度看,过程中心和内容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关于“儿童的科学”的研究表明,“另有概念”并不是儿童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由于儿童有限的经验和不成熟的科学思维方法所造成的,例如,凭感觉而不是逻辑进行判断,采用不成熟的推理方式(只考虑一种情况下的结果),有选择地使用证据(忽略与直觉不一致的证据),等等。换句话说,过程技能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