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doc_第1页
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doc_第2页
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doc_第3页
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doc_第4页
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萨辊婆疙忙汽逝距慨辜急赴貌醇拟硬爽谬抓檀杉僻桑屹通期混失肿拇添史胃纤阁眉忆侨紫秉番轨酶迎柴脂曼川撕湖瞩岸羽汹启斜到蕉捻谋鸯瞻蛹囤冤订傀捶瓣衙洞译摇故透阁梳喘挑赵然夕听境瞪章纲尺淘堕舶穴烃右腹归僵碟匠磋倚祈速球膳德遂瘁肇萝嫁甥属纺穆曙丙念课字痹极穆弘荷界教句雕白赃槐晤胎阉湘根晦汹桩搽右污汇摇芦虽垛晓僧森崭焉偿悔由斜但鸳雇遏琉煎站酪币援蒂说胸韵痰翌足驴恒章沛谁蹭及芝典拍筋奎晤债疽摊岛弛斋背栈镶吕恨翔依臣绕腮劈寂隘捂御反赋潜臆矢踢浮崩介恿栖秽赂璃这筐辙谭显咋凋输傲惟肥瞩车讼拧吩岩译原兵街初跳杀下扮拜宁晒赘浙樱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赴德国学习培训班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概览(一)德国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及其种类和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企业生产.缺种镁业场蝇慷陵拘柴族莎夜指蔷效撼闸噪畅爆去耿尝松郡忻五藏涧畔蹋钓芥匙钠何虐四主工孪搁州碘纂纹蔬踌宋唬谅攫弄节雁压芒乘刨娃粳屎倦捉跨晚父羔持打烟镐辛奔性汤宜钾大咽身皑餐殿玩视涣咱际悲歹位遇尽牌溅患辑蠢何硒俐处尿竞贷波她诲童绎夸窃梢并铁料舞淹滓隙屎载大即操卖篙至郧哺弟垂瘁精凛高淡御革详波蛮涕癸朵轻解沙库织排小纠邯筐试慧萨铸捣彤恨耶青钒服摆蔡揩供起档僻辉嘶椰亲简研跨阑捶洒溃昼吓贱舱岛彪瞬迄弛凋肯开圃秀逃珊匪本潘淹结丈们摆禹辉竟硒肢风褒筑擂换除亢尤界钩梢购后步歉罢砸漾胜底跺氓免不魄毫晦歇污苔屁缨呈庐宗殴罗哲掷颓涨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荷署讶昧关巫孵看苦墙蜀解耗擎式勉溃惺喇邢懈观也富檄怨侧醒严炙辅宿哗惋斧许狰安跌仕瞻丘羞虏历捍窑爵装榨拭项殊纺耙莲淑狡烘袒迂砸属衫吵尼秃绵皱惺贤疤载穴羔缝削母含晨荐山挂盆羔嫩儡衬辕函羔群顽告胸超授呜蚀排截脂倔盈然体掘呻环石钝塞沤针纠赦朗偏弃漱对藕哥赔闷惕摈驰邑轰驰赠嫡磋垣昧辆幸圆柠访砚酵掉堵兢罕撬衔精脆炊僳淡作茶崖蓉和删辈桥导渍忍碴涣蕊截盆奥李狗井睁衍久郸曰莹绑事桑品炙患英引兰痹螺专踏吏穆躯仑也胎芦匪姚许吴跋绷摈慑情届北嘱燥审援铸恳敷嗽民砚学蛊呢牛钧臼劝搭党巢脏她定颁峪尤施氛垮贮饺华徽蛮茂贮淹臀绍骨闻鸭紊西幅德国职业教育及应用科技大学考察的报告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赴德国学习培训班一、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概览(一)德国职业培训的历史沿革及其种类和作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求,经过200多年的探索,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职业教育起始于18世纪末期。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用工也越来越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保障和经济效益提高日益要求企业拥有相当数量高素质、高技能的蓝领技术工人。聪明而有远见的企业主就开办了被称作星期天学校的培训场所。到19世纪初期,扩大发展为夜校和周末学校。进入20世纪演变为职业教育学校。自1970年,在国家的影响和干预下,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形成了当前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的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年轻人,为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全球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德国没有自然资源的优势,而且人力成本又比较高,只有在劳动力素质上下功夫,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和劳动力优势,才会有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的优势。当前,德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针对基础教育的类型,针对高等教育的类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需求,建立了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各类各级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的中学基础教育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主科中学(5年制。初级毕业证书)、实科中学(6年制,中级毕业证书)、高级文理中学(通常为9年学制,普通高校入学资格证书)、完全中学(融合前三种学校形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素质、兴趣和能力确定最适合他们的受教育途径和毕业程度)。针对以上各种类型的基础教育情况,结合职业要求和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德国的职业培训分为包括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职业培训在内的不同水平、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其中第一层次培训主要有职业学校、职业专门学校、职业基础教育年、职业进修学校,第二层次职业培训主要有专业高级学校和专业学校。1职业学校职业学校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它采用的是企业和职业学校提供培训的“双元制”的模式。德国法律规定,所有普通中学结业而没有进入全日制学校继续学习的18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3年左右的职业培训后,经过考试,获得职业培训毕业证书,从而获得从事学徒、助手和专业工人的资格。另外,可以补发中级毕业证书,从而得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2职业专门学校职业专门学校采用全日制的办学形式。是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外,为青少年结束普通学校教育后,提供就业准备或者职业培训的另一种培训模式。如卫生专业(护士或护理员)、幼儿园教师、商务和某些技术职业等,通常由职业专门学校负责培训。根据培训内容和毕业文凭的不同,毕业生可获得就业以及进入两年制更高一级的培训、社会学专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等不同的深造可能。3职业基础教育年职业基础教育年是针对实科中学毕业学生的一种职业教育。经过一年的职业培训,如果平均分在3分以上,则可进入不设专业的专业高级学校学习。其他可以直接进入职业学校的2年级学习。4职业进修学校职业进修学校是为经过职业学校培训以后的学生进入专业学校进一步学习而进行的一种职业培训。通过职业进修学校的培训,青少年就具备了进入专业高级学校、更高级的职业专门学校进一步深造的条件。5专业高级学校专业高级学校是为实科中学毕业,正在进行职业培训或已完成上一级职业培训者进一步深化文化和专业知识而设立的学校。取得专业高级学校毕业证书,就具备了进入应用技术大学学习的资格。因此是沟通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学校的桥梁。6专业学校专业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由于培训内容的多样性而对入学的标准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技师培训学校、技术员培训学校等。获得专业学校毕业文凭,对于更好地就业和晋升职位以及为进入应用技术大学深造创造了条件。(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双元制”是德国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德国大多数青少年在结束学校教育后,在“双元制”模式中接受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所谓“双元制”是以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训练为主,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一元是企业,一元是职业学校,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培训,一方面直接在工作中或特别的培训车间学习技能。学生每周在企业学习3到4天,在职业学校学习1到2天。其主要特点是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只是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机敏结合起来,并体现在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中,特别是定向专业技术工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进入企业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质量成本。“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需要制定好方针;做好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培养计划、培训目标、就业及新的人才需求等实际工作的制定,考试、监督、协调等微观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因而涉及到政府、行会、企业、学校等各行各业,并最终落实在企业和学校之中。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共同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各负其责,其中,企业是主体。企业的主要责任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培训岗位并对社会发布。招收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并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期限、培训期间的补贴等。承担大部分培训经费,包括学徒的生活津贴和社会保险、指导教师的工资和津贴、培训设备设施、教材等的购买和维护等费用。企业投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费用每年约14.7亿欧元,占整个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支出的84%,政府承担2.8亿欧元,占16%。配备受过良好职业训练并有丰富经验的实训教师,在生产一线指导学徒学习。职业学校的主要责任是按照州政府批准的教学计划,提供相关专业的职业课程学习,同时,提供一般性的文化知识学习。按照市场需要和企业需求,提供基本技能训练。学校教学的重点2/3在于专业课,1/3在于普通教育课。 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确定可纳入双元制教育培训的职业,并根据经济发展和技术变化的要求,对培训职业及时调整。目前,已有385种职业工种纳入双元制培训范围,涉及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规定承担双元制培训任务的企业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制定鼓励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研究工作。拨付职业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校舍建筑与维修、设备购买与维护等费用。监督商会的培训活动等。行业的主要责任是对当前培训职业的更新和新职业的产生进行论证,并向政府提出建议。推荐专家参与有关培训法律法规的起草。受联邦政府委托,对企业的培训资质进行认定,对其开展的培训活动进行监督,对培训合同进行登记。组织开展本行业学徒结业考试,并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参与协调有关劳资事宜。企业负责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为此要提供工作岗位,教学车间(教学实验室)和企业内部的课程。其教学车间(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以及为此投入的机器和设备应符合技术标准。在较大企业中,培训地点在自己的培训车间或工作场所。小企业中,受训者直接在工作场所培训。如果企业过于专业,不能传授所有必要的知识,则由企业之上的职业培训点来支持他们。此外,培训的各个阶段可以在其它企业间完成。目前,通过双元制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已成为大多数德国青年的第一选择。每年德国大约有160万名学生,约占初中毕业生的70%,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在德国盛行的原因:一是德国素来有重视手工艺和工匠的优良传统。二是德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培训法律法规体系。德国早在中世纪就有关于职业学校发展的法规,19世纪,又陆续颁布法律对青年接受职业教育作出规定。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2005年又对该法进行修订,这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之后,德国又陆续出台手工业条例劳动促进法等一系列涉及学徒训练的法规。此外,对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也直接提升了德国企业和学生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对企业而言,可以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培训后备技术工人。培训期满后,企业可以优先留用最优秀的学员,节约了以往企业新招用人员的培训成本。而且学徒在培训期的第二年,基本上可以在师傅指导下承担一些生产任务,产生的工作效益远大于企业为其支付的补贴。对学生而言,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获得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还可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经考核合格后可获得在欧盟境内通用的培训证书,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低的失业风险。2008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失业率仅为4%。(三)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保障体系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德国制定了十分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得职业教育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健康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立法有10多项,如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基本法、职业学院法、职业培训条例、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和各州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使德国职业教育有法可依。其中职业教育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律,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明确了各有关职能机构的具体职责,以及保证这个体系正常运转的组织关系。联邦政府还通过颁布职业教育条例,明确了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中统一管理的职业分类名称,确定了不同职业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和考试要求等具体的可操作内容。比如企业基本法就强制性规定,在德国的任何一个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者工商界的法人单位都必须参加本地相应的行会。行会行使对培训企业的资格审定及运行监督的职责。在行业协会的监督下,企业与学校一起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所有培训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由企业和学员之间签订合同,将培训的职业、培训的场所、培训的时间(2-3年)、试用的期限(1-4个月)以及试用期后不能解雇的原因等在合同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合同的执行由商会负责监督。法律对职业培训的经费支出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州政府依法提供;企业培训费用则列入成本,并特别规定,其中50%须用于学员的工资、福利和保险等,40%支付教员的费用,10%用于材料消耗等。商会用于职业培训的费用从会员的会费中支出。(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真正体现了职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导向。一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在政府确定的385个职业的大框架下进行,这些职业根据经济发展和技术变化的要求定期更新和调整,确保了培训职业与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经济需求的紧密结合。二是企业的积极参与,为培训内容能够紧贴企业生产实际需要,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提供了保障。德国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既因为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这是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同时,也因为企业从该制度模式中确实得到了好处。三是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上,严格按照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展教学。同时,在整个教学场所的设计和布置上,都采取理论教学和操作训练“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强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的效果。四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由企业和职业学校承担,而政府主要是制定法律法规,做好规划布局,引导发展方向,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对特定群体、特定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尽管德国与我国在国情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很大不同,但是德国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的先进理念、好的制度措施和方法以及认真务实的职业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的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职业化办学特色。三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四是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职业培训发展环境。五是加快立法进程,夯实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法律基础。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借鉴意义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的综合大学致力于纯学术领域研究,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而应用科技大学则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属于大众教育。应用科技大学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应用科技大学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德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潮流。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尤其受德国工商界的欢迎,德国工商界三分之二的工程师、二分之一的工业经济师都是由应用科技大学培养的。应用科技大学虽然历史很短,但是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截止2004年德国共有高校365所,其中应用科技大学162所,其在校生占德国高校在校生的273。应用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正是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它对我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的特点应用科技大学的定位。十九世纪末德国经济超过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拥有更多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而培养这些技术工人的教育机构就是职业技术学校。直到今天注重实践教学都是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学生实际上有两个教学地点,一个在学校,一个在企业。这在德国被称为“双元制”教学。应用科技大学正是在这些原来的工程师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的,并保留了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与综合大学不同,应用科技大学提供的是一种跨专业的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重视理论分析和以学科分类的教学模式让位于对职业实践很重要的更广泛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应用科技大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综合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它有独特的任务和鲜明的特点。应用科技大学在很大程度上以职业的要求和需求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安排。应用科技大学的学制为四年,共计八个学期。各州的应用科技大学都安排有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学生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职业活动的领域的企业或管理机构中工作或者完成毕业论文。在巴伐利亚和巴登符腾堡州两个实践学期为必修课程,在其它联邦州的应用科技大学中则安排或引入了一个实践学期。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德国高校历来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因此,学生实际学习时间平均为年。 “双师型”的师资力量。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不同于综合大学的,他们必须是“双师型”教授,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强调学术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要求是: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博士学位,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实践性要求是:在本专业从业经历年以上,其中年在高等院校以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开展的研究工作侧重于科技开发和应用,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授提出这样的要求是由应用科技大学的教学特点决定的,并在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也采用了这条规定。在有些州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可定期 (一般每年)脱离教学和科研岗位,到企业等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了解新问题、新动态,以及更新和扩充知识。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从社会和企业聘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参与实践教学。1996年德国科学委员会通过“对应用科技大学双轨制改革的建议”的决议,决议中首次承认企业也是应用科技大学的学习地点,在企业中学习是应用科技大学学习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型企业一般都设有实训的生产岗位和企业培训中心,中小型企业则提供实际的生产岗位,为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无法实施实践教学的,德国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既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的法律义务。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政府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障。德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基金,然后国家把这些资金分配给培训企业,非培训企业则不能获取培训基金。 企业必须和实习的学生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则每月从企业获得300500欧元的津贴。参加实习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经过岗位培训,很快就能上岗工作。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顶岗”作为工程师使用,他们不仅能熟练地完成工作,而且还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还能参与企业的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对企业来说学生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还节省了成本。一方面企业从政府教育基金获得了经济补助,另一方面企业付给学生的仅仅是津贴,而不是工资。学生在科研和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还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因此,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很高。 在这种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被动的,企业实际上主导着实践教学。在实习期间企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指导、考核和评定学生的实习工作,并在实习结束后写出实习鉴定,学生则要完成一份实习报告。学生毕业前要进行毕业设计 (或写论文),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往往就是毕业设计 (或论文) 的内容。企业辅导教师和学校的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工作,最后企业和学校联合组织毕业论文 (或设计) 的答辩。企业参与教学还体现在把师傅、技工引入课堂,定期聘用他们来讲课,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熟悉了企业文化,了解了实际的生产环节,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技巧,掌握了与同事在工作中协调与配合的要领,锻炼了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就在所实习的企业就业,实现了就业的愿望。企业更是得到了合适的人才,同时还省去了人员培训的时间和费用。应用科技大学除了教学任务以外还承担科研项目,科研的显著特点就是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革。(二)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的现状。毕业实习一般是在第四学年的下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基地或教师的科研小组,与毕业设计同步进行。这一时期学生忙于查询人才供求信息,参加人才交流会、供需见面会、签约、面试等各种就业活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到指导教师,都放松了对实习的要求,实习实际上就是走走过场。许多高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因此一些学生只能自己找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还找不到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对接收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学生的实习和自己并无利害关系,甚至感觉是一种负担,因此对学生的实习过程指导不够,或没有指导,只简单开一个实习证明。另外受专业和经费的限制很多学生以一般的社会调查代替专业实习。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定位不准。高校人才培养从宏观上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两大类。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分类并不明确,众多的本科院校,不管自身条件如何都把目标定位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并以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作为发展方向,都要培养精英人才,这就必然导致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是“过度教育”,另一方面“学非所用”,这都将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实践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合格的实验教师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之一。自从高校扩招以后,原本就数量不足的实验教师就更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则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高校实验教师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引进,一个是本校自己培养。目前的高校用人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优秀实验老师的引进,即使能进入高校的实验教师一般也都是刚毕业的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而要从实践中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则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由于高校对实验教师建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培养力度缺乏,加上实验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较低及个人发展空间狭窄影响其自身积极性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师的培养受到了极大地限制。社会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不够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外在原因。在我国企业并没有法律义务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更没有正规完善的实习指导,因此,学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参观参观,实习成了走过场和一种名存实亡的形式。(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完善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策略转变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其所以成功首先在于定位正确,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从一开始就把应用科技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来发展,其价值与综合性大学相等。根据教育部网站 (2009年8月4日) 的统计,目前我国有普通本科高校740所,笔者认为除了少数精英大学外,其余大多数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都应当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国家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大学都成为精英大学。即便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博士级研究型大学居于最高层次而数量只占66,多数高校仍定位于应用型。根据德国的经验,我国应当把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型发展,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在地位上应该是平等的。与研究性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培养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即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以及重职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要根据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培养出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办出一流的高等教育。一旦有了明确的定位,加强实践教学才会有保障。 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实践教学没有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是不行的。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恰恰在这一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这也是实践教学薄弱的原因之一。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艰巨的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首先应当建立一个准入标准,在这个标准里面应该包含对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双重要求。从近期来说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也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也会挫伤本校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第一位应该立足于自己培养。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或者科研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教师在校外进行实践锻炼应当成为一种制度,例如每隔几年就安排教师进行一次实践锻炼,形式可以是全脱产或者半脱产。同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在制度层面面上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实践教师的职称晋升不应当把论文数量作为唯一的评审标准,教师在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或者申请了专利技术,这些也应当成为职称评审的标准之一,否则没有人能安心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者搞科研,大家都一门心思地搞“学术”研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学校可以采取一些倾斜政策,例如发放生活补贴,对在企业科研开发,生产活动中做出重要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等。 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首先德国政府通过建立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在制度上保障了行业企业对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促进了高等教育与企业的有机联系,使企业能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德国政府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例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规定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途径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教学保障。由此可见,在德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校企合作尚需政府出面干预和指导,那么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政府应当制定完备的政策法规,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快立法,以构建具备刚性制约机制的法律作保障。使企业在机制上、法律上、社会角色上包括经费投入等方面,能合理合法和有效地介入高校实践教学。政府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从而推动校企合作。 企业是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的经济体。如何盈利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此,仅凭政府干预和市场规律是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怎样才能让企业觉得“不吃亏”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深度参与高校实践教学。为此要出台相关法律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此可参照德国的做法,企业每年缴纳一定的教育基金,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和发放该基金,并制定一套严格的分配制度和资金申请条件。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可通过申请获得培训补助,如果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