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doc_第1页
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doc_第2页
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doc_第3页
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doc_第4页
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数学教学呼唤习惯培养江苏海门市悦来中心小学(226131)张泳纵观我们周围的数学课堂,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似乎少了数学学科该有的静思默想的“冷”,少了一种数学学习一丝不苟的“实”:学生明明一点就透却偏偏不点不透;明明知之不少,却总会顾此失彼,令人遗憾。不知何时,我们的课堂成了七嘴八舌代替个人主张的群体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是蜻蜓点水代替刨根问底的不求甚解;学生的鹦鹉学舌与此起彼伏的“我知道”让片面判断替代了完整思考。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问题出在哪?追本溯源,教师重知识轻态度,重能力轻习惯。天长日久,学生缺少一种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都说数学是与思维共舞的学科,没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与培养,就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比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的走向,影响着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在我看来,数学教学的长久之计,是坚守习惯培养,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仔细听,善于问,认真做的良好习惯。一、主动学仔细研读课标上的各学段目标,就不难发现,数学学习的主要目标不在于认识概念,而在于了解意义,经历过程,在参与体验、发挥想象中建立数学观念。换句话说,数学的魅力并不在于得到准确的数据,并不在于顺利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而在于经历其中各个量的变化,发现神奇的规律,感知直观与抽象转化的奇妙历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我们最需要让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便是主动学。1.提前学很多数学课堂,没有预学往往就无法实施,或者也许可以实施,但结果一定差强人意,苏教版教材第五册千克和克这一内容的学习就是如此。千克与克是一种计量单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仅凭课堂上的认知显然是单薄无力的。即使教材图片再形象,教师语言再详尽,课堂节奏再舒缓,都不可能让学生对于千克与克的认识做到立体真实。这样的课堂就需要安排学生提前学,把教材的预习与课前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知识点了解千克与克是用来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并借助教材图片,通过上网查阅、咨询家长等方式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图片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家里的一些生活用品,如硬币、纸张、鸡蛋、牛奶、大米,拎一拎、称一称,或者去超市里走一走、看一看、比一比,从而使自己对千克与克的认知从概念走向体验,从书本走向生活。意大利一位著名的医学博士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也许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就理解和接受。”我想学生也是一样,只有让其学在先,主动参与,拥有一种难忘的体验,才会变得深刻。有了这样的体验,千克与克这两个计量单位,学生一定是想要忘记也是不容易的。这样的教学内容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上比比皆是,不仅仅是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如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也可以是可能性的实践操作、数据的归类统计等。就是数感、计算的教学内容也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学,无论是真正领会还是学有所惑,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会是一种推动。2.深入学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应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观察我们的数学课堂,却往往满足于传道解惑,以让学生无所问为最终追求。事实上,我们的课堂不应是终点,而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以课堂为起点,深入学,继续学的习惯。教师留疑,引导深学。学完千克与克,我们可以为学生留疑:生活中还有哪些单位也是人们常用的表示物体重量的单位?查查资料,看看那些单位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找两个生活中的事物估一估它们的重量,然后再称一称、比一比,看看你的估计与事实会有多少的差距。这样的留疑是一种促学,也是一种运用所学的良好引领与暗示。习题设计,激励深学。数学最令人着迷的便是它丰富的变式,学生的权利也不仅仅在于解题,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以习题设计为平台,用好所学,创造变式,可谓是学习的更高追求。在学完24时计时法后,要求学生开展一次习题设计大赛,学生有的以每天上课下课的经过时间为问点,辨析时间与时刻;有的以图片内容为依据,考查对24时的熟练掌握情况;有的留心自己上学所走路上的红绿灯的时间,问同桌自己几时出发不会遇到红灯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习题设计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倾情演绎,每一道习题都是他们主动学、深入学的产物。二、仔细听学习离不开倾听,遗憾的是学生会倾听的很少。他们有的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惚;有的抓不住重点,听不到关键;有的照单全收,听得忙碌而疲惫却一无所获。真正会倾听应该是能听完整、会判断、有思考的。1听完整所谓“兼听则明”,数学学习中的倾听更是如此,听时有失误,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认识角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角的特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课堂教学重点。然而教学的展开往往分步进行,顶点与边两步走。有的学生过于轻率,听了一半就觉得自己已经对新学知识了然于心,无意再听。这样难免造成他有所遗漏听不完整,其结果当然是得不偿失,错误百出,对接下来后续内容的学习将带来很多的困难与不便。这一例,在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角时,学生中不少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就可见证。听完整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倾听习惯,没有这样的习惯,再好的思辨能力也是浪费与徒然。2.会判断听是一种思想的交汇,更是一种智慧的碰撞。所以学会倾听,不仅仅在于接受他人的思想,更在于用自己的认知思维来判断,学会选择性获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每日的常规提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种冷静思考的习惯,不唯听,不唯师,不唯信。让学生通过一种边听边思的习惯,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对某一知识的认定更为全面准确,更为深刻立体。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请一个学生来折一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说一说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一个学生说:长方形两边相等。很多学生认可了他的观点。的确,初听上去,两边相等,以听者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说的就是相对的两边。然而如若这样,数学就失去了它的严谨美。教学中,我通过演示、回顾、再比较,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原来不是长方形两边相等,应该准确地表述为对边相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对倾听有了一种敬畏,知道了倾听是一种更具挑战,更为认真的审视别人的思维方式。学会在倾听中判断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做到正确把握。三、善于问学习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无论哪个学段,在问题解决这一版块的第一点目标都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一学段: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第二学段: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就是第三学段也是如此。而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呢?学生没时间问,也不会问。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那么没有疑呢?这算不算一种数学教学的悲哀呢?因此,教师必须让出位置,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问,善于问。对低年级的提问,我们不妨依葫芦画瓢,从换个问题开始。比如应用题“牧场上黄牛30头,奶牛20头,奶牛比黄牛少多少头?”可以换成问题“黄牛比奶牛多多少头?”“黄牛和奶牛一共多少头?”“黄牛牵走多少头就和奶牛一样多了?”等。这样的换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然而问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辨的过程,也是梳理条件、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年级,我们可以从题目创编开始。这样的尝试比低年级换问题有难度,但更有了宽度和深度,学生可以自由利用数量关系,创编各种题目。问的只是一道简单的题目,实际收获的是一种种数理的梳理与筛选。当然,善问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题目的问,更应是广阔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发现与探究。比如教完五年级上册图形的面积的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三角形、梯形在求面积时都要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不用除以2。有部分当初学有不足、没有好好听好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我们不能说这样的问题没有价值,这的确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的问题提出后,说明他们意识上的模糊需要更清晰的认定,这样的提问也是一种进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确,数学课堂需要的就是那种会提问,善于提问的一种探究精神。四、认真做数学课堂然而往往因追求高效而常常将学生置身于题海,练,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做,成了学习的代名词。其实,高明的教师都知道练不在多,而在于精;做不在多,而在于对。如何让学生会做题,不留下“口是心非”的遗憾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要求学生解题时做到“读、画、解、查”四步。首先是“读”。学生拿到题目要认真读,至少读三遍,一遍读通题目,二遍细看问题,三遍顺藤摸瓜寻找条件。其次是“画”。一画,画出所找的关键条件,排除多余条件;二画,画一画数量关系,搞清孰多孰少,和倍关系。第三步“解”。要求学生认真看数,不出差错。要做到每做一步问问自己这步求到了什么,单位名称是什么。第四步“查”,要求学生从读题开始,头脑中再次形成数量关系,检查数字的抄写、计算和名数、答句的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