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_第1页
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_第2页
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_第3页
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_第4页
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课教案 三年级 第二学期教师姓名21.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土壤和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亲自采集土样,并观察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沙、石块、枯枝落叶、小虫、蚯蚓等; 3.愿意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分享合作探究的快乐。二、教学过程:(一)挖一挖,找一找。1.你们校园里哪里有土壤?2.想一想,土壤里可能有什么?3. 讨论: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 (二)看一看,比一比。1.哪个小组说说在挖土时有什么发现?2.教师引导孩子们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3.小组合作研究。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注意创新的发现。5.你们的小组是否观察仔细呢?下面前后两个小组交换土和记录纸,观察一下别的小组的土,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6.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差异,说出观察中不同的发现。7.小组总结一下,土壤中有哪些东西?(三)拓展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加以观察。教学反思:2.了解土壤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砂、黏土成分的多少;2.了解土壤中砂土、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二、教学过程:(一)提问激趣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2.关于土壤,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有多少种土壤?怎样分类?等)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二)组织讨论,交流经验1.提问:关于土壤的种类,你知道有哪些?2.谈话:怎样分类,是否与土壤中的成分有关?3.学生可以根据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互相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土壤知识。(要求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说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学生的根据就是学生已有的经验)4.播放土壤的颜色的图片。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几种颜色?(三)研究土壤的成分1.学生实验(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3)搅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2.学生交流汇报3.阅读第5页最后一小节资料。4.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5.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生回答交流。教学反思:3.肥沃的土壤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3.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探究态度;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确定本课的研究内容。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各样植物的原因。(二)探索土壤1.室外活动:带领学生采集土层。讨论:我们将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活动: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层带回教室。2.室内活动。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观察采集到的土层,你发现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层吧。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你又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3.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像这样颜色发黑、潮湿肥沃、蚯蚓喜欢生活的土,我们称之为含有腐殖质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质呢?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这是为什么呢?4.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讲述:其实,在土壤中还有一些动物,对土壤的肥力有较大的影响。(三) 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教学反思:4土壤的保护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 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大家对土壤肯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图片,请大家欣赏.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6.教师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栖息之地。她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二)对比模拟实验 1.提问: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对比模拟实验 小组合作,做对比模拟实验。(三)交流讨论 1.谈话:土壤为我们人类做了这么多,我们对土壤有一种感激之情,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 2.学习小组交流 3.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5.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生:我把垃圾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到了地里。 生:我把废电池扔到地里。 6.提问: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7.小结:人类就这样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堪设想。 (四)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 3.组织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并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欣赏。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1.果实和种子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3.教师小结: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二)种子的传播方式1.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2.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3.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谈话: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3.提问:(1)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2)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4.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5.学生观察。6.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7.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9.提问: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10. 学生观察。11.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12. 小结: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教学反思:2.根和茎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的: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3.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二、教学步骤:(1)探索和调查1.师:植物的根相同吗?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2.全班交流、比较。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想一想4.听学生猜测。5.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2)回顾和解释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做实验)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教学反思:3.叶和花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知道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会做阳光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对比实验; 3.会解剖植物的花,初步了解花的构造;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最后两大组成部分:叶和花。 (二)观察叶片,认识叶片的作用 1.观察叶片。 2.给叶片分类。 (1)谈话:树叶的形状很多种,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接下来就请大家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并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记录。 (3)汇报交流。 3.认识叶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多媒体演示树叶的光合作用。 (4)教师小结。 4.体验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种的,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种下去的时候是差不多大小的,每天都浇同样多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观察比较。 (3)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4)学生猜测。 (5)师小结: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树木下面,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三)认识花朵 1.观察解剖花朵。 2.认识花粉的传播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每人利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回去种一棵植物,并记好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4.植物和我们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3.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投影出示大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大自然中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所熟悉的植物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处?2.学生交流介绍。3.提问: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揭示课题。(二)讨论: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夸张,都不过分。2.小组活动:观察我们教室里的物品,看看有哪些物品来自植物,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得多。3.交流汇报。4.你的一天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5.交流统计6.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可以这么说吧,没有植物,我们也就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了。(三)探索:它们分别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1.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2.组内交流:你所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3.交流汇报。4.分一分:按照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提供食物的类型分类。5.汇报分类情况。6.质疑:分类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意见不一致?为什么?7.讨论:哪些植物它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8.小结:不同的植物,我们一般食用它不同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植物的多个部分被我们食用了。(四)建构: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的结构组成1.通过上面的讨论,你觉得一株完整的植物应该包括哪些部分?2.学生发表意见3.出示一株西红柿的挂图,对照。4.很多会开花的植物都与西红柿一样具有根.茎.叶等多种结构。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完整的植物,并在各部分写上名称。 教学反思: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回答。(二)自主学习。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三)小结本课。教学反思:第2课把固体放到水里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自主学习。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1)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学生阅读P47的图。(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或说出为什么?(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4、结晶实验。(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四)小结本课。教学反思:第3课、认识液体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2.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2、学生思考。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二)学生自主学习: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2)学生分组实验。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3)小组交流。(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反思:第4课、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3.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二)学生自主学习。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三)课后作业。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教学反思: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2、知道船的承载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讲述: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提问: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2、用实验验证猜想。3、小结:我们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4、讨论: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5、小结: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课后延伸: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2、活动注意点:(1)安全(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教学反思: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1.今天天气怎么样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的: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现象,获取有关天气的信息.2.认识一些常见的气象符号.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和调查1.讲述:天气预报同学们都看过吧!你能试着报一下今天的天气吗?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把讨论出的有关天气的词填写在75页.(学生讨论、交流.)2.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词语可以描述天气.但是,这样记天气太麻烦了,怎么办?3.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43页的表格中设计符号来表示相关的天气.设计好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4.学生设计、交流,澄海天气,用实物投影展示。5.讲述:刚才,许多同学描述了一下最近的天气状况,又自己设计了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天气预报的来源。6.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预报?(学生自由回答。)7.提问:又有谁知道,我们平时听见的或者看见的天气预报又是怎么来的?(有的学生能答出)8.讲述: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看书上43页,仙桃天气。9.提问:150多年前的人们是怎么预报天气的呢?10.学生在看图片的基础上交流。(三)回顾和解释1.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2.讲述: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 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3.观赏图片,并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巩固总结。相关的主题文章:清明节气 起居饮食注意要点12月份公众可赏双子座流星雨等三大天象教学反思:2.气温有多高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的:1.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3.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二、教学步骤(一)集中话题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里面装的什么液体?怎样读?为什么叫摄氏度?)(指名说。)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二)探索调查1.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2.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4.开始测量,15分钟。教师巡视指导。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如: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教学反思:3.雨下得有多大 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2.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