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学员培训班ppt课件_第1页
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学员培训班ppt课件_第2页
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学员培训班ppt课件_第3页
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学员培训班ppt课件_第4页
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学员培训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工作进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张素敏,前 言,医疗器械作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保健和康复。 具有风险,尤其是与人体长期接触、长期使用、植入人体的。 (心脏病人由于使用了存在故障的除颤器而死亡;心脏起搏器到期后,电动更换指示器没有及时报警而导致患者晕厥等)。,国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现状,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的高低,各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对医疗器械实行分类管理 美国(FDA):类、类和类; 欧盟:类、a类和b类、类共四类; 澳大利亚:类、a类、b类、类和有源共五类; 中国:将医疗器械分为类、类和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以及欧盟开展了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全球协调行动力量工作组(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 GHTF)的成员国, 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颁布有相关的法规,澳大利亚相关的法规正在制定当中。,全球协调工作组(GHTF)概述,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 (GHTF) 成立于1992年; 管理机构和工业界的非正式联合组织; 加拿大、欧共体、日本和美国; 澳大利亚于1993年加入。,组织机构,下设五个工作组(STUDY GROUP): 第一工作组:医疗器械法规 第二工作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第三工作组:质量管理体系 第四工作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第五工作组:临床安全性研究,第二研究组(SG2)最终文件,任务和使命的陈述 生产商向管理部门报告的最少数据 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体系比较 医疗器械制造商或其授权代理商的不良事件报告指南 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控:国家授权管理机构报告交流标准 医疗器械制造商、代理人报告用户使用错误的建议 医疗器械制造商报告不良事件通用数据格式 医疗器械制造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趋势 全球权威人士医疗器械报告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时限 医疗器械警戒信息分析指南,报告类型,首次报告:制造商提交的有关报告事件的最初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完全,还需要一些补充。 跟踪报告:对首次报告的补充报告,其中的信息为首次未包含的内容。 最终报告 指制造商提交的有关不良事件的最终报告。最终报告也可能就是首次报告。 趋势报告 指根据SG2 N36进行趋势分析后得出的信息,-医疗器械制造商报告不良事件通用数据格式(N7),报告范围,非预期的死亡、严重伤害事件或重大公共卫生威胁事件 所有其它可报告事件 -医疗器械制造商报告不良事件通用数据格式(N7),报告时限(N33R11),导致非预期的死亡或严重伤害,或造成严重公众健康威胁的不良事件,制造商必须立即报告; 所有需上报的不良事件,也应该尽快上报,但是不能晚于获知后30个日历日。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时限(N33R11),虽然GHTF在全球的医疗器械监管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但是各国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法规监管方面的要求仍然不完全相同,例如GHTF成员国一方面要遵守相关的要求,同时,国家内部也有一套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法规体系和技术要求,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报告范围、报告程序和时限方面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器械与放射卫生 CDRH,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生物评价 CBER,食品安全营养 CFSAN,药品审评中心 CDER,兽用医药中心 CVM,生物毒性中心 NCTR,委员会 OC,法规办公室 ORA,中心办公室 OCD,监测与生物统计办公室 OSB,依从性办公室 OC,制度管理办公室 OSM,器械评价 ODE,卫生与工业规划 OHIP,化验室器械安全评价 OIVDDES,科技办公室 OST,不良事件收集、分析、处理,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依据: 美国联邦法规21CFR PART 803 (1984年,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强制) 医疗器械安全法令(SMDA,1990年发布,使用单位强制性) 医疗器械安全法令修正案(1992年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制造商、进口商、经营企业和使用者在报告不良事件时所采用的标准和术语) 1995年12月11日,FDA发布了医疗器械制造商和使用者的不良事件报告最终法规。,180万份不良事件报告(MAUDE); 大约95%来自生产企业; 仅2004年,收到18万份;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不足1% 医院里与医疗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至少和与药品有关的不良事件一样普遍,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范围: (1)已经或者可能出现死亡或者严重伤害; (2)医疗器械故障 (3)如果医疗器械再次出现故障可能导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美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时限: 用户、经销商10日报告:即在获知不良事件10个工作日内报告给制造商,死亡报告同时报FDA; 生产商5日和30日报告:死亡、严重伤害及器械故障不良事件30天内向FDA报告;若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产生实质性伤害风险,则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交报告。,欧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为了适应欧共体统一市场的需要,欧盟从1988年开始针对特殊的医疗器械,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有源植入医疗器械指令(90/385/EEC)、医疗器械指令(93/42/EEC)和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指令(98/79/EEC)。按照这些法令的要求,医疗器械上市后的审批由管理当局(Regulatory Authority)认可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而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由各成员国主管部门负责,并对各国的报告提出了统一要求。,欧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术语:警戒(Vigilance) Vigilance: The reporting of serious incidents to the relevant authority 警戒的目的: 减少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 使生产商和管理当局的信息及时沟通,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确保恰当执行纠正措施;,欧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范围: 医疗器械故障、标识不清、指导说明模糊而导致的或者可能导致的病人或者使用者的死亡或者健康状况的严重恶化;,欧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时限: 生产商10天报告:死亡或者严重伤害 生产商30天报告:濒临事件,加拿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医疗器械法规(MDR) 5章和3个附录,包含的内容:定义了生产商的职责; 安全性有效性要求; 标签要求; 、类医疗器械许可; 质量管理体系; 销售记录; 投诉管理; 强制性不良事件报告; 召回; 植入物登记等。,加拿大卫生部上市后监测计划,医疗器械管理局(MDB)/治疗产品司(TPD)/HPFB 相关法规制定 健康危害评估 上市后监测和实验室检测 MPMDB/MHPD/HPFB 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 主要关注于上市后 稽查司 /HPFB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收集 依从性和强制性评估 广告投诉,上市后产品司(MHPD),成立于2002年春天,隶属于保健产品和食品管理局 (HPFB). 确保HPFB工作的一致性,负责上市后保健产品的安全性监测、信号和安全性趋势的评估以及风险信息的交流.,Organization Chart,Director Generals Office,Office of Risk Management,Office of Paediatric Initiatives,Business Transformation and Program Services Bureau,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nd Policy Bureau,Marketed Biologics, Biotechnology and Natural Health Products Bureau,Marketed Health Products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Information Bureau,Organization Chart,Director, Marketed Pharmaceuticals and Medical Devices Bureau,Pharmaceutical Section,Medical Device Section,Managers,Evaluators,MPMDB的职责(Medical Devices Section),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有关的: 信号检测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 风险信息交流 - 提出监管建议: 补充信息,标签改变,撤市,信号检测,定义: 信号是指不良事件与健康产品可能有因果关系的一种信息。这种因果关系以前是未知的或者信息数据不完整;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信息的质量,信号的产生通常需要多个病例报告。 来源: 加拿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和强制报告系统 NCAR (国家权威部门报告)全球报告系统 来自其他管理部门的报告 (CDRH/美国 FDA, MHRA/UK, Afssaps/France, 其他) 公众媒体等.,风险评估过程,不良事件分析 (加拿大卫生部医疗器械系统数据库) 国外不良事件分析 (例如US-FDA MAUDE数据库检索) 生产商产品数据查询 文献分析,风险信息交流,加拿大卫生部MedEffect 咨询 对专业人员 对公众 加拿大不良反应通讯 对象: 专业人员 每季度发布在CMAJ 和加拿大卫生部网站上 Its Your Health 对象: 公众,稽查司(INSPECORATE)的职责,自愿报告 评估来自医院、专业人员的自愿报告-风险管理 强制性报告 评估来自生产商的强制报告以及他们采取的措施 适当的时候对生产商进行随访,采取的措施,不采取进一步措施,例如对于个例事件 修改标签 /使用说明 新产品的更正 从使用者召回产品 停止销售 生产商对使用者发警告信 加拿大卫生部发布警告信 查封 起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 MDR-第57-61条,自愿报告 -使用者 -医院 强制报告 -生产商 -进口商,强制性报告的范围 (MDR-59条),(1)生产商和进口商应当报告涉及加拿大销售的发生在加拿大境内或者境外的以下事件: 器械故障或者有效性降低或者器械标签或者使用说明不充分以及 已经导致病人、使用者或者其他人员的死亡或者健康状况的严重恶化;或者再次出现时可能出现上述情况; (2)发生在加拿大境外的不良事件不需报告除非:生产商已经向事件发生国管理部门说明,有意采取纠正措施或者管理部门要求生产商采取纠正措施,报告时限(MDR-60条),生产商和进口商需要报告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首次报告): (1)发生在加拿大的事件 -10天内报告:死亡或者健康问题的严重恶化事件; -30天内报告:如果该事件再次出现的时候,能够导致死亡或者健康问题的严重恶化; (2)发生在加拿大境外的事件 当生产商通知事件发生地管理部门意欲采取纠正措施或者管理当局要求企业采取纠正措施时应尽快报告,报告时限(MDR-61条),最终报告 没有具体规定,要依据事件的性质及调查情况定,但具体时间表要在初始报告中明确 1998- 2006年,加拿大卫生部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34000多例,英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自从2003年4月1日起,新成立的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替代了医疗器械管理局(MDA)和药品管理局 (MCA)。 MHRA仍然隶属于卫生部,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建立产品上市后监测系统,收集、分析、监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采取必要措施,例如发出安全性警告、撤市、限制使用或者改进工艺以保护公众健康。,英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收集范围:所有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 报告时限:尽快 报告表格:根据医疗器械的种类设计有十种不同的表格: 英国2001年共收到7,896例与医疗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发布了56个安全性警报(Alerts);,法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组织机构: 法国卫生产品安全局(AFSSAPS)下设医疗器械警戒司,主要负责上市后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下设四个处; 国家医疗器械警戒委员会(15名相应领域专家+5名律师),负责对严重的不良事件或者相关信息进行评估,并向AFSSAPS提交相应的监管建议; 报告范围: 所有涉及医疗器械的,能够引起或者可能引起病人、使用者或者第三方死亡、或者健康状况的严重恶化的事件;,自2000年至2005年,法国AFSSAPS共收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0,329起; 72%来自医疗机构,17%来自生产企业,其他11%; 医疗消耗品49%;设备25%;无源植入物22%;有源植入物4%; 共分析处理15,559起,其中,涉及缺陷14%,使用错误23%;约28%未找到原因。,各国的比较(不同点1),报告表格: 两种表:供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用(美国,澳大利亚) 1种表:(加拿大、法国和中国); 多种表:(英国);,不同点(2),报告的强制性要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生产企业采取强制性报告; 未见英国有特殊要求。,共同点(1),组织机构都设在政府监督管理部门: -美国FDA; -加拿大卫生部 -澳大利亚治疗产品局(TGA),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调查计划(IRIS); -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 -法国卫生产品安全局(AFSSAPS),共同点(2,3),都收集濒临事件(Near Incident),虽然事件发生时没有造成患者或者使用者的死亡或者严重伤害,但事件再次发生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患者或者使用者的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的事件。 死亡或者严重伤害事件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展,医疗器械的定义,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 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 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 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 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医疗器械的分类,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 器械,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手术衣,手术帽等 二类: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如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等 三类: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 险,对其安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 器、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植入式人工器官、血管支架、血管 内导管、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生产企业数量,11,847家(截止到2005年底); 55%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6个省(直辖市); 生产企业数量每年以超过1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全国发放注册证,境内产品注册证31902个(截止到2005年底); 第三类医疗器械6146个(国家局批准); 第一、第二类25756个(省局、地市局批准,占80.7%)。,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 (目前我国尚未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专项法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276号 (2000.1.4.颁布) 2000.4.1.实施 目前国家局正在组织条例的 修订研讨工作。,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18条 国家对医疗器械实施再评价及淘汰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再评价工作的法规依据) 第32条 对不能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其产品注册证书。被撤销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不得生产、销售和使用,已经生产或者进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处理。 (规定了对不能保证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的处罚措施和执法主体),(1)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16号) (2)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局令第12号) (3)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局令第15号) (4)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 (局令第10号),部门规章,工 作 里 程,2002年12月,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四种重点监测品种,三个试点地区,五家医疗机构,8家生产企业); 2003年8月,试点工作中期总结(将试点期延长,新增骨科植入物作为重点监测品种); 2004年6月,试点工作结束,此项工作正式在全国全面推开。,注重两个借鉴 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经验;(法规和技术指南的要求,如报告范围、报告时限的要求) 借鉴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经验 (体系建设) -2004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管会议,发展阶段,邵局长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依照其发展规律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初级阶段,特征:指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对监测工作逐步知晓和熟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稳步上升,信息传递渠道基本建成。 工作重点:加强和完善报告体系;探索评价方法和手段;初步尝试信息的利用和反馈。,技术规范的起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程序; 国家级监测机构意见书写规范; 省级监测机构意见书写规范;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处理规范;,省级监测机构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明确落实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加上解放军中心,共32个,其中28个省与ADR合署); 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构有经费来源; 全国共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人员128人(其中87个专职人员,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监测机构)。,开展宣传培训,举办国家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相关知识培训班”(三期,400余人参加); 编印、发放培训教材及其他培训材料各3000余册; 省级以下监测机构培训班,仅2006年,381期,有近2万人参加了培训。,病例报告的收集与利用,2003-2006年底,我中心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8,800份,其中2006年6,101份。,监测体系有效发挥预警和监测功能,撤销注册证(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修改说明书(角膜塑型镜,灌肠整复仪,理疗仪,骨水泥); 提高产品标准(透明质酸钠,透析粉); 加强管理(角膜塑型镜); 企业主动召回产品(体外循环管道,全氟辛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