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doc_第1页
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doc_第2页
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doc_第3页
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doc_第4页
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申请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闽江学院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二零零六年四月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一)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1.1专业建设专业设置满足社会需要,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能有效指导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措施得力,成效明显。6自评说明1、办学历史我系前身为福州师专物理系。1999年以来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物理学、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专业。以建设新专业为突破口,走了一条由单一的物理学向电子信息科学转变的路子。2000年,我系与福建师大物理系联合办学,开设物理学(本科)师范专业。联合办学共开展了两届(2000年、2001年),一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74人。此项联合办学,为开展本科教育打下了基础,从而增强了我系开展本科教育的能力。2001年,随着我校“专升本”工作的全面加速,在充分的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在整个电子信息科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当前国家急需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级人才,是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十五”期间,福州市把电子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学科发展后劲足。在专业设置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申请设置了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并被批准于2002年秋招生。2、专业规划在申报此专业之前,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的前期工作,包括形成专业课程结构图模型、教学计划初步方案、20022006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主要课程师资配置、实验室建设规划等内容,从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师资、实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开办之初,我们又对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对本专业进行了定位,把光电子技术确立为重点方向。同时对课程结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2003年,把本专业纳入到闽江学院和系的“一五”建设规划中,从而在资金支持、人员配备、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确保了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004年从专业的发展历史与态势、相关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理顺了本专业的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本专业今后5年左右社会需求、掌握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确立了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大研究与建设课题,并对今后5年本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之所以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光电子技术方向上,依据是:(1)开设此专业可选择的方向有物理电子、微电子、电子显示技术、光电子技术等,(2)选择的培养方向充分考虑了原有师资、设备等基础办学条件。(2)按发展的需要培养人为福州市的经济建设服务:福州台商电子工业首选地之一,加上省市政府优先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各种所有制的电子信息企业显现强劲发展的态势;同时产业界对具有光电子产品研发能力和从事光电子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的技术人才,将会有大量的、持续的需求。以下为我系对此专业进行规划的主要内容:(1)招生规模。第一、二年拟招收学生120名, 其后每年拟招收学生60名。(2)师资建设。强化对现有教师培训, 鼓励在职读研攻博;引进本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特别是引进博士。(3)课程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学科群,选择合适的教材,制订适用的教学大纲,安排适合的实验实训环节,购置配套的实验实训设备。有计划分步骤的予以实施。(4)科学研究。申报系设课题、院设课题、省市课题,走以点带面,不断深入的路子。(5)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光纤技术实验室、激光技术实验室、光电子材料实验室,预投资人民币200万, 实验用房800m2;充实物理实验室,扩充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室预投资人民币500万元,实验用房3500m2。(6)图书资料。建立健全专业图书资料,由系出资订阅科技期刊等资料 。本系所购置教学用书、学生参考用书由校图书馆负责征订。并在校园网内建设专业数据。(7)制度建设。按照专业评估要求,参考老本科大学的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我系传统,形成支撑我系学科建设的有关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系务管理制度等;大力加强教研室建设。3、建设措施与成效(1)制定和完善教学计划,认真开展教学活动。本专业地调研、考察、认证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求发展,先后制定了200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2003级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聘请省内专家对本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审定,一致认为此教学计划符合业务培养的基本要求,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等安排合理,具有可操作性。至今,我系严格按照200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规定,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教学内容。现在除第四学年第二学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外,其它的教育教学内容已经完成。(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坚定走千方百计引进专业人才与培养原有师资相结合的强师路子。3年来,共招聘或引进了教授1人,副教授1 人,博士2 人,硕士12人,大大改善了全系教师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现在本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上升到52.8 %。前后分五批共8人脱产外派清华、中科大进修;六十几批百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或专题调研;启动系设研究课题计划, 以此服务教研、培养新人;鼓励申报各级立项的课题;鼓励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目前全系有16人在读。电子系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以正、副教授及博士为学科带头人,以讲师、硕士为主体,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可以胜任本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已初步构建起一支具有相当素质的师资队伍。(3)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办学硬件条件。近四年来,仅仅投入到光电子实验的教学设备就达到113.1135万元,所购设备在我省本科大学中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极大地促进了教科研工作。我系已建成五大类专门实验室:(1)大学物理实验室(含热学、力学、电磁学、光学),(2)电子电路实验室(含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3) 电子工程实验室(含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技术、智能仪器),(4)信息工程实验室(含微机原理、DSP、信息与信号系统),(5) 光电子实验室(含光纤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材料),总投资近1000万元,实际用房面积达3500平方米。(4)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通讯研究、光电信号的测试与应用研究、光子晶体、凝聚态物理、光波导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单片机、PLD/FPGA、DSP技术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这些领域涉及学科前沿、学科教学、学科建设的诸多方面,涉及面广,内容实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2002年至今,科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国内外发表正式论文105篇(其中以第一者被EI收入7篇、SCI收入2篇、中文核心刊物12篇), 参与国家级立项课题1项, 省级立项课题6项。(5)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及质量监控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详见一级指标“(四)教学过程及管理”)。综上所述,近四年来我系在此专业的建设上,有计划、有步骤、讲实效,投入了相当的人力和物力,解决了前进道路中的一系列问题。材料依据1、关于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调研报告(21.7)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申报材料(21.3)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21.5)4、“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 (21.5)5、关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的补充说明(21.8)6、电子系“一五规划”(21.6)7、学科建设规划(师资规划、实验室规划、经费投入规划、学生规划等)(21.1)8、学科建设有关情况总结(14.3)9、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相关文件(05)10、电子系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关材料(20)11、电子系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培训情况统计表(42.3)12、2002-2005年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论文汇编(40.2-40.3)13、电子系各类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报告书(40.1)14、电子系教师自编讲义、指导书、教材、参考书(43)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一)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1.2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执行情况好。6自评说明1、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情况在考查调研基础上,比较一些大学的办学情况,结合自身的条件,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光电子和应用电子技术领域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跟踪该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光电子设备维护,工程实践、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本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有: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量子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电子材料物理、光纤技术与应用,以及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电测试技术、微电子学等。体现了专业的办学特点、方向和要求。本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能力要求:(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并掌握一门外语。(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3)具有较强的本专业领域的实验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信息资源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创新、开发和工程应用能力。本专业符合教育部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规范,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突出电子技术与光电信息技术,符合我省我市电子与信息的产业结构及对相应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本专业紧紧围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指导思想, 制订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学科发展规划,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长远发展战略。2、执行情况执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系严格执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根据具体的学科发展现状,在专业选修课等方面进行课程的选择,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四年来,针对200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除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工作正在开展外,学生已完成全部的教育教学任务,共修满53门课程,现将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表述如下:本专业共修学时数为2748,总学分为 177。其中公共基础课889学时,占45学分,学时比例为32.4%;专业课1280学时,占92学分,学时比例为46.5%;专业限制选修课359学时,占23学分,学时比例为13.1%;专业任意选修课220学时,占17学分,学时比例为8.0%。本专业在不断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17门选修课(含校选课4门)。选修课的开设体现了前沿性、实用性的特点。学时数达到705学时,占总学时25.7%,其中开设了校选修课126个学时,新技术讲座(包括人文讲座)20学时。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有充分的保证,其内容包括:军训、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入学毕业教育、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两课实践、文献检索等,共计35周,占32学分,占总学分的18.1%。除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外,现将本专业2002级学生培养的基本情况表述如下:(1) 政治理论知识水平本专业的学生全部通过了已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念论等课程。本专业学生关心时事政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知识 ,特别在两课的学习中,合格率超过96%,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2) 政治思想表现本专业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和专业思想的培养和教育,学生政治思想表现良好,专业思想牢固。2002级本专业学生,几年来积极要求入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有79人,其中目前已经被批准入党的有28人,比例达到27.5%。该专业学生共获得省级奖励19人次,受到校级以上表彰达76人次。被评为“省三好学生”1人次,“校三好学生”的有18人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的有12人次,优秀团员干部4人次,优秀团员的8人次,学院创新奖13人。该班级在02-04年连续两个学年获得我院“先进班集体”称号,04-05学年被评为“先进团支部”。(3) 英语计算机情况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CET英语四、六级考试,其中2002级学生102人四级以上通过55人,通过率已达53.9%。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2002级学生二级以上通过97人,通过率为95.1%。(4)技能情况通过一年一届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连续三届参加了省级以上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在2004年福建省电子设计制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组(6人),二等奖二组(6人),三等奖四组(12人);2005年全国电子制作大赛了共有二组(6人)获得福建赛区一等奖,一组(3人)获得福建省三等奖。(5)体育情况本专业学生体育达标情况良好, 2002级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2003级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6)其它情况认真组织开展专业相关的学生协会活动。电子系共有学生协会6个,包括电子、计算机、演讲、运动、摄影、棋类协会。举办学术讲座,共开设了十多场讲座。讲座分两种类型:一是新技术讲座,包括光电子、嵌入式系统、组件技术等知识讲座;二是人文讲座,包括红楼梦、集邮等知识讲座。总之,该专业教育教学情况执行良好,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材料依据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2002、2003级修订本)(05.1-05.2)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专家评审意见(05.3)3、闽江学院电子系实习基地建设规划(33.5)4、闽江学院电子系实习基地一览表(33.12)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表(33.8)6、校外实习基地的共建协议书(33.10)7、电子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光电子方向)实习大纲(33.1)8、电子系校内实习基地电子工艺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大纲(33.3)9、电子系校内实习基地金工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大纲(33.9)10、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关文件材料(科技节、电赛材料)(46)11、02电本学生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44.1)12、02电本学生两课、英语、专业课成绩(19)13、学院每学期公共选修课一览表,及本专业学生选课情况(12)14、社会实践材料、文体活动规划和材料(47)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二)教师队伍2.1专业负责人具有正高职称,学术水平较高。专业负责人无副高或以上职称为不合格。5自评说明本专业负责人为陈曦曜博士,副教授。陈曦曜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光电子专业,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主任,全国光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明海教授。陈曦曜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密集波分复用(DWDM)光通信器件的理论设计与实验研究;(2)光纤光栅传感器实验研究;(3)基于光子晶体的集成光学器件的理论设计与数值模拟;(4)光子晶体负折射率现象与自准直现象的理论研究。其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至今15项):(一)国家级1、2003-2004:“神光前端系统计算机模拟设计技术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项目编号:2003AA845061),第8成员2、2005-2007:“纳米光子器件中的近场光学能量传递和量子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474093),第2成员。(二)省部级3、1991-1992:“多模光纤光孤子传输理论及其计算机模拟”,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91007),第4成员。4、1992-1993:“光纤型非线性耦合器”,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Q92003),第4成员。5、1993-1995:“铒光纤开关与放大机理的研究与实现”,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93001),第4成员。6、1996-1998:“写入光栅的掺铒光纤耦合器传播特性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F96015),第2成员。7、1998:“双折射光纤与非线性光波导传播特性的研究”,福建省科技厅科技评审项目(闽科金评字1998-10号),第2成员。8、1998-2000:“非接触式光纤高温监测系统”,福建省科技厅高新技术项目(项目编号:98-H-26),第2成员。9、1998-2001:“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双锥光纤理论与实验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A9810011),第3成员。10、2001-2002:“F-P多波长激光波长锁定器”,中国科技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合作方:美国Pine Photonics Communications Inc.),主要成员。11、2002-2003:“用于DWDM光通信系统的多波长锁定技术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1042402),主要成员。12、2003-2004:“光敏聚合物光纤光栅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3042402),第3成员。13、2004-2005:“负折射率材料及光子晶体的结构设计与超分辨特性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4kj364zd),第5成员。14、2004-2008:“基于二维光子晶体波导的微型偏振分光器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0512009),项目负责人。15、2005-2007:“集成光路光子晶体波导截止频率的自由调节”,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项目负责人。已发表的论文如下(共 篇):1、CHEN Xi-Yao, YAO Pei-Jun, CHEN Bo, LI Feng, ZHANG Jiang-Ying, XIE Jian-Ping, MING Hai, Shanhui Fan, “Design of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 in Two-dimensional Triangular Photonic Crystals”,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21(7): 1285-1288, 2004. (SCI收录)2、Xiyao Chen, Jianping Xie, Tianpeng Zhao, Hai Ming, Anting Wang, Wencai Huang, Liang L, and Lixin Xu, “High accuracy wavelength locking of a DFB laser using tunable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filter”, Chinese Optics Letters, 1(10): 561-563, 2003. (EI收录)3、陈曦曜,谢建平,明海,吴云霞,许立新,黄文财,王安廷,吕亮,苑光辉,章江英,“一种新的DWDM系统工作波长监控方法”,中国激光,31(1):65-68,2004. (EI收录)4、CHEN Xi-yao, XIE Jian-ping, ZHAO Tian-peng, XU Li-xin, HUANG Wen-cai, WANG An-ting, LV Liang, YUAN Guang-hui, WU Yun-xia, MING Hai, “High-resolution Wavelength Monitoring of a DWDM Transmitter Using Tunable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Filter”,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34(4): 385-389, 2004.5、Xiyao Chen, Jianping Xie, Tianpeng Zhao, Jiangying Zhang, Lixin Xu, Wencai Huang, Anting Wang, Liang Lv, Guanghui Yuan, Hai Ming, “Tunable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filter for high-resolution wavelength monitoring of a DWDM transmitter”, Proc. SPIE 5279, 2003. (EI收录)6、Xiyao Chen, Peijun Yao, Bo Chen, Jianping Xie, Hai Ming, “Optical filter in two-dimension photonic crystal waveguide”, Proc. SPIE 5280, 2003. (EI收录)7、Xiyao Chen, Peijun Yao, Bo Chen, Feng Li, Anting Wang, Liang Lv, Jiangying Zhang, Hai Ming, “Independent control of upper and lower cutoff frequencies in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waveguides”, Proc. SPIE 5624, 2004. (EI收录)8、Yao Peijun, Chen Xiyao, Chen Bo, Lu Yonghua, Wang Pei, Jiao Xiaojin, Ming Hai, Xie Jianping, “Optical Reflector and High Q Filte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Photonic-Crystal waveguide”, Optics Communications, 236(1-3): 101-107, 2004. (SCI收录)9、Peijun Yao, Xiyao Chen, “Optical filter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constructed by a square lattice of air holes”, Proc. SPIE 5644, 2004.10、Anting Wang, Hai Ming, Jianping Xie, Xiyao Chen, Liang Lv, Wencai Huang, and Lixin Xu, “Single-frequency Q-switched erbium-doped fiber ring laser by combination of a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laser and a MachZender interferometer”, Applied Optics, 42(18): 3528-3530, 2003. (SCI,EI收录)11、Anting Wang, Hai Ming, Jianping Xie, Lixin Xu, Wencai Huang, Liang Lu, Xiyao Chen, Feng Li, Yunxia Wu, and Meishu Xing, “Erbium-doped CW and Q-switched fiber ring laser with fiber grating 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Chinese Optics Letters, 1(1): 28-30, 2003. (EI收录)12、Wencai Huang, Hai Ming, Jianping Xie, Xiyao Chen, Anting Wang, and Liang Lu, “High efficiency broad bandwidth erbium-doped superfluorescent fiber source”, Chinese Optics Letters, 1(6): 311-313, 2003. (EI收录)13、黄文财,明海,陈曦曜,谢建平,许立新,王安廷,吕亮,吴云霞,“单频分布布拉格反射光纤激光器及温度传感实验研究”,中国激光,30(8):695-697,2003. (EI收录)14、黄文财、谢建平、吕亮、陈曦曜、明海、鲁拥华、王安廷,“高精度测量F-P标准具间距的光谱方法”,中国激光,30(8):739-742,2003. (EI收录)15、吕亮,谢建平,黄文财,王安廷,陈曦曜,李峰,吴云霞,明海,“双正交全反射型光学电流互感器传感头精度分析”,量子电子学报,20(5):599-602,200316、谢建平,赵天鹏,明海,许立新,吴云霞,王沛,王克彦,黄文财,陈曦曜,王安廷,吕亮,沈锋,蔡浒,“半导体DFB激光多波长锁定器”,中国激光,29(7):642,200217、Chen Zhihao, Chen Xiyao and He Zhixian, “Model of the ring structure of self-focusing light in an optical fiber”, Optics Communications, 90(1,2,3): 39-40, 1992. (SCI, EI收录)18、Z. Chen, H. Lai, X. Chen, “Explicit formulas for cutoff values of TE modes on symmetric dielectric slab waveguide with Kerr-like permittivity”, Electronics letters, 27(1): 21-22, 1991. (SCI, EI收录)19、Chen Zhihao, Qu Yan and Chen Xiyao, “Effect of the refractive index dip on the cutoff frequencies in stress-applied polarization-maintain fibers”, Optics Communications, 83(1,2): 26-30, 1991. (SCI, EI收录)20、Z. Chen, X. Chen, H. Lai, “Effect of beam power on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Gaussian beams with a defocusing GRIN rod lens”, IEE PROCEEDINGS-J, 139(5): 309-312, 1992. (EI收录)21、Chen Zhihao, He Zhixian and Chen Xiyao, “Improved analysis of self-focusing and self-phase modulation in bulk homogeneous and inhomogeneous material”, Proc. SPIE 1726: 326-328, 1992. (EI收录)22、陈智浩,陈曦曜,“大芯径石英光纤中环形自聚焦光场成因的分析”,激光杂志,14(1):38-40,1993。 (EI收录)23、陈智浩,何志贤,陈曦曜,“抛物形梯度折射率棒透镜中的光线轨迹”,激光杂志,14(3):139-141,1993。 (EI收录) 24、陈智浩,陈曦曜,“高斯光束经抛物形发散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变换公式”,应用光学,14(6):10-12,199325、陈曦曜,“普通单模光纤与掺铒单模光纤的连接损耗”,光通信技术,20(4):276-277,199626、陈曦曜,“利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定物质冷却曲线”,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27、林发银,徐永,陈曦曜,“中学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28、陈智浩,陈曦曜,赖恒,戴宜欢,“计算非线性平板光波导的TE波截止值的精确公式”,电子科学学刊,14(4) :432-435,199229、陈智浩,蔡声镇,陈曦曜,“非线性对称平板光波导TE模色散特性的近似计算”,光子学报,22(1):77-84,199330、陈智浩,陈曦曜,赖恒,“对称平板光波导非线性TE波截止值的计算”,量子电子学,8(4):440-446,199131、陈智浩,何志贤,陈曦曜,“块状均匀材料中自聚焦和自相位调制的变分分析”,量子电子学,9:42-43,199232、陈智浩,何志贤,陈曦曜,“抛物型光纤改进的自聚焦和自相位调制理论”,量子电子学,9:41-42,1992(特刊)33、陈智浩,陈曦曜,“非线性轴向不均匀平方律波导中的场解(TE波)”,量子电子学,9(3):284-287,199234、陈智浩,瞿燕,陈曦曜,“渐变芯各向异性光纤零偏振模色散的预言”,光通信技术,1991年第1、2期。35、陈智浩,陈曦曜,“非线性变折射率纤维透镜理论”,光通信技术,15(4):210-212,199136、强则煊,陈曦曜,“全光增益箝制掺饵光纤放大器研究概况”,光通信技术,2000年03期。37、陈智浩,陈曦曜,“非线性梯度折射率纤维透镜的设计理论”,江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93-94,1991(增刊)38、陈智浩,瞿燕,赖恒,陈曦曜,“折射率凹陷对Bow-tie光纤截止频率的影响”,第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1991陈曦曜博士获得的奖励有:(1)1993:被共青团福建省委授予“福建省新长征突击队”队员。(2)1995:“计算非线性平板光波导的TE波截止值的精确公式”(第2作者)荣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材料依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情况介绍及有关材料(02.12)(1) 专业负责人个人简介(2) 专业负责人学历、学位证书(3) 专业负责人发表的论文(4) 专业负责人所主持参与的项目(5) 专业负责人所取得的成果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二)教师队伍2.2专业教师配置专任教师总数满足教学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教师5人,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4人为不合格。4自评说明本专业专任教师主要由信息物理教研室、电子工程教研室、物理教研室教师组成,共有36位专业教师,能够满足此专业的各门课程教学。(教师任课情况表如附录)统计得出,本专业2002级已开设的30门专业课程中,其中9门课程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占30%,19门课程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占63.3%,2 门课程由助教担任主讲,占6.7%。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主要由相应专业背景的教授、博士和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讲授,部分课程由相应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讲授,目的也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他们(见表1)。表1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开设的核心课程的专任教师对应情况课程教师职称学位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陈曦曜副教授博士微电子学周赢武讲师博士光纤周赢武讲师博士电磁场与电磁波李玉良、陈胜钰副教授、讲师硕士、硕士单片机原理何书森、陈金恩教授、讲师学士、学士电子设计自动化陈金恩讲师学士激光原理与技术陈曦曜、程敏副教授、助教博士、硕士光电测试技术周赢武、程敏讲师、助教博士、硕士电子材料物理周赢武、徐斌讲师、助教博士、硕士由上表可以看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师由9位高、中、低职称的教师组成,形成了老中青的传帮带的格局。这些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好评。现将他们专业情况简述如下:李玉良副教授:系副主任,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被SCI收录。何书森教授:系副主任,出版专著3部。陈曦曜博士:专业负责人,资料见指标2.1。周赢武博士:近两年在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有2篇被SCI收录。陈金恩讲师:系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发表论文多篇。现在福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两届全国、省电子制作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得省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的好成绩。陈胜钰讲师:系物理教研室主任,硕士,发表论文多篇。程敏助教:光学硕士。发表EI收录论文1篇。徐斌助教:光学硕士。材料依据1、电子系教师个人简历(02.1)2、电子系教师情况简明表(02.2)3、本专业专任教师简明表(02.10)4、本专业专任教师任课情况表(02.8-02.9)5、电子系教师职称、学位分布结构表(02.4-02.5)6、电子系青年教师培养规划(21.10)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二)教师队伍2.3专业教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50%为优,比例30%为不合格。4自评说明我系现有专业教师36名。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能够很好开展教学、科研、教育等各方面工作。1、学历分布情况表2是专业教师学历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的比例达到52.8%。其中博士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35岁以下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青年教师有14人,占到了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中的73.7%。其中1名硕士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另有16名教师攻读硕士。表2 学历(位)分布表学位博士硕士学士人数21717所占比例5.647.247.2年龄分布35-45:2人35以上:3人35以下:14人2、职称分布情况表3是专业教师的职称分布情况。同时我们还外聘三位教授(邱怡申、吕团孙、李育崔)进行教学指导和毕业论文指导。从表中可以看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61.1%。而且从年龄上看呈现出梯队形态。表3 职称分布表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人数261414所占比例5.6%16.7%38.9%38.9%年龄分布50以上:1 人35-50:1人50以上:1人35-50:5人35-40:1人35以下:13人 3、专业背景、学缘的分布情况表4为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学缘的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来自光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物理、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专业,涉及面广,但同时又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涵盖的专业领域,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专业教师体系。表4 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学缘的分布表专业背景人数比例毕业院校光电子(光信息、光通信)719.4%上海光机所,中科大等物理学(应用物理)719.4%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福建师大等电子信息(电子工程)1027.8%吉林大学、哈工程、兰州大学、山东科大等计算机技术719.4%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其它513.9%南京理工、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等综上所述,电子系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以正、副教授及博士为学科带头人,以讲师、硕士为主体,以年轻教师为后备力量的较为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材料依据1、电子系教师职称分布结构表(02.4)2、本专业教师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学科(专业)结构分析(02.4-02.5)3、本专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名单(02.5)4、电子系教师个人简历(02.1)5、电子系教师情况简明表(02.2)6、本专业专任教师简明表(02.10)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二)教师队伍2.4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含教学研究)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对教学形成良好支撑。3自评说明教学工作是本科高校的核心工作。本专业教师教学态度明确、热爱教育事业,注重为人师表。每位教师都能遵守师德规范,几年来没有造成教学事故。每位教师不仅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还积极的不失时机地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许多教师由于工作认真,教学质量高,受到了学生与同行的充分肯定。近年来有不少的教师受到各级表彰。例如,有多位教师在校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获二等奖。同时系里每年也进行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每学年,我系都要对已授过二轮的课程进行合格课程的评估,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秀课程建设,现已有8位教师参与闽江学院4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除上述一些措施个,还采取以下措施,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一,积极鼓励任课教师编写讲义和实验指导书,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目前,我系教师共出版专著3部,参与编写教材1部,自编教材6部,自编的教学指导书(含实验指导书)三十部。第二,鼓励教师发表教学教改论文,现已在CN刊物上发表教学教改论文18篇。第三,召开教学研讨会。2004年教学研讨会上共收录36篇教学论文,其中4篇参加院教学研讨会,1篇在会上交流。2005年教学研讨会上收录了40余篇教学论文,主要内容是针对本科评估的各项工作、措施的思索以及相应教学教改的思考。科研工作是本科高校的重要工作。本专业坚持以教学为主、重视科研的办学方针,遵循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把科学研究工作提高到培养师资、保证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努力开创科研的新水平。我系为了尽快地、更有效地培育科研能力,营造科研促教学的氛围,采取了多项措施:领导重视、抓布置、抓落实;鼓励、督促相结合,推动有关教师申请各级课题;拨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以科研训练为主要目的的系设课题;制定“课题立项、获奖”的配套奖励政策。我系的科研项目涉及下列领域: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单片机、PLD/FPGA、DSP技术的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应用软件设计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通讯研究光电信号的测试与应用研究学科建设专题研究教材(特别是实验教材)建设光子晶体凝聚态物理光波导技术企业信息集成技术这些领域涉及学科前沿、学科教学、学科建设的诸多方面,涉及面广,内容实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系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并在资金上予以扶持,科研工作正逐步取得成果。2002年以来,全系教师共开展各级各类课题27项,其中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院内课题7项,系内教科研课题13项;已在CN刊物上以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7篇,SCI收录3篇,国家级核心刊物12篇。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在于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强化课题意识积极发动教师申报校内外各级科研课题,积极冲刺国家级及省级课题。2、重视学术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作论文宣讲。2002年以来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及专题调研人数达100多人次,其中陈曦曜博士在2004年亚太光电子、光通信国际会议上有1篇论文被大会收录,并在国际会议宣读。3、科研成果突出我系教师在光电子学、电子学、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在2004年第二届6.18成果交易展览会我系共有三项作品参加展览,2005年第三届6.18成果交易展览会有二项作品参加展览。 材料依据1、教学优秀奖和各类奖励和荣誉称号情况及有关文件证书与先进典型材料2、精品课程立项和成果(08.1-08.4)3、学生调查表(10.1)4、教学研讨论文汇编 (01.1-01.3 01.6)5、教师专著、教材(43.1-43.2)6、自编教学、实验讲义(43.3)7、电子系各类科研课题、立项、结题报告书(40.1)8、各类科研课题、立项批复文件、开题报告(41)9、2002-2005年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论文汇编(40.2-40.3)10、电子系参加省6.18成果交易会项目汇总表(40.1)11、参加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42.2)12、教师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一览表及论文(40.4)闽江学院电子与科学专业申请列为授予学士学位专业自评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审 内 容 与 标 准满分自评分(二)教师队伍2.5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满足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