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与摩罗老师商榷.doc_第1页
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与摩罗老师商榷.doc_第2页
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与摩罗老师商榷.doc_第3页
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与摩罗老师商榷.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与摩罗老师商榷拜读了摩罗老师的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语文学习2011年第1期)后,感触颇多,浅思疏虑,斗胆妄议,不当之处见笑于方家。 一、传统文化经典不存在“重回”的问题 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也不少,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开掘利用的效果不好。以高中段语文必修五册为例。人教版选文共98篇,古诗文44篇,占总数近45,平均每册8.8篇;鲁教版平均每册6篇;苏教版每册平均7篇,此外,在选修课上还有单独开设论语唐诗宋词史记等。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客观上,基础教育已经变成升学的选拔教育,使中小学教育的工具性、功利色彩浓厚,人文内涵淡化,实质上近似于一种缺乏人文精神的纯粹的重复性的职业训练。语文课某种程度上更像古代汉语课,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以词句串讲、翻译等形式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而对于人文思想内涵老师不求甚解,学生不甚了了。 作为一个语文一线教师,我的理解是,如何开掘、利用好我们课本现有的传统文化材料,如何能让学校、老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都有所提高,这应该是我们首先最应该重视、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及其他。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再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也只会变成形式上的多发几本书、徒增学生负担而已。你就是把那些先哲们重新推到课堂上亲自去教,效果也不值得期待。如果上面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那么,顺理成章,课堂内外传统文化经典只是多少的问题,不存在“重回”的问题了。 二、更多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课堂的操作性值得认真思考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卷帙浩如烟海,经典汗牛充栋。那么,哪些经典进课堂,进多少,什么标准,经典中历史性的与时代相矛盾的内容和思想怎么看待。这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又一个大问题。儒、墨、道、法等家先哲们的主张,或是传统技艺上琴、棋、书、画等,各有所长,很难说那家、那种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同理,我也不认为那一部经典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在课堂上“百花齐放”才能引领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语文素养。当然,应充分考虑基础教育、学生时间和知识面需求等方面的特点,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精选篇目学习,而不是抱着一派、一家、一本学到底。 其次,“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的理由很多,诸如“用先民的智慧给莘莘学子打下精神的底子”,传承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等不胜枚举,也都很有说服力。正如陈思和老师所说的,语文是关涉到“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启发,是关注人性之爱和心灵健康的对其他学科有“支撑”意义的母亲式的教育。当前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要让我们的孩子勇敢地走上社会,他们也很需要接受掌握竞争技能的父亲式的教育,而这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你不得不承认是占主导地位的。 所以,摩罗老师提出的“至少应该有一半课时用来学习中国古代传统经典”的建议,如果你了解当下语文学科在学校、学生心中的地位的话,你会失望;如果你了解当下语文写作教学和学生白话文习作水平的有多差的话,你会近于绝望。过去的已经过去,正如现在常有什么食品安全问题,但我们也无法回到那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纯天然的时代了。“传统文化经典”的文言的表达方式再好,现在或将来也不会是我们社会的主要表达方式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领悟和传承传统经典的思想内涵,切实提高白话文的阅读表达能力,这毕竟是现在社会也是面向未来的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最后,宏扬传统文化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没有问题。但喊口号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因为现代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如果传统文化不能成为社会风尚,不能成为全民共识,仅靠中小学课堂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回到家里、社会,看到的却是“尔诈我虞,营私舞弊”,其成效就不值得期待。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化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其实是将传统文化遗失的责任,转嫁给了无辜的孩童。恰恰相反,当前最需要学习传统文化,需要强化其意识的,应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应是整个社会”。否则,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可能将是镜花水月,看上去很美! 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当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活水,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补充。当代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很大影响,当然,西学东渐如同佛教一样,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传统文化对立的。没有必要总是拿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的态度来。关于“话语权”,我和摩罗老师的理解稍有不同,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能否拥有话语权,能否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单是由自己语言文化(软实力)决定的,相反,往往是有了话语权才有了自己的文化、利益,自己语言文化的发扬光大。美国人说英语,你能说美国人在国际社会没有话语权,没有维护自己的利益吗?美国人肯定没有英国人更有“传统文化”,但英国人也没有美国人更有“当代文化”。清末时,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基础肯定要比现在厚实的多,但能说清末时,我们在国际社会要比现在更有话语权吗?传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