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1页
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2页
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3页
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4页
辽宁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建设方建设方案案 辽辽宁机宁机电职业电职业技技术术学院学院 二二一一年十月一一年十月 目目 录录 一、人才需求分析一、人才需求分析 二、二、专业专业建建设设基基础础 (一)学院基本情况(一)学院基本情况. (二)(二)专业专业建建设设基基础础. 三、指三、指导导思想与基本思路思想与基本思路 (一)指(一)指导导思想思想. (二)建(二)建设设思路思路. 四、四、专业专业建建设设目目标标 1 1、服、服务务于区域于区域经济发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标定位定位. 2 2、重新构建本、重新构建本专业专业群群课课程体系程体系结结构,完成一系列构,完成一系列应应用性理用性理实实一体化一体化课课程整合程整合 3 3、形成、形成较较完整完整职业职业性的性的实训实训能力能力. 4 4、高素、高素质质的的师资队师资队伍伍. 5 5、数字化学、数字化学习习平台建平台建设设 6 6、 、较较完完备备的社会服的社会服务务能力能力 7 7、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评评价机制价机制 8 8、中高、中高职衔职衔接机制的建立接机制的建立 五、建五、建设设内容与措施内容与措施 1 1、推、推进进校企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实实施校企双育人机制改革施校企双育人机制改革 . 2 2、 、对对接企接企业业需求,需求,创创新新课课程体系程体系 . 3 3、 、创创新新实训实训基地建基地建设设模式,模式,强强化化实实践育人践育人 . 4 4、构筑双、构筑双师师培养平台,打造高素培养平台,打造高素质质教学教学团队团队 . 5 5、建、建设设数字化学数字化学习习平台,平台,营营造自主学造自主学习环习环境境 . 6 6、加、加强产强产学研学研结结合与合与职业职业技能培技能培训训,提升社会服,提升社会服务务能力能力 . 7 7、以、以顾顾客客为为关注焦点,关注焦点,实实施第三方施第三方评评价价 . 8 8、依据、依据仪仪器器仪仪表表产业发产业发展需求,探索系展需求,探索系统统培养途径培养途径 . 六、六、预预期期绩绩效效 七、七、经费预经费预算与建算与建设进设进度度 八、保障措施八、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一)制度保障 (二)(二)组织组织保障保障 (三)运行管理(三)运行管理 一、人才需求分析一、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辽宁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省内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用高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丹东作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重点发展 区域,成立了以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为龙头,其他 10 个工业园区为纽带的临港经济发 展体系,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仪器仪表、造纸机械、电力设备、农产 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为主的新的工业体系。 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中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包含我院在内的“辽宁(丹东)仪 器仪表产业基地”的成立,共 168 家企业,目前已有 58 家入住。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 化纤、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 信息产业、食品饮料、医药、造纸、石化等产业。园区内企业从事于自动化技术行业相 关的企业高达 85%,其他行业企业,也需要相关电气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技术人员。同 时各企业于 2007-2009 年引入新技术和新设备,原有的手工或简单自动化设备已经被 高端生产线设备取代,原有的技术人员已远远无法满足目前企业需求,使辽宁丹东地 区急需大量自动化技术应用人才。 经粗略统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主要任务分布图如下所示: 图图 1 机机电电一体化技一体化技术术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岗岗位分布位分布图图 二、专业建设基础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学院基本情况(一)学院基本情况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 1965 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 1999 年学校开始试办高职教育,同年学院由省机械工业厅划转省教育厅管理。2002 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浪头、仪表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498 亩,建筑总面积 12.4 万平方米, 工程制图 12% 制造工艺 14% 设备操作 35% 装配调试 10% 生产管理 7% 设备维修 8% 技术管理 14%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2800 余万元,馆藏图书 19.38 万册。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5243 名,专任教师 192 人,校内兼课教师 39 人。其中教授 31 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 人, 副教授级职称 58 人,来自企业的稳定兼职教师 120 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4 个;近三 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5%以上,在辽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院现设有 4 系 3 部 1 个二级学院共八个教学单位,建有 10 个专业群,38 个专 业方向;拥有国家级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 训基地,省级模具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省级检测技术实训基地,省级电子商务实训基 地;拥有 1 个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 个辽宁省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和 4 个辽宁省高职教育品牌专业;拥有 14 门省级精品课程,获得 9 项辽宁省高等教 育教学成果奖,2 项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成果奖。 学院办学的社会声誉和认可度逐年提高,先后荣获“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辽宁省文明单位”、 “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 “丹 东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确立为辽宁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 家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 学院在职业教育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之路, 牢固树立“规规模适度、模适度、质质量第一、打造特色、量第一、打造特色、铸铸就品牌就品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服服务为务为宗宗 旨,就旨,就业为导业为导向,向,产产学研学研结结合合”的办学方针,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积淀,在校企合 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等方面成绩显著,凝炼出“区校企区校企联动发联动发展,展,产产学研学研结结合合办办学学”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专业建设基础(二)专业建设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自动化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示范 专业。该专业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探索政教产研“多主体”专业建设、校企“双 主体”人才培养、 “双证书”制度推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富有成效,专业建设 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毕业生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欢迎。 1、以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为为基基础础,以技,以技术术服服务务与技能大与技能大赛为载赛为载体,体,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学校、行业、企业专家联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不断地了解机电行业的现 状与发展,深入分析行业职业能力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探索实现人 才培养目标的新途径,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技术服务、职 业技能大赛集训、校外深层次合作企业实习为人才培养手段,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机 电技术应用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成功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 模式。从 2000 年开始连续招收高职学生,平均每年招收机电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学 生人数在 300 人左右,多年来,我院共为社会培养了 3000 多名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专 业的紧缺人才。 2、以能力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为主主线线构建构建课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务为载体体实实施理施理实实一体化教一体化教 学学 从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市场,面向企 业,确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紧 密围绕岗位要求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 业为依托、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以职业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 践性、开放性,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我们依照“资源共享型、合作共建型、深度融合型”三型联动,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三位一体, “体制层面、课程层面、教学层面”三层并进的“校企合作 333 模式” ,持续深化企业合作。目前,本专业核心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 资源、教学考核等全部采用校企合作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以岗位需求和技术发展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与整合,开设综合的应用性 课程,以实际企业项目或对象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情境中,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从而突出了技术知识的应用性,使 课程突出了职业特色。 (2)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中练、练 中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学生适应岗位更快,能力更强,更受 用人单位的欢迎。 (3)我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调研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规范标准,各专业均 确定了相关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并以实际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学生获证率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 达到 100%,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达到 70%以上。 (4)组建和使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行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实际工程对象为载体, 根据实际工作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实现现场教学。目前,本专业有 90%以上的专业 课程都采用了电子课件、现场操作、模拟动画、网络课堂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效率 和效果明显提高。 本专业现有 5 门省级精品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完成了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 3、按照人才培养、按照人才培养规规律,以律,以实际实际生生产岗产岗位、工位、工艺为艺为依据建依据建设实训设实训基地基地 我们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初步形成了“校中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机机电电一体化技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术专业实训基地基地 中心名称主要实训室主要功能描述 基础性实训中心电工、电子、电气控制、 PLC 编程、单片机编程等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实验、实训, 用于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对外技 术培训 应用性实训中心PLC 应用、单片机仿真、 气动综合技术、机器人基 础、总线技术、自动化生 产线等实训室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实训,用于学 生专业技能训练、对外技术培训 与鉴定、中高职专业师资培训、技 能大赛训练 工程技术应用中 心 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心、光 机电技术应用中心 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实训,用于学 生专业技能训练、对外技术培训 与鉴定、中高职专业师资培训、技 能大赛训练、对外技术研发服务 生产性实训中心辽仪机械厂用于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对外生 产加工 将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基础性实训中心、应用性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 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模式建设,现已完成基础性实训中心、基本建成应用性实训中心和 “自动化技术”“光机电技术”应用中心建设,部分建成了生产性实训中心,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已与辽宁手表公司 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 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校外实习基地。 部分合作部分合作紧紧密的校外密的校外实训实训基地基地 序序 号号单单位名称位名称建立建立时间时间 1丹东机床有限公司2005 2辽宁曙光汽车集团2005 3辽宁手表工业公司2007 4丹东大正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2008 5丹东奥龙射线集团有限公司2009 6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2009 7丹东通博电器有限公司2009 8大连智云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010 9STX(大连)集团公司2010 10丹东金川机床有限公司2010 11辽宁长兴仪器设备有限公司2011 4、以提高、以提高专业专业教教师实师实践能力践能力为为目目标标,打造,打造“专业专业技技术术精、精、实实践能力践能力强强、 、综综合素合素质质高高” 的的师资队师资队伍伍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专业群现有专职教师 19 人,其中双师型教 师 16 人(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占 84.2%;高级职称教师 12 人,占 632.%;专职实习指导教师 6 人,全部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兼职教师 16 人。拥有一个省级团队,省级专业带头人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1 人,骨干教师 4 人。 专业教师具有多年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或与企业合作的工作经验,负责各级科研项 目的研发,负责与企业横行联合项目的开发,近三年已完成企业横向联合项目开发 10 余项,并获得 2 项国家专利。 (1)专业教师参与对外技术服务 近近 2 2 年校企合作及自行开年校企合作及自行开发项发项目一目一览览表表 合作公司合作公司项项目名称目名称合作形式合作形式年限年限 金金额额( (万万) ) 摆轮平衡检查仪 20091.5 游丝摆轮自动分档仪 20094.8 辽宁手表工业公 司(丹东市手表工 业公司) 游丝摆轮系统特性校验 仪 专业教师为企业承担 精密仪器的研发工作 20091.5 20101.5 丹东金川机床 有限公司 MBC714 钻铣数控加工中 心电气系统开发 卧式加工中心电气系统 开发 专业教师为企业承担 多项精密仪器的研发 工作 20101.5 丹东环欣电子 有限公司 集中供水自动化监控系 统设计方案 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 师共同承担研发工作 201028 丹东大正机电设 备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与谷电互补智能 控制供热系统升级 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 师共同承担研发工作 20106 辽宁机电职业技 术学院 大型石英钟智能控制系 统设计与制作 专业教师独自承担研 发工作 2011 65 万 辽宁机电职业技 术学院 景观石英钟控制系统设 计制造 专业教师独自承担研 发工作 2011 13 万 (2)专业教师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专利 近几年学院近几年学院项项目一目一览览表表 课题课题名称名称来源来源年限年限金金额额 PLC 实训室技术改造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9 3.9 万、国家专利 多功能电子技能实训装置的开 发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7 一等奖、国家专利 双基色 LED 电子点阵显示屏开 发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6 2 万元 PLC 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 制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4 3.4 万 前阳自来水公司投标书制作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5 投标金额 797 万元中 标 (3)专业教师承担多项教研项目 教研教研项项目一目一览览表表 课题课题名称名称来来 源源年年 限限 自动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3.09.22 高职两年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的研究与建立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5.01.07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研究与开发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5.11.1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开发与实践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8.12.3 机电一体化专业 E-Learning 课程体系建设 一期工程生产线自动化技术课程建设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9.3.23 生产线自动化技术精品课程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9.12.25 可编程控制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 院 2009.12.25 5、 、产产学研学研结结合合紧紧密,社会服密,社会服务务成果成果显显著著 本专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学研办学,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以兴科中 小型企业服务中心为窗口,本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了“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心”、 “光机电 技术应用中心”。中心以“专业+企业+科研院所”为基本组织模式,以“专家+工程师(技 师)+教师 +学生”为成员模式,以“技术服务+产品研发+教学实践”为运营模式,使产 学研有机结合,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大推力。2008 年以来,先后完成 了“JB-4CH 精编送经测长仪”、 “ZRZ-06 型钟罩式燃气表自动鉴定仪”、 “手表游丝摆轮校 正仪”、 “大型石英钟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制作”等十几项对外技术服务与科研成果, 其中“JB-4CH 精编送经测长仪”替代德国进口产品,并获得 2010 年国家纺织工业学会 科技成果三等奖。 6、学生素、学生素质过质过硬,社会声誉好硬,社会声誉好 该专业学生自 2007 年开始连续三届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2007 年以来,本专业学生获得省级特等奖以上及国家级奖项 如下: 2007 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级特等奖二项; 2008 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三等奖、 “自动线安装与调试项 目”优秀奖; 2009 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一等奖; 2009 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省级特等奖一项; 2009 年荣获“亚龙杯”全国高职院校“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0 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项目”三等奖; 2011 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一项、 “光 伏发电设备安装调试项目”三等奖; 2011 年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级特等奖二项。 三、三、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 业为支撑,辐射带动电子仪器仪表与维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等专业构成的仪器仪表专业集群,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扩展专业辐射带动区域,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实现“校企融合教学、校企一体育人、校企协作发展”的 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为我省装备制造业、仪器仪表产业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 才,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及仪器仪表行业竞争力。 本专业完成建设任务后,一方面在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外,在人才培养 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对外服务能力等 方面还能够辐射带动本专业群其他相关专业;另一方面将极大地提升本专业群对外技 术服务的能力,实现融企业岗位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改造、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等 功能于一体。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发展对机电一体 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坚持走“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 色发展之路,通过发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作用,建立以学校 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机制,全面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构建与仪器仪表产业链全面对接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使机电一体化专业成为支撑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发展的人才基地。 (二)建设思路(二)建设思路 建立由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员、仪器仪表行业协 会成员、仪器仪表学会成员、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内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 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发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 业基地管委会的协调作用,在仪器仪表行业专家指导下,同基地内骨干企业专家合作, 建立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与仪器仪表产业链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推行任 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联合相关企业,建立融教学实践、技 能大赛、科研为一体的实训中心;以对接丹东无损检测设备产业生产为载体,在企业 建立教学车间,提高实践教学效能。以校内技术应用中心和校外教师访问工作站建设 为载体,构建高素质双师团队培养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做到教学团队水平和社会服 务能力同步提升。推进专业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数字化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推 进自主学习。以顾客(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为关注焦点,建立由行业、企业等专家、 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持续提高高客满意度。发挥辐射带动作 用,建立同中职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212 人才培养,促进中高职协调发 展。 四、专业建设目标四、专业建设目标 1 1、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紧紧围绕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 基地的发展,同基地管委会实施“区校一体化”建设战略,依据基地对仪器仪表高端技 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在仪器仪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招生计划,联合基地内骨干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工学 交替、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区校企联动”的专业建设与发 展机制。 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企业为服务目标,建立由基地管理委员会、企业、 专业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依据基地企业人才需求制定招生计划,依据基地 企业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依据基地以及企业发展需求对 招生计划、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进行及时修订调整,依据企业生产情况编排教学 进程。促进区、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服务企业生产,实 现基地、企业、专业共同前进、和谐发展。 项目建设完成后,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各专业的 毕业生高级职业资格取证率达到 80%以上;每年为基地企业提供机电技术方面专业人 才 400 人以上;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辽宁省品牌专业。 2 2、重新构建本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完成一系列应用性理实一体化、重新构建本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完成一系列应用性理实一体化 课程整合课程整合 广泛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经验,依据中国国情进行系统化改 革,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模式。按照工学结合系统化的基本思想,构建机 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通过项目建设,实现: -课程开发模式 通过同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等专家合作,依据仪器 仪表产业特点,完成适应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 并形成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建设 引进仪器仪表行业、企业标准,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标准。 -精品课程建设 围绕服务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发展,同行业企业共同开 发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1 门。 - 教材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完成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均采用过程导 向的项目式结构并配有相应的项目工作页,实现教材内容结构与组织形式上体现工 作过程导向,在教材内容上上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吻合。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专业群合作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 系,吸收企业全面参与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工作,开发特色鲜明的受学生欢迎的专业 核心课程,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地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本专业建设完成后,将完成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专业群全部应用 性核心课程理实一体的开发工作,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部分在企业中开展的生产性 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采取阶段式教学安排,使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 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 3、形成较完整职业性的实训能力、形成较完整职业性的实训能力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基础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技 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等阶段建设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本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基础性实训中心、应用性实 训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和两个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光机电工程技术应用中心”与“自 动化工程技术应用中心”)。 建设任务完成后,校内实训基地将成为更加突显职业性的“校中厂”,可以满足自 动化专业群 1200 人专业教学需要,并可承担企业人员培训 1000 人,职业教育师资培 训 300 人。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紧紧依托制造行业,结合区域特点,本着互助、互惠的 双赢原则,在现有基础上再建立合作型“厂中校”2 家。建立融合型“厂中校”1 家。满足 专业群学生的专业教学需要,并成为“双师型”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技术创新的基地。 4 4、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进程,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光机电技术应用中心”、在企业 建立教师访问工作站等措施,为专业教师建立产学研服务平台,着力打造“教学能力、 生产实践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三能合一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引进基地内企业的工程 师、技师和能工巧匠,增大兼职教师比例,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立足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师资队伍培 养工作。建设任务完成后,本专业将建成一支专兼结合、数量适中、结构合理、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 2013 年,本专业群专任教师达到 25 人,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 90%以 上,兼职教师 20 人,其中实训指导教师全部达到双师素质标准;本专业教学团队力争 建成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专业领军型带头人 1 名,并成为省级高职专业带头人, 培养骨干教师 3 人,引进骨干教师 1 人,使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更加合理。 5 5、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 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采取“资源+平台+管理”的一体化模式。资源建设是基础,平 台建设是手段,管理是保障。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将达到以下目标: - 共享性教学与学共享性教学与学习资习资源数据源数据库库 完成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 或仿真实训项目的开发与设计。结合专业所面向的仪器仪表行业就业岗位,给出典型 岗位的任职资格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 -共享性教学与学共享性教学与学习资习资源平台建源平台建设设 平台建设包括三部分:共享性教学与学习资源管理、学习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 其中,共享资源建设与管理部分主要完成各类共享资源库的设计、生成以及通过网络 平台显示,有后台和前台两部分软件组成。学习平台主要针对各类用户将资源以可浏 览、交互、编辑等方式提供给用户,各种标准应当是可阅读的文档,课程可以以网络课 程,用户通过学习平台软件完成自主学习。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对各类用户进行管理, 分配用户权限,设置其可使用的资源,对于学习者,可以记录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平台的学习,能够和在学校的学习、企业的培训相互融通。 6 6、较完备的社会服务能力、较完备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专业建设完成后,依托“光机电工程技术应用中心”与“自动化工程技术应用中 心”可以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开展科研的平台,预计平均每年可 完成对外技术服务项目 3 项以上;利用应用性实训中心和生产性实训中心可以面向企 业开展员工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具备年培训与鉴定 1000 人次,面向中高职开展相 关专业师资培训 200 人次的培训能力;面向中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师资培训、为中高职 院校提供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开发服务。 7 7、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 由企业人员参与建立并完善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的组 织机构,实现科学运行管理。 构建科学合理并有效运行的质量保障和监控组织,构成学院层面、系部层面、专 业层面立体管理组织;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全过程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建立以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为关注焦点,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 现从学生入学到就业全过程质量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价;实施行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 制,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 8、中高职衔接机制的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的建立 引入仪器仪表行业职业岗位标准,按照岗位统一、能力过渡、课程衔接的原则,制 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 程标准,使中职教学链和高职教学链有效对接。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 推行 “212”(两年中职、一年企业顶岗、两年高职)等中高职办学衔接模式。建立和完 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制度,实现中职课程、企业工作经历和高职课程之间的衔 接和互认,使学生在中高职阶段能够顺利实现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始终接受现代企 业文化的熏陶,并尽快成长为深受企业欢迎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建设内容与措施五、建设内容与措施 1 1、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双育人机制改革、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双育人机制改革 ( (1)建)建设设内容:内容: 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并完善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厂中校”在专业人 才培养中功能,共同探索并实践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做一 体化”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探索校企合作双育人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实现为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面向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企业,辐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培养熟悉机电 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机电设备相关国家标准与工艺规范,具备机电设备操作、 装调、性能测试、故障分析与处理等职业岗位能力,从事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技 术应用、机电产品技术支持、机电产品销售等岗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体良好 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 (2)改革措施:)改革措施: 充分利用“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优势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全方位深层 次办学模式的建设;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和机电学院”的优势资源,探索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的新的改革建设。按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形成规律,对 不同岗位职业能力模块进行设计,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将岗位技能认 证作为教学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同时,从促 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设置拓展性课程,注重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基地目前已经入住多家与机电密切相关的企业,利用基地内的企业资源优势,构 建“体验、演练、实战、订单”四步走的校企合作双育方式。具体的操作方案如下: 第一学期:参第一学期:参观观 每个专业在基地内选择 15 家机电行业的企业,每周组织学生参观 1 家。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熟悉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初步了解岗位的典型工作 任务。让学生用“眼睛”触摸自己的未来的工作情景。 组织形式是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带领,并有企业工程师给予一定的讲解和 说明。让学生用“耳朵”触摸自己的未来的工作情景。 第二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演第三学期:演练练 每个专业在基地企业内寻找典型任务,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完成 真实工作任务。 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已经学到的技能,在实际的项目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完成典型 工作任务。让学生用“脑+手”触摸自己的未来的工作情景。 组织形式是成立多个“专项技能班”(关于技能班的详细说明见课程体系建设部分) 。由企业提供真实工作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 第四学期:第四学期:实战实战 每个专业在基地企业接洽实际的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开发合同或独立开发合 同,利用企业和校内共同资源,企业工程师、教师、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开发。 目的是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或实际设备的操作,在项目整体的研发 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深入接触真实工作岗位。 组织形式是“教室、教室、实训实训室、研究室室、研究室“三室合一三室合一”, , “教教师师、工程、工程师师、学生、学生”三方合作。三方合作。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师考核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成立各“技能技能实实 战战班班”, (关于技能实战班的详细说明见课程体系建设部分),企业工程师、教师、学生一 起构成项目开发组,共同承担项目研发任务。 第五学期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六学期:订单订单 企业下订单,学生自主选择,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完成培训任务。 目的是让学生上岗实践,真正进入工作岗位。 组织形式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企业根据用人需求和各“技能技能实战实战班班”的特长, 通过学生自愿报名,企业考核的方式确定订单需求人员,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培训计 划,第五学期采用上午在学院由教师指导训练,下午在订单企业由工程师指导训练的 双育的培训形式。第六学期则采用全天在企业培训上岗实践的方式,毕业通过企业考 核正式上岗。 通过对核心专业的建设,发挥核心专业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化配置” ,构 筑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平台,实现专业群的高起点建设、低成本扩张,高质量发 展、规范化管理,使专业平台在技术上更加具有集成性,在功能上更加具有开放性,从 而提高专业群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2 2、对接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对接企业需求,创新课程体系 ( (1)建)建设设内容:内容: 围绕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人才需求,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针对 形象思维型人才培养特点,建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与内容, 实现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 职业岗职业岗位分析位分析 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企业为主要调查对象,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主要工作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工程师、机电一体化工 程师、机电产品技术支持、数控维修技术员、机电产品销售工程师等岗位。 职业岗职业岗位分析表位分析表 序号序号 工作工作岗岗 位位 岗岗位描述位描述职业职业能力与素能力与素质质 1 机电设 备维修 负责车间及外围设备的日常维 修、维护,保障生产及办公的正 常运行,分析设备潜在危险因 素,及时发现和排除机械或电 气故障,及时做好日常设备保 养和维修记录。负责设备急修 和故障分析处理。 具备一定的机械知识,熟悉机械设 备原理和性能。具备较高的电气知 识,熟悉设备电气原理,会分析电 路并排除故障。 具有头脑灵活,认真仔细,有耐心 和恒心,肯动脑,勤钻研,有团队意 识。 2 机电一 体化技 术应用 熟悉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 生产线的电气部分,可独立负 责工业电气自动化项目及工程 设计、出图、编程、安装、调试、 维保及故障排除。负责机电产 品(变频器、PLC 等)的维修工 作或自动化流水线设备改造, 熟悉电路原理、机械原理,具有 实际电路分析能力和设备维修 能力。有处理气动和传动的机 械方面的维护经验;熟悉 PLC 程控及气动元件原理,绘制电 气方案的电路图和原理图。 具备模电、数电、微机等方面的基 础知识 ;熟练掌握 PLC 编程语言; 熟悉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控制;熟悉 变频器的应用;有丰富的现场工作 经验。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结构 原理并能熟练操作。性格开朗,有 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 英语水平;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动 手能力强,有较好的处理紧急事情 的能力。 3 机电产 品(设备) 技术支 持 售后服 务技术 支持 售前及售后支持;负责机电设 备售后安装及调试工作;负责 用户的培训工作;跟踪解决机 电产品售后出现的相关问题、 熟悉设备电路,分析并处理故 障;接听客户的投诉及咨询电 话,并给予及时和准确的回复; 收集客户的问题并及时汇报。 精通触摸屏,熟悉 PLC 编程技术; 熟悉气动执行技术,精通常用品牌 气动产品系列。性格开朗,工作态 度端正;工作细致认真,踏实勤奋, 善于学习;具备较强的客户服务意 识、工作责任感和协调能力,善于 沟通;具有能够同时负责多个项目 的能力,能承受较大工作压力。 4 机电产 品销售 负责所辖区域的机电产品销售 任务;负责销售区域内销售活 动的策划和执行,完成销售指 标;开拓新市场,发展新客户, 增加产品销售范围。 具有基本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 性格外向,勤奋努力;热爱销售工作, 优秀的与人沟通,交际能力;有较强 的市场分析能力和推广能力,有较 强的工作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 典型工作任典型工作任务务及其工作及其工作过过程分析程分析 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确定上述工作岗位所 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开发 建设学习领域课程。 典型工作任典型工作任务务表表 序号序号典型工作任典型工作任务务学学习领习领域域 1 会使用 Word 文档编制技术文件;会使用 Excel 制作表 格;制作产品销售宣传推广演示文稿 计算机操作与应用 2 机械零件识图、测量与绘图;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图形; 零件公差技术要求标注与识读以及参数的确定;机械 图样三维造型;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 机械制图与 CAD 3 机械工程材料选用;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机械零件的 热处理 机械设计基础 4 典型机械零件的钳工操作;典型机械零件的普通车床 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普通铣床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 普通磨床加工;机械零件的焊接;典型机械零件的数控 车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数控铣加工;典型机械零件数 控加工中心加工;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 机械加工基础 5 电路图识图和绘图;电工工具及仪表使用;室内照明电 路配线 电工技术及应用 6 电子元器件的选择与使用;电子元件的安装与调试;电 子产品调试与检修 电子技术及应用 7 电气元器件的选择与使用;低压配电柜的装配;机床电 气原理图、接线图、电器元件布置图的绘制与识读;机 床电气系统运行维护;机床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 8 单片机程序的阅读;单片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单片机 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 用 9 PLC 程序的阅读;PLC 程序的编制与调试;PLC 控制系 统的运行与维护 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 用 10 生产线检测部件运行与维护;生产线执行部件运行与 维护;生产线控制部件的运行与维护;生产线检测部件 故障诊断与排除;生产线控制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生 产线执行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 气动控制技术 传动控制技术 生产线自动化技术 11 负责汽车车身领域焊接机器人焊接工艺编制及 robcad 模拟仿真;机器人程序编制,相关焊接参数、连锁信号 的设定;机器人周边电缆、安全设备的连接及设置;机 器人焊接打点路径设置,机器人示教调试;机器人相关 技术的研究,技术问题解决 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 12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排除 数控加工设备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 修 13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销售工业品营销 - 课课程程体系及特色建体系及特色建设设 将能力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按照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设计以岗位核心能 力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按照以“数目递进、难度递进、目标递进”的“三三递进递进”为突 破点,构建“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相统一、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统一”的“双双统统一一”课 程模式。 - 课课程模式建程模式建设设 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 建设和教学管理基础建设等,建立一体化的新型教学环境。树立并坚持贯彻课程建设 的求实作风,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共同完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及课程 的实施。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及时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的全 面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 课课程考核方式考建程考核方式考建设设 总体思路:“问问出来的知出来的知识识、 、练练出来的技能、考出来的水平出来的技能、考出来的水平”。 。高职学生有一个明显 的特点,害怕考核、重视考核,凡是经过多次考核过的知识和技能,普遍掌握的程度很 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重点建设全新的考核体系,考核的目的,已不再是简单的评定 分数,而是通过考核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综合技能有效提高。 ( (2)改革措施:)改革措施: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细致分析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重新构建本专业群基于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结构;依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校企合作完成专业核心课 程建设,将本专业核心课程建成基于行动导向的突出应用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依据 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开发出分别在本专业基础性实训中心、应用性实训中心、生产性 实训中心开展的以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及各种技能大赛项目为载体的递进化的实训项 目,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 课课程程设设置置 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具备岗 位能力应掌握的知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中应知和应会内 容,按照能力递进原则构 建本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使专业教学标准含盖岗位职业标准。实现课程设置的一个一个对对 接接,即:专业能力递进与职业岗位能力递进对接。 - 课课程内容程内容 通过分析岗位上各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提炼出完成该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和 能力,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赋予一定程度的企业化的真实、模拟、访真任务为载体构成 一个个项目,按照能力递进原则将各个项目整合为不同的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两个两个 融合融合,即: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项目载体的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 -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根据各门课程内容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分课时教学模 式改革,即一门课程可能根据其特点、项目的不同而采用由多名专、兼职教师在不同 的场所(校内、校外)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以各种仿真、模拟、真实企业工作情景, 辅助以企业化文化氛围和企业化管理。实现教学模式的三个一体化三个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 的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授课模式,校企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 - 课课程考核程考核 探索多形式、多主体、重能力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现课程考核的四个改四个改变变,即: 变传统理论考核为理实一体化考核;变传统的一次性考核为课程的全过程考核;变传 统的教师单一考核为教师与师傅共同考核;变学校单方面考核为学校、企业、行业、国 家鉴定机构共同组织考核。 3 3、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强化实践育人 ( (1)建)建设设内容:内容: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本专业重点建设工作,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和企业 研讨,目前“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大多数企业,均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加工 设备或数控加工中心设备,企业普遍反应原有的技术人员已远远无法满足现有设备 装备的使用、操作、维护、维修工作。尤其是仪表和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技术 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真空地带”,很多企业只能临时高薪聘请外地的技术 人员。根据这样的情况,本专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加大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建设 集教学、培教学、培训训、大、大赛赛、 、鉴鉴定、科研、生定、科研、生产产“六位一体六位一体”的具有生的具有生产产性特色性特色的实训基地。 - 校内校内实训实训基地建基地建设设 在建设中将紧紧围绕各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反 映专业前沿应用技术、工程技术氛围强、职业特征鲜明、开放性良好的综合校内实训 基地。并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适应校企结合、工学 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本专业群“校中厂”,在现有实训中心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